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Oracle Bones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Oracle Bones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14 11:1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Oracle Bones的读后感大全

  《Oracle Bones》是一本由Peter Hessler著作,Harper Perennial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5.99,页数:5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Oracle Bones》读后感(一):有趣的平民故事

  讲述了一般老百姓在社会变革中的思维。作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感觉很亲切。

  但是要了解社会的变化,最好还是从经济层面入手。one billion customers是一本很好的补充。写的也是九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之间的事情。

  《Oracle Bones》读后感(二):给中国知识分子一个新的角度去了解祖国

  本书文风平实、冷静而又直接,结构精巧。就像River Town,当代的故事中穿插着貌似题外的短文,讨论远古的文物。作者利用Oracle Bones以及其他的Artifacts把中国的历史和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精彩得对比起来。虽然书中有多处直接的批评,以及更多令人尴尬的间接叙述,但是这并不应该让我们回避问题甚至去反驳作者。这本书是写给西方读者的,但是东方读者会获益更多。

  《Oracle Bones》读后感(三):那些和甲骨文有关的人和事

  终于明白为什么作者会给本书取名为《Oracle Bones》了,虽然其中穿插了Emily和Will的个人奋斗故事,也讲述了Polat如何移民美国的故事,然而直到文末,作者一直想要寻找的答案还是和甲骨文有关,尽管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人能够给出他想要的答案了。

  读到一位学者对于Chen Mengjia的评论“他的反对言论对于中国文字系统没有任何影响”之时,和作者一样,我感觉到的是惋惜,毕竟Chen Mengjia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Chen在为自己热爱的事业而努力,所以才不会以自己的言论是否能起到作用为标准来衡量自己是否应该说话,他只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很可惜的是,他的很多成果也因为他那所谓的“不合时宜”的言论而被付之一炬。想来,在那个Cultural Revolution的年代,受委屈的学者又岂止他一人呢?

  另一方面,作者倒是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位撰稿人的闲适生活吧。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志愿教书,进而开始了解中国,他对于中国的认识恐怕比我还要多呢,他把中国另外的一面展示给世界。如同他所说,在New Yorker上发表一句话的所得便足够在北京一周的生活开支了。我是不常看New Yorker的,上面的漫画总给我一种本故事纯属虚构的感觉,或许我应该改变一下态度,去看看,也许还会有另外一个类似于Peter Hessler的作家在写着中国的故事呢。

  《Oracle Bones》读后感(四):如龟甲上残缺的字迹在漫长时光中隐没

  购于2017年1月初一个微雨的清晨,早饭后无意中逛到的旧书店。尔后花了四个月才在各种困顿挤迫下的零碎时间中挣扎着读完,好在这本书的使它的内容分化为一个个相互映衬的小片段,即便是琐事中随手翻开读上一段又随手掩上,也并未破坏对它的阅读感受。刚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篇帖子说,“北京鼓楼外国人的精神领袖都是何伟”,大笑,恰可作为读完这本书的完美时间点。

  这是继《江城》和《行路中国》之后读到的第三本何伟的书,也是唯一一本英文版,原因大家都懂得。许是语言带来的间隔感,与之前读另外两本时的感受有些不同。也或者是因为这一本书所讲述的时间跨度更长,包罗的内容更多,行文结构也更加复杂。何伟平实温厚、从细处着手的叙事风格如奔涌的暗流,埋首书中时时被文字的力量感而忘形,如同站在桥上俯瞰大江大河一般。

  书中讲述了多个人物的故事,涪陵的学生们,维吾尔兄弟,学者与研究者们,出租车司机,姜文,村民和村干部们,博物馆管理者,警察,企业家,示威者,广播电台主持人…林林总总人和事,读者跟随何伟的脚步亲见。而陈梦家的经历,始终隐没在他人的记忆和讲述中,这些讲述与其他所有的讲述一样,必然地随着讲述者个人的思维和立场摇摆向不同的方向,那些何伟所见继而使读者得见的片断,只是偶尔闪现的波光,最终成为不可解的历史的一部分。

  我想这种“不可解”的感受,是何伟对于龟甲上文字的感受,也是他对于中国的感受。他用厚厚的一本书告诉我们,这个如江河般复杂深厚的国家,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停歇地滚滚奔涌向前。如果说何伟是站在桥上的观看者,我们也许更似水中行舟的船客,他悉心描绘的种种面目中有我们自己和亲人的样子。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也许正努力挣脱,却不可避免地被裹挟于翻滚的波浪之中。

