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打烊时刻》经典影评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打烊时刻》经典影评有感

2020-10-19 06:1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打烊时刻》经典影评有感

  《打烊时刻》是一部由尼科尔·沃格勒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德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烊时刻》精选点评:

  ●3.5 挺有趣的一部,一个外国人拍台湾竟然如此有当地的味道。35的胶片质感真的太珍贵了,开头接近3分钟的海浪长镜头和结尾在丛林中穿梭的长镜头,像一场梦,台湾人的富裕梦,迷离得很真实,在电流的嗡鸣声里走失。

  ●如果对人的生活状态并不真正感兴趣,为何选择了一个如此生活化的场所切入?大段大段素材堆砌更类似于城市景观的展示而非城市空间的呈现。直到最后二十分钟,人与环境终于发生联系,才真正对味。

  ●哇,看来甄嬛传真的挺受欢迎的

  ●一大早饿着肚子看电影,我哭了,我也想吃凌晨的清粥小菜啊。拍片的瑞士青年导演和小店的中年夫妇语言不通,被纪录对象从始至终也不明白剧组在搞什么,对于他们来说唯一重要的事只有在凌晨喂饱这群奇怪的西方年轻人。热带都市里的夜复一夜,有的段落特别好,特别有热带梦境感,有的时候又让人觉得这只是一场空镜的散漫堆积,观察浮于表面,终还是异乡人的眼光。我本以为天亮会是结束,导演想的却是休憩,是打破常规、离开城市,是到风里雨里别人的店里去,算是一点惊喜。

  ●清粥小菜侯孝贤

  ●City meditation.

  ●是那种理想的电影

  ●想成为夜行人。

  ●夜消失後就飛起來

  ●給我未來次子的回憶錄。這麼瘋狂而美麗的生命(?)。

  《打烊时刻》影评(一):不沉睡的城市

  在市井之中的嘈杂掩于台北凌晨的夜,色调构图都很好看,主题线好几条,饭店老板,街道上的小狗,经营抓娃娃机的情侣,练跆拳道的人,菜市场的经营者,城市的建设者,稀疏的车辆,片段很多但不乱。

可能是因为拍摄者语言不通吧,只听得见有交流的声音,但听不清具体的内容,对于非本地的人来说感觉很有代入感,就好像是自己城市的某一个街角发生的事情一样稀疏平常,在这庞大的城市里我们都不过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过着毫无波澜的生活,看似乏味无趣又机械,但随着黎明的一点点到来,好像活力又一点点注入这个城市,片刻的休息后,饭店老板再次骑着摩托车奔波在各种市场之间,风灌进他的袖口,鼓起他的衣裳,而他只是微微颤抖着目光坚定的向前驰着,这一路有可爱的小狗,和其他老板唠着家常,在路过山路时停下来看看晨曦之间的山峰与树木,抽上一支烟后,再次奔波在生活的路上,一会儿就又要见店子里的那个可爱又唠叨的老太婆啦,总而言之很好睡

  《打烊时刻》影评(二):迷失台北

  凌晨三点的新光快速并没有想象中畅通无阻,每一条行车线上都有仿若不堪重负的大货车缓慢行驶,又或者是司机故意放缓脚步在欣赏灯火熄灭的夜景,于是只能在实线变成虚线之前,默默忍受着这种煎熬,此刻,我想起了《打烊时刻》。

  其实现在已经很少时间能坚持到这个城市“打烊”,要么是失去了熬夜的精力与兴致,要么是已经被睡意和醉意拉扯进了“断片”的陷阱,日间喧哗逐渐褪去,反倒是呈现出另一种略带寂寞的烟火气,这种感觉,大抵上跟喷出一口夹杂着倦怠、满足和些许失落的事后烟相仿。镜头下像是跟着韵律舞动的工程车、抓娃娃机硬币相互碰撞的声响、在荒芜旷野随风摇曳的风信子,唤醒我们关于夜游城市的琐碎记忆,在屏幕内外相互辉映、拉扯、赞同、否定,形成奇妙的观感,而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镜头,像是故意为之的留白,让观众去梳理关于打烊的脉络,寻找熟悉与陌生城市间的链接,或许正是在异国他乡的焦虑和无所适从中,我们才能唤醒对生活之处的某种热情,就如同此刻想拿着相机出门去的自己。

  惋惜的是这种带着细腻诗意的情绪,中断开始多了编剧刻意的“故事性”:她太急于从拍摄到的琐碎片段里勾勒出台北的轮廓、急于挖掘打烊背后人物的生活,让原本熟悉亲切的情感变得陌生,原来这些都不过是异乡人的一次窥看,缓慢流动的水流流入泥潭,最终变成死水,距离感保持的太好变成一种疏离,我不承认这是自己接触过的台北印象。

  突然想起,我真是好喜欢蔡明亮镜头下的夜色,好喜欢在公园长凳痛哭的杨贵媚,让人觉得比纪录片更真实,也更动人。

  《打烊时刻》影评(三):映后Q&A

  一些还停留在记忆里的回答。

制片 摄影 导演 主持人

  #关于随意的拼接:剧组全程without concept,所有的景象都是在拍摄的一瞬间决定的。

  #关于胶片:导演第一部作品就是和这位摄影师合作,用胶片进行的拍摄。两人都非常喜欢胶片拍摄的过程与质感,当然拍摄过程也是非常辛苦。每当人使用digital camera过后,就会更依赖于其便利,而影响整体的影像效果。所以会继续坚持使用胶片。

  #关于语言隔阂:到台湾虽然有翻译,但也不是随时都在,很多时候只有靠小本本上记的一些简单用语和手势比划来交流。

  #关于拍摄过程:导演夜晚在大街上寻觅到了这家店,交流过后店主同意了拍摄。有时候一晚上拍摄只会专注于一个场景,比如切菜,比如和顾客的对话。剧组几乎每晚都会待在店里,接受来自当地居民异样的眼光。大家会奇怪,这个西方导演为什么要在那装成一个电风扇在那晃来晃去地拍,不甚理解这些欧洲人到底在做什么。

  #关于海滩场景:店主的休息间隔很随意,有时候7天,有时候10天会休息一天。剧组为了不影响他们正常营业,等了两周店主终于同意去海边拍摄一些场景。

  #关于娃娃机商店:拍摄间隙导演在店铺旁边瞎晃悠,发现隔了一间铺子的娃娃机店俩人正在收拾硬币。当时已经凌晨4点过,在征求了意见过后也对娃娃机店进行了一系列的拍摄。

  #关于失去主人的狗的对话:剧组的翻译偶然听到了这段对话并告诉了导演,导演觉得很是有趣,于是当那个顾客再一次光临时请他们重现了当时的那段对话。

  #关于侯孝贤和拍摄原因:导演之前并不是很了解台湾电影,最近才有所接触。很喜欢侯孝贤以及一些台湾老电影,但这并不是来台湾拍摄的原因。主要缘由是导演几年前在台湾参加完一个活动过后对当地的夜市生活非常喜爱,于是便开始构思这部纪录片。从筹备到拍摄结束一共花了4年的时间。

  #关于各地展映:从去年洛迦诺开始一直在跑各地电影节,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部电影,在快节奏的生活下能够慢下来,细细欣赏它。到目前为止只是在瑞士进行了小范围的公映。

  #关于店主夫妇:目前电影中的店主夫妇还没有看过成片,导演希望之后能在台湾的一些电影节大银幕上进行放映。她曾试过打电话询问店主夫妇要不要成片的DVD,然而他们更关心的是导演什么时候能再来他们店中品尝台湾的当地美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