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咨询师,愿你既有菩萨心肠,亦有雷霆手段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咨询师,愿你既有菩萨心肠,亦有雷霆手段

2020-10-15 12:16:22 作者:UM心理主笔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咨询师,愿你既有菩萨心肠,亦有雷霆手段

  点击↑ 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作为心理学的上路者,你是不是也会有这些困惑?学习哪个流派,什么技术,真正实操的时候,如何开展咨询工作?无论是计划成为全职咨询师,还是想将心理咨询发展为一项副业的同好,似乎上路之初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这些问题。

  然而,在成为咨询师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走入一些误区。比如,极为看重咨访之间建立的关系,却忽视对具体的咨询技术的练习和掌握。这就好比盖一栋大楼,每块砖都做得很精美,但是我们缺少有效的架构让它们成为稳固的大楼。

  如果我们失去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基石(真诚、共情、尊重等核心条件),我们当然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但是,我们也并不能忽视技术的重要性。

  比如,当你要作为咨询师开始执业的时候,我们至少要知道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了哪个流派的哪些工作方法。一般来说,一个精修专业,有胜任力的咨询师是有着一定的评价标准的,其中最基本的标准就包括了个案的脱落情况和咨询目标的达成情况。一个有慈心有愿力的咨询师,并不等同于一个有胜任力的咨询师。

  讲个“笑话”。

  有一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他第一次下决心去找一个咨询师体验一下实际做咨询的感受。来了一个中年男人,身材略胖,戴着眼镜,穿着一身中式的“修行”服装,看起来颇有些大师的味道。

  当他跟这位咨询师讲述了自己早年的经历和学心理学的初衷之后,这位咨询师仿佛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到后面有些激动,他说他做咨询师是为了用自己的经历帮助别人,但给我的感觉是他有些盛气凌人,甚至在用自己的经历来教训我。说实话,我感觉他比我还像个‘病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认为,这位咨询师只有自以为的“救世主”情怀,但是却缺乏专业训练。如果一位咨询师,仅仅以为自己具有成为咨询师的“天赋”,却忽略了学习和涉猎足够的咨询方法和技术,没有接受过专项训练,那么他可能连自己是在做咨询还是在表达自己的症状都无法觉察。

  那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大师,是要先走过手中有剑的阶段才可以融会贯通,得到更高层面的领悟和体会。

  1.

  做选择,立稳自己的位置。

  作为新手咨询师,能够第一时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流派,能够胜任什么流派,是非常幸运的事。这往往意味着他的人格可能和他所选择的流派有所契合。

  作为专注精神分析取向的机构,我们遇见最多的学员是选择学习精神分析的。但即使是热爱并选择了精神分析,也并不等同于咨询技术就此被选定和成型。因为仅仅是精神分析领域,它的咨询技术,就包含了“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心智化、主体间性……”等等一系列不同的取向。

  那么这些不同的取向会对实际的咨询造成什么影响呢?

  以经典精神分析和心智化这两种技术来做比较,它们同样脱胎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上,但经典精神分析式的治疗,咨询师几乎是很少主动提问的,而使用心智化姿态的咨询师不仅会提问,还会非常主动的提问,甚至从坐姿上,两者都会呈现无意识的不同。经典精神分析的治疗师通常朝后靠,而采用心智化的治疗师,身体会略微前倾更靠近来访者。

  这时,让我来提出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咨询师,在治疗过程中,一会儿使用经典精神分析的方式,一会儿使用心智化的治疗策略,来访者的感受会怎么样呢?

