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媒介环境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媒介环境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4 16: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媒介环境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媒介环境学》是一本由林文刚 Casey Man Kong Lum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6开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媒介环境学》精选点评:

  ●好!

  ●为了论文而进行的功利性阅读,在TB花了5块钱买了电子版,可惜并没有找到我想要的。该书1.提供了媒介环境学的全景式介绍,第一章林文刚的“侧记”的论述精到,入门首选;2.后文各章解读了该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配合不同人物的代表专著更加;3.缺少有关莱文森的思想,所以对以数字化为特征新媒介的介绍基本处于空白,可能因为该书出的比较早吧。

  ●从芒福德艾吕尔开始,几乎每一个研究媒介环境的学者都在警示着人类,作为有机体,不应该成为机器的配件。媒介是人的延伸,而不是人是机器的延伸。

  ●凡是何道宽翻译的书都要减分。

  ●媒介生态文集,不同作者文风和重点都不一样,以及要变成苏珊朗格黑了ˊ_>ˋ

  ●推荐~~很受益。

  ●全景梳理。/ 2016.12.15 8:30pm #贝塔书屋#

  ●对整个环境学派进行梳理,极具启发价值,也是不可多得的入门读物。

  ●不可思议,我竟然读完了!

  ●媒介环境学的字典级著作。

  《媒介环境学》读后感(一):一本全面介绍媒介环境学的绝佳入门书

  正如本书副标题所示“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本书详尽介绍了媒介环境学的来龙去脉与该学科多维的研究视野。作者对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与成就作了准确、精辟的介绍。通读此书,能让人迅速了解这一学科历史、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和研究主题。其内容之全面,的确有学科小型“百科全书”的特点。

  《媒介环境学》读后感(二):媒介生态学

  媒介生态学虽然有媒介决定论色彩,但是其研究视角却不局限在媒介。虽然它是传播领域的研究,它却不纠结在媒体本身。媒介生态学采用泛媒介视角,无论是传统概念上的媒体,还是广义上的传输工具,只要是信息的载体,具备记录与传播信息的功能,在媒介生态学家眼中就是媒介。

  媒介生态学家不孤立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而是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的整体关系中去探讨媒介的意义。无论是麦克卢汉人的延伸,芒福德的技术有机,艾吕尔的技术至上与宣传,哈罗德英尼斯的传播两种偏向,波兹曼的媒介教育学,还是凯利的跨文化平衡,沃尔夫与朗格的语言学与心理学转向,这些研究主张都是把媒介的意义研究放置在媒介-X-X联系互动的视角中去探讨。

  可以说,媒介生态学因此独具一种整体有机的特性,但是它却有明确的伦理立场,通过把传播媒介道德中性化还原到善恶的二元性语境中,媒介生态学鲜明地指出媒介传播史的人性化发展趋势,并对媒介技术持有强烈的保守立场。正如波兹曼所指出的那样,媒介技术的前进并不意味着与社会的合理兼容,印刷文字文化所代表的线性理性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秩序严整,强调视觉音频信息的影视文化会毁坏人的完整,把人带向肤浅与碎片化的感性。

  《媒介环境学》读后感(三):媒介环境学 - 笔记

  在某种层面上,媒介环境学的兴趣在于界定人类传播的性质、结构、内容和结果方面,探讨媒介发挥了什么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概念出发,不同的媒介继承和体现了不同的形式——传播结构(formal-communicative structures)。媒介是人与人关系的中介,也是“联系”人的“渠道”,不同的媒介(或媒介形式)会给人的传播提供不同的结构,并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

