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唐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梦回唐朝》是一本由王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回唐朝》精选点评:
●可惜唐朝的木结构建筑,留存到现在的寥寥
●读了两页就后悔没有直接买全套。非常良心的建筑科普读物,一边看书一边看庆余年识别歇山顶悬山顶。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对唐代建筑的热爱,而且这种热爱特别能感染读者,看到梁思成林徽因通过莫高窟壁画发现佛光寺那节居然有些心潮澎湃。最后再夸下读库的设计,封面朴素内里印刷精良,彩图都非常细腻,小小一本躺着趴着都能看,是我目前病号状态的好搭档。
●建筑史诗1卷的最后一本小书了,喜欢这种文库本,插在大衣兜里就能出门,等车排队时掏出来看两页。后面章节的配图里有彩蛋(林徽因真是很美了)。在这个过于夸张的时代里,越来越难现如营造社般的专业热情了(本应是很平实的品质),读罢让人唏嘘。过往盛世的令人追慕,究竟是其不复存在,还是其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恢弘?
●唐之盛世,是千多年后仰视的方向。读完掩卷,遥想长安。
●建筑科普书。涉及唐长安城的规划。唐代仅存的三座木构建筑都在山西——佛光寺、南禅寺、五龙庙,还有一处是敦煌莫高窟的晚唐木构窟檐,算半座建筑。
●再也没有比长安城更伟大的城市了。
●【藏书阁打卡】近日一直在读王南的建筑史诗系列,甚是喜欢。这一本是讲解中国唐代的长安城的繁华,当时诗歌、建筑、绘画、雕塑各个方面都是举世无双万国来朝的,可梦回唐朝这书名即满是悲凉,唐之盛世俱已往,落尽。唐城已无存,虽在敦煌的壁画上有着较完整的记录,但总是让人不禁的惋惜。忍不住疑惑为何日本能很好地保护当时的建筑,而中国所存却寥寥无几呢?当读到原来我国境内还有唐代木建筑留存于世时,太令人激动了。都是有生之年要去实地参观系列。最后这本书中谈到关于建筑里蕴含的哲学的“空”“间”“无”“用”“空间““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感叹古人智慧之余,又显得当今世人愚蠢。
●地上的大唐长安已不可追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也已是中唐时的。但是,向西我们在敦煌壁画里发现了繁荣的唐朝,向东我们在日本看到了高仿的唐朝。好奇妙的感觉。
●王南出的书目前没有差的,都很干货,科班怎么看我不知道,但作为建筑爱好者,非常爱了,大唐的霸气豁达,嗯,哈哈哈哈,心有所属,大唐留下的建筑实在太少,书里还写了整个城的规划,可看性极强,比天书那本更好看
●作者对唐朝建筑的喜爱无以复加。几乎把所有与唐朝有关的建筑遗存都写了出来。让人看的很过瘾。
《梦回唐朝》读后感(一):三生万物
中国人对大唐盛世的普遍追慕,源自唐代——中国历史的这一“高光时刻”。以我的见解,在目前看来唐代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鼎盛的国家实力、辉煌灿烂的文艺发展、万国来朝的大国威仪、海纳百川的雄浑气魄……这无数溢美之词竟然集中于一个时代。 唐代的建筑艺术同样引人遐想。“国内殿宇有无唐构”这个问题已然超出建筑本身的问题,成为事关中国人民族自尊心的重要话题。 在敦煌壁画中畅游大唐长安,在佛光遗构中寻觅盛世辉煌。“三生万物”的传统建筑蕴含了中国人太多的哲学智慧。建筑的意义在于中国人对生活和艺术的诠释与理解。这本书是有感情的,读出了作者对自己事业的赤忱热爱。
《梦回唐朝》读后感(二):唐朝建筑是什么个样子
全书五章,依旧思路清晰。读完能感受到长安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在其中生活会有怎样的建筑视觉感受。
1. 盛世长安:长安城的设计布局。城市的街市功能,人在里面生活对城市设计比例的感受,例如宽到二百多米土质道路与一两层的住宅对比的感受。
2. 画里净土:真正的唐代住宅建筑留下来的没有,只能从敦煌壁画里去找。还有一些日本的建筑受到唐风格的影响,可部分映证壁画里的景象:楼阁相连,廊庑环绕,朴素大气。
3. 名堂蔽日:介绍了几座皇宫的布局和规模。
4. 佛光真容:主要介绍了佛光寺的建筑与雕塑,科普了立柱、华拱、下昻,生起侧角的架构设计细节,槫桁檩(平行与正面的梁)椽(垂直于正面的梁),月梁、叉手。
5.三生万物:从五台山南禅寺一个完整的唐建筑结构,这种结构在横向纵向和高度上叠加,生成了其他的唐代建筑。
《梦回唐朝》读后感(三):为诗词提供了有理有据的想象空间
《梦回唐朝》是我读的建筑史诗系列的第三本书,一开始竟然没有读下去,第二遍重读才一口气读完。究其原因,是因为唐朝建筑遗存太少,作者只能对照敦煌壁画讲解,而壁画实在太难以清楚地看到建筑结构了,于是前面两章读起来就有点云里雾里,完全没有《修道圣所》和《营造天书》那种系统性讲解一类建筑的清楚明了,对建筑细节的讲解更让门外汉完全摸不着头脑。
