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9 02:49: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经典读后感有感

  《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是一本由贾若萱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精选点评:

  ●有句话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有很多,能让人增长见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还可以提高我们自身修养。古时候的诗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读书,他们手不释卷,爱书如命。这本书感觉就是这类可读之书。

  ●会让人期待下一本

  ●想要的生活自己创造的。

  ●节奏不错,语言比较克制,喜欢沙漠和蠕虫的片段。问题是书名和内容脱节,人物设置、语气和细节过于接近导致故事有趋同性。另外作者的年纪很难让人不带嫉妒心平气和地看下去……就算是这样的日子,也好过几年都毫无出路、毫无希望、干脆就是什么也没有。(啊 我要死了)

  ●贾老师年轻漂亮有才华,我想支持一下她的作品

  ●十分无趣的书

  ●这种小说,就语言来讲,真的比期刊上的中年大妈作家好太多了。就《夜行》这一篇来讲,肉体关系就像一重一重的仪式,在爱情发生前,先进行仪式,触摸、亲吻和性关系,肉体比灵魂先落地,最终结束于灵肉的双重疲倦。不过小说节奏似乎过快了,余蕴缺乏了一些。

  ●读完我的脑子焕然一新啊

  ●非常可爱

  ●不感兴趣。

  《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读后感(一):铿锵玫瑰

  《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是贾若萱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收录了她的十个短篇小说。书名好像是来自她以前发过的一条微博,并不是其中一个小说的标题。封面上,作者名跟书名并列连在一起,一眼看去像是《贾若萱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看起来很调皮,有些童真,然而,封面下的小说给人的感觉完全与之相反,严肃和冷峻才是底色。 读这本小说的第一个感觉是清爽流畅,像抚摸一块光滑的丝绸,从来触不到突兀的线头。语言干脆,没有繁复冗杂的形容词,能用一句话表达的就不用两句话,没有障碍点,敞亮。在一定程度上说,作者很敢写,不避讳性,对性的描写直白而不猥琐粗俗。 前几篇故事主要是写爱情,具体点说是消逝的爱情。书里的爱情形态不似平时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没有海枯石烂,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什么玫瑰色的浪漫可言。在她的小说里,爱情不是永恒不变的,变化才是其常态,小说里的人物也坦然接受这个事实。 小说里写的家庭生活,亲情几乎是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因为某些关系连接在一起,不过是因为一张看不见的网,恰巧网住几个人,组成家庭,大家相互取暖(很少),相互埋怨,相互折磨,无法挣脱,至死方休。看上去有些悲观,但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这是现实。 在人物的塑造上,多数女性形象有点反传统,她们从来不是什么“傻白甜”,从来不装傻卖乖,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一些女孩喜欢用“没心没肺”表示自己的单纯,做人畜无害样,讨人怜爱,而在这本书里,女性角色都是“有心有肺”的。她们不在传统的期望中,早熟、叛逆,豁得出去,在两性关系里处在主动地位,在成人的世界玩得游刃有余,相反,有些男性角色倒显得有些幼稚(比如《他的家》里的服务生)。 故事里的男性形象多半“油腻”,生命已流逝一般,人生已定型,一眼看得到头,困在一地鸡毛的日常里做无用挣扎,甚至有些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了。有些企图从婚外情中寻求爱,获得新生,最后还不不成功,也是丧呀。 从一些片段里可以看出作者个人的情绪和影子,厌恶什么,嘲讽什么,几乎不隐藏,不拐弯抹角,她在后记里也说到这点。这当然不是什么缺点。有人写小说喜欢玩猜谜游戏,字句都在向读者招手:“来解读我,来解读我”,也有人不喜欢这样,ta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字面意思。 在贾若萱的作品中,她总是“阴魂不散”,情绪附着在一些句子上,形象附着在一些人物的身上,通过ta们的嘴巴,袒露自己的想法。这是她与世界、与自己坦诚相待的方法。

  《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读后感(二):菜鸟拙见,还望见谅!