  世事之变幻,人生之不可测。龟甲说,近日无灾。

  “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才刚释卷,我已经开始强烈地期待重读这本书,书末列出的推荐书目也会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尽力去找来看看。

  并不打算读“A Single Tear”。

  《Oracle Bones》读后感(五):抹去

  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曾在中国引起不小的轰动,被多份榜单选入年度好书。读过之后,我深深为之折服——一个外国人,居然能把现代中国的普通人写得这么细致入微。后来又读了他的《江城》,那是他写中国的第一本书,内容是关于他作为和平队(Peace Corps)的志愿者在重庆涪陵任教时的经历。那时,作为一个初来者,对于中国的很多事情还很惊奇,远没有《寻路中国》中的驾轻就熟。

  《甲骨文》在时间上处在上面两本书中间。海斯勒结束在涪陵的教师工作后,选择做一个自由撰稿人,在北京驻扎下来,为外国媒体撰写稿件。书中写到他身为一个「外人」,对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又充满矛盾的国家的深入探寻。与另外两本不同的是,这本书没能在中国出版,恐怕也不可能出版,因为它几乎就是敏感词的集合。如果硬要引进,过审之后,剩下的内容只怕不足三分之一。

  本书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抹去。扩展一下,就是抹去敏感词,抹去细节。过往的人和事,基于稳定和秩序的考虑,只记下了「值得」记下的那些,而那些不正确的、不重要的,都已被文字和时间抹去。当下的人和事,很多也终将被抹去,比如漂泊无依的维吾尔人,比如政治运动的受害者,比如天安门广场上的纪念活动,比如在他乡打拼的年轻人。考古学家试图复原已经被抹去的,海斯勒这样的记录者努力记录下将要被抹去的。这样的事情,居然由一个「外人」来做,可是也只能由「外人」来做。

  书中可以看到一个矛盾重重的中国。我们身处其中,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是矛盾。而在一个「外人」看来,或者经过他的记录,我们再重新审视,会发现这些矛盾常常很荒诞,因为它们更多是自相矛盾。这些自相矛盾来自于我们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骄傲与对外界看法的焦虑,来自于急于否定自己的文化却发现用来否定的方式仍是这文化的一部分,来自于外表的不可一世和内心的虚弱不堪。

  本书虽然是非小说(non-fiction),却比小说还要好看。几条线穿插跳跃,分别娓娓道来,又自然而然地切换,最后汇聚,用一段诗句结束,举重若轻,意味深长。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Oracle Bones》读后感(六):更多的敏感词,更多的麻木

  虽然是非虚构写作,何伟的却用一种类似侦探小说的笔法将各种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与事件奇妙且毫不突兀地联系在一起。在他貌似漫无目的的漫游与访谈中,涪陵、深圳、温州、北京与华盛顿,打工妹、维族人与考古学家,甲骨文与奥运会,商朝、民国、文革与当下……在何伟看来,所有这一切之中贯穿着神奇的线索,揭露出中国人的性格。随着他一层层抽丝拨茧,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人事,那些隐藏在历史帷幕下的暗涌,在读者面前次第呈现,吸引着我将这本书读完。

  与其说通过这本书我获得了某些知识,不如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与中国人有了更深的体会与感触。让中国人倍感自豪的悠久历史通常在人们看来不过是一种知识,知识可以应用,但是没有体温。我们会因为这样的历史感到自豪,但是也对它保持距离,遥遥相隔了这么久远的时空,这样的历史与我们眼下的生活有多大的关系呢?就像何伟目睹的中国一样,随着实用主义在中国的流行,这样的历史除了在某些特定时刻可以让我们展示优越感之外,还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呢?即便是五十余年前陈梦家的死都已经渺无人知,更何况那书写甲骨文的时代呢?