所幸从明堂蔽日一章开始,有了复原图和具体尺度的参照,理解难度大幅降低了。这部分内容最引发我遐想和共鸣的有两处:一处是对长安城中宫殿和高塔的讲述,引用了我之前看过的岑参的诗,当时觉得“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和“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两句气势博大,读来令人胸中充满风云激荡的广阔豪气,但是前面对登塔感受的描写未免夸大,读来读去也难以感同身受。这次读到这里,结合作者对长安城建筑尺度和城市风貌的描写,瞬间对整首诗都有了充沛的感受力,籍此瞬间神游长安,感受高妙。
第二处是对佛光寺的讲解,依然给了我类似读《营造天书》时的感受。一方面理解了古建营造的基本手法,另一方面也对照图片切实体会到了盛唐气象,不论建筑外形还是白墙红柱灰瓦的配色,都拓宽了我的审美体验和维度。印象最深刻的是从后山俯瞰佛光寺大殿屋顶,那一大片凹拱形的灰色瓦片让人觉得沉静朴素而美好,瞬间理解了王澍在《造房子》里讲,他们参展时造的“瓦山”所想表达的意向。顺带感叹一句,建筑师在设计新建筑时能够结合此前的审美经历,用一些意向传达希望表达的感受,但是对于没有类似经历的普通人来说,要获得类似的体验很困难。
《梦回唐朝》读后感(四):随手记
唐朝文化令人神往,若缺乏对唐代建筑特别是长安城市的感性认识,对唐朝了解将大打折扣。唐代建筑与都城长安之气象,当是贴近唐朝精神和文化的一扇重要大门,与唐代诗歌、绘画、雕塑、乐舞等同样重要。盛世长安,一百八坊。如果没有具体了解,可能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感觉,即使有了唐长安都城平面图。从建筑的角度,抽象到具象,此书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唐长安都城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
盛世长安
先说长安总览,城墙大街,里坊住宅。
八百里秦川,曾经屹立过秦咸阳汉长安都城的关中平原,迎来了第三座宏大帝都唐长安,从南面正门明德门进入,是宽达155米的中央大街-朱雀门大街,与之对比现在北京的长安街是120米。而其余主干道也毫不逊色,九纵十二横,其宽度在39米-134米之间不等。而之所以建这么宽,很多时候是为了大队仪仗人马出行。
街道之间便是坊,里面不免有些著名人士独占1/8甚至1/4的面积,宅院大起高楼,奢华无比。
画里净土
寺院佛塔是长安城的重要建筑,结合敦煌石窟画作,可见寺院佛塔壁画风采,同时文人骚客们亦在寺院中留下经典画作。如吴道子在平康坊菩提寺所绘菩萨,「“转目视人”,简直就是唐代版的蒙娜丽莎」
明堂蔽日
寺院佛塔固然是长安城不可忽略的建筑,但璀璨明珠依旧是帝王宫殿。长安宫阙有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而洛阳则以武氏明堂为代表。
太极宫占地1.9平方公里,2.7倍于故宫。正门前横街广场,占地62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为44万),为举行盛大典礼所在。
但太极宫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导致潮湿阴冷,故而修建大明宫,堪称大明第一宫。含元殿前建13米高台坡道,三重字母阙,光是看到复原图就足够惊讶不已了。
含元殿复原图兴庆宫为唐玄宗时所建,《妖猫传》里出现的花萼相辉楼其实在此处。玄宗上元观乐时,广场已经流行“露天派对”和大型节目狂欢表演了。
武氏明堂为武则天证明“以周代唐”合法性而兴建,高88.6米(近三十层楼高),为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体量之最,与之相比,天坛祈年殿的规模足足小了几号。
武氏明堂复原图佛光真容
唐代存留建筑:“中国第一国宝”佛光寺。此寺是梁思成林徽因以及其他营造学社同仁在七七事变前夕探访到。用作者的话说是「唐风扑面」。
三生万物
自佛光寺以后,梁林以及其他营造学社同仁又发现了两座半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以及敦煌莫高窟第一九六窟木构窟檐(仅仅木结构建立的外立面,为半座)
相关书籍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卷) 傅熹年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 刘敦桢
古都西安 贺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