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武则天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武则天传读后感精选

2020-10-19 01:56: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武则天传读后感精选

  《武则天传》是一本由(日) 原百代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14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则天传》精选点评:

  ●厚厚三大卷,四代人的恩怨情仇,半传记半小说的笔法好坏参半,夹杂日式用语的对话看着很别扭,其中不乏史学谬误,也必定会有人质疑这种写法略显臃肿。武周王朝一代而亡成因甚多,莫说在男权至上的社会,女性终究输在姓氏传承这点上,母死女继的皇位继承法也必定不会获朝臣们的通过,放眼武氏一族,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等人都是窝囊废,跟汉初吕氏一族的命运相差无几,扶不起!己之功过,任人评说。女性偏袒女性很正常,但不一定完全客观,因为古代史家都在贬斥女帝,对李隆基的拨乱反正与开元盛世赞颂不已,而作者拿的却是武曌与李隆基的晚年政治作比较,并以此证明女帝在纵容男宠的同时头脑绝不糊涂。勉为其难的四星。

  ●印在腰封的推介靠谱。

  ●还可以,资料性比较好。

  ●原百代这位日本女作家眼中认为男性视角的写作不免让武则天的光彩蒙尘。林语堂以鞭挞、讽刺、咒骂贯穿始终的。郭沫若则把她成了圣人,多处露骨的美化显得十分笨拙。相比而言,作者的角度观点要中肯客观很多

  ●我国人是有多没自信写好武皇,这本书就是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等史料的白话译文和作者自身主观臆测合在一起七拼八凑而成的民间普及本而已,虽然作者付出了很大的辛苦,但是与山冈庄八,司马辽太郎等人相比,笔力还欠功夫

  ●作者主观臆测太甚

  ●终于读完,观感太差,幸好我对那个时候的历史不了解,所以还能看下去,作者有些太主观了,而且野史臆测好多。

  ●终于再版了!感天动地!多年以来最喜欢的一套武则天传记,是难得以客观的视角来书写她的一生的经典之作,作者十年辛苦所著,文笔细密绵长,史料翔实,或许有部分野史戏说成分,但得以再次重温,也算是有生之年系列了。

  ●可再版了

  ●为什么书中武则天的年寿是78岁?两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她都活了八十以上。

  《武则天传》读后感(一):大气的“中国恶女”

  据说,日本人公认的中国三大恶女分别是吕雉、武则天、慈禧太后。最早让我对武则天这个“中国恶女”产生兴趣是梁羽生的《女帝奇英传》中引用的一则轶事:武则天看了骆宾王的《代李敬业讨武曌檄》赞叹不已,称不用骆宾王使其加入敌对阵营是宰相的过失。联想武死后立在乾陵的无字碑,不能不佩服她的大气。翻过旧、新唐书中的本纪,感觉不过瘾,就找了五六种写武则天的作品看,感觉国人对武则天的评价不是过褒就是过贬,远不如日本人原百代客观。

  看日本作家如司马辽太郎、吉川英治、陈舜臣等人写的中国历史小说,我都有一种怪怪地感觉,就是他们笔下的中国历史人物行为与思维方式不像中国人,而读原百代的作品却并没有这种违和感。原百代的武传就像高阳的《慈禧全传》,立足古籍史料,人性解读,合理推断,还穿插不少当时的趣闻轶事,可读性很高。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作品并不像其他作品以武则天去世收尾,而是用来近四分之一篇幅讲述韦后、太平公主失败及李隆基的登顶之路,使读者对初唐到盛唐这段时期有了较清晰地认识。

  《武则天传》读后感(二):沉浮于俗世里的武则天

  作为历史上一代引人关注的帝王武则天,她坚毅与威严的眼神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孤独与怜爱,让我感受到经历的重要性。历史上可以主宰他人命运的人都是个矛盾体,即便万人敬、也难免有人怨。因为命运赐给其权柄,就是要其完成平衡众生之怨、之愿、之请、之求、之一切的。也许唯有黑格尔所说的“存在即合理

  新民晚报数字报-沉浮于俗世里的武则天 http://xmwb.xinmin.cn/html/2019-10/13/content_13_3.htm

  ◎ 刘海涛(书评人)

