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开放性成长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开放性成长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11 19: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开放性成长的读后感大全

  《开放性成长》是一本由琳达·S·桑福德(Linda S. Sanford),(美)戴夫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199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放性成长》精选点评:

  ●2013-05-11

  ●没有新意的一本书

  ●翻译太烂了

  ●这就是我当年的想法,不过没有我深入。

  ●价值网络

  ●应该找原文看看,至少从中文版看来,写得不怎么流畅,也不够深入。

  《开放性成长》读后感(一):翻译水平太烂

  这本书翻译的太烂了,翻译者不是干IT这行的!许多句子明显生硬字面翻译过来的和中文的阅读习惯满拧,不知所云。已经购买了英文原版书,这本书c初版到x现在已经十几年了,互联网企业已经打造了基于价值网络的各类生态化平台,书中的部分观点还是比较早期的,相信作者如果再版本书,将近十几年互联网发展的最新商业成就加以总结提炼,会更精彩。

  《开放性成长》读后感(二):美国人解决不了

  作者在书中极为强调『组件化』商业平台的搭建。考虑到作者的出身(IBM高级副总),有这样的观点当属必然。当然,以IT为基础的组件化商业平台目前在全球正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也带动了所谓SOA的IT架构方法论的兴起。

  但是,对于中国的多数中小企业来说,这些公司本身并没有什么IT基础、企业家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如何实施『组件化』的商业平台呢?这是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美国人解决不了。

  《开放性成长》读后感(三):价值网络:未来10年商业模式创新的必备思想和工具

  老实说,这本书内体现的思想同步甚至超前于目前前沿的创新管理理论。我惊讶的发现,开放式创新,裂变式创新,合作网络,模块化与平台,服务建模与服务创新,创意经济与创意产业,这些最为前沿的理论无一例外的统一在基于商业价值组件和集成平台的价值网络当中,商业模式创新有关的理论才刚刚处于萌芽状态,而此书就已经给出了成熟的框架。而价值网络在学术界的系统界定和提出,也才不过数年时间。当然,这本书也包含了IBM的看家本领,就是流程重组与IT解决方案。

  综观目前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仍然争论不休,设计框架和策略的理论只是寥寥数笔。不难看出,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价值网络的架构。商业模式设计,就是创造新商业组件,选择、集成已有商业组件的过程。这些思想,在本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不但是思想,还有实用的分析工具。

  这本书充分说明了一点,就是理论的重要性。国内许多公司,许多财经记者大谈特谈商业模式,可是他们的商业模式思想,相对于IBM总结的理论,是多么的模糊与肤浅。我只是觉得一个职业经理人(她同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也难怪),有如此的理论素养,将IBM的经验发展成为一套框架和理论,甚至引领今后学术发展,自然也将会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因为这是一种无形的标准。这样的水平令我感到敬佩与不安,不安的是,中国尚没有一家公司,一种管理模式,能够上升为一种理论,哪怕像日本的准时制生产、精益生产那样得到承认并风靡全球。同时,IBM的职业经理有如此的理论水平,难道也没有让国内的学者感到紧迫与汗颜吗。

  《开放性成长》读后感(四):组件是什么?

  虽然导师对这本书非常推崇,认为其“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但我的阅读体验却很一般。书中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每一个词也不陌生,绝大部分的句子也还通顺,但连缀成篇却让我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翻译的问题,但不是主要的,我想主要的障碍还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和对商业实践的一知半解。

  这本书的主题是“价值网络”,一个很重要但并不新鲜的概念,理论界、商业界对此已有很多探讨。姜奇平对此也有很深刻的总结,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两大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就是市场与企业。市场的出现先于企业,后来为了保护专有资产投资人的利益,以及用长期契约来代替短期契约以降低缔约、谈判成本,企业这种组织形式被发明出来。科斯借助于交易成本这个概念探讨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价值网络这种组织形式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企业的边界逐渐模糊,长期契约、专有资产被短期契约、外部组件替代,这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体现了事物螺旋式发展的轨迹。

  组件化隐约有make or buy决策的影子,但企业边界的消失使得这种社会分工细化带来了质的改变。这种改变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可以参考第十章亚马逊公司的例子,就好像企业被切割成一个个碎片,这些碎片有个新名字“组件”,然后全部放在“价值网络”这口大锅里面煮啊煮,最后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个人感觉第十章比较重要,实例有助于我们了解究竟什么是组件,如何使自己的企业组件化。可惜要想把握这个概念并不容易,在某些情况下,平台+组件的模式很好理解,比如巴塞罗那旅游管理部门推出的整合平台,游客只需要一次付费,就可以得到各种旅游服务,餐饮、观光、住宿、交通等都被打造成了标准化的组件,镶嵌在这个平台之上。但有些情况下,“组件”究竟意味着什么却很难界定,比如企业的物流、营销、研发、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都可以被视为单独的组件,但不同企业的这些职能部门肯定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与组件的标准化是否矛盾?比如一个定制的ERP系统,它是组件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