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会看病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学会看病读后感锦集

2022-03-29 03:02: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会看病读后感锦集

  《学会看病》是一本由徐昊著作,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会看病》读后感(一):一本受益匪浅的书

  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大众的疑问,让普通的老板姓从外行的角度了解医生,医院内行的门档~让人们懂得看病,懂得看自己,懂得看医院。释然了医患关系,消除了病人和医生之间隔阂。

  学会看病,不只是学会如何去医院看病,更是学会如何给自己看病,如何更加深层次地了解自己,把控自己,关爱自己。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学会看病》读后感(二):通俗易懂,丰富有趣

  这是我读过最亲民的一本医学生,通俗易懂的介绍了一些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教会怎么去看病,让普通人知道怎么去处理一些简单的疾病而不用去医院折腾,也让普通人知道去医院应该怎么看病。

  好奇心驱使我搜索了一下读者,发现是个三娃奶爸,还是抖音网红,有知识的网红难能可贵,通过各种方式分享知识和经验。加油,dr.x!

  《学会看病》读后感(三):身体是自己的

  曾经遇到一个家属,给自己的老婆用纳肛的药物,他却放错了位置。 结果不仅没有退烧,还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事后,不停的问我,会不会对以后的各种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别跟我说这个,我不懂。」 这是我在临床工作中最害怕听到的话。 你是否这样想过:到了医院就放心了,治病是医生的事情,我可以像去商场买东一西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健康。 你是否曾经否认为:医生学习了十几年,跟我说的我怎么能懂?就像去银行、保险、买房、买车,跟我签一大堆的条款,说一大堆的内容,我都不用了解,相信你我只要签字就好了。 直到有一天新冠肺炎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了,你手足无措。 不知道是如何防护?不知道应该抢购什么药? 甚至交了许多智商税。 可能,从今年开始, 许多人才刚刚了解到了一些非常非常基本的健康知识吧。 比如正常人的体温是多少度、如何戴口罩、如何区分咳嗽和肺炎,这些都是我们早该了解的知识啊!!! 除了我们的专业之外,如果你想了解一些什么?

那和自己身体健康相关的干货,是不是可以排在第一位? 自己的脾脏在哪里,膀胱在哪里,你都知道么? 拍片子、做B超、照CT、做磁共振都有什么区别? 打急救电话之后跟医生说什么?什么时候去看病人最少? 要不要献血?打针有哪些方式?美容手术要不要做?

  我一直认为,普通人不能理解医生的建议,也是医生的一种「失职」。 我会把把脊髓比作稻田里的秧苗,肿瘤比作倒塌砖墙;血管比作水管锈迹斑斑的水管;把输尿管比作下水道;把胆管比作河流和湖泊。 如果,这样你还是不能理解,在和医生的交流中就会困难重重,最后的治疗效果也很可能和自己的预期相去甚远。 在没有生病之前,你完全有机会,再多了解一点。 看病不只是技术,还是艺术! 《人间世》中有一个这样的片段,外科主任说道: 现在的医院看病总是有这样的现象,病人生病不舒服,这里排队,那里排队,家属不免心烦气躁。见到医生,一言不合,语言上就不太客气。 医生听了,心里立刻产生抵触,把病人当做敌人。 双方互相防备,造就了现在不断恶化的医患关系。 我也还记得我读硕士时,患者由于医院楼下停车困难,在门诊骂骂咧咧,年轻气盛的我准备跟患者「怼回去」,心里想「这和医生有什么关系?凭什么拿我撒气?」 但是身为知名教授的导师却一脸平和,面对不断你的吐槽,只有连连的安慰。 其实,很多矛盾都是由于缺乏理解引起的,但是不是每个患者都能遇到这么和蔼温和的医生。 医患矛盾是中国现在一个严重问题,一方面老百姓觉得医生不好说话,惜字如金;一方面医生觉得患者不可理喻,甚至害怕被故意伤害! 问题出在哪? 是制度的问题么?制度可能不完美,但一定不是主要问题。 即使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这么不合理的制度,在适应当时社会条件的情况下,只要双方充分理解,也可以运作的非常顺畅。 何况医患关系,患者不知道应该通过有限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帮助,把医生看作治病的工具; 医生不知道患者的最关心的是什么,把患者当作流水线上的产品。 我们都是人啊! 都是活生生的人! 对于医生,需要更好的评价体系,把好医生和一般的医生区分开来, 对于患者,希望通过我的这本书,让你真正的学会看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看病的最高效率! 因为身体,永远是自己的!不能依赖任何人!