  “太后是肩负大唐帝国命运的人,您如以为她和我们是一样的女人,那就太可惜了。我现在方才了解,太后的心事不是我们轻易猜得出来的。”这是上官婉儿与其母郑氏说的一段话。语出日本著名女性作家原百代历经十一年于七十岁高龄写成的《武则天传》。无论是婉儿原话还是原百代的演绎抑或是原百代借婉儿的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都说明了一点,武则天非寻常可定义。婉儿对武则天由仇怨到崇拜,情感的逆转,可见武则天的人格魅力。同时,似乎也说明了一种相对客观。

  这种客观又让人怀疑是婉儿、原百代与武曌性别上相同的结果。在那个男权社会里,女性登基是对一切世俗的挑战。然而武则天做到了,这就不能不让所有生活在世俗中的男人女人们对这个终极成圣的“大逆不道”指指点点。

  无论是原百代的武则天还是林语堂的,无论是理解武则天的原百代还是审视武则天的林语堂,都指出了武曌的成功是不择手段的结果。但我认为应把“不择”改为“极端”或“非常”。非常时期必要有非常之手段。实用主义的武则天尤甚。对于武则天来讲,从其登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天开始就进入了“非常时期”。这种“非常”是其性别和身份与传统后缀词语诸如体制、人伦、政见、势力、看法等所不容的。所以其永远要有非常之心、之心态,非常之魄力非常之手段达到非常之目的。

  武则天的成功至少或者说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个人的张扬,一是事功的巨大。这是否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女人的成功?庶民的成功?抑或男权社会里女性争取地位平等的成功?

  “过一夫一妻生活的皇帝”是林语堂《武则天正传》中的一章,显然,是为了讽刺武则天同情高宗的。其语境若非不是李氏后人的口吻,发泄怨气,那就很难说不是林语堂的观点了。若林语堂况且如此,这是否说明武则天谋求男女平等的必要性呢?

  在寻求平等与安全的路上,虽然武曌手段为后人所诟病,但我想理解她的人不会那样说。原百代的《武则天》更贴近人性的本来:“弘儿呀你有所不知,母亲当年无依无靠,完全是孤军奋斗,仿佛在人间地狱中挣扎。为了使你能顺利当上太子,母亲花了多少心血啊!”这段话同样适用于任何一个历代皇宫中人。这就是历史的共性。而后来人,会同样以弘儿的眼光去指责这种共性。于是武则天对儿子说:“你现在之所以能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人吃人的社会是怎么一回事!”从这一点说,原百代是真正理解武则天的。

  对于武则天“不把世上陈腐观念看在眼里,在必要时视同尘芥自行其是的态度”,与其说是小说中婉儿的折服,不如说是原百代的推崇。同时,整部小说中都呈现着一种力量,是袁天罡的预言支撑武曌走向了成功,走到了成功。虽然小说难免有演绎成分,但细究起来,也许是受其日本的天皇文化的影响吧。

  在《哈佛中国史》论述武则天时,遵守客观原则,在没有确证的情况下存疑。哈佛史的选择是执行一条“胜利者是不需要审判”的原则,由此作者作出结论:“为了生存,她的某些残酷做法是必要的。”卜正民及陆威仪等作者更多地是用“可能”“或许”这样的语言来小心翼翼地求证出自己的观点,以尽力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世界性或者说西方人的语境与视角,研究武则天。这又是一种客观,比之原百代更显其科学性,似乎原百代陷入了同性青睐的陷阱。但作为小说来讲,这种青睐无疑是可以接受的。

  作为历史上一代引人关注的帝王武则天,她坚毅与威严的眼神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孤独与怜爱,让我感受到经历的重要性。历史上可以主宰他人命运的人都是个矛盾体,即便万人敬、也难免有人怨。因为命运赐给其权柄,就是要其完成平衡众生之怨、之愿、之请、之求、之一切的。也许唯有黑格尔所说的“存在即合理”,能把历史星空中的武则天定义完成。

  《武则天传》读后感(三):愿解则天真实意——评原百代《武则天传》

  和武则天这位我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的缘分大概要从很小的时候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潘迎紫主演的电视剧《一代女皇武则天》说起,而真正让我了解她的当属少年时候在母亲的书架上无意间读到的日本女作家原百代所著的《武则天》,其后在高中、大学、工作后都反复重温过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了吧。无论是则天皇帝本人还是其书,都深深吸引着我,也给我太多启发。今年看到本书再版,由衷高兴,希望有更多的人通过本书,去了解这位伟大的女皇。