  首先,媒介环境学假设,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只管把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媒介环境学认为每一种媒介都有独特的物质性质和符号特征,由此预先带有一套偏向性。然后进一步延伸,假设传播技术促成的各种心理或感觉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结果,往往和传播技术固有的偏向有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媒介环境学受邓福德提出的技术的历史分期的影响。媒介环境学有一个分析历史演化的独特方式,它根据四个重要的传播时代来构想历史: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术时代、电子时代。其中在当今的电子媒介时代,电子传播技术给予人一种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全新方式,它使人们认识和谈论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他们有着相同的关注点,即技术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和文化产生大规模的影响,或者说技术产生形式的、环境的和结构性的影响。但并非所有的媒介环境学者在预测未来时都抱批判的态度,并非所有的先知都是悲观的,在这一学术队伍中,至少可以看到三个主要的立场或“学派”:“机器的蚕食”是一派(如芒福德、吉迪恩、艾吕尔、维纳);“媒介决定文化”是一派(如伊尼斯、麦克卢汉);“技术繁育乌托邦”又是一派(如富勒)。

  其中麦克卢汉所说的感知层面,当他说“媒介即讯息”时,他的意思是:媒介作为环境来研究就暗示了这样一个要求,即“利用媒介来理解世界时,我们必须要检查我们进入的感知环境”,具体地说,我们凭感知到的资料来构建外部世界,以便我们能够理解,而我们感知到的资料,就是多种媒介(或一种媒介)按照设计特征必须去进行编码和解码的基本素材。

  《媒介环境学》读后感(四):我的笔记

  这本书的总体框架是以林文刚在纽约大学给媒介环境学研究生上必修课的内容为蓝本的。该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媒介环境学总体的历史记述框架,分章节分别介绍了媒介环境学一些主要学者以及他们提出的问题、理论或主题,便于读者了解界定媒介环境学派的范式内容,了解其思想传统。通过第二章到第十三章集中介绍媒介环境学的一些奠基人,研究他们共享的一些关键的理论问题,读者对他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该学派的理论的强弱之处会有更加扎实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当代的媒介与文化。技术和文化的角度几乎是所有篇章都很重视的角度,同时,语言和文化和媒介发展的不同历史分期,也是本书所收编文章的角度。

  本书第一章绪论是林文刚教授对媒介环境学的思想沿革之路的探索,并指出,本书研究重点是媒介技术对文化和人类传播在形式上、根本性质上和生态意义上的影响;了解这些思想背后的思想家;了解这些思想产生的思想脉络;了解我们当代人如何利用这些思路。第二章是纽约大学的尼尔•博斯曼在媒介环境学会成立大会上的主题报告。他尝试解释纽约大学媒介环境学学位课程和“媒介环境学”照这个术语的由来。他的首要观点是,媒介研究是最为有用的。波斯曼是媒介环境学派的创建人和思想领袖。这篇文章,能使大家看到部分媒介环境学初期的构想和人文基石。他认为在研究媒介媒介对文化的影响时,要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脱离道德和伦理背景去研究媒介环境学是毫无意义的。从第三章和第十三章综合并分析媒介环境学的一些学者,介绍他们为媒介环境学提供的范式内容。他们是爱森斯坦、艾吕尔、哈弗洛克、伊尼斯、麦克卢汉、芒福德、翁、波斯曼和沃尔夫;还介绍了凯利。在论述每一位媒介环境学者的过程中,都融入了该学者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这些学者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发展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文章中也可以看到。第三章讲的是芒福德和技术生态学。虽然芒福德的学术并非专注于传播媒介本身,然而在技术对人类文明的生态影响和根本影响方面,他对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基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文章涉及了他对技术时代分期的历史记述、他有关技术和人类发展的技术有机论、他对“王者机器”的批判,并在结尾探讨了芒福德著作和生活中的人文主义和生态关怀,以及嵌入他媒介环境学思想的积极精神。第四章是将艾吕尔的技术、宣传与现代媒介,考量了艾吕尔的两个概念:技术至上和宣传。这两个概念构成了艾吕尔思想深刻、影响重大的社会学理论的基础,它们对媒介环境学的基础理论的界定性特征作出了贡献。艾吕尔常被许多人认为是技术决定论的中坚分子,而忽略了他对精神自由和神学的探索,也忽略了他对摆脱技术局限的探索。在第五章里,克里福德•克里斯蒂安将艾吕尔的思想放进宏观的背景里去评估,既涵盖了他的社会学思想,有包括他的神学思想。艾吕尔受到马克思主义及基督教的影响,他的辩证法与其说是要调停社会学和神学,不如说是想要了解两者表面上的矛盾,他要探索如何使人真正从技术 暴政之下恢复过来。