  初看这本书的题目《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以及作者的简介:一个96年的写作者,我本以为写的会是些小清新的校园文学作品,读了之后让我大吃惊,再看她大学时期学的是医药学,不禁让我想到了另一位弃医从文的大家——鲁迅。

  本书一共收录了贾若萱的十篇作品,我在此也就不一一介绍了,着重说下她的第一篇作品:《夜行》,《夜行》通过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位叫万红的女青年,遭遇男朋友的背叛,然后和男朋友的朋友独处一晚的故事,看似简短的一件事,贾若萱却通过自己的放大,让它变成了一篇小说,不得不佩服她。

  以下是我读了这篇作品后的一些理解,与感受。若说的有什么不当的地方,还望见谅。

  1.首先不难看出,这篇作品中的女主有着贾若萱的影子,她和作者一样同为作一名写作爱好者,其实这样的在其他作品中也有多次体现,像后面的文章中提到过自己曾是药剂师,和多次提到的河北,(贾若萱的家乡)。

  2.本文虽说是在讲一个故事,但却有着很多细节的描写:如对车外环境的描写,以及对钟立远与方世诚的外貌描写。大多数人都会讲故事,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注意到那些细节。这也正是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作品的最大不同。

  3.这篇文章,写的是背叛的事,而且后面文章中也有着好多背叛,对于背叛者好多人更多的是谴责,尤其是女性,男性或许在谴责之后就不了了之,但女性却要遭受别人无尽的唾骂。而大多数女生在此都选择了沉默,但书中的女主却不这样,比如《夜行》中,万红在遭到男朋友的背叛之后,选择的是和男朋友的朋友做爱,初看这我觉得完全不可思议,如果让别人看这也是典型‘渣男’,‘渣女’,但最近在《一本好书》中看了对《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解读,我开始理解了女主(不剧透了,自己去看 第五期),或许正如‘ONE’上的一位网友评论的:她想要的不是一次越界,而是一次旗鼓相当的背叛和见招拆招的爱情。

  4.作品中有着一些情色的描写,我也曾让一些人看过这本书,但他们更多的就是看到了这部分描写,完了之后评价一句:好黄,其实仔细想想真的有那么黄么,我想大部分都是自己脑补的吧,而这也正是大多数中国人的误区,情色不等同与色情,同样文章有写到做爱就是黄吗?简直荒缪,撕掉伪善的外衣,其实这是每个人正常的生理需求,没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很佩服作者很敢去写。

  5.结局写到了‘男朋友给万红打来了电话,万红按下了接听键’,这看似没有写完,却不得不称赞作者处理之妙,这样其实给了读者遐想的空间,其实面对背叛这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办法,而这结局也就会不同,作者这样做实属聪明。

  此文只是一个菜鸟的拙见,还望萱姐不要介意哦!如果其他人听了我的介绍觉得不错,可以买来这本书读读,同时也可以在‘ONE’中关注贾若萱,她会不定期发表一些作品哦!

  《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读后感(三):而我只想晃来晃去

  大家好,《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是我的第一本书,收录了16-17年写的十个短篇,算是对过往的一个总结。现将本书后记贴于此:

  怎么也没料到我会写小说,挺奇怪的,按理说我和文学根本沾不上边,读书时我痛恨作文,自然没表现出一丝半点的语言天赋,如果告诉以前的同学,我开始写小说了,他们绝对不会相信,多半还认为我得了幻想症,想象自己是个作家。

  说到作家,初中时,我偷看过爸爸的日记本, 他写着,“希望我女儿将来能成为画家或者作家。”他读大学时在报纸发了几篇文章,毕业后回到家乡,找了份工作,快速结婚生子,赚钱养家,卷入生活的洪流,写作这件事自然不了了之。他总对我说,哎呀,要是当初我坚持下去,没准我也就是作家了。得知我要出书后,他兴奋得不知所措,告诉他所有的同事,我女儿成作家啦,一定要多买几本啊。结果,我每次见到他们都很尴尬,所有人使劲盯着我,摸摸我的衣角和背包,仿佛我是个外星人。我告诉爸爸,我不算作家,就是个写小说的。爸爸白我一眼,那你也是作家,我说你是你就是。

  爸爸有个很大的书架,上面摆满了书,我埋在书堆里长大,多多少少受了点影响。很小的时候我喜欢童话,六岁那年写了一个童话故事,叫《净魔水》,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里面有个王子,斩破千难万阻,救出了心爱的公主。爸爸看后十分开心,大概从那时候起,他觉得我能成为作家。

