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权贵》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权贵》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1 03:3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权贵》的读后感大全

  《权贵》是一本由[英]欧文·琼斯著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贵》精选点评:

  ●用学术的眼光看 这本书不够严谨啊 政治立场太鲜明 不客观 只能当消遣看看

  ●按需。

  ●对英国的政治有着清晰详尽的描述。人民的政府到后来如果放弃了人民必将是没有合法性的。

  ●意识形态(智库+学者),舆论(媒体),旋转门(政府+大企业),暴力机器(警察)编织了这张权贵网络

  ●毫无系统性,翻译的也烂

  ●记者视角很突出,收集到的材料多是平民视角看权贵阶层,很像是一份全行业底层与顶层苦大仇深题材的纪实文学—我的意思是,也许素材主题单一,客观性略有不足,针对性太过激烈—但是本书的立场就是“旗帜鲜明地反权贵”,从这个意义出发,作者完成的很棒。立论深刻现实,论证翔实丰富,能帮助大多数人思考所谓阶级背后的一些问题。打一星的同志们,你们是权贵吗?要不然为什么如此不尊重一本耗尽心血,质量上乘的良心之作?

  ●“每一个时代都虚幻地认为自己是永恒的。反对者有时被认为可笑、无足轻重,分崩离析,但有时也会时来运转。今天公认的道理也会很快成为过去时,为人所不屑。”

  ●本书是即时进行时态的英国政坛观察策论,这是它的最大优点。随着时事的移易,其中的预见性和判断衡量,不知道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验证,弱点会逐渐显露,时效性会失去许多。所以有兴趣的,及时看起来吧。本书也包括对英国阶层意识、权利意识与民主机制的当代分析,媒体“民主”这一章尤其有趣,也较有借鉴意义。

  《权贵》读后感(一):消失了的爱人

  本文是个人基于《权贵》一书中叙述到的某个案件而引发的创作。

  -part1-

  阿莉头一次见到马克是十六年前。

  当时,阿莉是“抵制中心”的一员,该中心是专门揭露警察犯罪的一个公益组织。

  那年她23岁出头,浑身盎溢着青春的气息。

  一年前她大学刚毕业,为了拓宽视野,她选择了独自出国旅行。旅行归来不久,即以优异的面试成绩,顺利入职了一家跨国企业,成为了一名财务专员。

  “抵制中心”是她大学四年级的时候选择加入的,初衷是因为看到报纸上有报道,弱势群体频繁被警察凌辱的新闻而义愤填膺。

  年轻人总是有股子强烈的正义感,阿莉也不例外,在学校教授的引荐下,她欣然地参加了这个公益组织。

  某个晚上,在中心干事的介绍下阿莉认识了马克。当时马克也想加入这个组织,干事正好在替他解释宣传单上的组织理念,阿莉则作为帮手给马克补充介绍了很多相关的工作内容。

  最终,马克还是没有成功加入该中心,倒不是因为中心没有选择马克,而是,马克认为,该组织还是太过保守,而面对强权,他的观念是激进再激进,哪怕付出流血或一定程度上的暴力。

  阿莉不认同马克的想法,她始终认为这个社会还是美好的,只是偶尔有点偏离轨道,只要稍作修正即可。不过观念的不同并不妨碍俩人迅速坠入爱河。

  马克钟情阿莉那整天对万事充满热情的气质,而阿莉则倾心马克的帅气与不羁,因为马克是一位独立木匠,白天的工作就是去雇主家修理木工,这对阿莉这个大学毕业生看来,是一份非常酷的工作,她认为马克与生俱来有一种自由的浪漫情调。

  -part2-

  相爱不久,在马克的建议下,阿莉搬入了马克的居所,那是一间只有一个房间和一个卫生间的屋子,里面有一股怪味,马克说那是马桶管道内反流出来的气味,希望阿莉不要介意,因为在他看来生活本来就没有那么多如意的事,阿莉咯咯娇笑着说,她完全不介意,并表示,只要是和马克在一起,这个肆溢着下水道气味的房间就是他们的爱巢,有着无与伦比的温馨与惬意。

  那段时间,阿莉每天下班就赶着回家,除非“抵制中心”有额外工作分配给她。马克往往比她晚回,但进屋时,阿莉通常已经做好了晚餐笑盈盈地侯着他。

  阿莉经常做兑汤面、烤土豆和牛肉汤,那是她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唯一菜市。俩人往往就着一壶热红茶偶尔是几杯啤酒欢快地吃着,日光灯因为灯管老化,闪烁地格外频繁,但当跳动的光线照洒在俩人脸上,却如同一道道幸福的和弦谱。

