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篇

2018-06-23 21:1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篇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本由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80,页数:8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一):草婴版《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作家妻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七大长篇里,有五大长篇都得益于第三任妻子安娜的速记和对他赌博欲望放纵,她知道他赌光了就不得不写……无条件崇拜和帮助。如果陀在后来不是遇见了这个平凡的妻子,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真的很难读到最重要的几大长篇。而托尔斯泰则长年和小她18岁的妻子争战,当然这也是反向促进。

  巨人之间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是大海宽阔人人能看出来。但托尔斯泰和福楼拜的好,非对小说本身的写作产生好奇,将很难认识到他们无与伦比惊奇灿烂之处。托尔斯泰的思想故事,掩盖了他的福楼拜式的精确克制的艺术力,很多读者其实没有真正看懂托尔斯泰好在哪里。那些托尔斯泰砖头真正神乎其神

  福楼拜的惊奇和批评

  1880年,福楼拜生命的最后一年,写信给屠格列夫,感谢他寄来的《战争和平》,他说这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吗?怎么这么天才?他说第一二卷的心理描写杰出了,但是第三卷开始打断叙述冗长议论不可原谅。如果福楼拜再活几年,看到安娜•卡列尼娜,他估计会更加惊奇,那个作者就完全收拢了这种议论。

  性幻想

  陶丽,是一位任劳任怨温柔贵族家庭主妇。她原谅了丈夫的出轨。当安娜身败名裂,不为社交界接纳之际,只有陶丽主动去看望安娜,念着她的好。不过托尔斯泰在写她心理的时候,很像在写《绝望的主妇》里的勒奈特,这些嫁为人妇的妇女们,为了家庭孩子放弃自己原本大好前途事业和美丽,开始了漫无天日相夫教子的生活

  也就是这位温柔的、绝对贤淑的陶丽,在去看安娜的途中,竟然做起了春梦,她想到了丈夫的朋友土罗甫春,他对她极度殷勤,她想象自己也和安娜一样有这样的风流韵事,一个她想象中集种种优点一身男子被她迷住了,她也想安娜一样,肆无忌惮疯狂——托尔斯泰多伟大,这样大胆地写无可遮蔽的心灵!这可是在一八几几年,他这哪里是现实主义!是尤利西斯呀。

  求婚

  在《安娜•卡列尼娜》列文第二次求婚的酝酿,有《傲慢偏见》里的的激烈情怀的极度喜悦,读到那一章我整个人都飞起来了,觉得好幸福有意思的是,《傲慢与偏见》写到彭伯利达西和伊丽莎白幸福结合之后,小说就没了。而托尔斯泰则借列文和吉娣的婚姻,为《傲慢与偏见》写上了更具有大师味道的后传。婚姻,他托尔斯泰就是要从求婚、热恋、纠结、成婚、争吵、琐事,生子,家务……这些全部写给你看。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完全不管的,只要灵魂安顿,结不结婚完全不是个事儿,婚前婚后也无所谓。但只有托尔斯泰严肃而不吭气地补上了《傲慢与偏见》的后传,而且他只用了八分之一的篇幅就写得比奥斯汀要好

  妒忌

  列文的妻子吉娣遇到了来家里做客的贵族的礼貌的轻度性骚扰。按俄国贵族的法国思维,这当是很风雅的事,体面的人是不该计较而表示自己大度和风雅的。列文充满妒忌,最后思来想去,以最直接的方式把这位向自己妻子献媚的贵族,驱逐走了。这样的故事同样出现在《克莱采奏鸣曲》中,但主人公选择了列文的反面,明知要糟,却故意让他们接近,恐惧验证自己的情感和心魂是否会马上碎裂。托尔斯泰写心灵的妒忌和社会情理之间的控制

  赛马

  伏伦斯基的赛马太精彩了。在赛马之前,伏伦斯基发现安娜怀孕,做出改变承诺决心,要和安娜一起生活。赛马前,伏伦斯基总是不停受到各种干扰,他却压制着要控制住缰绳和情绪执拗地把所有的不确定消灭。然而赛马的终点,在伏伦斯基心中留下永久的阴影。马是一种隐喻,不可控制的隐喻。在以上视角中,完全从伏伦斯基的内视角去写,没有一点安娜的影子

  接下来,这之后的时间线回到赛马之前,从列文和安娜各自的线去写,一直写到赛马结束,写他们夫妻关系最终崩溃,摊牌,惊心动魄

  特别需要注意的时,我们一般人写这个,会把伏伦斯基落马,安娜尖叫,共时的方式去写。而向来节约的托尔斯泰,却用了整整八节来写赛马前后,并且是倒退回去的分屏写作,每条线索互不干涉,形成了一个小局部的复调小说。这是完全的电影手法!好超前后现代!太精彩了。

  声音

  特别是时间线。一直以来连续的时间线。在这里居然倒退回去了,回到了赛马之前,卡列宁再来一次,安娜又再来一次。小说是最难以展现复调的,不像电影。而托尔斯泰在这几节里就做出了电影式的最佳处理