  然而在“外人”何伟看来,这一切都存在联系,存在着普通中国人茫然未觉却无法否认的联系。中国人的性格从甲骨文时代就开始逐渐成形,中国的象形文字对于塑造中国的民族性格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远古到今天,这样的影响已经渗入中国人的骨子里。

  何伟擅长发掘并描写容易被中国人忽视的少数人和边缘人,在主流话语中没有发言权的人(也许这是西方叙事者的习惯),他和各种人做朋友,呈现他们的故事,揭露我们懒得去看去想的现实。这本书治疗了我们观察力的懒癌症与麻木症。这本书里有大量的敏感词,如果大陆出中文版肯定是七零八落支离破碎。然而我们已经足够麻木,就像何伟笔下那些对政治事件毫不关心的中国人一样,但这些广布的言论与思想雷区并没有让我们对现实变得更加敏感,而是更加麻木和冷漠,这种荒诞与矛盾使得何伟的视角尤为珍贵并引人深思。

  《Oracle Bones》读后感(七):那些年的我们

  骑车去过他说的使馆区,以后再去去雅宝路和他住过的小局儿胡同。在北京听人讲它不远的过去的感觉很爽~

  每当看到书里标题下年份的时候,我都会去回想那时候的我在干啥?

  1999年,大使馆被轰炸的时候我五年级,学校组织各班进行一节课的演讲,还记当时没人愿意说,老师只好点了班长周,她也不知道怎么说,张口就说错了“以北约为首的美国。。。。”,好像她当时在班上的民意不太好,下面接着就是一片讥讽的笑声,现在想想那时候我们挺残忍的。

  2001年9。11,那时候我在高阳的家中看见新闻联播中画面,真没感到有什么特殊的感觉,记得一个同学甘说他的第一感觉是画面是假的。

  书的最后日期停在2006年十月,想想那时候我大一,十一逛青岛的时候到华联下的阿尔法书店去买了本丹布朗《数字城堡》,好像每次到一个城市都会想去逛逛那的书店,逛得时候心里感觉比较平和。

  看这本书的另一感觉就是原来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被淹没的学者之间原来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我竟然对他们一无所知。一个老学者说外国人能理解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年轻人却很难理解。

  最后,何伟的三部曲里,我是先看了中文版的《寻路中国》,然后再在旧书网上买到了《river town》和《oracle bones》,读完感觉何伟作为一个外国人确实能比我们看的更清楚中国。相比更轻松、幽默的记叙文《river town》,这本书有了更多的思考。风格一脉相承,都是值得多读得好书。

  :读了《寻路中国》我就有了拿驾照的欲望,最后如愿以偿。

  《Oracle Bones》读后感(八):历史的碎片

  第一次完完整整地看完一本原版书。痛苦并快乐着。

  书中讲述的很多都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但看起来却恍如隔世。只有一些历史的碎片,会突然触发记忆的开关,让曾经的点滴回忆再次翻涌而出。比如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又比如中美飞机在空中撞击而丧生的中国飞行员王伟……感叹时间行进得太快,湮没了记忆中许许多多的细节。但这些,却被他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在10年后的今天,可以使我再次想起曾经的那些事、那些人。

  书如其名。这是一次穿越时间的中国旅行。地下的城市、经历文革之痛的甲骨文学者、中国的简体字改革、台湾的民主尝试、开放的深圳与当下的城市……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和场景串联起隐藏在这片土地下的伏线。

  很多时候,回顾这些不太开心的历史是让人难过的,尤其是当这些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有名有姓的人身上。有些人被记住,有些人却被遗忘,比如陈梦家。可惜的是,记住与遗忘不是因为他们的成就大小,却是因为有些人太过天真,相信所有事情都可以直言不讳。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汉语拼音是50年代才有的产物,不知道关于简体字还有过那样大的一场讨论。但历史有时候是喜欢开玩笑的。一个影响今后几十年的重大决定,往往只决定于一个瞬间。不敢相信,如果没有斯大林,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或许已不是现在的样子。

  突然意识到,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交织,被裹挟着,一路向前。即使你已忘却了那些历史,却终究逃不脱它们的影响。

  也许当我下次翻开这本书,依然会被这些历史的碎片触动。虽然只是碎片,但却都是最真实的过往。

  《Oracle Bones》读后感(九):踏雪寻梅-读《oracle bones》

  看完《oracle bones》的那天是纽约入冬来最冷的一天,窗外却是难得的响晴天气。天蓝的就像windows的开机背景,哈得逊河不急不徐地流过,河面上有载着积雪的浮冰飘过。偶尔有巨大的游轮驶过,象一座小山似的横亘在我和曼哈顿之间。