  年轻人的爱情炽热如焰,晚饭后的缠绵更令俩人如同激情难抑的野兽,互相撕咬舐舔。

  周末到了,他们通常选择去城市外郭的海滩晒日光浴,阿莉总会央求马克在烈日下给自己做一个马萨基,马克则每求必应,阿莉笑问他会不会是因为刚开始恋爱才对她那么体贴入微,马克却一脸认真地解释道,替阿莉做马萨基这个活于他在假期中巩固自己的木工技能有所帮助,所以即使俩人没那么相爱了,只要阿莉有所求,他也事必躬亲,在所不辞。

  阿莉听完笑着朝马克健硕的胸口打去,马克则抓住阿莉的双手将她反过来压在身下,两个人如同被漆黏住般紧紧贴着,互相感受对方的每一寸曲线,直至每个凹凸处都被填充至完全。

  偌大的沙滩,空旷无垠,偶尔会有几个老头老太散步经过,瞧见至此,均会表现出善意地笑容,仿佛在回忆自己年轻时儿的美丽时光。

  -part3-

  马克很少向阿莉提到过自己的家人,唯有一次,在阿莉的追问下,马克说起自己的童年:

  后来家里靠政府救济金苟延,但要命的是继父开始喝起了兑水酒精,每次喝得头痛难忍就暴打马克,而软弱的母亲只能在一边嚎哭,但换来的不过是几个响脆的耳光。

  于是,马克一个人逃出了家,开始了独自地闯荡,直到学会了木工,他才逐渐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

  阿莉听完后心疼的搂着马克的脸用力亲吻,想用自己的爱稀释马克不幸的童年,以此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至此他们再也没有谈论过马克的家人,倒是马克,对阿莉的家庭和工作热衷异常,总是搂着阿莉要她分享她从小到大的故事,乐此不疲,并开玩笑道,以后老了要执笔给阿莉撰写回忆录。

  阿莉总是憧憬与马克的婚姻,而马克则表示他恐惧结婚,并安慰阿莉,让她多给自己点时间,表示自己是一个不幸家庭的“产品”,所以不应该强加给他不必要的压力,时间会给出最好的证明,如果他们真的适合结婚的话。

  同居生活持续了3年,俩人毕竟是不同的家庭环境长大的,阿莉和马克也逐渐有了争吵,为了各种琐事,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那个婚姻的事情,不过阿莉对马克的爱从未变过,一直那么热烈。

  -part4-

  某天晚上,马克独自去隔壁街区的商场闲逛,阿莉则在家中看电视,忽然马克电话过来,口气紧张,说自己的钱包不见了,问阿莉有没有瞧见。

  阿莉瞥见旁边椅背上挂着马克的夹克衫,便过去翻看,刚拿起夹克衫,便从里面掉出一个羊皮钱包,并且还有一张信用卡摔在了地板上,阿莉刚要将信用卡插回钱包,并预备告诉马克,一切都好,但是忽然发现信用卡的签名是一个叫詹洛的人,窦疑之下便问道:“詹洛是谁”。

  电话那头寂静了一阵,突然传来马克的吼叫:“谁准许你翻查我的钱包,谁!”说着挂掉了电话。阿莉从未见马克如此恼火,哪怕在往日他们争吵的时候。

  不过五分钟,马克便冲进了屋子,这时候,他没有了刚才那副可怕的怒腔了,一言不发,抱着头,解释道:这张信用卡是前段日子在去干活的路上捡到的,还盗刷过一笔钱买了木工耗材,央求阿莉不要告诉任何人,不然他会被当成小偷抓起来的。

  阿莉虽然对马克的行为感到羞愧,但一想到马克自幼的经历,还是原谅了他,但要求马克发誓,从此再也不能花信用卡里的一分钱。马克则当着阿莉的面信誓旦旦地将信用卡用剪刀剪成了两瓣儿。

  自从信用卡事件后,马克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对阿莉的态度也逐渐冷淡起来。直到一天,阿莉回到家后发现桌子上有一张字条,写着:怀念与你在一起的每个日夜,但是,原谅我,再也不能给你做马萨基了。请永远不要再等我了。落款是马克。

  阿莉彻底奔溃了,她想不通马克有什么理由需要不辞而别,于是请了长假去四处寻找他,甚至报了警,警察通过名字与照片比对后告诉阿莉,并不存在一个叫马克的人,还告诫她,消遣警察是会被起诉的。

