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诗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诗人》读后感1000字

2020-10-16 12:3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诗人》读后感1000字

  《中国诗人》是一本由[日] 陈舜臣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诗人》读后感(一):给诗人一双袜子

  

总觉得“诗人”是一个他称,或者是谥号。一不小心听到有人自我介绍为诗人,或主持人当面称谁是著名诗人,总觉得尴尬。古人有名有字,直呼其名也不礼貌。再说了,诗人也不是个职务,有张局长李处长,哪有张诗人、李诗人。

以上是题外话,下面再说《中国诗人》这本书。

这个书名,基本上可以断定不是当代诗人。这些诗人已经作古且可以放心编进教材。乍一看,书中选入的仍然有点奇怪,它舍弃了必不可少的辛弃疾、李清照等人,而加入了萨都刺、高启、王士祯、吴伟业等人,并且以鲁迅作为近代白话诗的唯一代表来结尾。所以,我们只能把这本书当作陈舜臣个人文学史,选择了对日本读者亲切的27家诗人,他有权让任何人起身让座。各篇章短小准确,切口小,往往从一个人的中年或最善亮的作品时间进入,以自然生命的结束戛然而止。人与作品一并醒来,又一并湮灭。

文学史就像开文学座谈会,说的都是文章千古事,没人关心脚底下的袜子有没有破洞。鉴于文化垄断,诗人往往各属政治家族,且观点相左,王安石、苏轼算不上文学好友,也不可能吟诗唱和。至于李贺,也不过27岁的小伙子,头发不白,血糖血脂不高,说没就没了。在母亲眼中,哪有什么鬼才,他不过是个经常熬夜、体弱多病的孩子。

相比文学史,文学故事可以更温情一些。人们愿意给悲情的诗人想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或找个慰藉。比如李贺篇是这样结尾,

“元和十二年(817),稀世的鬼才李贺在母亲的看护下,于故乡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读来不失为一种幸福安宁的结局。这些东西适合作为生平小传放在墓志铭上。就像眼下白露时节,中午的太阳照不到两头。早上醒来,常常觉得脚冷。一起床就找双袜子套上。《中国诗人》就像给文学史上的诗人双袜子,不让他们光着脚走进秋天。要不读者看了心里也要难过。

  《中国诗人》读后感(二):璀璨的中国诗歌

  

中国诗人何其多,光是唐朝史载诗人就有三千多,这还没算上其他朝代的,知名的、轶名的,不计其数吧。《中国诗人》一书中,日籍华裔历史作家陈舜臣重点介绍了27位大名鼎鼎的诗人,并按诗主题的归纳介绍了他喜欢的一些古诗和近代诗。

诗词自古不分家。这里的很多诗人也是词人,这里的诗不仅仅是唐朝的诗,诗人也不单一是唐朝的诗人。这里的诗人最远的有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他的《楚辞》是一部诗歌总集,讲他先以他《离骚》里的几句经典诗句引入,介绍屈原的生平,介绍他的诗人,也提及了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将二者放在一起来讲,分析了它们的区别,“楚国诗歌中的想象力更为自由,表现形式更加多彩。”“《诗经》中是言简意赅的短章小品,而“楚辞”多为情感丰富的长篇叙事。”如此简明的对比说明,让读者一眼就能通透。

书中27位诗人以他们的出生年份为序,依次介绍。每篇都先引入各位诗人的一首代表诗作,再来写他们本人,其中包含了与他们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以及穿插着他们的诗文作品。让读者明白,这些诗人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这些诗文的。结合历史故事来讲,可以让读者对这些中国诗人的经典诗文有系统的了解,并深入了解这些诗文的内涵。譬如曹植的《七步诗》,是在七步之内作诗,来劝谏想要杀害自己的兄长曹丕。

书中讲的最多的还是唐代的诗人,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等,最爱的还是王维的那首《鹿柴》,没有深入的什么道理,完全就是一幅风景画。“空山不见人”,虽然文字看起来很普通,但是把山的空寂清冷表现了出来。“但闻人语声”,空寂的意境更突出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经典的两句,王维把空山森林里的自然之美恰到好处地描绘出来,依然是空寂,但是又有丝丝暖意。