  手里的这本书是读书人jean推荐的,但是却是不读书的 p桑老早前买的。我问他为什么为买这么有文化的书,他说他不记得了。打开书的时候,发现了一张用来作书签的收据,夹在第10页和第11页之间 - 哦,原来是上当了。我问他为什么买了又不看,p桑说中国人为什么要看外国人写中国。

  我也讨厌外国人照猫画虎地在电视上唱京剧说相声,象耍猴一样。我也不喜欢外国人断章取义地写中国,借美国的军方发言人批评阿桑齐的《collateral murder》 的话,就是通过一根“soda straw” 来观察世界, there is no before and no after。没有理解和尊重,有的只是窥探和猎奇。

  但是Peter Hesseler 让我肃然起敬。因为他让我这个中国人更多地了解中国。

  每个中国人都听说过甲骨文,每个在北京生活过的人都见过雅宝路的新疆人,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在大学的图书馆里翻过《草叶集》,由于工作关系,我大量接触过那些从小县城的大专院校毕业后到沿海城市闯世界农村青年。但是甲骨文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不过就是鬼画符般的殷商文字,高深莫测,事不关己。我们倒是对美国那个叫oracel 的公司兴趣更多一些。对在北京生活的大部分人来说,雅宝路的新疆人非我族类,一看就知道不是善茬儿,再加上一身羊膻味儿,唯恐避之不及。《草叶集》名气大,是附庸风雅的好道具,不过还没等看出来好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译者是谁?那些文字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问题压根就没有想过。至于那些闯世界的农村孩子,他们多少和我的业绩有些关联,刚接触的时候我也感叹过他们的勤奋和坚韧,但是我太忙了,无暇顾及他们的悲欢。

  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与时俱进简直是可耻的。有那么多当下要解决,那么多未来要打理,实在是没有时间和闲情去回头看看过去。更何况,我们的过去那么漫长,漫长的都有生锈了,和我们关心的当下以及我们向往的未来完全不搭界。现在的生活讲究圈子,这些圈子呈螺旋型上升的金字塔,我们一方面努力在自己的圈子里斡旋,一方面憧憬着上一级的圈子,盘算着什么时候有余力的时候能攀升到那里去,自然无暇关心下面的圈子。我们的圈子里特别流行一句话:oh! small world! 是啊,刚认识的谁竟然是那谁的大学同学的研究生同学的同事的MBA班的同学的前女友!这个圈子其实就是个呼拉圈,窄窄地就那么一条,还特别封闭。

  反倒是Peter Hessler这个美国人,沿着草蛇灰线,蛛丝马迹, 把我们锈迹斑斑的过去一点点从废墟堆里捡回来,认真地洗去泥尘,说:看看,你们的这些故事!他也打开那些封闭的呼拉圈,让我们认真看看,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小,好多人我们其实都不曾知道或者不曾注意到他们的存在。

  那么费那么力气去扒拉过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去年去巴黎玩,看到那些十八十九世纪的亭台楼阁,石像铜像什么的,那么错落有致大大方方地站在市中心,老的楚楚动人,觉得特别震撼,然后心里酸酸的。p桑说,在巴黎长大的小孩子一定从小就很会审美。其实不单是巴黎,就连纽约也是一样,且不说中央公园周围富人区那些优雅大气的老房子老教堂,就是在下城和中城的钢筋水泥丛林里也能间或看到精致漂亮的老建筑。这样一来人们在忙着满地找钱之余,抬头还看看这些老房子老雕塑,还能透口气,审审美。

  《oracle bones》费了很大的里从过去一路找到现在,把其中的苦难和优雅徐徐道来,拼成一幅流动的清明上河图。里面有深宅大院,有斜街陋巷,有鸿儒,有白丁,有忠贞,有背叛,有宿怨,也有宽恕。它让我在长安街的丑楼,故宫里的星巴客,西客站的飞檐,还有俗丽的春晚之间,依稀辨认出种种美好的蛛丝马迹。这个过程,就好像在冰封的世界里踏雪寻梅,是种温暖的惊喜。

  《Oracle Bones》读后感(十):转型时期的集体忧伤

  2007年,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在接受ShanghaiJournal采访的时候说,美国人之所以会对中国有误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很少来到中国。他们很少去美国以外的地方,也很少学习英语之外的别种语言。