  最糟糕的是,阿莉发现自己已经怀上了马克的孩子。

  -part5-

  半年后的一个晚上,阿莉接到“抵制中心”同事的电话,约她出来聊聊关于马克的事情。

  在酒吧,同事问了阿莉一连串问题后,正式告诉她,已经通过梳理了各种马克的行事,可以基本认定,马克是警察派到中心成员身边的“内鬼”。

  他劝阿莉放弃寻找马克,因为,像阿莉这样毫不知情地与卧底警察交往而深受其害的“中心”女性是有先例的:

  这是警察为了了解“抵制中心”的游行示威情报,预估他们接下来的意图,从而更好的掌控“中心”而使出的一招计谋。他们会派遣年轻帅气的警官以虚拟的身份与“中心”的女成员建立联系,进而发生性关系,他们与这些女孩子住在一起,共享她们的生活,套取她们在“中心”的工作任务,自己却隐藏着至关重要的秘密。

  “国家已经成为了马克「强奸」你的帮凶,所以,这件事是不会有结果的”。“抵制中心”的同事怜悯地表示道。

  阿莉如遭雷殛,难以控制的抽泣起来。

  最后,阿莉还是选择生下了孩子,但同时也辞去了“抵制中心”的工作,决定专心做好一名跨国企业的财务人员和一个称职的母亲,当然,她一直没有放弃寻找那个消失了的爱人——马克 。

  ·End·

  《权贵》读后感(二):英国权贵何以逍遥法外

  01

  —

  英国左派的政治评论。英文版版权是2014年的。

  涉及到大量的英国政治人物事件组织,大部分是我不熟悉的,读起来感觉眼花缭乱。

  作者基本的看法是认为英国已经被权贵集团把持了,政策法规都是对权贵有利对底层人民不利,已经把英国引入了经济漩涡,但是过程中权贵们依旧在中饱私囊。作者认为英国需要一场民主革命,去从权贵手中争取权力。

  基于评论文的风格,书中讲问题时一般是只讲个案、局部不说全局,逻辑上不够严谨。政治立场上也有明显的倾向和偏好,内容只能做参考。

  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相对来说可操作性也一般,并且没能提供实际案例,这一点也很不严肃,只是拍脑袋想了几个方案,没去考察世界各国现有的或曾经实施过的解决方案。

  总体评价3星,有参考价值。

  02

  —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我们可以把关于权贵的主流观点归结如下:右翼人士认为,权贵就是一群由道德败坏的、猖獗的社会自由主义者组成的国家承办商。左翼人士认为,权贵就是由公学及牛津剑桥的男生们组成的一个关系网络,这个关系网络主导着英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制度。P24

  2:所以,记者和政客一样痴迷于批判和攻击社会底层人群的行为。失业者、索赔者移民公共部门里的工人等是经常被批判、被曝光甚至被彻底诋毁的人群。对于媒体而言,把对真正掌权者的愤怒转移到手无寸铁的中下层民众身上,简直太容易了。P27

  4:不过,“改革”智库其实非常清楚,没有人会花工夫去刨根问底,没有人会去研究一家接受私营监狱企业资助的智库在为其歌功颂德时是否会有不良影响。P67

  5:这场观念之战的胜利并非仅仅靠智库学者们的努力而取得,但他们的角色确实非常关键。他们为激进右翼理念奠定了学术基础,并把这些理念兜售给普通大众。他们那些带有偏见的政策建议如果被采纳的话,将会直接服务于他们的资助方,而这些观点经常被记者们视为客观的和不偏不倚的。P73

  6:历史上,国会议员是一分钱薪酬都不拿的,为的是确保为那些独立的有钱人预留一些位置。左翼和劳工运动要求发给他们薪酬,1991年议员们开始拿薪酬,每年为400英镑。如今,后座议员每年能拿到67000英镑,这一数字高于大部分“生活条件舒适的人们”所期望的薪金水平。P78

  7:在30多年的时间里议员们支持为富人削减个人所得税,为商业巨头削减企业所得税,出台支持金融业繁荣的政策。他们已经看到了结果。富人们的银行存款余额已经达到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P79

  8:然而,极具反讽意味的是,那些大声叫嚷国家堕落的人,往往也是那些不顾一切榨取国家的人,即使他们很多时候已经是非常有钱的人了。随着开支问题被广泛关注,议员们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口是心非。P80

  9:这就是政府大臣们如何用自由市场全球化来为抵制选民意志背书的。或许公众在给富人加税问题上很有胃口,但这样的诉求肯定会被抵制,因为这些富人,这些“财富发电机”会跑到国外去。在提升劳工权利或提升最低工资标准问题上同样如此,P98