  原百代无疑是众多给武则天立传的作者中客观中肯的一位,她在众多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在久远的历史烟云里试图还原真相,为则天正名。尽管则天皇帝留下无字碑,是非功过,任人评说,但在众多的立传中,又有多少站在男权社会既定的价值观里,去看这位空前绝后的女皇。在阅读本书之后,我也大量阅读了其他作者的作品,和原百代一样,对林语堂先生和《资治通鉴》对则天皇帝的批判感到震惊和不满。在阅读原百代的后记中,也了解到日本对则天皇帝其人的误解也很深,然而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一定有她的局限,脱离时代,去评述都会有失公允。人非圣贤,武则天在位期间也确实有任用酷吏,残酷杀害政敌的行为,但是作为巩固政权而不得已为之,并尽力避免酷吏一直掌权,在肃清政敌后也除去这些酷吏,也说明则天皇帝是有识之君。而很多人认为武则天为了登上帝位,不惜鸩杀自己的亲儿子弘,就如当初为了打击王皇后,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第一个女儿,虽然历史证据不足。作者原百代查阅了《旧唐书》等史料,提出了小公主有可能是因为烧炭导致的中毒而亡,武则天可能只是顺手推舟嫁祸于王皇后的推断,至于杀害太子弘,作者也提出了其中的可疑之处。作者在众多历史的疑云中都基于现有的史料,冷静分析多种可能性,力求更接近于真相。在我看来,这比直接去抨击武则天其人的态度,更令人信服。

  再来谈谈本书的主角。武则天的一生充满了神奇色彩,从婴儿时期便有的预言开始,就注定了不平凡。在她的性格里,忍与狠,构成了最重要的部分,对“天命在我”的顽强信念,更一步步支撑她走过诸多逆境。武瞾是孤独的,她在孤独中磨炼自己的心性,而她又是善于利用人心的。很多影视剧喜欢把媚娘塑造成天真无邪的白莲花,然而在她失宠于太宗,又终于成为太宗的侍女,就注定她不可能是白莲花的性格了。在备受冷落的深宫岁月里,她一直在不断读书,研习历史,后来又跟随太宗,在治国方面,她已早早就在准备。武则天并不像很多史学家形容的那般残酷无情,她有惜才爱才的一面,若真残酷无情,怎会选择政敌的孙女上官婉儿在身边,又怎会懂得赏识写檄文讨伐她的骆宾王。她有明君的杀伐果断,却也因为是女性,在性格里有柔软的一面,会写出“开箱验取石榴裙”的词句,也在治国方面多了几分回旋的余地。每每令我为则天皇帝感伤的还是她千辛万苦建立的武周帝国一代而亡,因为是女性,她的儿子也是李唐的儿子,在她之后仍是光复了唐朝。最后的最后,被逼退位,还要以高宗皇后的身份下葬。真真为了我爱的武皇感到意难平。太平和婉儿,虽然也是才华横溢的女性,终不能将武周延续下去。

  少年时的自己,常常有与他人格格不入之感,觉得孤单。在那些时刻,我时常会想到媚娘在和我相仿的年纪,怀揣远大的梦想,拼命地阅读,在逆境中孤身作战,心中就会燃起一束小小的光芒,觉得孤独没有什么不好,是她的孤独铸就了她的智慧和强大。失宠于太宗,后来好容易得到了高宗的注意又被送到了尼姑庵,又是没有希望的苦苦煎熬。在那些与青灯古佛相伴的岁月里,她对佛法也有了研究,后来才有了《金刚经开经偈》那”愿解如来真实义“吧,也使得后来想到以弥勒转世来登基。李唐信奉道教,则天独尊佛教,虽然有政治上的因素,但是想必那段年少时的经历,也是其中原因吧。