王维的诗表现力强,犹如水墨画,这与他擅长画山水画分不开。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正是王维的字,他的名和字连在一起就是“维摩诘”,是佛教传说中的居士。文中连诗人的名字由来的小事儿也提及了,让读者恍然大悟,也容易记住这些诗人的名和字。

到了宋代,以诗为词,诗词不分家的大局面,苏轼、王安石、陆游等众人,既称诗人,也叫词人。陈舜臣可以说是对中国历史了解很深入的一个人,他在写这些诗人的故事和计作时都会结合进当时的历史背景,他对历史研究很透,而且在他的赏析中会看到很多关于道、佛教的字眼,想来他在这方面的关注也比较多。

  《中国诗人》读后感(三):一首诗,一个故事

  

梁实秋在《诗人》里调侃:“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是一个诗人住在隔壁便是个笑话。”这是个笑话,在中华浩瀚历史星河里,诗人们,不乏惺惺相惜,互相扶持,他们散发着荧荧之光,共同点亮中华大地的璀璨夜空,这一亮,便是几千年。

一些优秀的诗人不仅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同样拥有一批拥趸者。日籍华裔文史作家陈舜臣,就是其中一位。陈舜臣被誉为“日本中国历史题材大师”,著有《小说十八史略》《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等等,一生书籍作品多达两百多本。

《中国诗人》是一本日本作者写给日本的,关于中国古典诗人诗作的入门级读物,所以内容通俗易懂,挑的诗人都是名气大,诗也是经典的。从先秦到20世纪,作者把诗人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屈原、曹操、李白、鲁迅等,27位中国诗人及其诗作。

作者以诗为引,一首诗引出一个诗人,讲述一段故事,27个诗人,串联起来便成了一部极简的中国古典诗歌历史。

历朝历代中,唐宋是众星璀璨的两个朝代,在本书中,占了半壁江山。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谪仙人李白入了凡尘,以酒为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中国诗人的浪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盛唐在安史之乱后斗转直下,流浪诗人杜甫,拖着糖尿病的身体,一边书写着悲伤,一边直面这三月烽火,追随朝廷。这是中国诗人的胸怀!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杜牧这是中国诗人的风流!

“欲为圣明除弊病,肯将衰朽惜残年。”五十二岁的韩愈,对渴望长生不老的唐宪宗直言“信佛的皇帝一般都很短命”,为了“除弊事”不惜舍命进言。这是中国诗人的铮铮傲骨!

读一首诗,走进一个诗人,了解一段历史,作者陈舜臣不愧是大家,学识纵贯古今。这些诗人在他笔下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重新跃然纸上。

中国诗人,是一个独特的群体,诗人只是他们其中的一重身份,大部分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正是他们撑起了中华的脊梁。

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还挑选了他喜爱的诗歌进行分析和分享,包括一些诗歌体裁的解读,有知识有情怀,可堪一读。

  《中国诗人》读后感(四):诗歌无国界

  

【01】

日籍华裔文史作家陈舜臣生于不平静的年代,1937年“卢沟桥”事件发生后,不仅令十多岁的他更想了解祖国,还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以殖民地的“日本国籍”来生活的日子,有多么的艰难。

也许正因为陈舜臣不一般的人生经历,他以“双重身份”看世界。

尤其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见证过苦难战争并在其中成长的他,意识到自己似乎能为这段历史写点什么,于是产生了想如杜甫那般“以历史再现时代”的文学创作念头。

他的创作灵感来自自己的亲身经历,没什么比这个更能令人信服了。

所以当他看到中国进口木材上的弹痕,便联想到中日战争,这促使他开始历史研究,想把自己生存的时代以文学形式写下来,“世界和平”的心愿或许只能尽绵薄之力,但他依然契而不舍地用文学来耕耘着。

例如接下来要提及的这本《中国诗人》,陈舜臣就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中国诗歌和历史知识的大门,讲解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源和情感,同时也不忘留下笔墨,说说古代日本文人崇尚中国诗歌的原因,并以学习中国诗歌和中国典籍,为贵族教育之一的重视和潮流。