  在第六章里,伊尼斯对传播媒介的历史记述,被认为是一个提纲挈领的基础,为研究传播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创新的研究道路。文章努力解释他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关键概念:时间偏向、空间偏向、口头传统、知识垄断和文化的机械化。文章评介伊尼斯早期的政治经济学成就,既按照其自身的面貌去评估,又评估政治经济学给他的传播学研究提供的概念上的起点,探讨政治经济学如何有助于他探索传播媒介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在结尾处,作者还简要分析了他对传播研究和媒介环境学研究的影响。第七章是麦克卢汉和现代两面神的章节,他是媒介环境学界最引人注目、影响最大的公众人物、是媒介环境学最重要的思想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富有原创性,可能对盘根错节的学术界构成了威胁,所以,同时富有争议。莫里逊仔细分析了麦克卢汉表面上非道德关怀的立场,审视了他植根于现代主义、后牛顿科学、古代和中世纪逻辑里的思考,考察了这些根源在他的媒介学问里的表现,也突出阐明麦克卢汉的思想对我们理解今日电子传播环境的现实意义。第八章,讲的是尼尔•波斯曼与媒介环境学的兴起。这章非常重要,因为波斯曼著作里一以贯之、反复再现的主题,包括嵌入这些主题的标志性思想,构成了我们今天所指的媒介环境学基本的范式内容。作者指出,波斯曼的成就的巅峰并非《娱乐至死》,而是《作为保存活动的教学》。该书是他媒介环境学三种平衡理论的完美交叉。人们说,其他的书只不过是该书的评注而已。第九章,詹姆斯•凯利的寻求文化平衡由他的学生弗里德里克•瓦塞尔完成。文章按照三条共现和交织的思路展开,分析凯利的学术著作:凯利对传播仪式功能做了阐述;他认为技术与传播的关系是互相决定的关系,他借用传播是来探索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张力;他对新闻教育的用处进行了长期而影响重大的检视。他主张,在建立更加富有人情味、人们参与度比较高的社会中,民主的伦理和道德是媒介环境学的基石。第十章是“符号、思想和现实:沃尔夫与朗格对媒介环境学的贡献”,简言之,沃尔夫和朗格将20世纪具有界定性的思想——相对论——转化成媒介环境学的基石。这章的作者克里斯琴•尼斯特罗姆认为,媒介环境学可以界定为:我们的符号系统和媒介技术如何对我们建构“现实”产生影响,这样的“现实”对我们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价值观意味着什么隐含的命题。第十一章,对朗格的符号哲学做了一个总体的解释,并提出对媒介环境学者有总体参照意义的框架;她的思想有助于构建整合一体、比较全面的媒介环境学范式。第十二章,从口语、文字的角度,分析了媒介环境学最重要的原理之一:传播媒介的变革导致人的心理和文化的变革。第十三章,从印刷文化——媒介环境学历史记述的第三个时代——的角度,对媒介环境学加以诠释。媒介环境学家感兴趣的是媒介广泛的文化影响,而不是媒介对个人的影响。至于个人所受媒介影响的研究,主要是放在个人生活的文化环境里去考察。这章主要讲印刷术对欧洲文化的影响。但一切媒介都是环境,所以现代电子形式的媒介可能会对当下和未来的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十四章,是对媒介环境学的未来传承。1998年9月4日,媒介环境学独立学会成立。媒介环境学会是媒介环境学发展成为一个学派的重要催生力量。它提供一个正式的、独立于任何大学或学位点的制度结构,推进了媒介环境学的学术发展。