  托尔斯泰在写作《战争与和平》时,经常会人为地停下来议论他自己的思想,完全忽视小说的发展。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后来的作品里,里很少这样做,但还是会有列文大量的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安娜•卡列尼娜》态度矛盾复杂,他一方面嘲笑托尔斯泰主义是行不通的,但他从小说家角度仍然为托尔斯泰辩护,他最关心的第八部怎样结束,他指出,这里的男主人公并非完全是托尔斯泰的声音,而有列文自己的声音。

  陀思妥耶夫斯基还说出了一个深度秘密:尽管托尔斯泰训诫意味重,他却什么也不相信,托尔斯泰是善良的虚无主义者

  相遇

  托尔斯泰在第一卷第一部里,不到小说十分之一处,就让所有的人物相遇了,却推迟到列文和安娜到第二卷第七部,全书十分之八处终于相遇:这是两个托尔斯泰的相遇,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相遇,是托尔斯泰理想人格与疯狂人格的相遇,是阴阳交迫,乾坤相交,天地定位……这部书真是写尽了一切象征,是最好时期的托尔斯泰。

  这部小说叫《安娜•卡列尼娜》,其实双拱壁的列文的篇幅还要多一些。那么为什么不叫《列文传》呢?这里面原因很多。

  我最近看了1948,1997,2012年三部电影《安娜•卡列尼娜》,1948年费雯丽的笨拙无比,1997年的苏菲玛索的改编得好,2012年代娜塔莉的有点玩艺术,推荐1997苏菲玛索版。还有一部芭蕾舞《安娜•卡列尼娜》,很棒。

  《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

  前几章会磨破一个初级阅读者的耐心。那么怎么去读呢?我们首先要知道安娜的哥哥,奥伯朗茨基面临着婚外情出轨所带来的麻烦。在这份婚外情出轨中,托尔斯泰对他的个性性格,他的聪明狡猾庸俗世故,都有了极精湛的描写,人物形象和他所属的贵族的阶级,我们都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略带着厌恶的俯瞰姿态。特别要注意到的,连那几个仆人,寥寥几笔,也写得活灵活现。而作为背叛的妻子陶丽,她的闹脾气不甘心、对丈夫的愤恨依恋,对家庭孩子的无法放手,都写得非常到位。就这么一件破事,还要引出主人公安娜和列文(托尔斯泰自己),短短的开头把每个人都写活了,且把各种错综的关系,矛盾的印子都写清楚了,尤其是贵族有闲阶级的心理和心态,很了不起

  对婚姻的不耐烦焦虑是托尔斯泰永恒主题。但是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婚姻完全不是一个值得考虑问题,只要相爱和有灵魂即可。托尔斯泰在这点上,比陀要现实真实

  奥伯朗茨基有个小女儿,但他试图欺骗这个小姑娘时,小姑娘脸红了,这导致奥伯朗茨基也脸红。这个情节精微。孩子是最敏锐的。

  不同

  托尔斯泰的两个伟大中篇《克莱采奏鸣曲》和《伊凡•伊里奇》之死,都有对他自己妻子深深的厌倦和对家庭生活,婚姻生活的憎恶和怀疑。而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则表达稳定同情

  作家之间

  福楼拜和托尔斯泰都是一点儿也不为了经济利益去写书的,他们两个都是富豪纯粹的有闲阶级。福楼拜写本书通常要用20年反复磨砺。有时候一周只写了三页。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要为赌债去狂写,他的生活就靠稿费。托尔斯泰羡慕陀氏的完美妻子,而陀则羡慕他的3000俄亩土地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二):虽然名字是安娜,更吸引人的是列文

  最开始十几页看着还有点迷茫,某一下,豁然开朗,读着朗朗上口翻译的还不错。很多时候读书只是读那些清晰的瞬间,某一瞬间,觉得眼明脑清,不再是昏昏欲睡感觉,是那种整个世界都特别明了的感觉。

  开头剧透的太严重,一直带着安娜的结局读下去。安娜的惊艳优雅大气,形象很明显,夫伦斯基,其实他挺不错的,虽然抛弃了吉娣,也不算抛弃吧。他对安娜的感情从一始终,虽然后期会有些厌恶,我个人有经验女人闹起来真的没有理智,看安娜作那些段,就会想起理智与情感这个名称

  安娜的哥哥,十足大混蛋可怜陶丽,大背景下的生孩子机器

  吉娣,性格转变很多,从最初的虚荣,到最后的坚强勇敢成长的很正常。吉娣对列文哥哥那段,真心觉得女性魅力十足。一直担心生孩子会让吉娣受伤或者死亡,很担心,很担心。

  列文,为什么喜欢他呢,因为他身上优缺点很明显,正直,善良,有想法,对生活,农场和打猎的热爱,对吉娣的爱。缺点也很明显,优柔寡断不自信嫉妒。就像从来不看国产剧一样,国产剧里的男主角全是优点,没有缺点,不完美。

