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国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德国读后感100字

2020-10-18 14: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国读后感100字

  《德国》是一本由[英] 尼尔·麦格雷戈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0元,页数:6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精选点评:

  ●没读下去 sad

  ●书还是不错,记忆吗-主要讲德国历史,现代部分基本没有。

  ●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主要记述了从公元400年西罗马帝国瓦解后,约公元800年由查理大帝在欧洲大陆重建神圣罗马帝国开始的德意志历史 是德意志的 是神圣罗马帝国的 是普鲁士的 是魏玛共和国的 是黑暗的纳粹的 是民主德国 是共和德国 是现代包容国际化经济强国德国的 有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剧作家,音乐家,科学家,欧洲大路上举足轻重的一段历史,发展了众多影响世界的发明与技术。产生了文化殿堂的巨人,重视德意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记忆。

  ●目前读过最好的谈论德国的书竟然是一个英国人写的

  ●德国作为一个想象共同体的诞生,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统一了书面德语, 歌德, 巴赫这些人物; Kaliningrad 曾经是普鲁士的老家, 卡夫卡用德语写作, 布拉格曾经有最好的德语大学, 二战后这些地区都不再是德语区, 德国人失去了1/4的领土, 作为难民回到德国

  ●非常串联的书,可以说是一边行走德国,一边读完的,很棒。

  ●内容太浅。 装裱插图加一星。

  ●虽然非编年体有点云里雾里,但围绕民族记忆、身份认同的构建这一主题的结构规划井井有条,杜绝了流水账式的肤浅,过去现在与未来交融的民族史诗,大幅彩图和地图也相当直观生动,作者不仅解答了很多问题,也提出了很多,与未来、与读者探讨,立体勾画德式的审慎宽容耻辱

  ●图文都让人赏心悦目! 待二刷 K516.09/19 2019

  ●是按主题而不是时间为线索,从不同角度剖析国家历史,是随笔体裁,具有深度,要有一些基本知识才能全部看懂。

  《德国》读后感(一):千年德国于一书中

  

从席勒到歌德,从查理大帝到路德,从神圣罗马帝国到第三帝国,德意志民族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兴衰,从一个“野蛮民族”成长为一个令世界生畏及尊重的民族——这就是德意志/日耳曼民族的历史——这就是《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告诉读者的内容。

经历了千年的德意志,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手中归于一体,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了德意志的统一,也宣示了德意志帝国发展的顶峰,同时也预示了之后的盛极而衰的历程。

所有帝国主义,都会经历一个人口发展、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的过程,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外的扩张与掠夺和战争,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到英国、德国的欧洲帝国主义经历过,美国及日本也经历过,现在就要轮到China了吧。

  《德国》读后感(二):感想

  图文并茂,非常好看,不输于同一作者的另一套书《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我个人甚至更偏爱《德国》这一本。和《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样是通过物品讲述历史,不过看到最后才发现这本书其实是“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这一主题当中的第三部分,另外两个部分分别是大英博物馆的展览和BBC的广播节目。当然啦,想通过一本书就把德国错综复杂的历史了解清楚是很天真的,所以其实本书也和《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一样,并没有让读者通晓历史的野心。值得一读的原因是,本书通过物品切实展现了德意志民族历史蕴藏的民族精神,以及在这种民族精神中基于人文关怀而产生的思考。就像凯绥·珂勒惠支的作品,始于美,作于悲悯,终于希望。这才是最可贵的。

  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文化重心其实就体现在导言提及的慕尼黑凯旋门上。复活节岛雕像的正反面分别展示了复活节岛居民对其传统文化的坚定不移和在大自然胁迫下作出的妥协退让,慕尼黑凯旋门一面对战争荣耀的纪念和另一面对战争罪恶的警示也同样如此。德意志精神分裂而统一,正如德意志民族的疆域、政体、语言、人种,在不同的时代,如何定义一个国家的概念、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都截然不同。因而在这个民族,原本优秀的艺术、思想、文化都曾遭到玷污,正如秉承同一传统铁血精神的德意志公民,从三十年战争到二战,他们能创造旷世的战争奇迹,也能犯下惊世的弥天大罪。