  12:佩皮亚特和斯塔尼斯特里特的经历很能说明媒体界中流行的那种欺诈和创造神话的文化。媒体并不是向受众提供英国社会的真实场景,而是专注于猎取极端案例,这些案例能够被用来制造偏见和不安全感,通过这样做,就能够与政治共识一起“作战”了。P123

  13:“感兴趣”是一种比较文雅的说法,实际情况是那些媒体老板把报纸打上自己意识形态主张的印记,把自己的私人政治议程转化为公共权力议程。布罗根说:“如果一家报纸的观点与他们老板的观点格格不入,那才是令人惊讶的事情。”P135

  14:“默多克先生没有遮掩事实,他既掌握着经济主导权,也掌握着编辑主导权,”委员会备忘录这样写道,“他主要掌控重大事件的编辑控制权,比如在大选中支持哪个党对欧洲持何种政策立场等。”他声称对《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不掌有这种权力,但他会给主编们打电话问“最近在做什么?”P136

  15:不过,把精英聚合到一起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媒体和精英之间的旋转门。保守派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就脚跨两大领域。他之前是《观察家报》的主编,现在还是《每日电讯报》每周一期的专栏作家,曾把自己从报纸那里拿的25万英镑形容为“鸡饲料式的微不足道”。P149

  16:2011年,默多克帝国被史无前例地撼动了。《世界新闻报》记者被曝出通过窃听电话捕捉新闻,同时也向警察支付不合法费用。这一事件刚开始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部分是因为那些被监听的都是名人,部分则是因为少许的监听电话行为并不仅限于《世界新闻报》。P152

  18:BBC在国内和国外问题上都折射出权贵的观点。2009年1月,它拒绝了灾难应急委员会为受以色列入侵之害的加沙人募捐发出呼吁的请求。时任秘书长马克·汤普森辩解说,这样做可能“会削弱民众对BBC不偏不倚立场的信任”。P160

  24:有人会油嘴滑舌地申辩:逃税和福利诈骗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合法的,而后者是非法的。这种言论本身就表明法律已被严重扭曲,让富人沾光得利,尽管他们的行为对社会非常具有破坏性。富人们雇用了大量的会计师和律师,成功逃避议会立法想要收取的税款。P257

  27:经常提及的一个数字是1%的挣钱最多者交了英国1/3的收人税,这其实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政府收入的1/4来自收人税,其余部分大多来自国民保险和国民支付的间接税。P269

  31:对于现状,人们已经是习以为常了,但后人会带着惊讶和蔑视来看待今天的英国社会:最富有的1000人占有5200亿英镑,而成千上万的人却不得不排队等候食品救济。金融精英们把英国抛入了经济漩涡,而他们自己却中饱私囊。P359

  33:英国的纳税人救助了银行。美国有一句革命口号是“无代表,不纳税”,同样的原则也应用于金融行业。我们作为纳税人,应该在我们救助的银行的董事会里有民主选举的代表,以便确保这些银行关心消费者和社会的要求。P372

  35:议员应该和公共事业领域的人员同步涨工资,这就能让政客们面对自己政策的后果。已经承诺很久的“如果有足够数目的选民签名,就要召回议员重新选举”的权力必须得到实施。智库无疑在政治生活中有一席之地,但考虑到它们在左右政治辩论进程中的角色,它们应该公布所有出资人的名单,以便让社会知晓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P376

  全文完

  相关链接:

  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相关9本书,好书7本

  近年读了1008本书,挑出32本5星好书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7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7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228本书(截至7月31日)

  本号1038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截至7月31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权贵》读后感(三):一切为了权贵:脱欧能真正解决英国的问题吗?

  被权贵奉为圭臬的新自由主义在近40年的时间里席卷全球,成为无人能够质疑的政治共识和进步自由秩序,这扼杀了潜在的反对性力量,巩固了权贵的财富与话语权。我们若是意识到这一点就能看清,即使脱欧成功,英国人翘首以盼的更美好的未来也难以成真。

  原文首发于界面文化

  当地时间7月24日,赢得英国保守党党魁的鲍里斯·约翰逊接替特蕾莎·梅,出任英国新首相。新任首相在唐宁街10号的黑色大门前发表了就任演讲,称“这些唱衰英国的人将会输掉底裤,因为我们会重新树立起对民主的信心”,并承诺将终结三年来无甚进展的脱欧困局,于10月31日前完成脱欧,“我们甚至都不需要99天,因为英国人民已经等待太久太久了。”