  (本文原创,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媒介环境学》读后感(五):知识点与思考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环境的翻译沿用亚里士多德的“家居环境”不同于生态):旨在研究文化、科技与人类传播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该词由麦克卢汉创造,尼尔•波兹曼公开使用。重点是传播媒介的结构冲击和形式影响。(多伦多学派➕美国学派)

  1⃣️先驱、奠基人:刘易斯•芒福德(1895-1990)、本杰明•李•沃尔夫、苏珊•朗格(1895-1982)等。

  2⃣️第一代:哈罗德•英尼斯(1894-1952)、麦克卢汉(1911-1980)等。

  3⃣️第二代:尼尔•波兹曼(1931-2003)、詹姆斯•凯瑞(1934-2006)等。

  4⃣️第三代:保罗•莱文森(1947-)、约书亚•梅洛维茨、林文刚等。

  序(林文刚):

  3 媒介环境学至少有三个层次上的概念: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媒介环境学强调人在媒介研究中的重要角色,重点关怀如何研究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不同的媒介(或媒介形式)就会给人的传播提供不同的结构,就促使人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不同的媒介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如何感知、认识、思考、理解和表征外在于人的世界。

  第一章:媒介环境学综述

  1⃣️ P10 媒介环境学的核心主题之一:生态学的角度理解媒介和文化。认为媒介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形式上和环境上,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业已内化的主导型传播模式塑造。

  2⃣️ P17 电子殖民主义(托马斯•麦克菲尔)欠发达国家对地方的依附。

  3⃣️作为感知环境、符号环境的媒介:P28 我们可以把每一种传播媒介设想为一种符号环境,由一套独特的代码和句法有条不紊地构成的符号环境。…… 一方面,我们凭借视觉、声觉、嗅觉和味觉来感觉或感知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我们又从媒介的符号世界内部去思考、感知、言说或表征物质世界。(自我思考:电子游戏世界的规则和表意)

  4⃣️P29 戈夫曼的戏剧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环境的符号结构如何规定着人的行为和互动的参数。我们可以把电影院、参拜的场所、社会俱乐部或卧室当作社会-符号环境。

  5⃣️三大理论命题:一、传播媒介并非中性,物理特征和符号结构发挥作用。二、媒介的偏向性 三、传播技术的固有偏向。

  6⃣️ P35 电子传播技术引进的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感知世界的全新方式。

  第二章:尼尔•波兹曼的讲稿

  1⃣️ P44 人生活在两种不同的环境里。一是自然环境,其构成要素是空气、河流和毛毛虫。二是媒介环境,其构造成分是语言、数字、形象、全息图,还包括一切符号、技术和机器。

  第三章:刘易斯•芒福德(技术生态学)奠基人,《技术与文明》《机器神话》《城市文化》

  1⃣️《技术与文明》建立在机器至上的历史分期,“前技术”,“旧技术阶段(蒸汽机)”和“新技术阶段(电力)”,P59 文明的不同阶段实际上是机器生产的结果,而技术的形态是产生结果的原因。

  2⃣️P62 新技术时代能够扭转旧技术时代的偏向,从而导致生命的复兴。

  3⃣️P62 技术有机论:技术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延伸,传播媒介是感觉器官的延伸,媒介改变人的感知…

  4⃣️P63 芒福德将城市称为“母性的围场”,“容器的容器”(容器、建筑和城市的文化编码是女性)

  5⃣️P64 机器意识形态的基础是秩序、控制、效率和权力。有机论意识形态扎根于生命、生存和繁殖。

  6⃣️P65 “王者机器”:用人体配件组成的劳动机器。《机器的神话》所有的配件—政治、经济、军事、官僚和王权构成一台“王者机器”(megamachine)(例,钟表维持作息、秩序和管理,把规律的集体节拍赋予人的行为,把节奏赋予机器 P67)

