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佛中国史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哈佛中国史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读后感100字

2020-12-16 02:18: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佛中国史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读后感100字

  《哈佛中国史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是一本由[美] 陆威仪著作,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中国史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精选点评:

  ●在陆威仪执笔的前三卷中,唐朝这部是最精彩的作品。作者对如下三点的介绍令人印象深刻:藩镇的形成与发展,佛道的演变,世家在有唐一代的变迁

  ●除了最后一章文学看不懂……文学素质太低了吗……

  ●因为都出自同一作者之手,与前两部的模式大致相似。的确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国内以政治史为主线的叙述方式,每一个人物在自己的领域都有着一视同仁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业余读者而言,感触最深的就是开放和不断更新发展才是兴盛繁荣的根本,彼时成功的模式和手段最终也会锁死和埋葬一个辉煌的王朝。

  ●大唐荣华一梦去,至今自豪长安人

  ●2017第十六本。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異彩紛呈的朝代,疆域僅次於清朝。這本感覺較前兩本好看,唐朝的燦爛精彩使得本書內容更豐富。但是成於胡人的盛唐,終於也敗於胡人,千瘡百孔的晚唐另人唏噓。

  ●和前两本完全相同的体例,对比看是不错的。本来容忍了书中的一些疑似翻译错误,但到了“宗教-印刷术”一节出现“953年武则天……”之后变得无法容忍了。查中国印刷史,发现953年事件的当事人是当时的后蜀宰相毋昭裔……

  ●客观。

  ●盛唐气象果然名不虚传。所谓汉唐盛世,确实名至实归。不过,虽然,大唐仍然堕入了历史的轮回。下一本要是宋朝了。

  ●长知识

  ●翻了下某些章节,略有趣 重新认真看,较有兴

  《哈佛中国史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读后感(一):唐朝,黄金时代和分界点

  唐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尤其是文学创作上达到了其他朝代几乎无可匹敌的成就。而“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

  安史之前:

  南方对国家重要性渐长。

  “关陇皇权”不被重视。

  北方强敌的巨大威胁。

  安史之后:

  政治格局:藩镇割据开始。

  市民生活:花街柳巷兴盛,里坊制消亡。

  政治制度:均田制失效;府兵制改募兵制;科举制更加完善。

  政治版图缩水,“华夷一体”构想崩塌。

  “东亚体系”诞生,中国成为世界性帝国。

  《哈佛中国史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读后感(二):强大,但并非不可超越的巅峰

  唐代被后世奉为中华历史的巅峰,刨除文人骚客的吹捧和汉民族正统的民族主义倾向,唐朝在文化方面确实非常卓著,甚至未来百年、乃至数百年仍不可被超越。

  唐代文化的巅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诗词为代表的大量传世经典;二是以本土化佛教为代表的宗教远播;三是作为东亚文化中心对周边的辐射能力。

  客观的讲,唐代体现出的强大也源于周边势力的相对弱势,1000多年前唐王朝周边并没有类似美国的超级对手,限于当时国力基于农业土地规模,也没有类似韩、日这样科技驱动的地缘强国。

  强大、但并非不可超越。即便去除时代特征,当代中央政府在各方面的实力也已经强于唐王。未来在大政府的治理下,中国各项绝对和相对实力也将大概率不断提升,恢复往昔荣光、乃至超越历史巅峰。

  我们缅怀过去,不是源于狭隘的民族自尊,而是出自追求卓越的包容性文化自信。

  《哈佛中国史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读后感(三):国际化唐朝

  经常有人说要梦回唐朝,可看完这本书后,我却对唐朝有了不同的看法,我真不想梦回唐朝。唐律中人就被分为三六九等,犯罪后的处罚截然不同,长安的大街宵禁,除贵族大官外,普通人若在大街闲逛那将被射杀,这是我不想回去的原因。

  唐太宗是个很有包容性的国君,贸易的繁荣,造就了国际化的长安。妓女的合法化及文艺化和科举制的融合,使妓女有了很不同的地位,这是个娱乐大都市。诗词达到了顶峰。

  武则天把科举制推向了高峰,从下层民众中挑选人才对抗世族大家。在唐朝,上层社会女性的地位比较高,皇后经常成为皇帝的政治参谋,这也是造就武则天的重要文化背景。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就失去了“魅力”,节度使各霸一方,中国总是在中央集权时特别强大,一旦地方权利过大失衡就走下分裂和内乱。唐朝的制度设计在一开始就存在诸多问题,累积成灾难。

  《哈佛中国史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读后感(四):驱虎吞狼 不得不然

  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势最大的时代有几个,东汉,唐和明,而最厉害的是唐,宦官达到随意废立四五个皇帝的程度。宦官权力坐大,始作俑者当然是皇帝自己。如果说东汉皇帝是利用宦官对抗外戚,明代皇帝用来对抗儒臣,则唐代是用他们对抗最厉害的对手藩镇。 唐朝初期,三分之二的军队是部属在长安洛阳周围的中央军,由李氏关陇军阀统领,军官是世袭的。如后来的八旗贵胄一样,原来的军事贵族几代后迅速腐化,边境战争交给地方胡人将领和贫民代理,产生了新的军事集团藩镇和节度使,初始的十个藩镇都在边境,节度使全部是胡人,最终酿成了遍布全国的四十多个藩镇,即事实上的诸侯国。 眼看着自己变成了周天子,皇帝要讨伐藩镇,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即改组后的中央军~神策军。交给谁领导才放心?自然是太监。否则第二天就会产生长安节度使。 太监不但控制了中央军。每当征服了新的藩镇,则一定由中央军派遣军官去统治,而所有这些军官当然均由宦官一手栽培拔擢而来。 当然,玩火自焚,驱虎吞狼,皇帝也很无奈。封闭导致僵化,豢养导致退化,初始精英集团的堕落无法避免,正如满清最后不得不起用汉人军阀镇压太平天国,湘淮私人团练的战力远超正规军。

  《哈佛中国史03•世界性的帝国:唐朝》读后感(五):一些摘录

  

第一印象是打破了我对于大唐盛世的一些想象,作者用专题形式的写作手法,让我觉得唐朝也就不过如此。太宗“玄武门事变”之后开始做仁君,掰口碑。玄宗更不用说了,前期兢兢业业,后期“安史之乱”直接把大唐干趴下了,一直就回不了神儿了。倒是中间60多年的女性掌权时期很有意思,却语焉不详有些可惜。这也与历代史家少有着笔有关系吧。

与传统编年体历史书不同,这本主题型的写作方法多了一些不同的视角,比如环境与发展,北方发展多年后,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间接影响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朝廷与藩镇之间为了水资源的抢夺相互斗争。

唐朝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纳贡关系。比如造反的安禄山,与唐结盟、解盟又结盟的回鹘,还有搞不定的朝鲜半岛,不断发展壮大的阿拉伯。

另外还有许多影响到至今的事物也从唐开始了,比如庙会,宗教经济,小麦在南方开始种植,一年多熟的种植方式。而我们今天所吃的糖,在唐朝居然是异域美食。

还有很多,因为平时接触的历史类书籍不多,谈不上对这本书有多深的看法,更无法指出它的不足(前言部分有提到),只能是先接收和消化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