  很快,我开始读小学,初中,高中,升学的压力、家人的压力,捆绑住我,我不停做题、改题、背题,变成千千万万求学大军中的一员,变成一个连轴转的考学机器。我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唯一的事就是埋头学习。我一度认为我会成为科学工作者,最后死在实验器材中间。后来我读大学,选的专业是药学,依然和文学不沾边。大学十分轻松,没认真学习,也没想过写作,只是吃喝玩乐,混吃等死,那段日子我无聊得发疯,一天天的,怎么也过不完,现在十分后悔,如果当初能多读点书就好了。

  后来我开始读书,从日本作家开始,他们的气质比较清新,可能是翻译原因,可能和他们的本土文化有关。再后来我开始了更为广阔的探索,在网上读完片段,觉得好,就买来读,视野就此打开,开始思考如果是我,同样的故事该怎么写。突然有一天,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我打开手机,迷迷糊糊写了我第一个短篇小说。这就是我写作的开始,十分突然,没有征兆,也没有立志要写成什么样,就随便写一写,对抗失眠。那篇小说顺利发了出来,并被转载了一次,对我是个很大的鼓励。如果我一开始受挫的话,可能已经不写了,我是个很容易放弃的人。

  每个人对好小说的定义都不同,当然也有一些共性,比如故事本身,叙述手法,布局技巧等。我认为好的小说一定是真诚的,带着属于自己的情绪。以前听过一个说法:一个真正成熟的作家,可以把别人的故事写成自己的故事,而不成熟的作家,往往只写自己的故事。可是,如果写别人的故事,能否做到真诚,能否完全摒除自己的生活经验?应该不可能,所以一篇小说里多多少少都会有自己的影子,这也算是一种真诚吧。

  本书收入的几篇,是我这一年多写成的,有关于爱情,关于命运,以及我的思考。我觉得我的小说是凌乱的,不整齐,没有套路和阅读障碍,我通常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灵感总在过程中猝不及防地出现,所以坚持写下去才是硬道理。今后,我会不停地探索、尝试新的风格,期待越来越好,能抵达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

  音乐人张潜浅唱过:他人的理想是出人头地,而我只想晃来晃去。这也是我的态度。我不像爸爸那样,指望我自己能成为“作家”,我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好了。大概对我而言,写作是为了脱离琐碎漫长的生活,不然人生可太他妈无聊了。

  《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读后感(四):头戴破碎之花的女孩

  95后女作家贾若萱的小说集名为《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这个俏皮、可爱并略带攻击性的书名似乎暗含着她们那一代孩子的趣味。如果单看书名,你会以为贾若萱写的大概是青春漫画般的小说,闹不好,还有点二次元的感觉。可这本书黑白分明的封面又会提醒你,大概不是你想象得那么简单。书不厚,收录贾若萱十个短篇,故事和语言的风格非常统一,有种沉郁、绝望的味道,如果隐去作者简介,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本书会出自一个年轻女孩之手。

  据我所知,贾若萱踏上写作之路的时间并不长,仅仅两三年,她有种与生俱来的捕捉故事的能力。在她初步构建的小说世界中,我仿佛能看到一个头戴破碎之花的女孩形象。贾若萱笔下的女孩有她自己的零星的影子,或者说,那些女孩与她本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秉持着真诚的态度进行创作的作家,总难以绕开自身,他们甚至会把自己一次次置于异常痛苦的境地,与故事的主人公一同品尝命运的苦胆。

