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人难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好人难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08 03:02: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人难寻》经典读后感有感

  《好人难寻》是一本由[美]弗兰纳里·奥康纳著作,雅众文化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好人难寻》精选点评: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真的太狠辣了。 奥康纳像烟草,在默默不语间缓缓剥夺我的呼吸。

  ●我get到奥康纳非凡的叙述能力了…着迷。读的时候还想这么好的短片完全可以选入中小学课本了,但又觉得不太合适,毕竟有点难度,文化背景差异也蛮大的,后来在网上查解析发现好多关于奥康纳的学术论文,心想果然……

  ●啊~真的是有点难懂啊~

  ●陕师大总算能出一本比较舒服的书了。

  ●整部总体而言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种族歧视的故事。不过最喜欢的一篇与这个主题无关,是《家的慰藉》。汤玛斯的母亲善心大发将罪犯——一个放荡的姑娘带回了家,无论如何不肯听儿子的劝诫。汤玛斯终于忍无可忍对那个女人开了枪,但是他母亲挡下了这一枪。然后正好警长推门进来,以为是儿子杀死了母亲,想要嫁祸那个姑娘。原本平静富足的母子之家毁掉了。愚昧的善良不可取。(2019.2.13)

  ●需要再读

  ●“她可以是好女人,”不合者说,“但要有人每分钟朝她开一枪。” 很南部。

  ●有两篇没什么耐心读,其他的都很棒!终于get了“南方哥特”,要是她能写写当代的Trump country就好了

  ●一开始有所怀疑,读起来时感觉一篇比一篇妙,看完确认了对奥康纳的热爱。非常喜欢《你不可能比死人更惨》,准备去看由这部改的长篇。

  ●【藏书阁打卡】第一次参加共读,奥康纳的短篇集,作为南方哥特主将之一,奥的故事冷静凌冽,人物一点点累积的偏执,将灵魂挤进针眼,最后血肉飞溅。好几篇都涉及了种族、宗教等社会问题,但对于出生于经济增长高峰,经历大萧条、二战、以及之后的反战自由运动,最后死于肯尼迪遇刺后第二年的作者来说,那些都是日常:讨厌波兰人的农场女主人;一心想要对黑人“尊重”其实只是想占领道德高地的伪善男人;无法理解女儿竟然跟黑人做邻居的老头,这些人物看似极端,确是生活里真实存在着的,时至今日,仍有阿拉巴马通过反堕胎法;仍有因为读书太刻苦而遭歧视的华裔;奥康纳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度过了格外自由的十年,而忘记世界本来的样子,那些人并没有消失。奥的故事结局都异常痛苦,然而痛苦意味着希望,意味着反省的可能,真实世界中会不会有这样的可能?

  《好人难寻》读后感(一):无处不在的矛盾冲突

  小说通常聚焦在母子或母女的相处上,揭露了两代人的矛盾。上一代人还死抓着过去,对黑人的友好和尊重是建立在优越感之上的,下一代人几乎都厌恶上一代人行事作风,金钱至上。他们总是难以调和,没有谁能说服谁。此外,宗教性也很浓,作者是信天主教的,但作品中的主人公的信仰与现实互相矛盾,往往走向崩溃。总之,很好看,很深刻,也很揪心。在这个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社会,我们父辈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两代人形成根深蒂固的矛盾。希望一切越来越好吧,但我不知道怎样才会变好。

  《好人难寻》读后感(二):一本心揪揪的书

  

钟鼓声、风声雨声、木鱼声、诵经声,像是寺庙内所有的声音在敲击你的心口,本是梵音,却因读这本书很让人难受,几乎是每一篇小短文,都来太过于心痛,眼巴巴看着夜雨涨秋池…

我一直认为,听故事比写故事轻松容易许多,但这次作为一个听故事的人,这本书过于压抑,或者说荒诞。就像序言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汇“扭曲”,对于人性的扭曲,对于人性的误解,所以在读在听的过程中不止一次的疑问,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是因为作者独特的经历才有此感悟么?

历来钟情于悬疑小说,向东野圭吾、阿加莎、江户川乱步、绫辻行人等,每每读起悬疑类型的小说,我都会带着疑问走入作者设置好的一个个迷局,思索着谁是凶手,作案动机、工具是什么?读得越多,反而觉得书写人性的书,像《好人难寻》、《罗生门》更具有悬疑性,是我对人性了解的太浅薄太无知,为什么事情的走向是作者写得那个样子呢,总觉得她已经不只是作者的身份,还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冷静默然的旁观者,文笔心思细腻,细节刻画恰到好处,漠然的任由情节在她笔下流出,好悲伤!