  《学会看病》读后感(四):传统养生可以信几分?作者有话说

  喝热水还是凉水好?到底要不要坐月子?食物相克是怎么回事?你真的会看病吗?

  摘自湛庐文化《学会看病》,作者徐昊

  1. 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朴素的科学精神,传统养生方法虽然没有理论支持,但足以指导生活。比如,喝热水其实就是为了喝杀过菌的水,坐月子是为了不让产妇下田劳作从而引发感染,

  食物相克更多的是为了让人们控制这两种食物的摄入量。

  2. 医学也是如此,无论是传统方法还是新式方法,中国方法还是外国方法,只要行之有效,就是好方法。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的养生观念突然分成了两派,一派坚信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养生观念必有道理,一派坚信现代医学方法可以去伪存真。这两派争论的重点无非就那么几个,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些话题。

学会看病评价人数不足徐昊 / 2020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喝热水还是凉水好

  我们关于喝水的传统观念是“喝热水养胃,喝凉水伤胃”。吃饭也是,吃冷的东西不好,趁热吃才健康。孩子感冒了,更不能喝凉水,吃冰棍儿更是会让病情雪上加霜。

  曾经在美国有一个“难以下咽的食物”的评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温水居然名列前茅。欧美乃至日韩的餐厅大都只有冰水,如果你点一杯冰咖啡,很多地方的操作是先把冰块装满整个杯子,然后再倒咖啡。感冒嗓子肿了,医生建议吃冰棍儿降温消肿;产妇生完孩子,出了很多汗,会马上来一大杯冰水解渴。这些行为在多数中国的老人心中都是不被理解和允许的举动。因此,微波炉早已成为中国家庭的常备电器,但在欧美家庭却很罕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便想了一个简单但是效果非常好的办法,就是推广爱国卫生运动,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喝生水和凉水”。“喝热水”这个宣传虽然简单直接,但是效果非常好,大大改善了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免除了很多消化道疾病的传播,使得中国人均寿命大幅提高。喝热水并不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而是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宣传的健康观念。因此,养胃不养胃,纯属无稽之谈。

  对于饮水卫生方面,欧洲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知道河里的水不卫生,于是选择喝酒,贵族们几乎每日以酒代水。酒经过粮食酿造发酵,比生水更加卫生。但是欧美人却从来没有一场像我们这样的爱国卫生运动,也没有普及喝热水的“好处”,于是他们至今仍保持着喝凉水或者冰水的习惯。一杯温乎乎的温水被欧美人评为最难以下咽的食物之一。

  话说回来,如今的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不管是凉水还是热水,矿泉水还是直饮水,水的卫生条件都完全没有问题。现在再说喝凉水还是热水,就是个人喜好问题了。习惯喝热水就喝热水,习惯喝冰水就喝冰水,仅此而已。

到底要不要坐月子

  坐月子也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之一,非常深入人心,甚至应运而生的“月嫂”行业就是专门伺候坐月子的女性的。但它的恐怖之处在于,年老之后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归咎于月子没坐好。腰肌劳损、偏头痛、关节炎等,都被划归到月子病的范畴。

  有段时间,孕妇坐月子被热死的新闻不断出现。即使如此,在有老人把持的家庭里,没有几个产妇可以放心大胆地开空调。新手妈妈和新手爸爸都难以顶住“过来人”的压力。不仅如此,产妇坐月子还不能洗脸、刷牙,不能洗澡、洗头,不能喝凉水,不仅要卧床,还要盖厚被子。你要是问老人这些“不可以”都是为什么,他们也说不出门道,只会告诉你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而老传统一定是有道理的。

  其实坐月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避免产褥感染。产褥感染是指分娩时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感染,引起局部和全身的炎性应化。这种病的发病率一度高达 7%,至今仍然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坐月子要求产妇不能洗澡。因为以前卫生条件非常有限,水不卫生,刚生完孩子的产妇免疫力下降,再去洗澡、擦身极其容易感染。那时也没有现在的暖气,人洗澡后容易受凉。就因为如此,现在也不乏这样的产妇,依然一个月不洗澡,掀开被子之后,污血斑驳,臭气熏天,不可想象。

