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0篇

2017-12-16 21:3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10篇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本由歌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4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一):赤子心,每个人都曾是少年维特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我年少时,就听说过的一本书,大概二三年级的样子。记得那时,小学音乐课上在学一首儿歌,叫《小小少年》。歌词我还能模糊起一部分,大概是这样的“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一年一年时光飞跑,小小少年转眼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后面应该还有很多,但这么多年过去,却是记不起来了。我对《少年维特》最初的兴趣,就因这首歌而起。只不过直到今天,二十岁了,才真的拿起来读它。时间啊,真是个有趣东西。

  歌德,我过去不了解,只知道他是诗剧《浮士德》的作者。最近一段时间,有追本溯源阅读欧洲更早期文学作品的想法。从最后一本骑士小说《堂吉诃德》,到拜伦的《唐璜》,包括《浮士德》,我都希望自己能亲力阅读一下。因为我发现这些作品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实在深远,文学、哲学中经常有提及,而一无所知,显然非常影响阅读体验。由此,我决定扫清阅读障碍。今天,这本《少年维特之烦恼》算是我对歌德的“尝试”,虽然小说和诗剧不能类比,但就算是给我未来读《浮士德》做个预热吧。

  本书的故事,从现代人角度看,其实不算复杂。年轻富家子维特,从城市来到城小镇,意外爱上了已订婚的女子绿蒂,几番周折后,最终殉情自杀。小说更富特色的是写作手法,歌德用书信,即维特内心独白的方式,按时间顺序向我们展示了整个故事。只在小说最后,以整理者身份,讲述了结局。这种写法,今天看来不新鲜的,但我想在18世纪应该相当新颖。读者与书中人物的距离,被拉得很近,几乎是直接触碰了人物的所思所想,使这一角色更立体。

  但坦白说,这篇小说我最初是不大喜欢的,目前感触也不深。因为书中的维特,是一个那么富有激情,那么浪漫主义,为了爱情丧失掉全部理性的年轻人。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人物失真了,太戏剧化。可转念一想,维特的这些反应,不恰恰是人面对初恋时,应有的状态吗?年轻人面对爱情(当然,我现在也是年轻人),会呈现出许多青涩状态。就像书中的维特一样,因为绿蒂的一个眼神激动万分;因为她的一句话,彻夜难免。仿佛绿蒂已经成为他生命的全部,存在的意义。我想,多数人,在美好青春里,都有过类似体验吧。

  维特时刻怀有“赤子之心”。他理想主义,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都毫不动摇一如既往坚持自己的标准。他爱自由,有思想,随性,可以因为荣誉被损害辞掉前途光明的工作;可以在餐桌上公开谈论激进的新思想;可以为了自己永远追求不到的爱情,饮弹自尽。维特是我们生命的最初状态,是在世故和圆滑侵害我们之前的那个“本我”,是我们每个人最初的“赤子之心”。

  歌德在小说中,把维特刻画成一个极端形象,即:永远不向世界妥协。但相反,现实生活中,我们所做的选择往往和维特不同。为了前途光明的工作,我们选择隐忍;为了保全自己,我们紧跟主流思想,随波逐流;对无法实现的爱情,我们最终选择遗忘。维特做到了多数年轻人不敢去完成的事,最终走向的却是“毁灭”。或者说,是在认清世界的现实后,选择以死亡逃避

  这本小说中,爱情无疑是主体,但却是最浅层面。烦恼与迷茫,对年轻人而言是亘古不变的问题,世世代代历来如此。当人从理想中,走入真实生活,会面对无数冲突与矛盾,甚至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在某些情况下,理想也许会变成某种“无望追求”,就像小说中,维特对绿蒂的爱情一样。面对“无望追求”人的“赤子之心”被消磨掉,最终选择妥协。

  但如同这本书的名字一样,《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我们不能以“理想”为名逃避生活,也绝不允许自己沉沦在俗世里,成为没有头脑的“浮萍”。和维特不同,我们应当做这样的选择。我们应该怀揣自己的“赤子心”,成为一个懂生活的人。

  生活要继续,世界永远不会是最理想状态,就让这份“赤子心”成为自己的避难所吧。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二):躁郁症青年维特之死

  两个半世纪过去了,世界一点都没变。将来也不会变。

  ——题记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哈姆雷特的人生议题,同样也是维特的。在狄更斯巴尔扎克过气这么多年的现在,为什么莎翁和歌德还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恐怕是因为,无论再过多少年,人类也无法就性与死这两个课题,得出个结论,更别提解决由其衍生出的世间百态。这比抨击资本主义什么的,可有意思多了。

