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武曌》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武曌》读后感锦集

2021-03-18 02:5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武曌》读后感锦集

  《武曌》是一本由[美] 罗汉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武曌》读后感(一):武曌,不止是是武后

  最近喜欢看一些简易史。尽管评论中诸多对简易内容的抨击,对我而言,这是了解武曌的入门书。客观承认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以往看到各种历史中介绍武曌都是以武则天,武后这样的称呼为开头,颇感惊讶和不解。明明一代皇帝,被后人记住的还是一个后字,没有一个本名。听起来多像一个附属品。读了这本书之后才觉得不然,她是古代女性觉醒的代表人物,熟练运用当代的宗教,文化信仰塑造自己的影响力,包括创新字,家族腾兴和女主大地。她支持有影响力的女性站出来,成为百年来男性主导的祭天仪式中的一份子。她广用贤人,开科举,打破贵族壁垒。她成为古代第一个女皇帝,功绩卓越。

  同时,人无完人,在末年,她养面首,对他们做的恶整一只眼闭一只眼。她信道教长生。但这些难道不是高位者常做的吗?她后宫的寥寥数人,对比皇帝后宫三千,似乎也不为过吧。只是她身为女子,淫邪和残暴往往被放大罢了。纵然本书被批评单薄,但我还是看到了她丰厚的一生。

  《武曌》读后感(二):随手写

  这本书的优点很多,信息量很大,视角独特且写作方式更符合新史学的研究范式。通常作者在写作时会本能地对读者群有心理预设,罗汉的心理预设显然不是通过影视剧或者民间传说了解武瞾的人群,他的本意也不是给对武瞾有好奇心的读者讲述这个人传奇的一生,因此,他没有选择编年的写作方式,而是选择了专题结构。他显然更关注武瞾这个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性格矛盾、精神追求、性别意识和这一切所带来的时代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他引用了大量后代学者、史家对武瞾的评价,意在从儒家对这名中国历史上最特立独行的复杂女性的污名化中找到相对公正的论据,同时,他也特意援引了几个最著名的将武瞾塑造成荒淫无道者的民间传奇故事和坊间传说,呈现出儒家对武瞾颇带恶意的宣传的成功之处。由此也可以看到,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史的域外学者,罗汉追求对历史人物的更为公正的辨析和评价,这也是海外汉学研究因意识形态的“不在场”而具备的独特优势。

  《武曌》读后感(三):切莫迷信汉学家

  #读书打卡##弃书# 新年的第一本书《武曌》 看了快两个小时之后,又重新翻阅了目录,最后还是决定弃掉。 “汉学家”固然有不同的视野和发声渠道来审视中国历史,例如他认为李贤也许是武曌姐姐韩国夫人与李治的儿子(这也是最初吸引我阅读这本书的缘故[笑cry]) 但令人尴尬的是,罗汉在书中有非常明显的观点先行,自行攫取史料附会的嫌疑。而且对于很多古汉语望文生义,很多历史故事断章取义。 罗汉在他的书中充分表达了他作为“迷弟”的情感。他对于武曌本人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去探究这个女人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本身。 于是他在通篇之中,几乎时时刻刻都在罗列武曌的掌故和逸事。这其中有太多神神鬼鬼的东西,虽然我认为作者也不会相信这些事件的真实性,但篇幅之多已经超越了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的范畴。 武周政权的性质以及武周革命的意义都被作者回避了,武曌的个人经历和她的绯闻却被放大了(主要是绯闻)。 从这本书里很难洞悉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有很多风流韵事的女性而已。 实在是十分尴尬[怒][/cp]

  《武曌》读后感(四):个人自查备用之浅见

  可能是我看这类书籍比较少吧,大家不觉得有趣吗?用外国描述历史的角度去看一个我们早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历史人物”,这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当然,有一些谬误,我觉得还是文化差异或文献理解上面的不同造成的。

  怎么说呢,其实武曌这个人吧大多数观点都是褒贬不一,两极分化的很严重,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她是个不可复制的传奇。我看过很多她的传记,感觉都不能完整的去描述这个人的一切,毕竟在这个文化氛围中,大家总是不自觉的就站了某一派。其实,别说是这么个人物,就是我们这些普通公民,不也一样有着不同的一面嘛,当面对父母、同事、亲朋和朋友时,谁又 不是“多面派”呢。更何况身处权利中心的人们,面对的都是隐藏最深却是最极致的人性。功有,过亦有,有何不可?!

