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读后感精选

2020-10-13 16: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读后感精选

  《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是一本由余嘉锡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元,页数:1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精选点评:

  ●(3.08-3.25)乱世群出风流人物,喜欢桓大司马,那句“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虽是所谓“逆贼”之语,此岂非奸雄豪辈?得我心!

  ●400NTD!看了一整个学期!

  ●余嘉锡注这个绝对是集大成之作!

  ●这个笺校本质量很好

  ●余老的吐槽是亮点,乐不可支。

  ● 我的沙之书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說《世說新語》所載魏晉風度,隻言片語,便堪玩味一生的,大抵是沒讀過這本重塑三觀的《箋疏》。。。(余季老是個清朝人。。。)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十一年八月三十一日阅讫于长沙天马山,是为今夏读书之最大收获也。唯中华此版点校粗疏,错字误排,所在多有,虽云扫叶,无乃太甚?如蝇拂目,为不快耳。前读中华版黄节先生注三曹诗亦然,可为一叹。

  ●仅凭文言翻译为白话文,是根本没法理解《世说新语》里有趣的点的

  《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读后感(一):补“仇隙”一条

  周祖謨前言末記,“於五十年代中曾遠寄滬濱,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請徐震諤先生覆檢所抄有無錯誤,以便定稿付印。然稽留三年,未能檢校,但別紙加已案若干條於箋疏之後,而與原來邀請覆查之旨不符。因索回與妻余淑宜和長子士琦就清稿檢覈,並加標點。淑宜著力最多,理當同署。對於徐氏案語,一律不用,以免掠美之嫌。”

  案: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徐氏未免器小,周氏回護乃舅,書怨於序,亦頗有失厚道。觀其一家三口之名刊於書封,列嘉錫先生之下,某知其以余氏為後世子學,自視家學在斯矣。惜乎,古人以學術為公不復久矣!

  《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读后感(二):《说》为历史著作吗

  文学可注,小说可评,经史可解。 《说》为小说欤?文学欤?亦或经史欤?其史料之不堪确证,故事之枝蔓杂芜,思想之异类旁出,当为时代之遗珠。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指出,正史之史料真确性,反弱于诗歌或史诗,因时代的声音不免在繁杂的线索中沦没和肢解,而具体之遗迹却散落星星点点,不必与之消亡。 正史的“去伪存真”,看似是消除了真与假的矛盾,却忽略了真假共存,矛盾互证所映衬的那个自在的“真”。现象多而伪,本质只有一。只有意志是自在而且不能假设的,也就无法虚构。 基于同样原因,甚至传记之真确亦当高于正史,同样的,笔记小说,语言摘要,诸如此类,皆当高于正史。《说》中所录,往往时间不精确,前后有冲突,事情有矛盾,不能出现正史那样表面震慑大众的严谨,不能给予观者一以贯之值得信赖的印象。但是,消息的诸多侧面,背景的旁敲侧击,事物表象的全面认识正是赖之得以把握。 《说》由是为史,当无疑。

  《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读后感(三):《世说新语》——小清新的笔记

  第一次读到《世说新语》里的小片段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让我至今仍然记忆深刻。我甚至认为小学、初中的课程内就应该多安排一些这样简单易懂好记却又不是文采的古典短文。

  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它: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

  的确,《世说新语》开创了笔记体小说这一全新体裁,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短短一句话,就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里面记述的人物或风流倜傥,或自诩清高,或孤芳自赏,但却也让人看到了魏晋时期那些名人名士率真可爱,我行我素,张扬但不失本性的一面。

  《世说新语》比起那些规规矩矩的史记文章,少了份对历史真相的苛求,多了份洒脱跳跃的小清新,让人读了不禁会心一笑,不忍释卷。闲暇时,读几篇里面的文章,就能让人仿佛置身于风流魏晋,学学古人的开阔胸怀,不要对俗世抱有过深的执念。

  对于《世说新语》,我给它的评价就是——小清新。让人眼前一亮,读之不厌的小清新。

  《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读后感(四):“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王敦作乱,王导诣台待罪,顗申救甚至,而导不知。后奉诏诣石头城见敦,敦问王导:“周顗如何?”导不答,顗遂被杀。后导见顗申救之表,泣曰:“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王导当然要为周伯仁之死负责任。

  王敦两次询问此人能否为我所用,他都没有作声。这已经不是不作为或默认了,是授意。有什么样的权限就要承担什么样的义务。事后再说“不是我杀的,我对不起他”是典型的开脱。不要忘了,杀人以刃与政,无以异也。看看周家人是怎么说的:

