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大全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5 元,页数:10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精选点评:
●很漂亮、厚,但我拿得动
●人一生都在追求的伪命题,就是爱情和婚姻。不能以偏概全,至少我这么认为。
●拖拖拉拉,最后几十页拖了一周都没定下去看,今日坐定,算是完成了。作为看过的最厚的一本书(1067页),感谢陪伴我度过了2020的起步,深夜坐在书桌前,不时蹲在椅子上,暖光的灯,看到难以理解处,手指摩挲着桌面,一日一日。白天便期待着这样的时刻,省着看,留到深夜看,循着安娜、列文、吉蒂、弗隆斯基的轨迹,做一个旁观者,做一个参与者,到18世纪70年代的莫斯科和彼得堡去。未有反面人物,托翁的精妙不靠情节起伏,在于人物的内在联系,安娜的激情,列文的怀疑互为映衬,照见爱情、命运的不同路途。在“自我认知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压倒理性”“陌生化的叙述方式”为我撕开了一道口,哦,对了,还有真挚,永远的真挚,人物的灵魂之光。水平有限,不足以评托尔斯泰,前行的路还长。
●安娜自杀前的心理活动简直是教科书啊,叹为观止!安娜孤注一掷的爱脆弱得让人心疼,列文的烦闷忧愁迷惘让人心酸。挺喜欢卡列宁,教条式的人物,好笑又有点可悲。
●上流社会的爱情,处事圆滑的阿尔卡季奇,安娜和弗隆斯基对彼此的心动;列文对自我的哲学探讨。离了爱情就不能活的女人,为了孩子忍气吞声的女人,抛弃家庭追寻真爱的女人,为了男人悔恨的眼泪而卧轨自杀的女人。这翻译也不太通顺,营销太过了“但谢尔巴茨基一家的主要社交无意间由一位莫斯科的太太玛丽亚·叶甫根尼耶夫娜·勒季谢娃和女儿——吉蒂不喜欢她…”#WinterTime 03
●纪念碑版的真正足本,较其他译本多了不少段落。很多原来读不懂的地方(比如,伏伦斯基为何穿上衣服又洗澡?比如列文割草用镰的细节,安娜的梦境)有了全新的理解。
●草婴版本
●读的是译林出版社的,但是非常喜欢这一版本的封面。去年家里Wi-Fi坏了读《复活》,今年疫情宅家读《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太会心理描写。伏伦斯基雪天火车上去追安娜那节写的真美,边读脑中边构想着画面。其实这本书应该叫《安娜和列文》,因为列文的笔墨也很多。
●想看冬天里炙热的爱情,但是并没有被细腻敏感的安娜所吸引,反而是那个在人群中谈论起政治会变笨拙的列文吸引了我,感觉他就是萌芽的样子,是渐渐醒来的样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以前时常听人提到这句话,也记得《刺猬的优雅》里也引用了这句话,提到了这本书。厚厚的一千多页,读了好久!鸿篇巨作,读时时常能看到平常生活的影子,自己人生的常见困惑。读完,尤其是看了译者的解读,不敢对本书置评。读而未到深邃处,或许以后有机会再重复,品悟下人生吧! 不过,还记得一点感悟,婚前值得一读,因为可能真实的家庭生活真的很像这本书……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老司机的翻车
看了不少俄国作家的作品之后,自发的总结了悲伤三部曲:俄国、苏联、俄罗斯。说实话,用打熊来彰显自己独特风格魅力的俄国人,不适合走浪漫忧郁的路线,虽然《复活》我挺喜欢的,但是这个《我出轨了,但我要告诉我的老公,因为我觉得这样比较道德/我费老事追到我喜欢的女孩,但在结婚之前,我突然怀疑她根本不爱我》让我很是头秃。
说不清楚为什么,可能是因为篇幅太长,也可能是因为列文和安娜两条主线看的我眼花缭乱,反正就觉得不是太吸引我。而且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出轨了还要理直气壮的说出来?安娜你唯恐卡列宁不生气是吗?你要女权,你要什么女权啊!就像人家老公爵说的一样:“争女权,当奶妈,幸福生活到我家”,谁告诉你“女权”就是大声喊出“我出轨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安娜你喜欢了个什么玩意儿?沃伦斯基,我看他也就衬个司机,节食减肥还怎么打熊?陪老板吃饭还带人家打熊?俄国高级军官都那么好忽悠吗?还和人家安娜生气、闹情绪、离家出走,中国女孩一个大嘴巴子抡死你,矫情,一点都不懂得珍惜。
但总的来说,老师傅的能力真的没得说,可能稿费给的太少了吧,其他的作品都是很好看的,避了这一个雷就万事大吉了。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二):close to truth means that truth can't be reached