  说实话看了这么多的传记以后只有一个感觉,太不容易了,太难了,虽然她是个传奇,但,仍难逃多寿则辱。最后的十个月她会想什么或记起什么呢?亦或者如果曾经的自己看到晚景的悲凉她会是怎样的心境呢?虽是替古人担忧,却止不住去想。

  话说史书也真是胡编乱造啊!真的是政治的工具,任其打扮。

  《武曌》读后感(五):10

  尽量给这本评分不好的书找点借口吧。

  这几年市面上出了套封面花里胡哨特别亮眼其中个别还十分好看的,统称甲骨文丛书。因为封面够花哨,放在哪个书店都抢眼。拼着购物狂的心态买了几本,多数还没开始看,就先从评分最低的这本《武曌》读起。

  并没有觉得本书评分在豆瓣上有过低,但还是觉得可以帮它找找借口。

  武曌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名副其实登上皇位的女皇帝,她老人家在中国从来不缺少传奇故事,无论是古代的野史,还是现代的电视连续剧都喜欢那她做原材料。

  但是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是满满的克制与节俭,基本上是把武瞾从出生到死亡然后再到后世评论简单梳理一下,然后就集结成书了,这无论对想做历史的研究者还是想看野史的看客们来说都是隔靴搔痒,力道不够。

  虽然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特别突出的观点也没有做深度的考据,但也称不上没价值,至少在史料的选择上罗汉应该尽己所能选择了让他觉得可信的,并努力在书中澄清一些在作者看来,中国古代儒家正通们对武则天的妖魔化观点。

  作为一本历史研究书籍自然不够,但对武瞾想有粗浅了解的国外读者至少称得上及格。无非是对中国读者多少显得过于粗浅,所以这本书在中国不受欢迎,不能算在作者头上,这个锅得出版社选书人来背。

  《武曌》读后感(六):。

  

应该算比较详尽和客观了吧,其实以前没怎么看过有关武则天的影视剧或者书籍什么的,唯一有些关联的可能就是《神探狄仁杰》了。这本书中的武曌和神探狄仁杰里的武则天人物形象是非常相近的,她对权力的渴望,她的权谋和算计……突出的不是作为唯一一个女皇帝中的女性特质而更偏向于帝王特质。一方面能够知人善用,比如重用狄仁杰等,但又轻信多疑;追求权力喜欢盛大的仪式但是也重民生;雄才伟略杀伐果断血腥残忍……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来说,她比历史上大多数男性都好。

书的结尾中说:

“她是佛教徒,她是道教徒,她也是儒家弟子。她是中原的汉人,她也是中亚草原的游牧民。她是宽容和仁慈的化身,同时她也是一个冷血的杀手,她的残忍无情无人能敌。她是上天完美韵律的化身,她同样也是一种无常的力量。她是一个妻子、一个漂亮的女人、一个哺育孩子的母亲。她生下来就带有男子的气质。她没有性别。她是一位圣人。她是一个精明的政客,经过三十多年垂帘听政之后,对朝廷事物非常熟悉,对整个帝国的情况也了如指掌,因此开始了公开的正式统治。她成了万千民众共同倚仗的力量之源,她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这部分对于她的定义有些我出于女性主义角度无法认同(男子的气质|没有性别)但其他方面算是对书前面讲过的武曌一生的总结,观点基本都有文献或其他资料引证,总体来说还不错。

  《武曌》读后感(七):关于女皇的命运

  私以为,若是客观来说,只会给二星。但若不论真假好坏,只论我所得。所以给四星。

  以史为鉴,但不深陷。

  历史是一面镜子,无论它繁复简易真实与否,先谈我的所得。

  对于唐朝历史不算深入了解的人来说,这也不失一本入门的书,它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尽量站在公正上去还原历史。作为一个写作爱好者来说,前三章给我受益启发很大。显然作者也试图分析武曌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唯一的女皇帝的各种原因,而我也从中看到条理清晰的家庭、环境、个人等等因素。就好像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许多因素造成,这也提醒我在写作时候对每个人物都须谨慎。

  虽然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外国作者来编写中国历史的不容易以及纰漏,但是他诚敬的态度我依旧可以透过每一个标题和谨慎的叙述来感受到。或许讲的信息量很少,但作者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