  为了让读者更贴近时代,原百代不厌其烦地介绍了唐初的历史,宫廷的各种规矩,嫔妃制度,对太宗登基的种种以及宗室都有很详尽的刻画。时间为经,人物为纬,作者细密地编织了初唐的画卷,无论是凌波阁的二十四功臣,还是和太宗情深意笃的长孙皇后,抑或是初唐四杰,西域的葡萄美酒,驰名的黄河鲤鱼,安乐公主绮丽的衣裙,都在书中闪现,令读者对盛唐产生无尽想象。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唐文化的喜爱,当然唐朝也是我最喜欢的朝代,有最瑰丽的诗篇,最伟大的女人,最美好的建筑,直到今天去京都这座仿长安而建的城,都会心生亲近和欣喜。本书作为文学作品,也颇具审美意味,许多爱情故事都写得婉丽动人,形容贴切,对于武则天的若干描写比如年少时候在夜色中自我鼓励的样子有如拜月的美艳妖狐,封后时犹如蓝天下展翅的凤凰也极具美感,而对太宗、隆基的描写也细腻,刻画出了太宗晚年的英雄落寞和少年隆基的英气十足。女性书写者才能更懂这位千古奇女子的心吧,在政治家的外表下,她也拥有永恒的美,值得用美好的文字去记录。

  最后,想表达对作者原百代女士的敬意和谢意。病痛没有使她放弃写作,严谨的治学精神,十一年的不辍努力,才有了这一部精彩的作品。世上百媚千红,有幸在年少时候便得遇这一份,说是万千少女的偶像也不为过。此间再无日月当空的女皇,空留下无字碑,任人评说。

  《武则天传》读后感(四):历史讲述的度与毒:庙堂与江湖中的武曌

  文/宝木笑

  罗素说:“有大型的历史学,也有小型的历史学,两者各有其价值,但它们的价值不同。大型的历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是怎样变成现在的样子的,小型的历史学则使我们认识有趣的男人们和女人们,推进我们有关人性的知识。”其实,罗素实际上也说出了我们对于历史和历史小说的态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对历史作品有着极为浓郁的兴趣,并将其视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因为这种功能,一方面呈现出“大型的历史学”的严肃和庄严,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着“胜利者的历史”的“原罪”。这其实在世界历史范畴内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有着更加深刻的往事和教训,因为这种政治功能,历史在中国呈现出鲜明的“庙堂”和“江湖”的“二元结构”。“庙堂”的历史多指的是正史,是“大型的历史”,而“江湖”的历史更多是说野史,是“小型的历史”。及至今天,这种分野更多地表现在野史对正史的报复性逆袭——数千年正史一统的格局,在互联网时代被野史强烈冲击,人们早已对正史祛魅,却又沾染了另一个极端的毒。

  这种情况从最表象的角度看,也许就是一直在火爆的清宫戏和各类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人们越来越喜欢这种历史题材的作品是有更深层的原因的,长久以来“庙堂”的历史讲述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人们在内心深处需要一种“颠覆感”,想要一种来自“江湖”的味道。但不知不觉中,人们却又陷入另一个极端,即完全抛却历史,一味猎奇和编造的风气愈演愈烈。“度”是个神妙的词,一个把握不好也许就会成为“毒”。如果我们溯洄而上,回望历史,就会发现这种“庙堂”与“江湖”之间的历史讲述充满玄妙。如果一定要梳理出一个规律,也许大致可以这样说:凡是上位者需要的,则让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走“大型的历史学”的道路,用“庙堂”套路盖棺论定;凡是上位者敌视的,则会让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走“小型的历史学”的道路,用“江湖”伎俩风传其事。

  但似乎有一个历史人物是一个例外,她就是武则天,无论是“庙堂”还是“江湖”,都没有给予她应有的善意,她的故事就像她的名字,是扑朔迷离的,也是令人叹息的。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这位真正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女性,连自己的名字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确切的记录。“则天”并不是她的名字,只是尊号,她让位唐中宗李显时被封“则天大圣帝”,后立遗嘱时称:“祔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皇后”。至于武曌这个名字,是她自己给自己的名字——690年,她登基称帝,改名为“曌”。而武媚娘这个我们熟悉的名字,有说是其乳名,又有说是太宗皇帝御赐之名。总之,这样一位空前绝后的历史传奇,一直以来面对的其实是“庙堂”与“江湖”之间的无尽困窘,正史对武则天的评价并不高,而野史对武则天的讲述更充满着各种夸张和捏造。