  2008年,鲍里斯作为保守党候选人成功竞选成为伦敦市市长,为保守党赢得了自1992年大选以来最重要的胜利。他在伦敦担任市长期间获得金融界的大力支持,取得连任,并于2012年监督完成了伦敦奥运会的举办。2015年卸任后,他依然是各大媒体密切关注的政治家,以英国脱欧强硬派著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鲍里斯以幽默、亲民的形象赢得了不少选民的喜爱,也因其争议性言论和令人费解的矛盾而被认为是“不属于任何传统的政治人物类型”。然而实际上,他出身精英家庭,无论在职业上还是社会关系上都与英国的政治与社会精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治意义上和社会意义上,他都是英国和保守党特有的精英教育的产物,”《卫报》撰稿人、美国乔治亚大学公共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卡斯·穆德(Cas Mudde)写道,“他是特定精英阶级文化的产物,浸湎于特权和传统,并对之效忠,肩负维护重任。”

  立场摇摆不定是鲍里斯给人的印象之一。布鲁塞尔智库“欧亚中心”主任弗雷泽·卡梅隆(Fraser Camero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鲍里斯是“硬脱欧”的头号支持者,但其实他本人没有在一开始就支持脱欧,脱欧公投前两三年他发表的演讲和文章显示他在当时是个亲欧派。《金融时报》援引英国记者彼得·吉尔福德(Peter Guilford)的观点指出,1990年代的鲍里斯不是真正的疑欧派,他只是更支持英国保守党政府所支持的自由主义、分散化、自由市场的欧洲愿景,而不是法德两国追求的更深层的政治一体化。无论他此前的立场如何,出任英国首相后,鲍里斯将继承特蕾莎·梅留下的烂摊子,继续推进脱欧事宜。

英国新任首相鲍里斯·约翰逊

  实际上,鲍里斯对于脱欧的摇摆立场恰恰反映出了英国精英阶层对欧盟的复杂看法。脱欧实质上是他们巩固自身地位的武器,当外部环境于己不利时就拿出来挥舞——许多政治观察家认为,英国前首相卡梅伦于2016年发动脱欧公投,其实是一种政治投机,他本人甚至都未就脱欧做好任何准备。从这个角度来说,脱欧并不完完全全是“人民的意志”,而是权贵操纵、利用英国人对经济不景气的失望在外界找到出气口的结果。

  “面对英国自金融危机以来的经济持续不景气,不少英国人的愤怒根源不再是政客官僚等高层精英,而是将矛头指向社会的底层人士,包括移民、失业者以及对社会福利高度依赖的人群。而事实上,这是源于政客和媒体的相互勾结,他们试图将导致经济疲软的责任‘嫁祸’于人。”《卫报》专栏作家欧文·琼斯(Owen Jones)在《权贵:他们何以逍遥法外》一书中指出,无论是公共住房、就业保障还是公共交通、医疗服务,政府把本应给穷人和弱势群体的资助给了那些从民众需求中捞取巨额利润的权贵,导致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社会安全网的全面收紧。被权贵奉为圭臬的新自由主义在近40年的时间里席卷全球,成为无人能够质疑的政治共识和进步自由秩序,这扼杀了潜在的反对性力量,巩固了权贵的财富与话语权。若是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能看清即使脱欧成功,英国人翘首以盼的更美好的未来也难以成真。

欧文·琼斯,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专业,《卫报》专栏作家

民粹兴起:新自由主义的权贵如何把英国领上了脱欧之路?

  英国权贵的故事始于1970年代末。

  在那之前,英国走出了二战的阴影,在富人缴纳重税、强大工会、干预型政府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制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到1970年代中期,战后共识开始变得步履蹒跚,先是陷入越战泥潭的美国于1971年8月宣布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然后是石油生产国宣布禁运措施引发油价震荡。西方国家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以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为首的右翼学者看到了战胜左翼的希望曙光。哈耶克的学说认为,价格是供需关系法则下分配稀少资源的最有效方式,市场必须是开放并鼓励自由竞争的。

  何为权贵?“权贵实际由不同利益和各类圈子相互交叉融合而成……这一群体的人因一种共同的心理聚合到一起。这种心理认为,上层人理应得到他们的权力和不断增长的财富。”琼斯指出,新自由主义之所以被权贵奉为圭臬,是因为这套理念有效地合法化了他们将公共财产占为己有、尽可能地保留住自身财富的做法。因此,权贵反对政府过去在经济中所扮演的干预角色,鼓励减轻私有部门的税务负担,抵制任何形式的集体组织,以防止现状被破坏。更触目惊心的是,有权势者在政治、工商和媒体圈中流动串联,其主张不断地在公共领域自我复制、自我强化。

