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优雅衰落》的读后感大全
《英国:优雅衰落》是一本由桂涛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优雅衰落》精选点评:
●内容跟游记似的不太深,但是封面是今年最好看的了呜呜呜呜
●周六白天,花了一天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但是任然有很多思考,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他有传统,这些传统即是他的荣光,也是他的负担
●说国家历史的时候我求求作者们能冷静一点,不要这么富有情感好吗,特别是这种说事非说人的。后半部分,作者终于冷静点了,但是这种流水账似的说国家,仿佛看了两集xxx带你看英国的电视节目,标题叫优雅衰落,我看到了英国人的半点优雅,却没看到衰落的背后原因。
●书店略读,内容一般,就是个报道集合
●英国脱欧 大戏 比 英国戏剧 还好看,整个国家 演出一部 大戏,全球人民 吃瓜 Brexit
●蜻蜓点水地涉及一些英国人对脱欧的看法,没有深入分析,算是可以最为对开始了解英国的另一种切入。
●前三分之二不错,后面有些散乱了。总体看下来是个不错的切片视角。有几分林达的味道。
●写得挺好的。
●非常好的一本书,记者的视角让问题的切入点与叙述都尽可能做到了客观,每个篇目从一个小角度切入,以小见大,有人物、有故事、有历史,从当下谈起反观历史,又从历史反思当下,不失为了解当代英国社会的一个敲门砖。
●优雅是一种和谐,是对异端的容忍,是对速度的牺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落寞,是“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淡然。当一个文明、一个帝国爬坡过坎、走向强大时,它展示出的一面常常是丑陋的、肮脏的、残忍的、着急的、气喘吁吁的、气急败坏的;当它江河日下、走向衰败时,却往往能表现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优雅、生趣和情调。
《英国:优雅衰落》读后感(一):“切片”的定位挺准
在西安的言几又无意间碰到了这本书,封面设计和书名成功捕获关注。正逢梅姨宣布辞职的历史性时刻,好像来的正是时候。
这是一本很轻松的书。即使是唐宁街10号,威斯敏斯特宫两个相对政治性强点的章节基本都属于政治形态扫盲型,将善于间接民主的英国政治中心展现给读者。周末没事读读挺好,如果有安排旅行计划,将是不错的侧面延展读物。
《英国:优雅衰落》读后感(二):优雅衰落的重点在于衰落
作者作为驻英记者,在日常拜访和经历的,不管是精英群体(政治家、企业家)还是平常百姓,总的来说,对于英国有些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可以看出,使用的是很褒义的词语来表达对于英国的敬意。 说实话,现阶段的英国,不管是经济体量,还是政治影响力,都和鼎盛时期的“日不落帝国”有些极大的的区别。 尤其是面对全球一体化的冲击,可以说作为之前很多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有点应接不暇。本国经济速度的转型,深层次原因之一便是全球产业分工而带来的必然结果,想起来古语所云之“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领导阶层放不下身段去承接低端产业(当然,低端产业除了经济投入产出比低之外,还有污染等一系列的类似于环保、劳工的问题),而每个国家存在的基层群众的生活,就业环境的不友好加上知识更迭速度的加快、AI技术的替代等各项因素的叠加,日趋严峻。(《伦敦人》、《穷忙》、《老后破产》等,很多书都是对这一问题的反应) 作为最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这次的脱欧公投,更是对于其民主体制的一种讽刺。民众,尤其是基层群众,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宣泄,对于长期被忽视的抗议。 优雅衰落,也是对于民主制度的反思,对于逆全球化的反思,不管如何的优雅,重点还在衰落二字。
《英国:优雅衰落》读后感(三):回望伦敦雾
“智慧是命运的一部分,一个人所遭遇的外界环境会影响他的头脑。”——莎士比亚《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历史的恩怨纠葛无疑会成为日后“疑欧”和“亲欧”、“脱欧”还是“留欧”之间无法跨越的深渊,也必将成为“硬脱”还是“软脱”的纠结考虑因素和最后的心理防线。“拿回丧失的边界主权、限制欧盟移民自由进入”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经济上的考量?英国的“议会主权”观念与欧洲联盟法的“最高效力”原则之间存在的冲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投出脱欧票的人民?英国始终对没有成为欧共体的六个创始成员之一而耿耿于怀,这种“怨念”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大英帝国的发展进程?全球化时代下的“孤立”是否依旧“光荣”?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脱欧对于英国人来说就像“妇女从事卖淫事业又有点勉为其难”。公投中,多佛人中选择脱欧的比例超过62%,比全英数据高出10个百分点。作为离法国加莱距离只有34公里的多佛,作为距离欧洲大陆最近、受益最直接的肯特郡海边小镇,“到底多佛人为什么那么想要脱欧”成为人们心中大大的问号。无疑,经济问题是一个原因。那么既想“赚钱”又想“维护尊严”是出于不自信吗?也不尽然。英国人对于“英国是否正在衰落”的问题好像也不怎么避讳,甚至表现地落落大方。
如果多佛人只是在用一个结果表达对现状的不满,那么冷静来看,这个“不满”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这就像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洗脑”问题。其实你觉得你被洗脑了,但是洗脑怎么了?你有没有想过人活着其实就是不断被洗脑的过程?只是被谁洗的问题。那么英国人用一个日后可能不利于自己的结果来表达不满,之后呢?之后就会满意吗?只是被谁upset的问题。如果他们是要通过脱欧实现“日不落帝国的再次伟大”,那么脱欧的结果也许只是一时感觉爽快,日后却会让他们感到更为失望。并且这种失望会跨过英吉利海峡,最先对着白崖北海铺面而来。饶有意味的也是,在沟通最频繁、最直接的地方,悬挂的圣乔治旗也最多。
保守党议员也许会说,即使与欧盟“离婚”,我们依然会支持它,就像教堂外的飞扶壁(不信教的丘吉尔在表示自己支持天主教时语)。梅姨经常说,“脱欧只是让英国脱离欧盟,但我们并未脱离欧洲。”这句话简直暗含深意。政客们的措辞不能太过信任,但也可以听听其中之意。对于具有根深蒂固的多重身份纠结疑虑的英国人来说,独立却是他们可以为之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之一战的终极信仰,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脱欧意味着从欧盟拿回边界主权,然而英吉利海峡这条政治边界会变得“更硬”。但经济的手腕又将它拉的更窄。如这本书中提到的,“英国这艘帆船,由高潮位、暗沙与风暴统治的英吉利海峡驶向欧洲海港的怀抱”,英国其实从未真正离开过欧洲。
如果撒切尔夫人还活着,对脱欧会是什么态度?撒切尔夫人的私人秘书查尔斯·鲍威尔勋爵说:“撒切尔夫人会认为脱欧是个战略性错误。她应该会是个‘留欧派’,脱欧可能被她视为退却。”
《英国:优雅衰落》读后感(四):大英帝国正在优雅衰落?