  但这是一个懂得痛定思痛的民族。在战争留下的城市遗骸上重建古迹,他们回望历史,不是为了展示民族过去的荣耀,而是为了时刻反思、铭记。这或许也是人类拥有悠久历史,经历过耻辱、挫败、破碎和复兴的所有民族需要谨记的。

  在哪里化为灰烬,必在此于灰烬中重生。

  《德国》读后感(三):图文精美、视角有趣、稍有误译

  

《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的形成过程跟《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相似,都是BBC和大英博物馆先联合制作针对某个特展的系列广播节目,然后形成图文并茂的书籍,全书结构也跟特展相似——由一些物件引出一个主题,采访相关专家,启发参观者、读者的思考等。本书总体来说还是有一点阅读门槛的,假如读者对德意志史完全不了解,那么读起来可能会有点吃力。这本书和《简史》共同的优点都是切入点有趣且恰当,总是可以从具象的展品入手讨论各个主题,哪怕是非常抽象、复杂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在选材和资料处理方面的独特眼光。跟《简史》不同,《德国》涉及的对象不仅仅是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或者从其他地方借来的展品,还有欧洲各地与德意志概念相关的建筑等等,读完之后我很想实地探访……

因为我手头正好有这本书的英语原版,所以拿来跟汉语版对照了一下,发现汉语版的制作非常用心,内页的图文排版跟原版完全对应,只是删除了原版的人名地名索引,考虑到这本书并非学术著作,这样做也无可非议。

汉译本的语言表达非常流畅,但是这种优点有时也容易掩盖译者对原著内容的误解误译,以下是我看到的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欢迎其他读者指正:

p. 40 汉译:上述言论收录于1796年出版的、【由这两位文豪共同编纂的诗集《宾客礼物》】。 原文指的是歌德和席勒共同创作的诗集《短诗》(或译成《箴言诗》,Xenien)。

p. 71-72 汉译:【法国早期宽容又宽容的统治并未使整个19世纪持续中央集权化的民族国家挺过危机】。在一个民族主义日益高涨的世界格局下,【斯特拉斯堡不可能再单单是德国或者法国的】。 原文指的是在十九世纪的环境之下,法国早期的宽容管理无法继续存在(The light, tolerant, touch of the early French administration could not survive the steadily centralizing nation stat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斯特拉斯堡再也不能同时具备德意志和法兰西的特点(Strasbourg could no longer be both German and French)。

p. 81 汉译:他(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是数代【大范围联姻】的后代。 原文指的是反复近亲结婚(a great deal of intermarriage)。

p. 87 汉译:……萨克森的两位选侯继承人奥古斯特二世和奥古斯特三世则是波兰国王。 原文指的是前后相继的两位萨克森选侯(two successive electors of Saxony)。

p. 110 这页的脚注有点问题,把“流着乳与蜜的土地”解释为“天堂”,一般都是解释为“应许之地”。

p. 135 汉译:(歌德儿时的玩偶剧院)正面【切割成一个拱形舞台】。 原文指的是正面切去了一个框式舞台台口(proscenium arch)。 找到的图片:

法兰克福歌德出生地纪念馆保存的玩偶剧院

p. 160 插图下的说明文字汉译:南面山墙,呈现1813年的民族解放战争。 以上文字和我手头的原版文字完全不对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译者和我参照的并不是同一版本,我手头的原版文字是:South pediment showing Germania and German federate states after the liberation from Napoleon(南面山墙呈现的是脱离拿破仑掌控之后的日耳曼尼亚和德意志诸邦国)。 找到的图片:

p. 207 汉译:(大英博物馆向维也纳借奥托的加冕皇冠被拒)但我们发现,【我们是在与一群崇高的人士打交道】。 这里要联系下文理解,下文提到普鲁士的威廉二世曾经也想借皇冠而被拒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地位崇高的人也曾受到与我们一样的待遇(we were in very exalted company)。