  维特的死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个。

  首先是维特自己。

  作为一个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男青年,虽然他的游手好闲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并非完全出于主观,维特对于现实世界始终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不喜欢的事情,在开始做之前,就已经以一个悲观厌世者的身份为之贴上标签,用厌恶的眼光看待它,用厌恶的态度处理他。这也是维特在人际交往中处处失败处处碰壁的原因。用现代医学的眼光看,维特随时膨胀的热情和难以自制的雄辩症及其歇斯底里的种种都是躁郁症的表现。

  其次是绿蒂。

  甚至可以说,维特的死,绿蒂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她有小康的家境,良好的教养,丰富的情感和克己的智慧。是自古至今中产阶级女性的代表。她们想享受安逸富足生活带来的安全感,又渴望澎湃的激情带来的感观愉悦。绿蒂喜欢阿尔伯特,也喜欢维特,所以她才迟迟不肯让维特死心。他远一点她就近一点,他近一点她就远一点。她想拥有所有的好。这是人的贪欲,永远都不会变。

  当然也有社会的关系。

  社会对他很残忍。残忍又冷漠。可对谁不是这样呢。阿尔伯特在工作中同样遇到令人不平的事情和难以相处的人。维特崇尚自然和人的天性。可这自然和天性,也是经他自己想像美化的结果。自然的本质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单纯又固执的维特,纵然是作为一只不用对待复杂社会的动物,也难以在动物世界中生存下去。

  歌德说“自此书出版之后,我只重读过一遍,我当心以后不要再读它。它简直是一堆火!一看到它,我心里就感到不自在,深怕重新感到当初产生这部作品时的病态心理

  此外,还要吐槽一下这个版本的神翻译,打水漂不叫打水漂,叫“打漂漂”。。。这是翻译界卖萌的始作俑者么?真是不忍卒读啊==!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三):07.09

  花了两个小时(并不是在计算),读到中途的时候我以为自己自己最后会哭的,然而没有,平平淡淡的,皱着眉头的,内心也无丝毫沉郁。

  大约十年前的时候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似乎与爱情与自杀有关,我想这一定是一本啰啰嗦嗦令人百无聊赖的流水账,在不同地方看到它,根本没有读的想法。最近买回来也是为了凑单的,但总算有让人想读的意愿。(一是因多年前买过同一系列的《刀锋》,感觉不错;二是手感很好,颜色也喜欢。)担心自己读不下去,特地选了不用压榨自己干活(笑)的晚上。读起来就放不下了。

  不想从道德和法律方面讨论,这本书中描述的感情是一团乱麻。

  维特的感情一时同野马在鲜艳的花丛中、在险峻的高山上狂奔,时而同潺潺流水任落花不断飘零而下。我个人对爱情几乎没有亲身感受过,可以说是没吃过猪肉但看过特别多猪跑(笑),在此并没有代入感。但信件中的很多内容都令我感同身受,可以说原著很好,翻译也很好(虽然有些音译怪怪的,看惯了奥德修斯、佩内洛普etc.)。对生活的看法简直字字珠玑,勾画出了一个追逐着爱情的少年。在我眼里他实在太执着了,然而正如同我自身一样漂浮在社会和自己的心中。同绿蒂的形象也跃然纸上,看时一直在吐槽你们为什么藕断丝连,维特你坚强一点啊;绿蒂不要因为自己对维特的爱怜和他是个好人就爱上他呀;阿尔伯特你怎么就纵容维特呢,真正的朋友撕破脸也会在一起,就算不在一起回味就好了呀!(气鼓鼓

  维特和阿尔贝特在书中关于自杀的讨论让我摇摆不定,维特的比喻牵强又有道理,阿尔贝特认为自杀的人失去理智也是......结局令人悲叹,叹这样一个内心纤细的少年选择了离开人世,让自己解脱的同时会让他人多么痛苦。他最后认为自己快乐的,那些发自生命的话语来自部分的非理智,实际上到底快不快乐呢,到底是怎样呢?曾经有段时间我对死亡想了很多,现在没那么多但抱着的是“除非没有人会为我伤心我才可能结束自己的生命”,而结束生命不是因为我向往死亡而是因我并不恐惧死亡(当然是不会选择自杀的)。

  维特从书中的雇工身上看到自己,我也从维特的身上看到自己。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读懂他的心情,但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就是他,是他爱着的绿蒂,是阿尔伯特,是很多很多人。

  看着动画写的,大概有很多表述不清楚和没有提到的,仅仅用于记录自己的心情

  七月刚开始,我的时间不多了,也读了几本好书。我也不知道要怎样走下去,不过我会走下去,承担自己选择的一切,尽量,尽量不让我爱着的人伤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