  《好人难寻》读后感(三):在极端环境下才发现我竟然如此不堪,这时才是救赎的开始…

  奥康纳的短篇小说中喜欢《人造黑人》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应该算是奥康纳小说里面比较温暖的一则,随着故事的进行,爷孙俩的心理变化过程既细微又对比强烈。让我感受到 神的救赎或者饶恕是怎样一步步形成了的。

  很多人说奥康纳的的小说非常黑暗,看完了觉得难受。刚开始看是这种感觉,觉得她怎么这么残酷,结局、冲突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激烈?如《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善良的乡下人》《流离失所的人》《好人难寻》……

  当我了解背景之后才发现,奥康纳其实通过文学中构建的一个个残酷的事实,刺痛每一个主人公,让他们真的是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环境,也许只是一个催化剂让你看清楚原来你是这样的一个人,在顺风顺水中,我们总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但是当我们遇到了真正的困境的时候才发现我原来是一个如此不堪的人。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弱小、无能为力之后,才会真正的谦卑、悔改……上帝的光才会真的照进来。所以,看到了这层一层意思后才懂得,原来奥康纳的小说其实是乐观的。

  《好人难寻》最后虽然还是被那个“格格不入”的人杀死了,但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相信她的灵魂是得救了的。因为在死前她最终知道了什么是信仰,真的从她的身上流露出了怜悯和爱真的触动到了“格格不入”,她最后两条腿像孩子一样盘在身下,面朝向无云的天空微笑着……

  《好人难寻》读后感(四):过度的美德是不合理的

  奥康纳的小说很明显具有美国南部色彩,对于黑人还是处于一种贬损和瞧不起的姿态。说奥康纳揭示“邪恶”我觉得其中有一种对于美国国民性的揭示,像《家的慰藉》中提到“过度的美德是不合情理的,适度的善也会引发极度的恶。”在读完《好人难寻》之后,我一直没能理解其中深意,一直等到我读完了整本书才发现奥康纳多排斥的是人们既有观念中的所谓的“善”,人们认定的行善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是在传统文化教化当中规定俗成的 不带任何反思的东西。奥康纳批判的,个人觉得也是一种盲从和愚昧。

  从中国社会来看,当年的江歌案也是“过度的美德”中的一种,不会辨别行善的对象,最终将自己陷入了绝境。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如果抬杠一点来说,为什么批判对象不指向施暴者,而指向无辜者,从这个社会来看,施暴者是极少数分子,大多数人是无知的,行善将自己引入了一种困境而不自知。

  在《好人难寻》所选的这些短篇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帕克的背》,帕克浑身刺青这种符号成为他生命的支撑,但是每个人想得到他人的承认却是很难的,也是最令人沮丧的事情,抛开怕帕克的精神空虚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畸形而断层。帕克只是执着于自己的世界。

  《流离失所的人》我也很喜欢,从一个老妇人对于农庄的经营,她一辈子呕心沥血经营自己的农庄,接受难民为雇工,最后又将他们辞退,庄园很像老舍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最后她却不得不抛弃这一切匆匆死去,这个女人的命运是既可悲又有些自作自受的意味。

  一开始我以为奥康纳很擅长与描写尖酸、刻薄的老太太形象,比如《格林利夫》《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好人难寻》等,后来《你不可能比死人更惨》也挺惊艳我的。

  读奥康纳的小说,给我的感觉是并不令人愉快,因为建立的人物没有多少热情的、世俗的,具有人情味的交流,都是一些勉强的,无奈的对抗。读她的小说并不痛快,我在某种意义上不赞同这种是“哥特式小说”,我总觉得在哥特式小说之中,人物的畸形和不合理行为是与内心呈现出反差的,但是在奥康纳的小说里面却是批判居多。你很能感受到白人所谓的尊严面临着黑人的一个举动或者意料不到的行为将自己陷入绝境,他们的价值观念顷刻间土崩瓦解,读者对这些人没有同情,还会觉得有些畅快,因为我们看到了无知的恶受到了惩罚。

  也是从奥康纳这里,我看到了国民性的差距,中国的“国民性”依然是鲁迅笔下的看客文化,事不关己 ,也便没有了积德行善和为非作歹之分。中国人更倾向于不去行动。当时我觉得奥康纳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应该得到重估,在网络社会下,有多少人自以为是的讨伐和谩骂那些不恰当的行为,结果就变成了网络暴力,自以为是后面也是另一种自以为是的“美德”,而且,这是法律所监管不到的地方。