  坐月子要求产妇不能出门也是因为条件所限。首先还是卫生条件的问题,农村家庭大都饲养牲畜,难以避免蚊虫叮咬和老鼠、蟑螂传播疾病;其次就是保暖条件,当时产妇就算裹上厚厚的衣服,保暖效果依然很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出门是为了保障妇女休息的权利。勤劳的中国妇女在农忙时节,刚生完孩子没几天就下田干活,由于过于劳累,也造成了许多健康问题。于是,人们在血的教训中,慢慢积累起经验来,经验渐渐变成了坐月子的习俗。

  但是如今的出行情况大为改善,尤其城市里的产妇出门都是车接车送,常常只是从一个地下车库到另一个地下车库。逛个超市、下个馆子、看场电影,她们几乎完全接触不到一丝风寒。

食物相克是怎么回事

  很多家庭的冰箱上或许都贴了一张食物相克表,这恐怕是菜市场门口的地摊销售最好的“周边产品”了,比如“桃子和西瓜一起吃会死”“螃蟹和柿子一起吃会中毒”“虾和柠檬一起吃会产生砒霜”。

  2018 年“3·15”晚会报道了食物相克是谣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提到,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真正因为食物相克导致食物中毒的案例和报道。有时人们吃完东西不舒服,往往是因为食物不干净、食用方式不当、过敏体质等。而网络上的传言却片面地夸大了食物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忽视了剂量的重要性。

  这些食物相克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大多数都是民间医学的个案报道,然后再去寻找可能的理论。但是稍有科学研究背景的人就知道,个案报道要推广到人群普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既然食物相克不靠谱,为什么到 2018年“3·15”晚会才来辟谣呢?因为这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如今人们看食物相克,不仅能分辨真伪,还能解释其曾经被认为有用的原因,甚至能找到其中隐含的道理。

  食物相克中最常见的恐怕要属“螃蟹与柿子”“桃子与西瓜”了。螃蟹与柿子都是胃难以消化的食物。柿子含有鞣酸,容易在胃部凝结成块,肠胃功能不好的人吃柿子容易出现梗阻。我曾经遇到一个 10 岁的小女孩因为吃柿子引发了梗阻,做了 3 次手术才勉强保住性命。螃蟹本身是一种高致敏性的食物,非常容易引发腹泻和过敏。它的烹饪方法又很简单,人们无法杀死螃蟹中的寄生虫,便造成了许多健康问题。虽然两者同时吃是否有反应还不确定,但胃肠功能不好的人都不要轻易尝试。

  桃子和西瓜都属于含糖量较高的水果,高糖食物吃太多容易让肠胃不佳的人出现腹泻,这其实与糖的渗透性有关。如果人们吃了大量的西瓜或桃子,胃肠壁细胞吸收水分的能力就会小于肠胃里糖的渗透压,细胞中的水分就会渗出进入胃肠道。西瓜和桃子本身含水量很高,再加上渗透作用,的确容易腹泻。但这并非中毒,更不会致死。其实所有类似的大量食用高糖高水分水果都有这样的风险,并非只有桃子和西瓜。

  古代的中国人有一种朴素的科学精神,虽然这些做法没有理论支持,但足以指导生活。比如,喝热水是为了喝杀过菌的水,坐月子是为了不让孕妇下田劳作从而引发感染,食物相克更多的是为了让人们控制这两种食物的摄入量。

  虽然方法不够精确,解释也不完全正确,但简单有效,易于传播。

  传统养生和现代健康理念都有自己忠实的拥护者,辩论到最后恐怕就是中医和西医之争。有人能找出中医的神奇功效,也有人能找到中医的缺陷,换之西医亦然。倘若你认同医者治病救人的基本观念,也就能理解医学的发展就是要找到更可靠、更有效的解除患者病痛的方式。

  中医指的是传统中国医学,毫无疑问这是一项经验科学,是中国人在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西医则是现代医学,起源于西方,是百年来建立在实验科学基础上的理论较为明晰的医学。中医和西医仿佛是天然敌对的两派,好像你必须选一边站队。彼此争论不休,永无止境。治疗效果好不好,理论依据是否足够,都不要紧。问题在于,倘若你已经站队中医或者西医,就已经自带了有色滤镜,不看疗效,只看立场,把治病救人的初心早已抛到脑后。

  有一句话叫“没有永恒的真理”。所谓真理,只是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对于相应的问题做出的最优解释。随着时代变化,办法也会变化。对于医学来说,无论是传统方法还是新式方法,中国方法还是外国方法,只要行之有效,就是好方法!

学会看病评价人数不足徐昊 / 2020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