  7⃣️P67 机械钟表被认为是记录和表示祷告时间的媒介,它最终成为规范修道院高墙之内行为的手段。维持作息,秩序和管理的欲望和需求,是机械钟表固有的隐性议程。

  第四、五章:雅克•艾吕尔(技术至上和宣传,神学研究)法学博士,《王国的存在》,《技术社会》《宣传》《政治幻觉》

  1⃣️关注技术、政治和媒介如何使社会“失去人性”。

  2⃣️ P72 关于重大问题的博学的辩论被宣传伎俩取代,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陈词滥调,半真半假的言论和象征意义强大的流行口号,最后的结果是用图像取代交流。

  3⃣️P73 技术是一个自我定向、自我扩张的社会进程。艾吕尔反对用技术手段及其价值来取代批判性的道德话语的精神状态。

  4⃣️P78 《语词的羞辱》:语词和符号过去是人类互动的中介,如今它们正在被形象和图像取代,形象和图像并不是走向逻辑和理性的捷径,而是崎岖的羊肠小道。

  5⃣️P80 芒福德的历史分期建立在业已存在的技术类型至上,而艾吕尔的焦点在于人对技术的意识。

  103 芒福德和艾吕尔都认为技术本身并不是魔鬼,“机器崇拜”才是魔鬼。

  第六章:哈罗德•英尼斯《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

  1⃣️ P112 关心传播的形式可能会对传播内容产生的影响。(媒介偏向: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P113 在英尼斯看来,一个文明里的主导传播媒介“偏爱”某些形式的空间取向和时间取向。时间偏向的文明通常以社会等级制度为特色。…媒介本身加上传播的形式,使社会倾向于用特定的方式组织和控制知识。…人们开始关注空间的时间正是一种文明渴望建立帝国的时间。

  114 空间偏向的媒介产生的后果之一是口头传统的重要性日渐式微。

  115 转引:英尼斯认为,传播技术主要影响社会组织和文化;麦克卢汉则认为,传播技术主要影响感知系统的组织和人的思想。(Rosenthal,1969,p.281)

  2⃣️P119 齐特洛姆《媒介与美国精神》考察了传播思想的三种传统:

  一、芝加哥学派,探索媒介的“整体性质”(查尔斯•霍顿•库利、约翰•杜威、罗伯特•帕克)

  二、“影响研究”方法的经验主义(在当代美国传播学中占主导),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三、英尼斯、麦克卢汉历史取向,考察媒介对社会和心理组织的影响。

  第七章:马歇尔•麦克卢汉

  1⃣️第一本书《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

  2⃣️P136 媒介是我们适应环境时产生的无意识效应。媒介承载着感知与意识的偏向。

  3⃣️媒介定律的四元律:提升,逆转,再现,过时。

  第八章: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技术垄断》《童年的消逝》 ,教育学《电视和英语教学》《作为颠覆活动的教学》《作为保存活动的教学》(成就巅峰)“教育的最佳构想是恒温器”P169,语言研究《美国的语言》

  1⃣️P64《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1992,p13):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一个意识形态偏向,把世界构建成为一种形象而不是另一种形象的倾向,赋予某一事物高于另一事物的价值的倾向,放大某一种技能以使之比另一种技能醒目的倾向。P180波兹曼把技术垄断解释为一个生命的世界,这个世界“把宏大的还原主义作为自己的目的,在这个还原的过程中,人的生命必然要到机器和技术里去寻找意义”。

  2⃣️P160 语言凭借其本质就构成或创造了环境。我们和自己创造的世界共存;我们利用语言创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包括我们的文化、社会结构、时代风尚、社会规范、成文法律和技术。《意义的降格》

  3⃣️P191 技术变革不是叠加性的,而是生态性的。《教育的总结》(1996,p.192)

  4⃣️P193 波兹曼的媒介环境学谋求用保存印刷文化的办法来抗衡电子革命的偏向。

  第九章:詹姆斯•凯瑞 《作为文化的传播》传播的仪式观 《意识形态与电报》(电报如何改变美国人的时间观念)