前段时间,我和我的同事们因为工作,去了一趟英国。抵达的当晚,我们走过议会大厦,它的一多半,包括大本钟在内都被脚手架包围着,面貌并不真切,远不及一街之隔,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旁空地上的那一排旗帜。那几乎是一片旗帜墙,英国国旗和欧盟盟旗或缠或挂,是如此密集,以至于旗帜后面的旗杆几乎看不到了。
米字旗和星环旗比着要迎风飘扬,两种旗帜下面站着彼此的支持者,他们像卫兵一样守在那儿,两方没有交谈,也并不急于宣发传单,只是守着,站在各自的旗帜旁。在旗帜墙后面,空地上有十几顶帐篷,看来他们打的是持久战。
当我走远了一点再回头看,米字旗显然占了上风。当然也可能只是它飘起来颜色比较鲜艳。无论如何,在抵达的第一天,我意识到了脱欧问题在这个国家占据着的位置。英国人为脱欧专门发明了一个词,Brexit,是不列颠(Britian)和退出(exit)的合体。在此后的几天,它反复出现在电视中和街边的海报上,俨然头等大事。
看到《英国:优雅衰落》这本书之后,我有些后悔,没有在出发前就读到它。作者桂涛是新华社伦敦分社的时政记者,这一身份让他得以遍行不列颠,和各行各业的人交谈。他们的故事像是今天英国的一个切片,在桂涛干净简练的行文下显微出来。
从名校校长到议会议员,老记者到大学生,从军情五处负责人到恐怖袭击受害者,还有二手书镇上的国王,这些故事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衰落与脱欧。
衰落。就在我们到达的时候,伦敦有 15 万无家可归的人,特拉法加广场东侧每天都排着领救济餐的长队,旁边就是流浪汉们的帐篷。18 年的民调中,只有六分之一英国人相信明天会更好。
▲特拉法加广场东侧,黑压压的人群都在等待救济餐。然而,正如桂涛在书中所说:今天,“世界仍然享受着‘衰落的英国’不断留下的遗产:邮票、火车、青霉素、互联网、标准时间、英语、议会民主制、莎士比亚、冲水马桶、007、唐顿庄园、哈利波特……”这是大英帝国在百年衰退中的余晖和新光。对于这种“衰而不灭”,桂涛在自由民主党原党魁克莱格那里得到了回答:英国正在优雅衰落,但脱欧会让英国遭受“二战”以来最大的危机。
关于脱欧,桂涛在大不列颠的各处找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再次印证了这个看似孤悬大西洋的的英伦三岛内部的复杂。我们知道今天的联合王国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而这其中,唯有北爱尔兰不是以国家身份加入的联合王国,它的存在感也是联合王国里最低的一个。
在来英国的旅行者眼中,“北爱”是偏远的,同时也是危险的存在。它和英格兰不处于同一个岛,需要再穿过一次海峡才能到达。一百年来不断的冲突让这里和巴格达、波斯尼亚一起成为旅行危险区。1969 年以来,英国一共发生过 3000 次政治谋杀,其中大半在这里。“冲突最严重的 1972 年,平均每天就有超过30起枪击与爆炸事件。”
几乎无法想象这一切发生在被我们定义为理性、秩序和民主的英国。在北爱的首府贝尔法斯特,甚至依然矗立着当代的“柏林墙”——贝尔法斯特和平墙。它隔离着城市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在今天世俗化的世界里,他们依然“被迫”怀着深仇大恨。
新教徒忠于联合王国,天主教徒则致力于北爱和爱尔兰共和国合并,统一整个爱尔兰。唯一“爱尔兰共和军”和“统一派”的暴力对抗与流血持续了几十年的时间。90 年代至今,政党政治已经几乎取代曾经的恐怖和暴力,成为今天北爱人抗争的主要形式。但脱欧让这一得来不易的温和抗争有加剧的危险。
北爱和爱尔兰的边界是开放的,今天人们在两地自由穿行。而一旦脱欧成功,这里很可能会重新树立起围墙,而那将会是英国和欧盟国家的第一条实体边界线。
这样一来,偏远的北爱就变成了脱欧的关键点以及最容易触发的痛点。宗教冲突和今天的族裔与政治变迁相互联系,新的抗争会以什么样的形势出现?而这个抗争的敌人又会是谁?
“从来没有一个海岛像大不列颠岛这样搅动了人类近代史”,这是这本书的第一句。而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它正在搅动我们的当下。
(撰文丨《单读》编辑 沈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