  可惜的是,虽然作者凭着对武曌的好奇等等了解了这一段历史,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却又努力想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变得非常割裂。

  举例来说,目录【第九章 恐怖的女皇】【第十章 仁慈的菩萨】显然带有了主观批判,以至于在【第十章 仁慈的菩萨】中(p152)提到:“……武曌非常老练圆滑,她没有只信奉一位佛教神祇或只拥护一宗佛教。”

  虽然作者力求从不同角度来看武曌,但这个突兀的“老练圆滑”是一种偏见。除了第一感官异常不适,也与后面武曌对佛教道教非常迷信的描绘相矛盾。

  总得来说,还是非常用心的一本书。也在这鼓励一下,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历史,但更多的是了解历史背后深刻的精髓,以史为鉴。也感谢罗汉在这本简短的《武曌》中给我了一面镜子,让我明白武曌这一路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身上的特质让我感佩,同时也让我明白我与这位伟大的女皇帝之间的差距。

  综上,感谢。

  《武曌》读后感(八):不轻信,更不应该迷信汉学家

  武曌的政治生涯一直处于合法性的巨大争议中,她的一部分政治动力也是出于证明自己的政治合法性。但是如果从东亚地区顺民社会的基本属性这个角度来观察,她的焦虑可能有点过度。因为缺乏冒险精神,习惯于为了安逸生活宁愿被奴役压制剥削的顺民并不会太在意统治者的合法性,这是政治斗争的借口而已。对顺民来说,谁当皇帝并不重要,只要能够让他们活下去就行,哪怕活得悲惨一点也无所谓。

  也正是基于“穴居人”祖先带来的强大基因,这种顺民社会的巨大堕落性能够使强大的内亚体制在一波又一波输入之后又慢慢退化。所以说武周政权的成功上位与其说是武曌个人的政治水平和政治魅力使然,不如说是东亚地区的社会属性和初唐三代皇帝遗留下的政治遗产的应然。

  武曌的神话性仅仅来源于她的性别。一方面处于内亚体制殖民下的李唐王朝出现一位女性统治者并不是一件耸人听闻的事情,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对于武曌成功的“酸葡萄心态”,既是对男权社会出现忤逆人物的正常反应,又可以视作儒家思想长期培育的顺民社会对母体的一次阶段性嘲笑。

  罗汉在他的书中充分表达了他作为“迷弟”的情感。他对于武曌本人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去探究这个女人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本身。于是他在通篇之中,几乎时时刻刻都在罗列武曌的掌故和逸事。这其中有太多神神鬼鬼的东西,虽然我认为作者也不会相信这些事件的真实性,但篇幅之多已经超越了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的范畴。

  对于武曌的研究,我以为不能回避的两个重要问题——武周政权的性质(是否属于看守政府)以及武周革命的意义——都被作者回避了,武曌的个人经历和她的绯闻却被放大了。从这本书里很难洞悉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她来过,也许只是来过。

  今后对于所谓的“汉学家”,要保持一份警惕,他们的确有不同的视野和发声渠道来审视中国历史。但是如果偏离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论就一定能够有更深刻的见解,我认为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他们的优势并不等于我们的劣势,视野与格局是不分文明的。我们的问题在于能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桎梏。

  《武曌》读后感(九):只看过《至尊红颜》吗?请了解这本角度新颖的入门级武则天读物

  

关于作者

N. Harry Rothchild,罗汉,美国汉学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后进入布朗大学学习中国唐宋历史,对武则天有特别的喜爱之情,研究也最为深入。

  能感觉到全书字里行间能体现出作者对武曌的喜爱,但评价也比较中肯。即便是对关于她立的无字碑,作者也有提出全面的可能解读。由于武曌称帝这件事在儒家系统中的确是一件无法接受的事情,史书难免会对武曌其人有较为偏颇的解读。作者对可能不符合现实的描写也有表达出自己的意见。读者可以批判性接受。

关于本书

  如果你对武则天的理解仅来自电视剧如《至尊红颜》或《武媚娘传奇》,那这本书会是一个入门级的武则天读物。引用的史料也比较详实,对武则天有较多面的解读。

  武则天无疑是一个相当有才学、心胸和政治手腕的人。她登基成为皇帝这件事,本身和她自身的能力息息相关,但另一方面,当时的唐朝仍属于初唐,唐朝前的几个世纪,中亚的入侵者占据了中国北部,游牧民族文化对北方的社会生活影响较大,武则天自己也是中亚人与汉人的后代。