  八成会错乱。来访者会觉得自己在大浪里乘着一叶扁舟,上下颠簸,他将无法在有效稳定的框架下构建他和咨询师的关系,以及他对自己的理解。这样的咨询过程,往往对来访者是不利的。

  然而,这种"搅拌技术"的情况在咨询初学者的身上,并不鲜见,甚至可以说非常普遍。原因在于,初学者往往缺少一张较为全面的地图,帮助他去了解不同咨询流派和技术之上的根本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当不同的技术却有着较为近似的语言,甚至某些理解上也很接近时,初学者就会很容易将它们混为一谈,本着“如何能对来访者更好”这样的助人心愿,我们迫切地想要“多药齐下”,却忽略了“多重用药”之间也会有“不良反应增多“,甚至“毒副作用”明显。

  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所需要的,便是一张能够去区隔和了解不同技术流派之间的清晰的地图。在没有这个地图的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亲身投入到不同流派的学习中,逐渐摸清,在这个领域里,有多少种技术存在,它们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在怎样的情境下它能有更好的作用,以及,它的适用边界在哪里。

  我见到身边的许多同道,用3-5年的时间去逐项学习、摸排,完成对自己的咨询技术的确定,并谨慎科学的做出一点点整合。注意:咨询技术的整合使用,必须建立在对不同咨询技术足够精深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罔顾“多重用药毒副作用”的强行拼凑。

  了解清楚我们所进领域的情况,能绘制出我们选择的咨询技术及其周边技术的地图,此时我们才能说自己,真正的做出了“某种选择”。因此此时的选择,不再是一时兴致,而是反复锤炼打磨后,渗入到身心内部的一种技术和态度。

  2.

  广开眼,破除全能自恋

  还记得在曾老师的中级班和传播师班上,曾老师对大家不止一次推荐:“你们可以去学学催眠。”很多人诧异,老师你不是教精神分析的吗?怎么会推荐我们去学催眠呢?

  曾老师认真的回应:“对有些问题,催眠的效果比精神分析有效果的多。”

  论催眠的神奇,代表人物就是艾瑞克森。曾在一次治疗里,让一个有家族酗酒史的男人去看仙人掌。男人在植物园看了仙人掌后,回去就神奇地戒掉酒瘾。同样的问题如果使用精神分析,恐怕需要旷日持久的工作,精神分析是让潜意识里"有"的东西被挖掘显现,而催眠以一种神奇的方式绕过了意识的稽查,在来访者的潜意识里"植入"了一些原本没有,但有了之后便能带来改变的种子。

  事实上被曾老师推荐的不止催眠,还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曾老师不止一次说过,有很多症状,用认知行为疗法会比精神分析更好。

  我想,这样的推荐,可能静悄悄地打碎了很多初入精神分析大门,想要找一个厉害到与世无双的“武器”傍身的新手的全能自恋:原来,精神分析还有这么多办不到的事情。

  知道精神分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其他的咨询技术擅长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也是一位咨询师想要职业发展长久稳定,需要去修炼的功力。

  因为咨询师将依据自己的所知,做出最有利于自己和来访者的选择,不论是将来访者转介,还是灵活地切换自己已经装备好的咨询技术,选择最有利于来访者当下的整套技术来和他工作。

  有一个朋友,她自己接受过精神分析流派的某项长程训练,后来她进了学校的咨询中心工作,但是等她真的在学校开始接咨询之后,立即面对了一个很大的挑战。

  她发现来咨询中心的学生,往往是不能稳定地每一次都来工作的,而且他们来的时间通常也很短,平均是三五次或者更短一些。有些学生的问题,更多的在行为认知层面,仅仅使用精神分析的技术,效果不理想。

  这较之她之前所学的技术要求的,至少能够工作12-16次作为咨询一个疗程,有了很大的现实层面的变化。这就要求她放下流派之见,也要去学习和了解一些短期有关、认知行为有关的工作技术。

  或许有些适用于精神分析方法的案例,她将继续使用动力性的咨询方式,但是同时,她也能够用新学习的技术,去帮助那些不适用于精神分析治疗的学生了。这也极大地提升了她的职业胜任感。

  作为咨询师,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情境,有意识的装备不同的咨询技术系统,在实际的工作中,将能有效降低自己和来访的风险,并合理开拓出更大的工作空间。