  女人不能太作,男人要勇敢。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三):列文获得信仰内心平静

  托翁大作,终有拜读,缘起陈丹青柴静两个我奉为当代民国人物的共同推荐。只是陈推捧《战争与和平》,柴更喜《安娜》。他们说起各自的喜好都是捧着书反复读,在留白处写笔记。柴说如果说是什么对她采访有益,不是哪位前辈,不是什么方法论和实战术,而是这本《安娜》。

  看起来不过是一个粗俗的婚外情为主线的故事,道德不可判、但注定要钉上逆反时代标签。描写的都是贵族阶级,大可想成《一起又看流星雨》的无忧族们。而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托尔斯泰把他们全部写成了你,你有安娜的纯粹和执拗、你有卡列宁的虚伪宽厚、你有列文的纠结和坚持、你有伏伦斯基的呆萌和无奈、你有吉娣的天真单纯。所以读这样的书,你很难不被一次次戳中。分明只是看一部小说,为什么仿佛看到了将自己无死角铺平,白纸黑字,无比分明。

  这个版本之后还有一个彩蛋,一句话概括每一章节。读到最后一节时,果然托翁派了他的小分身,列文登场。他显然获得了正悟,欢喜恬淡。我带着疑问他是否真的信仰了上帝,翻到最后一章节的总结:列文获得信仰,内心平静。恍然,原来安娜不过是穿针引线的炮灰,托翁不过是借列文的眼睛描述眼前的一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四):安娜

  也许是看过某年的影视版本的原因,我觉得书里面的卡列宁并没有安娜所认为的那么可憎,他给了安娜足够私人空间和足够的尊重。虽然他对她的爱并没有表现的如安娜所希望的那么浓烈,但是他也没有像安娜所认为的那么冷酷。安娜和伏伦斯基相爱之后,她就完全没有把卡列宁作为一个人来考虑他的感情,只是把他当作机器一般的对待,肆意的伤害。他本就是个不苟言笑的人,要他如何如同伏伦斯基一般热情?他是怎么压抑了她的天性让她能够全然不顾他的尊严与别人肆意秀恩爱

  而安娜,她抛弃了一切,家庭,孩子,地位,尊重,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爱情上,太有勇气,也太给伏伦斯基压力!伏伦斯基在她把所有事情都告诉卡列宁的时候就曾犹豫过,认为事情超出他的预期,出于责任和爱,才走出了后来的一步又一步。可是,安娜要的爱太浓烈,她要他眼里心里只能有她一个。对于他的社交活动一次又一次的不安猜疑,终于把他们一点点的推开。最后的她,实在是太可怜了。她没有得到她最爱的儿子,没有了曾轻而易举的受社交圈的尊重,没有得到她希望的伏伦斯基全心全意的爱,她说:失去了一切也换不回他。终于,永别!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五):《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说丈夫和情人害死安娜的,实在有失公允,顶多说是现实害死了她。爱情的理想和铁板一块的现实撞在一起,boom…头脑发热、不顾一切,把生活的意义全部寄托在别人的爱情上,难道不是注定悲剧吗?

  婚姻这种事情一定要慎重。结婚之前,维系双方关系的是爱情,分分合合、哭哭闹闹都是平常;结婚以后,双方就对彼此做出了承诺,被家庭的责任连接在一起。孩子都8岁了,你才觉得丈夫面目可憎,春情萌动之下抛家弃子,自己逍遥快活去,就是你的十分不对了。你可以为爱情去死,但不能以自己的爱情为名去伤害别人,不管这个人在你眼中多么卑贱无聊。也许怪当时的社会不好,换到今天,她未必会走上死路。但终归是她走出了错误的一步,并自食其果。对她的死划分责任的话,勾引者占了5成(其实准确说来他们是相互勾引),安娜自己占了4成,社会环境占了1成(这1成主要是社会允许公然追求已婚妇女,却不允许妇女作出响应)。

  安娜所过的是一种错乱、畸形的生活,主要因为她不明了生活的意义。她过分追求幸福,却不知幸福存在于何处。她所心向往之的热烈的、爱情至上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尚福尔。叔本华把这句话作为《人生的智慧》的开篇,这句话也可以作为本书的注解。无论是把幸福的可能寄托在情人身上,还是孩子身上,甚至是无聊的社会风评上,都是偏离了轨道。安娜在这样的道路上遇到了太大的阻力(这是当然的),然后就车毁人亡。

  相比之下,列文就更注重自发的思考,对人生采取了一种怀疑但主动的态度(虽然他在社会事务上往往被动,这是性格所致)。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创作、承担家庭责任、重拾宗教信仰……他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明显获得了更大的幸福。他的苦恼和幸福皆源于自身,他的生活既不放纵,也不热烈,可以说,稳健平和的内心,是他在小说结尾所达到的境界,也正是幸福的真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