  我不觉得奥康纳的“适度的行善”有什么歧义,行善也得分清是非对错,对象和场合。但是又有时我们只是普通人,不是上帝,我们做不了那么理智清醒,是做还是不做。做人好难啊。

  《好人难寻》读后感(五):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一个种族歧视严重的国家,黑人居然能够当总统,这可能是八年前美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奥巴马竞选上了总统。如果你以为种族歧视就不存在了,那可就太天真了。这不,特朗普上任后有取消了众多已经颁布的黑人福利政策。历史还在轮回,歧视还在反反复复。

罗曼罗兰曾说过,我们只崇敬真理,自由的、无限的、不分国界的真理,毫无种族歧视或偏见的真理。

  奥康纳也用她的方式在反抗着歧视、反抗着黑暗的人性、反抗着她短暂一生中的恶。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南部作家的杰出代表,作品常以黑暗、恐怖、凄凉、死亡等主题而备受关注,也因此被称为她的小说是“南方哥特式小说”。奥康纳的一生短暂而穷苦,她写作的环境很差,生活的环境也很糟糕,她的孤独无人知晓,也就是在这样的孤独下,她挖掘出了小说中那些人物的丑陋,给她提供了不少灵感,所以她的小说人物也常常处于一种很极端的环境下。

  表性的作品。

  奥康纳的作品中经常写到种族、宗教、社会等级的问题,她将这些问题浓缩在一个小小的农场、或者一个家庭、亦或者是一次家庭旅行的路上。

  也许是看过更重口味的小说,《好人难寻》至少没有让我觉得压抑和可怕,但几乎每一篇小说中都有人去世,甚至去世的还不止一人:比如,她笔下梅夫人的无奈、朱利安母亲的猝死、好人难寻中老太太一家的惨死,可从细节的描述来看,不得不说奥康纳是一个善于在黑暗中寻找光的作家,她为数不多的文字都在讽刺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种族歧视、愚昧无知甚至是暴力问题,她是一个了不起的“灯塔作家”。

  比如《好人难寻》这一篇中,故事从一个家庭外出旅行出发,尽管家人都不喜欢家里的这位老太太,但是还是在老人的指路下,走错了路并且翻了车,这时一伙监狱的逃犯看到了他们,一切的起因只因为老太太认出了逃犯的身份,所以一家人都被灭口。被灭口并不是这个故事的高潮,真正有意味的是老人和杀人犯的对话。老太太试图用善意的语言感化他们,可最后还是被杀了。

  奥康纳在小说中并没有太多对这个杀人惨案的情绪铺垫,就像一个平静的观看者,目睹全程、一言不发。只是她似乎还是给这样的黑暗开了一个口:“她是个好人,如果每朝她开一枪的话”。杀人犯也有选择善良的机会,只是他选择了作恶。

  书中的j几部短篇小说中,奥康纳都隐藏了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选择,如果说死亡是黑暗的话,她给了人物可以活的机会,但是却没有人把握的住,因为腐朽的思想和落后的智识,让他们看不到光明。

  她的小说细节描述很有感染力,《格林列夫》篇的第一段,其中有仅仅3行字的场景描述,就使用了3个“黑”字,将小说中深夜院子的安静、逃脱的牛的猖狂、梅夫人的无奈描写的l淋漓尽致,似乎从开头我们就难猜到她可怜的结局。

  是的,她最后就是被这头牛角扎死的,这篇小说中印象最深的是奥康纳对梅夫人儿子们与她对立、看不起她的描写,整篇小说正面写梅夫人的并不多,几乎都是在描述与她接触的不干事儿的儿子们,以及管不住的农场工人、工人的孩子们。一切压抑着她的外部环境在被不断的放大,梅夫人被“压的”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奥康纳对这个可怜的女人一点也不友好,已经生活的这么苦了,为何还不让好好活着;奥康纳又对这个女人很善良,既然活着是一种给痛苦,那倒不如死了吧,解脱了。

  读她的小说,总是能感受到一股挣扎的力量,仿佛是在对那个时代说“不”,是对当时社会种族歧视、宗教歧视的反抗与讽刺。她的每一则故事都很平淡,像是就在讲自己的故事,或者邻居的故事一样,但她的小说却不平庸,她的平淡之中能给人带来如此大的震撼感。

  我们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了解奥康纳极力还原的那个时代,人性的善恶之战却并没有禁锢在那个时代,她带给我们灵魂的冲击感在当代依旧足够让我们深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