  虽然真正“揩国家油”的是英国社会上层,但这口锅还是被轻巧地扣在了社会底层头上,经由舆论宣传的挑拨,针对福利申请者的污名化愈演愈烈。在金融危机后的紧缩计划中,福利申请者面临越来越多的限制与污蔑。根据2012年残疾人慈善协会联盟的数据,残疾人在街头遭嘲弄的案例越来越多,因为他们被看成是在沾福利制度光的人。政府数据显示,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86万拿失业补贴的福利申请者因为各种不符合规定的举动而被剥夺享受补贴的资格——这比工党执政的最后一年增加了36万。“失业者发现自己越来越被视为犯罪的人,其行为稍微被认为是不符合规定,就会立即招致警告。”

  或许有人会认为,在经济下行期间,对福利发放持更谨慎态度是为了避免福利欺诈。然而琼斯指出,福利欺诈只占英国社保开支中很小的一部分,和上层的逃税规模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但前者面临的却是比后者高出数个量级的曝光、指责与惩罚:福利诈骗每年造成的损失只有12亿英镑,约相当于社会治安开支的0.7%,但被视作一种卑鄙的犯罪;逃税造成的公共损失约为250亿英镑,却很少被问责。大佬们能够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制定“合理避税”计划,同一批会计专业人士甚至会被邀请去为政府制定税法。

  在权贵继续攫取利润的时候,民众却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2012年3月,尽管公众反对,财长奥斯本还是把最高税率从50%降到了45%,引发公愤——此时英国普通人正在经历1870年代以来最长时间的生活水平下降。从2003年开始,除伦敦以外的所有地区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都在下降;2010年到2013年,英国工人工资严重下降,平均降幅达5.5%,在欧盟27个国家中排名第四。

  在对社会底层妖魔化的过程中,民众之间的联结被打散,陷入内斗,右翼民粹主义遂被煽动起来。按照美国政治分析家、资深记者约翰·朱迪斯(John Judis)的定义,右翼民粹主义者既反对移民、社会底层等边缘群体,又反对那些“宠溺”这些边缘群体的精英。超过半数英国人在脱欧公投中投出赞成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发生的。

脱欧之选:权贵的利益V.S.人民的利益?

  如果我们相信卡尔·马克思在1845年所写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那么我们就应该意识到,英国脱欧不仅仅只是“人民的意志”,更是部分(如果不是全部)权贵自上而下灌输、煽动的结果。

英国脱欧不仅仅只是“人民的意志”,更是部分(如果不是全部)权贵自上而下灌输、煽动的结果

  当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时,绝大多数政治精英以及公投结果都拥护这一决定。彼时大英帝国已经瓦解,英国迫切地希望打开欧洲市场。当时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主要是工人运动参与者和左翼,他们担心这一身份以及亲市场的经济政策会阻碍英国国内的产业干预和国有化政策。

  然而随着欧共体演变为欧盟以及左翼的批评声音减弱,“疑欧派”开始有了越来越强的右翼色彩。尽管新自由主义的核心信条自由贸易是全欧洲的共识,但欧盟的机制和条约保留了比英国更强的福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这和英国权贵的信条相冲突,由此产生摩擦。英国对欧盟的态度因此分裂为几派:对左翼人士和工人运动人士来说,欧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英国民众的利益,与无所不能的权贵相抗衡;在英国权贵内部,一部分认为欧盟是英国贸易的坚强支柱,另一部分则认为欧盟是对英国新权贵意识形态的威胁。

  或许,2011年欧盟委员会提出实施金融交易税后在英国引起的强烈反弹,最能说明英国政府到底是在为谁服务。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提议,所有进行金融工具交易的金融机构只要有一方位于欧盟,就需要交纳金融交易税,对股票与债券交易的税率为0.1%,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税率为0.01%。欧盟委员会认为,在欧盟财政一体化过程中,金融业应该做出合理的贡献,金融业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要源头,为此欧盟各国政府和民众都承担了客观的救援责任,而征收金融交易税能够补充公共财政,用于发展或气候变化等民生领域。

  2012年,欧盟建议银行家的红利收入不得超过一年的工资,或经股东同意不超过两年的工资,而当年英国银行家拿到的红利接近其工资的四倍。不出意外的是,整个金融城对欧盟怒不可遏,而英国政府再度出手相助,把这项建议告到了欧洲法院。“整个英国政府在向外界表明——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它是金融城的强大游说力量。”琼斯写道。