p. 213 汉译:它(指神圣罗马帝国)希望成为【诸位罗马皇帝和历任教皇】的传承者。 原文指的是同时成为皇帝的罗马和教皇的罗马的传承者(the heir of both the Rome of the emperors and the Rome of the popes)。

p. 298 汉译:(美因茨)曾是众多【采邑主教】和自由城市的中心。 原文指的是采邑主教辖区(prince-bishoprics)。

p. 305 丢勒的父亲就是位成功的【金匠商人】。 原文只提到金匠(goldsmith),没有提到商人。

p. 333 汉译:【在和谐发展的20世纪,瓷器作为统治者特权象征的这一旧时传统又意外复现】,迈森瓷厂曾接受委托,为【重新统一前东德的最后一任首脑】埃里希·昂纳克制作官方用瓷。 原文前半句大致说的是二十世纪里人们转而持续地遵从旧传统(即瓷器是统治者的特供)是喜人的(in a pleasingly consistent twentieth-century twist to the old tradition ...);后半句文字和我手头的原版文字完全不对应,可能也是版本不同,我手头的原版文字是:head of the Communist East German state from 1971 to 1989(1971年到1989年间共产主义的东德的首脑)。

p. 453 汉译:(展览)主题是“贪得无厌的犹太人”。 原文指的是永恒的犹太人(Der Ewige Jude, The Eternal Jew)。

p. 493 汉译:1945年间,被杀或失踪的德意志人约有八百万。 从原文的时态(过去完成时)来看,原文的意思是到了1945年,已经有约八百万人被杀或失踪(in 1945 nearly eight million Germans had been killed or were missing),而不是在一年之内就有这么多人。

p. 507 汉译:德意志的身份是在欧洲的大背景下通过神圣罗马帝国【及其在帝国中的地位】确立的。 原文似乎指的是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的地位。

p. 531 汉译:巴拉赫……曾因“战争的怜悯”而不知所措。 原文指的是“对战争感到遗憾”(the pity of war)。

p. 547/555 汉译有两处“一百十四年”,我手头的英语版都是130 years。

p. 550-551 汉译:正是在这座(指上一句提到的国会大厦)更为简朴实用,但实际基本上是临时性的国会大厦中,西德和东德于1990年签署了《统一条约》。在此有一个译注,译者似乎觉得原作者写错了:“1990年8月31日两德签署《统一条约》,但地点并未国会大晒,而不是太子宫”。 实际上,原作者并未写错,因为原文并未指出临时的国会大厦就是原来那座,译者不应该加上“这座”的说法。原文如下:it was simpler, utilitarian, indeed essentially provisional Reichstag that was the site in 1990 if the Treaty of Reunification between the two Germanys(1990年两个德国签署《统一条约》的场地是一座更简朴的、实用性的,实际上是临时的国会大厦。)

假如有出版方工作人员看到本文并觉得对新版的修订有用,希望能给我寄一本新版哈,多谢~

  《德国》读后感(四):分章节评论及缺点描述,另有延伸阅读推荐等

  从认知的角度成书,提到的诸多文物展品,体现了作者博物馆背景。

  此书回顾了重大历史,探索了德语区国家的人民的精神状态,又因为作者的英国身份,而加强了旁观者的感受,有了英国“隔岸观火”的议论,也从侧面展现了一部分英国知识分子对于欧洲大陆的态度。

  在阅读中,有一种此书为德国的百科全书的感受。普通读者对于德国这个国家,或者德语区产生的任何疑问,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适合作为欧洲史的入门读物。如果意图了解欧洲历史,是需要抛弃原有东亚历史的思维体系的。这一点如果有机会,如果我整理清楚了,希望可以成文仔细说说。

  另:印刷装帧选纸十分恰当,小错很少,整体质量较高。

  再另:缺点描述在本文最后

  第二章

  讲东德的情报组织史塔西对于民众的监视,以及普通人对于监视的拒绝及反感。

  最后一段提到了,德国认为不能忘却自身痛苦和可耻的记忆,就好像在议会大厦附近建立巨大而沉默的犹太人纪念碑群那样。

  第六章

  讲德语的形成过程,以托马斯·曼开头,强调“以语言为基础的认同”

  第九章 先贤群英殿

  群英殿命名为“瓦尔哈拉”。为何德意志先贤的纪念地被却以北欧神话中的宫殿命名?