所以,把《中国诗人》称为一部“极简中国诗歌史”,是再贴切不过的。

书中按时间顺序,从先秦到20世纪,简写了屈原、曹操、杜甫、李白、白居易、龚自珍、鲁迅等27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内容精短,不仅适合学习中国诗歌的入门读者,对日本读者而言,还是最亲切熟悉的“中国诗人榜”。

【02】

那么在“日式审美”里,他们最喜欢哪个中国诗人呢?是“诗王”白居易。

文学地位媲美中国《红楼梦》的《源氏物语》,其中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就高达106处,而且作者紫式部因为出身贵族家庭,自小就随父亲学习汉学,熟读中国古代典籍,所以她对白居易的诗有很深的造诣。

还有由大江维时编于唐末的《千载佳句》,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唐诗佳句句选,收录了中日诗人1110首,而白居易的诗高达536首,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尤其白居易擅长把情感化作简单明了的诗句,用浅白平实的文字表达出来,这不仅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还是对读者友好的表现——读他的诗词不需要“高学识”这门槛。

在平安时代,读书人把《昭明文选》和白居易的《白氏文集》都作为必读书籍;就连寄情书画的嵯峨天皇都偷偷收藏了白居易的诗歌,甚至在国内大力推行大唐文化,从礼仪、服饰、建筑和生活方式极力都模仿。

陈舜臣还指出:“日本文明重视血统,中国文明则在于融合。”因为与血统相比,中国人更看重人的情感。中国文明是通过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形成的,而日本文明根基则在于对血统的信仰。

所以,不只日本人因为仰慕大唐文化而趋之若鹜,就连大唐“诗仙”李白,也结交了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为友,而且在误传他遭遇海难时,悲痛的李白还为了悼念他而作诗《哭晃卿衡》。

透过《中国诗人》,我们可以明确陈舜臣对待中日文化的态度,一直是“求同存异”的;

就诗歌而论,他既说出两国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有希望缩小因相似和差异造成的矛盾,更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说服大家接受“邻人伦”,并让两国做到真正的友好交流。

【03】

时光荏苒,中国与日本的“邻居”关系,渐渐地,似乎只能用“亦敌亦友”来形容。

在近代,中国青年曾经特别崇拜龚自珍,连年轻时的毛主席也不例外,因为他的诗既抒情又表达态度和愿望: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同时,又把现实问题嵌入其中,以政治做诗,又用“衰败”的景物里反衬生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有别于中国诗歌喜欢体现“风骨”的用意,陈舜臣指出中日诗歌最大的不同——日本诗歌的题材多是围绕四季、生死和应酬,着重对景物或感受的抒情,喜欢非现实的浪漫,具有很强的消费性和娱乐性。

例如十分醉心杜甫诗词的松尾芭蕉,杜甫是因为战乱、饥饿而不得不流浪奔波,才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种心如刀割的痛苦;但松尾芭蕉确实怀抱风雅之心而踏上旅程,写道“为追逐片云之风所诱,而浪迹海滨”,可见浪漫情怀。

简而言之,中国古代把诗歌看作是仕途的踏脚石,而日本则把写诗歌看作一种艺术修养,高级的语言艺术游戏。

所以摒除历史遗留下的问题不谈,只论文化交流,其实双方一直在“取长补短”,极力汲取对方的精华知识。

只有不故步自封,抹去文化的国界,把知识相融和友好交流,这样才能促进国家的文化文明发展。毕竟与时俱进的必然性,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无法抗拒的,而历史,早已无数次用现实来向我们证明结果。

而被推崇为“日本中国历史题材第一人”的陈舜臣,始终在作品里体现出渴望中日友好的愿望,尤其晚年的作品里,还表露出追求人类和谐,世界和平的意愿。

所以在他旺盛的创作力下,从1960年开始至80高龄依然笔耕不断,一生著作约200余本,小说作品尤其丰富。

见字如面,在《中国诗人》里,我们不仅能看清中日文化的渊源,还能读懂陈舜臣爱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参考资料:

《日本人与中国人》,作者陈舜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