  琼斯指出,权贵们一方面将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利益”深度绑定,一方面引导民众将因自身和国家遇到困境而产生的愤怒情绪从权力上位者身上转移到社会底层:“低收入工人被媒体和政客们怂恿去嫉妒拿着福利过阔绰日子的失业群体,而不是去痛恨不给他们足够工资的雇主。私营企业没有退休金的工人被鼓励去嫉妒能拿到退休金的国营领域的工人。政府拒绝建造廉租房,形形色色的政客任凭稳定的工作从经济中流失。这样,拿不到廉租房,找不到稳定工作的人就被鼓励去忌恨移民们,觉得是移民们拿走了本属于他们的东西。”脱欧派大肆鼓吹移民恐慌和欧盟仇视情绪,鲍里斯曾在公开场合宣称,“英国每周付给欧盟三亿五千万英镑,我们为何不将其用于医疗保健系统。”英国独立党在英国深耕了20多年所培植的脱欧情绪,加上一时被吓坏的中间选民,终于将英国领上了脱欧的道路。

  如今,英国脱欧公投已经结束三年,整个国家和各个政党严重分裂,其他经济民生议题皆已靠后。从鲍里斯的就职演讲来看,他清楚地知道,和脱欧相比,许多选民其实更重视基本民生问题。他提出了要增加2万名警力维护公共安全,要让所有人能及时看上病,要改善公共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要提高小学生和中学生的资助水平。

  我们若是意识到这些权贵的历史、积弊与问题,或许也就能看清楚:即使脱欧成功,英国人翘首以盼的更美好的未来也难以成真。

  《权贵》读后感(四):读这本《权贵》,你可能需要了解这些

  为本书的责任编辑,我写这篇书评有两个目的,第一个是“厚颜无耻”地打出5星评价,虽然有利益相关的因素,但就本书的内容来说,也是值得这个评分的(本书在英国亚马逊评分为4星半)。第二个,也是更主要的目的是,整理一些背景信息,梳理一条脉络,为大家在是否选购、如何理解等方面提供帮助。

  这本《权贵》很难懂吗?不难懂,叙述非常清晰、流畅。作者欧文·琼斯(Owen Jones)是英国知名的一位左翼人士,生于1984年(是不是很让人有所联想?),也经常接受各种媒体访谈。想做一名政治活动家,没点口才和文笔是玩不转的,说的话、写的文都是当作匕首投枪来用,而他也是以言辞犀利而著称。

欧文·琼斯(Owen Jones)

  那为什么还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呢,因为这本《权贵》的类型有些特殊,它并不是历史、纪实或者社会学著作,而是一本“政论”——针对政治问题发表的见解。全书是按照主题来展开叙述的,并不是时间线索,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交织。加上本书要揭示的是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登场人物众多,平均下来每页都会出现一两个新人名或新名词,对于英国读者来说,这些可能不需要额外解释,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就未必了。所以,整理一些“伴读”信息还是有必要的。

《权贵》目录

党争

  理解《权贵》这本书的一个关键词,是“党争”——尤其是工党与保守党之争。如果基本了解了英国近几十年来的政党斗争,也就能吃透这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

  英国是老牌工业国家,工人和工会的力量一度强势。1900年,“劳工代表委员会”在伦敦成立,1906年改称“工党”(Labour Party)。在意识形态方面,工党奉行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属于中间偏左的政党。本书作者欧文·琼斯,也是工党成员。

工党LOGO

  “二战”以后,工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在克莱门特·艾德礼领导下,工党实行了一系列国有化和社会改革的政策,影响深远。其中,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无疑是革命性、跨时代的改革举措,合法居于英国的人士可以免费享用当中大部分的服务。这个免费医疗体系在全球几乎独一无二,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世界上最佳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而NHS的改革也是英国党争的焦点问题。《权贵》之中有大量关于NHS私有化的讨论和批判,主要集中在第五章“中饱私囊”。

  说到传媒力量,那么在这里简单说一下英国主流报纸的政治立场。英国的报纸大体可以分为两类:题材严肃、关注时事政治的大报(broadsheets)和题材丰富、主打娱乐八卦的小报(tabloids)。大报方面,《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和《卫报》被合称为英国三大报,其中,《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支持的是保守党,而《卫报》则代表左翼,立场比较激进,经常发表评论和分析性专题文章,《权贵》的作者欧文·琼斯, 最重要的身份便是卫报的专栏作者。