  第十章 【这一章翻译的很一般】

  182

  “若有一份关于德国香肠的地图,那会是一副复杂到无法捉摸的马赛克。”

  其实在这里的“马赛克”,更适合使用“镶嵌艺术”或者“镶嵌艺术作品”或者“马赛克镶嵌艺术作品”替代,原因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语言符号嬗变,“马赛克”由原来的专指某类装饰艺术的工作方式的名词,变成一种运用在作为模糊及保护时使用动词,一种媒体处理搜段,甚至有“打码(马)”“厚马(码)”的表述。

  翻译在此处的表达,一方面遵循惯例和时代习俗,但更重要的是要清晰表达原作者的本意。更何况“镶嵌艺术”本身即为“马赛克”的真实含义。有些欧洲的博物馆的中文导览词十分有趣,反而是更精准的表达,但已经与当下的词语使用无关了,显得既不书面,又不口语,是一种没有受到改革开放影响的中文。

  184

  我无法理解一段话:“作为众多庆典活动的一部分,人们会宰杀一头公牛,并用最为惊喜且昂贵的猪肉馅制成的香肠把它填满。”

  请问:上文中的“它”,指的是那头被宰杀的公牛吗?所以这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法兰克福大教堂加冕后,那头公牛不仅被宰杀,还要被猪肉肠填满自己的腔子?真的是,不可思议呀。

  ...

  本章几段名人名言,习俗:

  1、俾斯麦(疑似):市民们并不想知道香肠和法律到底是怎么来的。

  2、啤酒馆...犹如一座座专为饮用啤酒而建的巨大寺庙

  3、圣灰星期三:复活节前的第七个星期三

  4、戴高乐将军的抱怨:治理一个光奶酪就有三百四十六种的国家何其困难

  第二十七章

  讲二战后德国的重建,引用了女工和经历过这段时间的后来成为经济学家的人的回忆。

  将查理曼大帝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后来的欧盟做一个“相同韵脚”的表述。查理曼大帝的高卢-日耳曼背景,与1952年德法筹建的欧盟前身。

  “欧盟是一个全新版本的神圣罗马帝国,这是就经济和世俗意义而言,不涉及宗教。这是一个泛欧洲的共同体,而不是罗马的帝国;它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区域,融进一个安全和共同协商的框架,其中德法两国互相争夺第一把交椅。这是一种古老的模式”。

  作为一个英国人,作者也不失时机站在英国视角评论这些,将德国对于这一共同体的热情归因于其自身诸侯国传统,而英国因为历史迥异才对此有诸多困扰。

  第二十九章

  一件文物的复制品,“飘悬的天使”,串连其1918-2014的历史,描述百年间的各种认知,东西德领导人在天使像下的会面,以及2014年文物出借至英国时,决定是由文物所在教堂的教众集体做出的。

  认知需要一个过程,走弯路需要付出代价,在长期看终究会回归理智,而牺牲不可避免。

  缺点:主要是翻译的问题

  1.地名的翻译不准确,如p182页的“不莱梅”应为“布莱梅”等。而且应该在地名名词后加上德语原词。不确定英文版的书里是否有德文原词。

  2.宗教词汇不准确,如 “茨温利”在宗教表述中应为“慈运理”。

  3.“萨克森选侯”或应为“萨克森选帝侯”。有德语及英语原词真的会好很多。

  延伸阅读推荐:如果您对于欧洲历史的了解几乎来源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及教材,但又希望更成体系,那么下面这本书同样适合阅读

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8.2(德)迪特里希·施万尼茨 / 2008 / 山西人民出版社

  同时建议避雷:并非不好,只是单纯字典式名词解释,流水账一样的记录,干巴巴,缺乏逻辑和原词,对于初学者不友好,但可以做查询使用。

英国史6.7阎照祥 / 2003 / 人民出版社剑桥插图德国史7.6[加拿大]马丁·基钦 Martin Kitchen / 2005 / 世界知识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德国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