  在两个不同的案例督导现场,就曾发生过因为“不知”和“不匹配”带来的风险。

  第一个风险是因为受督者未能识别来访者的精神病性问题,而导致自己和来访都处于高度风险之下,而第二个则是对一位不适用精神分析的来访采取了精神分析治疗,当被问及为何一定要对该来访采用这样的治疗方式时,咨询师的回答是,一方面确实没有识别出来访者的问题,另一方面,这是自己仅会的技术方式。

  新入门的咨询师,往往会将自己局限于一个流派。而这种局限会带来一种优越感的错觉,那就是“我所选择的流派的深度和广度优于其他的流派。”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受制于自己所选流派的功能边界,总有一些问题是我们选择的流派所不能解决的,而当我希望能够去帮助来访者,去真枪实弹地完成工作,我们就需要走出固守的位置,去看看广阔的天地间,还有其他哪些咨询技术和理论,正在解决人们心理痛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被自己采用。

  3.

  探索,需要专业的地图

  心理治疗领域是一片技术发展十分繁茂的领域,高度的专业性带来了不同流派和技术的诞生,每一种都有着它独特的内核、工作情境和适应对象。因此,在试图去尽览它的全貌时,我们需要一个高度精确的GPS,科学、形象、好用,帮助我们尽情探索不迷路。

  我们精挑细选,终于发现了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给同道的“技术地图”。布拉德利 · T. 埃尔福特(Bradley T. Erford)的《心理咨询师必知的 40 项技术(第 2 版)》,不仅仅是新手咨询师,它几乎是一本咨询师人手必备的工具书。

  它的优势在于:

  01

  实际、具体而直接的指导。

  即使是掌握高超沟通技巧和丰富的理论方法,且具备核心便利条件的咨询师,有时也会在促使来访者向界定的目标前进时遇到困难;

  正在接受培训的咨询师更容易遇到这种困难,他们希望得到如何在困难中取得进展的具体而直接的指导。

  ——《心理咨询必知的40项技术

  恰当地运用以主要咨询理论为基础的专门技术,可以帮助咨询师摆脱这些困境。作者认为咨询技术在本质上具有综合性,未来的咨询也会变得更具综合性。这本书将会帮忙我们了解和应用到这样的综合性。

  02

  全面、专业、细致。

  截止2016年,国际上的心理学流派发展已经多达近450个。然而,在众多流派中,除去三大流派“精神分析、认知行为和人本主义”,还有其他部分流派技术正在兴起并被广泛应用,这本书,将它们做了细致的筛选,极大地帮助我们节省了了解当前版图的精力。

  这本书聚焦于9大领域:“焦点解决短期咨询,阿德勒学说或心理动力学,格式塔和心理剧,正念,人本现象学,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运用正强化的行为疗法,运用惩罚的行为疗法。”

  针对每个流派的技术介绍,这本书都采用了标准化的框架进行写作,包括:介绍该技术的起源,实施本技术的基本途径和程序,常见的技术变式,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该技术而准备的详细案例演示,以及对该技术的有效性评估和研究。

  03

  详细案例展示

  这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单纯描述理论是枯燥的。更多从业者们希望的是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个技术理论是如何在实际的咨询过程中被应用和展示的。在这本书里,所有的咨询理论技术,都匹配了详细的案例演示,确保在阅读过程中,即能扎实理论,又很入味饱满。

  为此,心理学届的前辈们也向想走咨询发展道路的同道们真诚地推荐它,

  樊富珉老师认为恰当适时的灵活运用有咨询理论支撑的专门技术能够为来访者带来建设性的改变;

  而张沛超博士则认为,它是咨询师工具箱里“精当、实用、走心”的作品。

  成熟的咨询师,是能够在自己掌握某些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将一些其他技术融会贯通,整合出自己的一套方法的。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你雕琢咨询技能,完成专业能力整合的一把好刀。

  作者:李煜玮、刘紫曦(应用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写作爱好者)

  UM心理全国独家首发

  心理咨询师的必备工具书

  特别为粉丝争取到了 8.8折 首发福利

  扫码即刻拥有,专业无忧

  戳“阅读原文”抢咨询师必备工具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