  贾若萱的小说中女性仿佛总生活在北方的冬季,不断迎来一次又一次寒流。她总会把“野孩子”般的独立意识注入到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她们对抗寒流的方式是做到自身比寒流更“酷”。比如在《持续的寒意》这篇小说中,故事中的“我”生于单亲家庭,父亲始终处于缺席的状态。但“我”对父亲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文中这样写道,“你们知道的,我没有爸爸,不过这件事算不上什么,有人不光没有爸爸,还没有妈妈。我不是说父亲的缺失对我有什么影响,假如有的话,应该也是好的方面,比如野孩子更独立勇敢,就像石头缝里蹦出的孙大圣。”这句话虽有些孩子气,却是作为女性面对不公的命运时最正确的态度。“我”在一场失败的恋爱后,房子被男友偷偷抵押,为躲债,只好逃回老家,面对被男人背叛过两次的母亲,以及一个行尸走肉般的弟弟,生活中看不到一丁点亮色。而就在这时,一个莫名其妙的女人找上“我”,求“我”去医院劝劝她的男人,别和她离婚,仅仅是因为“我”曾经是他男人的暗恋对象。这个女人几乎是贾若萱的小说中那类甘心被世俗婚姻生活所奴役的女性的典型代表:“总的来说,她认为女人的一生,只有家庭美满才是美满的,其他都是边角料,女人的奋斗目标,就是家庭和谐,丈夫开心,孩子上进,晚年有陪。”而从下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贾若萱对这类女性有种“怒其不争”的态度——“这下我确定了,她不仅胖,而且蠢得无可救药,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许她瞧不起我,认为我不婚是对女人的亵渎。想到这,我几乎要暴跳如雷了。”这种态度,在贾若萱的这十篇小说中几乎是一以贯之的。比如《绿蝴蝶》中的“我”,父亲把母亲的意外身亡归咎到“我”的头上,让我“自由生长”,在父亲患病后,“我”毅然回归,照顾他。而与“我”相对的,是名叫“仙仙”的女孩,热衷物质与生育,但透着无知与浅薄。

  由此把视线延伸,我在贾若萱的小说中看到一群卑鄙甚至猥琐的男性形象,他们无一例外地扮演着施害者的角色,除了《持续的寒意》和《绿蝴蝶》中的两个父亲,还有《凌晨三点,星星消失了》和《你觉得呼吸困难吗》中的父亲及前男友,在本书中,这两篇小说是神奇的存在,故事首尾相连。父亲借债后与邻居的女人私奔,给家里留下一大笔债务,在发现自己身患白血病后,这样的父亲竟恬不知耻地回归家庭,给家人带来更深的痛苦。前男友在大雨之夜来陪“我”,占有了“我”的初夜,让“我”误以为这是一场甜蜜爱情的降临,给“我”生活的希望,而后他消失不见,用一条冷冰冰的短信把“我”的希望彻底粉碎。

  面对男性强加给女性的苦难,贾若萱会让女性行动起来,进行反抗,哪怕粉身碎骨,最后化作一朵破碎之花。这方面表现最为激烈的,当属《漂浮》这篇小说。故事中,母亲为反抗家暴的父亲,让父亲死于电击,后来母亲纠缠于各色男人中间,让女儿受到极大伤害,最后母女相聚时竟然是以鬼魂的形态进行交流。这真是一个绝望到底的故事,算是贾若萱对男女关系、母女关系所作的最激烈的描绘。

  作为一名年轻的写作者,时刻面临生活经验匮乏的问题,而在众多的经验中,绝大多数人最不缺乏的是家庭生活的经验。自然而然,家庭生活也在贾若萱的作品中占了很大比重,她笔下的家庭,无一不在上演着男女间的对抗。难能可贵的是,在本书两个关于家庭的故事中,贾若萱跳出她熟练运营的女性视角,转入男性视角,视野就此打开,生出一种别样的真实感和陌生感。这两个故事,我指的是《事已至此》与《黑夜茫茫》。前者以一个中年男性的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我”游荡在出轨与背叛之间,最终滑向痛苦的深渊。后者虽然是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但视角始终没有偏离那个叫马立南的中年男人,他是穷困的中学教师,为了多挣点钱,去做兼职足疗师。与我上面提到的那些女性相比,这些男性是软弱的,面对生活的重压,他们几乎无能为力,只能选择苟延残喘。

  我很难想象贾若萱是如何在她这样的年纪窥得生活的本质的,也许是因为她还足够年轻,能以局外人的冷酷目光审视生活,并勇敢地操起锋利的手术刀,划开庸常的血肉,将那些散发着腥臭之气的鸡零狗碎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正因为她还足够年轻,我们作为读者,完全有理由期待她能写出更有力量的作品。

  从这本书来看,我认为贾若萱这种直面生活的写作之路是对的,但其中艰险也可想而知,但愿她能坚持走下去,在下本书中有更成熟的表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