  尽管武曌在位期间整个社会文化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商业方面也相当蓬勃,地方起义事件也较少发生,但她为保持自己统治的正当性,朝廷之间不断弥漫着恐怖氛围这些事情也都有比较全面的阐述。

  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描述角度是宗教,武曌当权时,唐朝呈现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时期,当然最开始我的理解是武曌大力提倡科举制度,对陈子昂等文人的看重所培养的良好文化氛围。但其实,道教的兴起是因为李唐拜道教祖师爷李耳为祖宗,道教为当时的国教;儒道是一贯以来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而佛教兴起,则是因为佛教的包容性,能为武则天所用,她的称帝的合理性也能得到理论支撑。(She's pretty good at it.)

  但是我认为美中不足的是,很多地方的引用仅是引用,阐明出处。译者和编者并未对一些不常见的古文进行解读,古文多数出自《资治通鉴》,也许因为本人才疏学浅,有时会发生无法理解部分词语情况。

读书笔记

  “人们往往认为名字具有强大的魔力,即使不能创造现实,也能反映现实。作为一种政治权威的象征,‘正名’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中国的治国之道中。武曌通过将她的武姓放在各地名目中,实际上创造了一种神圣的地理特征,以此表达特定的河流、山川和州县均蕴含她的名字,赞美她的名字。她无处不在,代表万物。”

  《武曌》读后感(十):儒家视角之外的女皇帝

  文/赵客

  武则天在中国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总是被各种传说野史围绕着。以武则天为主角和配角的影视剧层出不穷,中国人通过这些传播方式,对于武则天以及相关事件已经如数家珍。所以美国的汉学家罗汉之著作《武瞾》中,并没有对于中国人来说鲜为人知的新史料。但罗汉的独到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外国人,跳出儒家文化的视角来评价武则天。

  罗汉没有像其他史学家一样,将这位女皇帝称为“武则天”,而是使用了“武瞾”这一称帝后的自择名。古代女性处于儒家父权体制下,被教导“三从四德”: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终其一生都是男性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的人。即使在中国有记载的2000多年历史中,曾经出现过若干闪耀的女性之星,她们中很多人的名字也无存,徒留下父亲的姓氏。武瞾的名字被剥夺了六十多年,“只根据她和不同男人的关系为其贴上了标签”,她是父亲的女儿,皇帝的妻子,儿子的母亲,却唯独不是她自己。罗汉坚持将其称为武瞾,是将这位著名的女性放在了主体地位来研究。

  武瞾的政治才能和管理能力丝毫不亚于男性,然而在其称帝的路上,阻碍最大的是她的性别。武瞾多年和丈夫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夫妻共同治理国家,和门阀士族对抗,最终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贵族赶出核心政治集团。唐高宗统治后期身体不佳,武瞾作为李治最信任的人,协助他处理政务。罗汉认为李治和武瞾夫妇“共同决策,两人都拥有各自的政治影响力”。李治甚至曾经想提前退位并传位于武瞾,虽然最终被群臣拦阻未能成功,但足见他对妻子的信任。两年后,武瞾独自于光顺门接见百官及四夷酋长,彰显了她的政治地位。

  李治于683年去世后,武瞾作为太后独揽朝政,终于获得了展现她独自治理国家的能力。经过多年谋划,突破重重阻力的武瞾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之后,仍然没能逃过儒家文化对其的诽谤与诋毁。武瞾结束统治后的一千年间,“关于她流传最广的不是她的政绩,而是她统治时期的负面事件”。武瞾被塑造成为荒淫好色、冷酷无情的刻板形象,政绩却被淡化。古代中国的男性可以三妻四妾,男性皇帝可以坐拥三千佳丽。而人们却不能容忍登基后的武瞾有男宠,编造各种小说来证明她的淫荡无德。而为了证明她的冷酷,描写她为了皇权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这些故事通过悠悠之口传得绘声绘色,却没有足够的证据。

  国外的汉学家,从小生活在自由民主的国家,崇尚男女平等,对于儒家文化缺少耳濡目染的了解。对于汉学家来说,这既是他们的劣势,也是他们的优势。罗汉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从儒家之外的视角来为武则天做传,令这位女皇帝的形象层次更加丰富。书中虽然偶有谬误,但对于一本向外国人普及中国历史的书来说,瑕不掩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