  所以,日本著名女作家原百代才会在《武则天传》里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情感。令人惊讶的是,在日本,对于武则天的态度其实比我们还要冷酷,原百代说:“在日本,武则天永远被称为则天武后。要说武则天皇帝,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是谁。更有甚者也许不知道谁是则天武后,却知道唐朝有个最坏的女人。”这也许和日本社会长久以来妇女地位低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原百代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武则天传》的写作无疑更像是一次当代女性找寻自我和宣誓自强的历程。所以,《武则天传》带有非常鲜明的女性文学的特征,带着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情绪,我们将其看作当代女性的励志读物其实也并不为过。原百代为此付出的努力,也可作为有力的旁证,“女性文化大奖”的背后是她十一年的笔耕不辍。而在此之前,为了寻找一个真实的武曌,更好地查阅资料,原百代自学汉语,读懂并弄通了《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大唐西域记》以及《全唐诗》和演义小说。

  正因此,原百代对于武曌的历史讲述,带有一种“度”的拿捏的风范。那是“庙堂”和“江湖”两者之间的摇曳生姿,是历史讲述“适度”的可贵春花。《武则天传》从武曌的家世徐徐道来,讲述了武曌的家庭巨变,入宫从龙,遇见高宗,后宫争锋,及至君临天下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百代的做法又是新历史小说式的,她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历史人物从“神”回归到“人”,回归到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的初衷,也就是说历史人物更加日常生活化了,英雄主义被彻底解构和颠覆。比如,对唐太宗的描写,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圣主一直以来就是“神”,但在《武则天传》中,我们看到他在皇子争嫡中的心力憔悴和脆弱无助,他的泪流满面显然是原百代的小说家笔法,但却合情合理。

  然而,在《武则天传》的整体文本设计上,原百代又坚决将“新历史小说”的“新”字去掉,坚持了历史小说的基本特质。“新历史小说”毕竟在历史小说的文本路径上走得过远,强调的是历史背景板前的全新故事体系的塑造。国内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历史只是背景,黑娃、白灵、兆海、孝文等人的人生故事才是小说的意图,国外如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一战、二战这些大的背景即使严格按照历史还原,但内里的核还是几大家族几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白鹿原》还是《世纪三部曲》,它们的主要人物是完全虚构的,新历史小说借此与历史小说彻底分道扬镳。当原百代以“传”命名自己这本倾注了几乎半生心血的作品,她实质上已经定下了这部书的写作基调,她不会从历史小说的边界走脱,她要用真实的武曌完成一次后工业时代女性的呐喊。

  意味深长的是,武曌对于所有女性的启示意义,其实也正是她不被“庙堂”和“江湖”所容的原因。武曌十四岁入宫为太宗才人,按照正常的剧情,她应该进入《甄嬛传》或者《延禧攻略》、《如懿传》这样的情节,但偏偏她却和太宗之子高宗李治暗牵情愫,这就完全开启了“逆天而为”的节奏。接下来,太宗去世,武曌发付感业寺为尼,带着当年的回忆老死寺庙才是“历史的正常”,但武曌却偏偏杀入高宗后宫,从高宗的昭仪进为宸妃,并于公元655年成为皇后。后面的故事更让男权世界的人们大跌眼镜,公元683年高宗驾崩,武曌初立其子李显为帝,自己继续临朝称制,不出两月,又废李显为庐陵王,另立子李旦为帝,称制如故。公元690年,武曌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从此以女主称帝15年,直到其去世后的公元709年,李旦才复位,是为睿宗。这样算来,中宗与睿宗均为武曌的儿子,此后唐十五帝亦全是武曌的孙辈和后裔,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顶峰的大唐,一直与这位“逆天而为”的女性融合为一,武曌最终还是“胜天半子”。

  即使是号称“开明自由”今天,面对各行各业的女强人或者生活中敢于活出自我的女性,依然有很多无聊之人酸溜溜地撇嘴,甚至恶语中伤,更何况武曌的以上“悖逆之举”是发生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观念早已深入文化的纹理和人们的内心,武曌的出现让男权社会的人们震惊、不安,继而惶恐、愤恨。偏偏武曌又是那种“我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的风格,故而长久以来,无论是从维护统治角度的“庙堂”,还是从维护所谓尊严角度的“江湖”,这样的一个女人必须死,如果她活着的时候没办法,那就在其身后打碎她的一切。《旧唐书》算是中国正史的典范了,但是《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却用“奸人妒妇之恒态”、“牝鸡司晨”、“秽亵皇居”、“穷妖白首”等各类恶毒之言评论武曌,完全就是在盖棺论定一个大奸大恶之人。