王敦既害顗而使人吊嵩,嵩曰:“亡兄天下人,为天下人所杀,复何所吊!”敦甚衔之,惧失人情,故未加害,用为从事中郎。嵩,王应嫂父也,以顗横遇祸,意恒愤愤,尝众中云:“应不宜统兵。”敦密使妖人李脱诬嵩及周筵潜相署置,遂害之。嵩精于事佛,临刑犹于市诵经云。

  再放一个世说的记载作对比:

石崇每要客宴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彊,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

  王导为不相干的女子,尚肯委屈自己救她们性命。怎么到了伯仁的事就袖手旁观?说白了,晋书的推论很合理:王导因为怀疑伯仁不肯施救,“甚衔之”,形势逆转后,置之死地。知我者,不因我言,而由我心。可惜了周顗,交了这么一个朋友。

  2020年4月

  《世說新語箋疏(全三冊)》读后感(五):德行第一notes for myself

  德行六则:荀氏八龙一典出自荀氏家语,非常怀疑是自家人溢美之词,另外,若荀家有第九子,无德无能,估计也不会被排除出荀氏九龙之列,排排坐吃果果由来已久,非近世之独创

  另外笺注所载朱晦庵对荀文若节操的评论令人骇笑,朱晦庵双重标准玩的太过娴熟利落,求人苛责而对己宽容,以至于他整个人如同行走的手电筒,照到了所有人的阴暗面,却永远看不到自己

  德行十二,十三则,余先生对华歆王朗优劣问题颇有微词,实际上感觉余先生对整个魏晋时期名士清谈的标准都颇为不屑,以至于怀疑德行中比比皆是的对当时有德望之辈的评论,只是这是德行篇的立篇之基,余先生没有直说,而轻蔑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先生自己评论与所引李慈铭先生评论,都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然而世风如此,读世说新语,正为魏晋风度,所以读原文可知魏晋,读笺注可知义理,大善

  此外德行十三余先生抨击后汉名士以邀名获望为第一要务,修饰容止做清高姿态而于世无用,互相推崇,花花轿子人抬人的无耻行径,以华王陈长文等几人为始作俑者,想说提议弃西凉的五百万钱司徒崔烈大人,似乎无耻又过于几人,而年代更早

  德行十四:王祥冬日脱衣不为卧冰而为方便用力使斧破冰之推测大合情理,果如传说卧冰求鲤,王别驾乃一脑残儿也

  德行十五:尚书董仲达,仆射王公仲,至今不知为何人,遗憾

  德行十九:王祥不拜司马昭一事余先生之推测句句诛心,读之不觉头上见汗

  德行二十一:王戎贪鄙爱财以至于钻甜李之核,而不受九郡赂遗几百万,可见其人或许人品不佳,处事智慧颇有,知道什么钱可以拿而什么钱不可,属于危险的贪婪者,见利而智不昏,今日之人可以惕之

  德行二十四:读此则时不禁赧然,余先生考证郗鉴含饭哺儿之事老练精当,力证其伪,其实我知此故事时方在初中,已觉其不妥,郗鉴一口之容能有多少,岂足养活二小儿,只是未经思考,轻轻放过,读余先生之论证,很觉羞愧,为学之道,当会疑敢疑

  德行二十七:初观余先生评论胡质惩戒贿赂其子的帐下都督,认为严惩其人正为扬名,使人知之,颇觉有理,细思又觉余先生以小人心度君子腹,胡质何尝不可是为了杀一儆百防微杜渐,告诫后来之人勿效此事,一劳永逸有何不可

  德行三十九:王献之临终唯忆郗道茂,此事闻之足发心头恻隐,是为陆游唐婉之先声

  德行四十:读殷仲堪节俭,饭粒落桌必捡食之,不禁发笑,想起殷仲堪号称军需充足,杨佺期遂率军八千来助其抗桓玄,一路甲光蔽日军容雄壮,入城殷仲堪仅有米饭飨军,杨佺期大怒曰事败矣,后来果然因为辎重不足,被桓玄摧枯拉朽,殷杨齐死,可见居高位者无能,私德再好也毫无用处,不厚道问句【殷公不弃粒米,日日行之五十年,可足供给八千军一餐之费乎?】

  德行四十三:罗企生与罗遵生行事,无愧【去留肝胆两昆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