  1⃣️P196 把文化界定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媒介影响的社会分析置于文本分析之上。(凯瑞自身并不认同自己与媒介环境学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2⃣️P197 在拷问新闻功能的过程中,他坚持传播仪式功能的核心地位,传播行为如何推动民主社群的发展。

  3⃣️P199 在研究杜威和格尔茨后,凯瑞建议区分传播的仪式功能和传输功能,借以在传播和社会控制的关键问题上向前迈进一步。 P201 凯瑞拓展了杜威的理论,认为“传播是一个符号交换过程,现实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维护、修补和转化的。”(1975,p.23)

  4⃣️P204 电报的空间控制导致了地方时间的死亡。

  第十章:沃尔夫与朗格(符号学)

  1⃣️P212 相对论:人们接触的现实并非外在于人的存在,而是我们的感知、探索、表征和传播工具提供的外在现实的版本。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和爱因斯坦:人不可能直接接触现实,只能站在和现实相关的某一点去看现实,只能通过感知工具去接触现实。……这样的知识在我们建构未知领域的过程中扮演了积极(和转化)的角色。柏拉图的洞穴寓言说明了现实的相对性、现实的社会构建的相对性以及感官偏向的相对性。

  2⃣️P214 相对论是媒介环境学仰赖的核心思想。

  3⃣️P215 海森伯:我们所了解的自然是我们拷问自然的结果。

  4⃣️沃尔夫与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P215 语言在塑造人关于现实的观念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沃尔夫-萨丕尔假说)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还塑造我们的思想,规划和引导人的心理活动。P218 语词与世界观(可运用于游戏语言的研究,另参考《野性的思维》)P223 不同的语言结构建构不同的世界观。

  5⃣️苏珊朗格与经验的符号转化:《哲学新解》《情感与形式》 P225 把经验转换成表征性符号(Symbol)的过程,和动物使用一般性符号(Sign)的过程,是根本不同的。动物不会把一般性符号当作表征性符号使用(表征性符号的意义不是它唤起的行为反应,而是观念,如黑猩猩经训练能够根据指示获得香蕉,但不会思考香蕉的营养价值)P231 符号再现的表征性形式表明的是情感生活。

  第十一章:苏珊•朗格 (感知经验转换为不同的符号形式)

  1⃣️ P234 一般性符号(动物心理的基础)和表征性符号(人类独特的心灵基础,如创造性艺术)

  2⃣️P235 每一种艺术都创造一种独特的虚拟经验,使我们能够更加容易地感知到某一方面的真实经验,有利于我们反思和深入理解。

  3⃣️P239 朗格的哲学方法是用艺术原理去指导哲学思考,研究有机体生理过程如何产生实际的人的情感。

  4⃣️P243 任何事物最基本的特征都存在于它的形式之中。它的形式就是它的结构,也就是构造成分组成的一个模式。《符号逻辑导论》

  综:

  1⃣️技术决定论与技术实用论:P264 技术决定论:主张社会组织和运作的变革紧随着主导媒介的变革而变革(麦克卢汉和英尼斯)P265 技术实用论:技术如何某时某地社会里的其他力量相互作用。(詹姆斯•凯利) 技术决定论者倾向于从工具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用这样的工具去重建环境,重建自我观念。

  2⃣️P271 沃尔特•翁“次生口语文化”(secondary orality):电子公共领域恢复了古代口语文化的一些特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次生口语文化产生了强烈的群体感,因为听人说话使人形成群体,使人成为真正的听众”(p.136)

  3⃣️P272 莱因戈尔德《虚拟现实》《虚拟社群》,史蒂夫•琼斯《赛博社会》

  4⃣️P279 波兹曼认定的文字世界和电子世界之间的斗争被说成是一种传播环境战胜另一种传播环境的斗争。

  295 媒介环境学,定性方法、媒介广泛的文化影响,将这种影响置于个人生活的文化环境里考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