  而“江湖”上的传言更加不堪,综合起来非常符合“江湖”风评的主要特点,即将问题上纲上线,一定要上升到道德品质的高度方则罢休。如果梳理分析一番,那就是将人“斗倒”还要“斗丑”的标准配置,一是一定要联系到“生活作风”问题上,二是一定要联系到“阴狠狡诈”的问题上。“生活作风”和“阴狠狡诈”的搭配其实大有学问:第一个方面能够迅速贬低对手的形象高度,以最快速度将其拉下神坛,让人人都觉得此人可斗、可骂;第二个方面能够让不明就里的人们迅速远离贬低对象,以最快速度剥夺其周围的支援,让人人都觉得此人无情、无义。

  对武曌的这种“江湖式”的形象打碎,带着鲜明的男尊女卑的味道,也带着明显的历史双标主义的痕迹。武曌在男女关系方面一直被千夫所指,指责其“面首”(情夫)太多,原百代在《武则天传》里对此并不避讳,非常详尽地讲述了薛怀义等“面首”的故事。但是,原百代一方面客观记录这种情况的存在,另一方面却同样客观地记录了武曌称帝之后的政治作为。比如,科举虽然不是武曌首创,但她却在太宗基础上将此项制度全方位地完善了起来,爱才惜才是武曌在政治上非常突出的特点。据统计,科举出身的录取比例,太宗时大约是23%,而武曌时约为40%,武曌时期的年均录取人数已大大超过了贞观年间。原百代在《武则天传》开篇中,专门对太宗时期的官僚体系进行了很深入的论述,她认为太宗时虽为盛世,但官僚体制依然是贵族化和门阀化的。但武曌时期,这种贵族化和门阀化被极大削弱,大量有才能的中下层人士得以进入统治核心,比如名相狄仁杰,而玄宗“开元盛世”的肱股之臣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也都是武曌一朝培养出来的治世能臣。

  问题已经很明显了,在原百代看来,不管是日本还是中国,以往对于武曌不公的历史态度,实质上就是女性自身解放的枷锁。讲好武曌的故事,是历史讲述回归“度”的法则,不再遗“毒”后世的一次重要实践。所以,我们有必要客观地还给武曌一个公道,比如,原百代考据唐史,在全书开篇就借着太宗的后宫,讲述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由来。看着原百代梳理出的庞大的妃嫔称号、级别和编制,我们终于明白民间所说皇宫佳丽如云并不是一个夸张的事情,即使像太宗这样完美的皇帝,在女人问题上也是“多多益善”的。但太宗依然是圣主,而武曌就成了妖后。后宫是否影响着前朝,这是个说不清的问题,但客观地说,武曌即位做皇帝时,已经67岁左右了,在当时的时代,这是一个很大的年龄。肉体上的欲望早已不可能冲昏武曌的头脑,更何况武曌本身就是一个头脑异常清醒、性格异常决绝的女人,薛怀义、张宗昌之流也许可以依仗武曌的宠爱在言行上横行无忌,但他们从来也未能够真正进入帝国的中枢,他们自己也明白武曌只是将他们当成了“妃嫔”。

  原百代在《武则天传》中流露出这样的情绪:武曌也许找了很多情夫,但肉体欲望并不是主要原因,权力心理加上唐时较为开化的男女关系才是这一切的原因。其实,武曌身前身后被“庙堂”和“江湖”如此绞杀,和她思想的超前性是分不开的,武曌的想法实在是太超前了,她在很多问题上的想法,在本质上已经和当代女权运动思想没什么两样了。既然男子当皇帝可以玩弄那么多女性,那么,女性称帝之后是不是应该以相同的逻辑回敬那个时代呢?显然,武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了那个时代一记响亮的耳光。

  前面提到,要“斗倒斗臭”一个人,一定要将“生活作风”和“阴狠狡诈”搭配着进行。武曌受到当时和后人强烈抨击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阴狠狡诈”。原百代在《武则天传》中也从未回避这个问题——她历史讲述的“度”其实就在于这种不回避的态度。原百代总结武曌的性格是两个字一个是“忍”,一个是“狠”,特别是这个“狠”字,原百代是忠于历史的。早在武曌登基之前,她便用酷吏进行恐怖统治,杀了不少官员百姓,而在对李唐皇室的问题上,更是冷血无情,光是自己的骨肉,武曌便杀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还有两个孙子。在这个问题上,原百代并不想为武曌辩护,冷血就是冷血,这必须承认。然而,这在政治斗争还多以野蛮状态出现的封建社会并非个案,为了最高的权力,无数生灵涂炭?为何千年以降,唯独武曌被痛批得最为厉害?