从前,有个人感受到强烈地想要接近真相的意愿,他踏上了离家的火车。他整个人被这个关于真相的念头充满,以至于他忽略了,他明知道真相是不可得的——那么问题的关键便不在于真相,而在于接近。 爱某个人的时候,必然是因为这其中包含着某种真实,即使安娜这样完美到不该存在的人。她的存在恰恰是最强烈的真实——这样的人都可以存在,世上有什么可能是不真实的? 从纯善到笨拙的列文身上,我们看到,托尔斯泰,很有境界。但是他也在咒诅自己。安娜和弗隆斯基那样自我毁灭的生存方式,就是在否认自己的真实性。这本书里没有一个人是虚假的,即使是阿利克谢・卡列宁,他的自我麻醉何其诚恳。 人可以拒绝真理的诱惑,但是不可能拒绝接近。接近又不意味着什么,因此它意味着一切。安娜饱受的折磨正是来源于这接近。“这究竟是不是真实呢……”她的痛苦源于徒劳地反复确认。没有真相,意思是我们无法抵达它,但是真相又是存在的,因为它可以被接近。列文的幸福来自于接近——他接近农民,接近土地,接近家庭,接近生死与神秘,一步一步,他在一条世俗的道路上走向神明。安娜的不幸是因为她离真实越来越远,然而她又是那样的真实。只有铁轨上彻底的灰飞烟灭,能让她感受到真实瞬间被摧毁,那时她才能远离真理内部,在边上看到自己接近真实。 看着书中人们讨论信仰,想起以前和一个教徒讨论过怎么看少年pi信仰多个宗教,他说那是小孩子家不懂事。现在我觉得,皈依多个宗教,一点问题也没有。神明只有复数形式,屈服于万物,有什么问题?上帝的注视不就是我们在接近真实吗?真正的融为一体是不存在的,我们,是一个复杂的色块,这颜色如此复杂,仿佛能折射光。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三):读《安娜.卡列尼娜》
#2020年手边书11#《安娜.卡列尼娜》。整整半个月与安娜在一起,连手机锁屏也设成了图一,书的设计和装帧都增加了阅读的舒适感,草婴先生的译作我没读过,无法比较,1067页倒是让我找出了两个错别字。 安娜飞蛾扑火般的爱情在我年轻时会理解,而现在,我只想说:一个人,无论如何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不管是另一半还是孩子,每个人的幸福都应该在自己身上找寻,有一份工作,有爱好,独处时也充实自在,即使失去什么,也不绝望,我当然明白托尔斯泰不是为了表达这个。 不否认弗隆斯基爱安娜,可当爱情处在风口浪尖,他受不了安娜的猜疑,后悔因为安娜他失去的名誉和地位,当安娜死去,他又成了行尸走肉,走上了战场,我不喜欢这样的人。 很多人讨厌卡列宁,觉得他像机器又伪善,其实从他的身世出发,他变成这样也不难理解,从小失去父母,由叔叔养大、带入名利场,哥哥是他唯一的朋友,又在他结婚时去世,以至于当安娜对他说出真相时他连诉说的人都没有,托尔斯泰的笔下,每一个人物都饱满,每一个人都有苦衷。 作为老母亲,我最心疼的是谢廖沙,父亲并非真正爱他,在最敏感的年龄,爱他的母亲离开了他,他什么都懂,只好压抑对母亲的思念,当舅舅遇到他,问起母亲,他违心地说已经忘记了母亲,看到那里,我眼泪直流。 最幸福的是列文和吉蒂,他们真心相爱,也会吵架也会猜疑,但他们的爱是落在实处的,列文干农活的描述让我体会到劳动的美,吉蒂从小公主到主妇的蜕变也很自然,书中的第一句:“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福的家庭自有其不幸福之处。”就是对这一切最好的诠释。 再看完两部电影,就该真正跟安娜告别了。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四):安娜卡列尼娜
这是我至今看过最厚的一本书了,共1067页,看了整整两个星期(2020.1.13-2020.1.26)。看一遍可能没有那么理解,希望有时间再看一遍。
其实书名也可以以列文为书名,列文在书中也是很重的一部分。很喜欢托尔斯泰写的列文,看清上流社会的虚伪,不同流合污且有自己的思想。这书中大部分人的思想都在纠结与困惑中。安娜纠结离婚还是与弗隆斯基结婚,然而到最后安娜卧轨都没有离婚,列文更纠结自己的想法,土地、农民、改革,但到最后都有了自己的答案。我又觉得这是理性与感性的对比。安娜的感性与列文的理性在书中有强烈对比。安娜在感情中得到弗隆斯基之后,很快被现实打败,安娜害怕弗隆斯基离开,所以多愁善感;而列文第一次向吉蒂求婚被拒时,就不再纠缠对方,自己忍受痛苦一直爱着吉蒂,在书中托尔斯泰将列文每次见到吉蒂的动作及神态写的很细致。我对列文与农民一起割草那一场景特别深刻,让列文有了真正的思考和感受。
托尔斯泰写人物时很有鲜明的照应和对比。弗隆斯基从花花公子到只爱安娜一个;卡列宁从宽松大度到不愿忍让……我认为开头安娜下车后看到有人卧轨与最后安娜卧轨有一定呼应。
这本书主要以家庭与贵族为主。每个家庭看似和谐融洽,却都自己容忍很多,混乱不堪。安娜的哥哥奥勃隆斯基开头与家庭教师偷情,后悔不已,最后多丽原谅与容忍页没能使家庭和谐。奥勃隆斯基还是从不顾家,到处花钱参加聚会。卡列宁和安娜开始也是表面和谐。我觉得比较好的也就是列文和吉蒂了。但是婚后不久,列文也因为钱的问题而困扰。就像书中开头第一句“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福的家庭自有其不幸福之处。”
托尔斯泰也讽刺了当时上流社会,只有物质的衬托却都是没有精神思想的一群人,而正好列文厌恶这样的人,使列文在书中格外明显,突出。上流社会的人在书中表现并没有这么光鲜亮丽。他们除了身份、地位、衣服的陪衬,好像没有什么了,他们一直欠钱却活的很潇洒。撕下这张面具后,也活得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