《卫报》LOGO

  小报方面,最出名的自然是有“小报之王”之称的《太阳报》了,《太阳报》是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纸,以“三版女郎”(第三版刊登半裸女郎照片)而闻名,主要读者群体为社会中下层。《太阳报》隶属于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是默多克新闻帝国的重要力量之一。《权贵》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记述了《太阳报》在1992年成功阻击工党领袖尼尔·金诺克、2012年重创保守党大臣安德鲁·米切尔声誉的过程。

《太阳报》

  除此以外,在《权贵》中还提及了相当多的报纸,包括《独立报》(在线报纸,支持保守党);《每日邮报》(小报,支持保守党);《每日镜报》(小报,支持工党);《金融时报》(大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媒体)。

其他术语

  再讲一些在《权贵》中多次提及,但没有详细解释的词语:

  影子大臣:这个是英国保守党首创的一种预备内阁制度。是未执政的在野党为准备上台而设的预备内阁,往往由下议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物色下院中有影响的同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影子内阁”通常不会符合内阁大臣的观点,反而会与之唱反调。“影子内阁”负责领导下院中本党成员的一切活动,遇到议会辩论时,“影子大臣”往往会踊跃发言。“影子内阁”会给当任内阁施加种种压力,其存在是为了制衡当任内阁,并最终取而代之。

  执政联盟:2010年英国大选非常有戏剧性,虽然最终是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获胜,赢得了306个议席,但未达到议会多数党所需的326个议席,无法单独组成政府。而此时,获得57个议席的自由民主党变成了保守党和工党争相拉拢的对象。最终,保守党与自由民主党结成了执政联盟,卡梅伦担任首相,自由民主党领袖尼克·克莱格任副首相,而工党连续执政13年后沦为反对党。

  米利班德兄弟:哥哥——大卫·米利班德,2007年被任命为英国外交大臣,擅长左右逢源,被认为是“天生的国际主义者”,曾一度被视为工党未来的领袖。弟弟——艾德·米利班德,,毕业于牛津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初以研究员身份加入工党,曾先后为工党两位影子内阁大臣当过撰稿人,深为当时身为财政大臣的戈登·布朗所信任,也是布朗智囊团的资深顾问。戈登·布朗2007年出任英国首相后,米利班德被提拔为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

  米利班德兄弟二人被视为当时英国政坛的“双子新星”。2010年,兄弟二人“争夺”工党党魁之位,最终艾德以1.3%的微弱多数险胜哥哥大卫,当选为在野的工党新党魁。

左边是弟弟艾德,右边是哥哥大卫

  英国联合工会:英国最大的工会,一般被简称为“Unite”,2007年由金融业工会Amicus和英国运输与普通工人工会合并而成,2008年,联合工会签署协议,与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携手组建一个名为“工人联合”(Workers Uniting)的全球工会实体,代表英国、爱尔兰共和国和北美洲的300多万成员,而联合工会在英国仍保持独立的身份。

部分登场人物

  《权贵》登场的人物超过500个,下面我贴出一些主要人物,以在书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圭多·福克斯创始人保罗·斯坦斯(Paul Staines)“亚当·斯密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马德森·皮里(Madsen Pirie)“纳税者联盟”创始人马修·艾略特(Matthew Elliott)马克·里托伍德(Mark Littlewood),右翼自由意志主义者,经济事务研究所(IEA)总干事前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1992年大选前被《太阳报》阻击的前工党领袖——尼尔·金诺克(Neil Kinnock)达米安·麦克布莱德(Damian McBride),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的特别顾问“英国小报女王”丽贝卡·布鲁克斯(Rebekah Brooks)前英国副首相兼自由民主党党魁——尼克·克莱格(Nick Clegg)布莱恩·帕迪克(Brian Paddick),英国政治家、前高级警官安德鲁·米切尔(Andrew Mitchell),保守党议员,因与警察发生争执最终辞职戴伏·哈内特(Dave Hartnett),曾被评为英国“饭局最多”的公务员戴维·布兰奇弗劳尔(David Blanchflower),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经济学终身教授。安德鲁·吉里甘(Andrew Gilligan),《星期日泰晤士报》高级记者。尼格尔·法拉奇(Nigel Farage),英国“脱欧派”的领导人物之一。现为脱欧党党魁。

  最后还是老规矩,浮动评分

  个人推荐指数:5星(基础分4分,加1分依然是因为利益相关)

  修正分(读者朋友可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增减和取舍):

  +1:题材少见,剖析透彻,权贵体系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一通百通,不许联想。

  +1:为民众代言,为大众疾呼。

  - 1:信息庞杂交织,没有清晰的叙述线索,信息量极大。

  - 1:左翼立场鲜明,激愤之言较多,客观公正就不要想了,贵在一个“爽”字……

  - 1:批判大于建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