  为此,原百代就要在历史小说的框架内,紧紧围绕一个“度”字,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武曌。原百代要还原一个最接近史实的武曌,更要还原一名内心丰满的唐代女性。按照这样的写作目的,《武则天传》在历史讲述上的“度”,一方面表现在尊重历史,这是为反击“庙堂”对武曌的不客观,另一方面是合情合理地探求人物心理,这是为颠覆“江湖”对武曌的不公允,喊出女性的心声。而这也正是历史和历史小说的重要区别所在,考据历史还原武曌,只能算是一次大型的历史论文写作。而在客观史实的框架内,去合情合理地探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则是历史小说的魅力所在。原百代作为日本“女性文化大奖”得主,她的笔法很有女性文学特点,非常细腻,特别是在人物心理揣摩上。

  武曌内心如何一步步强大,如何在内心一步步走向“胜天半子”的宏大结局,是原百代在《武则天传》中最重要的线索。在这方面,原百代不惜少见地进行大篇幅的心理揣测和描写。例如,原本渐渐对武曌宠幸有佳的太宗,因为“唐三代而亡,女王昌”和“武姓为王”的谶语而果断冷落武曌,甚至时刻考虑要杀死她,却因为李淳风的“杀死当下的武姓,将来会出现更加让唐室麻烦的武姓”的断言而犹豫不决。武曌被周围的宫女、太监欺辱,整日又担心自己性命不保,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最终在低等宫女居住的陋巷里一点点破茧成蝶。原百代写那时的武曌开始也会哭泣,也会茫然,特别是心中充满着恐惧和绝望,然后她一点点明白生存还是毁灭的命运本质,继而看到周围妃嫔和宫女的惨状,渐渐醒悟“靠别人的宠爱而生活,是多么脆弱和危险”,直至“武曌抬头望着银白色的月光,此时,如果有人看到这幕凄艳的情景,必以为是拜月的妖狐降世,吓得浑身发抖。”

  正是在这里,原百代实现了历史小说在讲述中的“度”,还给了读者一本合格的小说体裁的《武则天传》。相比之下,那些打着“庙堂”旗号的“历史”和扯着“江湖”幌子的“小说”,则显得有些造作和不堪了。关于武曌的故事,原百代最为不满的也正是这两个领域的这种“不堪”。原百代说:“一个弱女子从贵族官僚阶级手中夺权皇权,无疑会引起当时儒家乃至门阀贵族的刻骨仇恨。”她提到过三个人,一个是司马光,《资治通鉴》这部一心要教导出盛世明君的教材,偏偏在武曌这里着重描写她的私生活,反复鞭挞、斥骂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将其描述成十恶不赦的毒妇。另一个是林语堂,他基本上就是将司马光的观点进行了更加偏激的延伸,其作《武则天》以鞭挞、讽刺、咒骂贯穿始终,特别是其在书中口口声声说:“我写的不是小说是历史”,声称自己对《旧唐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却被原百代找出许多基本的常识错误,而那些常识错误,只要真正读过《旧唐书》的人几乎都不会犯。

  更意味深长的是,在武曌的问题上,原百代指出的第三个人是郭沫若。郭沫若也写过《武则天》,但与林语堂却正好相反,武曌在郭沫若的书中一下子成了圣人,各种不着边际的赞美满天飞,甚至连一直深深被武曌人生故事吸引的原百代也看不下去了,称郭沫若写的武曌“多处露骨的美化显得十分笨拙”。也就是说,历史讲述的“度”如果掌控不好,很可能会成为贻害无穷的“毒”,武曌的故事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而历史上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也许,原百代的《武则天传》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以史为鉴”的行为本身并无过错,但“明辨史实”的客观谨慎态度,却应该首先成为我们每个人应具备的历史素养,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讲述的“度”就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标准,毫无敬畏地不断越线,失“度”成“毒”,受伤害的不仅是我们,可能还会有我们的后代。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