  “更确切地说,美国人的这种误解中有一种把中国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政治化的倾向。分析家们喜欢把什么都怪罪到共产党头上。而实际上,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里有更深的文化原因和社会原因。这些原因往往是很复杂的。这种误解与其说是有关偏见或宣传,毋宁说是一种新闻业的传统:一个好的记者应该暴露不公。但这种方式对于在中国工作的外国记者来说会产生问题,因为美国的读者并没有足够的背景储备来通彻地理解在中国发生的不公。他们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偏见源自无知,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常常把它挂在嘴上。

  1994年,美国人Peter Hessler结束在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生学业之后,一路向东,乘坐火车穿越西伯利亚,第一次到达中国。那一年,他带着怎样的偏见?两年后,当他作为志愿者再次来到中国,成为生活在四川涪陵这个小山城的第一个美国老师的时候,他的偏见又有多少变化?

  这些我都无从知晓,我手头上只有《Oracle Bones》这本书。书里的Peter Hessler已经是1999年重返中国,定居在北京的自由写作者了。这本书已然无关偏见和误解,二者的消解对于Peter Hessler这样一个优秀的非小说类作家而言,只是写作技巧方面的小问题而已。

  这本书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线性的,讲述了他在涪陵的四川学生、在雅宝路认识的维族朋友以及他自己,在世纪交替的这几年内,在中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巨变的背景下,遭遇的人事以及经历的欢乐哀愁;都是些个体在时代变迁下的样貌与处境,现实的和超现实交织的场景。一条是纵向的,零碎的,调查性的,以甲骨文研究和新月社诗人、考古学家陈梦家为提问,引起了一段交织了个人往事与家国历史的解答;像用许多的面目完成的一幅拼图肖像。

  “甲骨文应该反映的是时间和记忆的本质:记忆层层打开的方式。这本书行文断断续续,有时一个故事会重复出现,叙事感常常被记忆部分陡然打断。”

  在Peter Hessler的第一条线索里,在他的记忆中、书中的文字里,他的人物对他几乎都是完全敞开的。结果是,读者面前的这些人物,都是被透析过的、彻底袒露的。他的学生Emily给他写过一封信,这样说:“我一直很喜欢跟你聊,你知道我的所有一切...但是每次你一离开深圳回北京,我都会因为空虚而惶恐。我感觉自己把什么都告诉你了,却什么也没有从你那里得到。”

  可他是个老外,他迈过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以人的基本立场来理解身边的这些中国普通老百姓。他发回美国的一篇篇特写,其实就像这个国家的一张张X光片,冷冷地看穿面上纷乱,展示社会转型下这里人们的集体忧伤。这本《Oracle Bones》的精彩深刻之处,就在于用一本书的厚度,展示了一个国家在一段历史时期里的忧伤。其中的海量信息、历史钩沉,写作的从容和平衡都让人惊叹。

  应该是2005年,何伟在北京东城区菊儿胡同的房子里写作这本书。他一大清早开始写作,整个胡同巷子的一天生活也正开始。最早的声音,是街坊邻居提着夜壶聊着天上公共厕所,然后是厕所里的声音分毫毕现地传来,后来又有小商贩吆喝着穿过巷子。

  我想他之所以在后记里写到这点,是在说明一些关于这本书的写作的问题,即他的写作方法。

  “我认为我是处在那种介于新闻业和学术工作之间的状态,并且看待事物更接近学术的视角。做新闻常常让我受挫。它非常强调结果:编辑要稿子,而且要得急。他们注重结果,而非过程。一个记者如果决定要写一篇有关买卖少女当新娘的稿子,他就给人贩子钱然后找到一个受害者,接着是采访,最后当然出来的就是一篇买卖新娘的稿子。整个写作的路数在第一天就划定出来了。

  学术环境里确实存在许多缺陷:它可能很冷僻而且节奏缓慢,但是人们会非常关心做学问的一套方法。做学术的人会很谨慎地构建他们的课题,尽量不怀有成见和预设。”

  《Oracle Bones》确实是他的野心之作,无论是结构上的还是知识跨度上的。这是他中国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著名的《River Town》,在大的架构里,它是关于地理的,《Oracle Bones》是关于历史的,而他正在写作的第三部,则是关于经济和发展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