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矮婆》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矮婆》影评10篇

2022-04-22 03:00: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矮婆》影评10篇

  《矮婆》是一部由蒋能杰执导,云洁 / 蒋重秀 / 云霞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矮婆》影评(一):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的力作,少有呈现中国乡村现状的佳作!

电影《矮婆》海报

  《矮婆》讲诉了留守儿童云洁(外号矮婆),在山村里与奶奶以及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相依为命的故事。在这个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12岁的云洁每天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许多繁重的家务。云洁同时也目睹了很多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南下打工的情景。不幸的是,没过多久,相依为命的奶奶突然离世,云洁不得不也带着两个妹妹,背井离乡地去寻找自己在广州打工的父母。而长年漂泊在外的父母也一直面临着她所不能想象的生存压力和许多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矮婆”去到广州后面临着“留不下”又“回不去”的尴尬境遇更是引发了观众对这一残酷的社会问题的深思。

电影《矮婆》剧照

  影片整体非常客观写实,通过主人公“矮婆”的视角给观众揭开了村落里发生的种种故事。大量的固定式长镜头的使用,让人沉浸在某种思绪里;回归自然的色彩与构图,给人一种宁静真实的观感。值得关注的是影片的表演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完成,他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主演蒋云洁饰演该剧的灵魂人物“矮婆”,电影中很多情节就是她所面临的生活状态,所以小云洁在拍摄时并没有过多刻意的表演,而是把自己的感受真实的展现出来。导演也没有做刻意的干涉,在讲解了大致情节后给演员们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发挥。这种大胆的拍摄方式包容了多种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造就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整部影片格外质朴、自然。

电影《矮婆》工作照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矮婆》拥有非常优秀的幕后班底。剪辑指导是廖庆松老师,从业30多年来几乎和台湾每一位重量级导演都有过合作,包括早期的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到近年的《刺客聂隐娘》、万玛才旦的《塔洛》,剪辑的电影超过70部,多次获得台湾金马奖。音乐指导林强也是多次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音乐奖的获得者,近期代表作包括《刺客聂隐娘》、《翡翠之城》、《强尼·凯克》等。该片的核心主创还包括一群对电影有着执着梦想和激情的80后90后。

剪辑指导廖庆松老师和蒋能杰导演合影

  《矮婆》导演蒋能杰多年来一直坚持用影像记录着农村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其纪录片风格非常质朴真实,屡获殊荣。2014年,拍摄长达6年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震撼亮相,荣获了第三届凤凰纪录片大奖最佳纪录长片奖,德国法兰克福影展一等奖等殊荣。又经过3年的打磨,这部公益题材的剧情片《矮婆》终于走上了大银幕。不论是纪录片还是大电影,蒋导说他的创作初衷从未改变,“留守是整个社会变革道路中蹒跚前进的脚步,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乡村教育和留守儿童的生活”。

  《矮婆》影评(二):矮婆

  影片中对矮婆的刻画还是很饱满的, 矮婆的懂事让人心疼,她不能像妹妹一样去撒娇,独自占有一个桃子,全心全意的学习,其中一个原因是她比妹妹们年长,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是一个“没有妈的孩子”,虽然她恨那个生下她便抛下她的妈妈,但当写“我的妈妈”这篇作文时,她想到的还是亲生母亲,即使连样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但是心底里,她只有这一个妈,妹妹的奖状在片中多次出现,大家都夸她有出息,当她们要去广州时,妹妹请求矮婆帮忙摘奖状,说贴到妈妈的房间,但矮婆硬是不给摘,她就是看不惯妹妹的炫耀,但即使她也得到奖状,她又能向谁炫耀呢。家里一出什么事,矮婆就不得不挑起重任,挑柴烧火做饭,收稻,下雨天的夜晚要接屋内的漏水,奶奶重病及过世亲戚邻居都会说:矮婆来了矮婆来了,大家完全把她当一个小大人了,她不得不表现出不该属于她这个年纪该有的成熟,而她还只是个未发育的孩子。最后,矮婆在死亡和现实面前体验了成长,矮婆不仅心理上从一个懵懂的小孩变成了少女,生理上也发生了转变,未知的前程冷不防的砸过来,必须接住并承担。 影片结尾看似是充满希望的,而我看到的却是对矮婆命运的感叹,谁也不知道矮婆接下来会怎么样,是继续读书考大学还是承担家庭重任去广州打工,显然比较可能是后者,因为妹妹成绩好,矮婆又作为姐姐,奶奶的去世也使家里失去了一个劳动力,妈妈不得不回老家,但仅靠父亲一人的工资是很难支撑的,而“没有妈妈”的矮婆是最应该分担这份责任。

  《矮婆》影评(三):蒋能杰导演公益电影《矮婆》海报首发!

  《矮婆》主海报(横版)

  《矮婆》主海报(竖版)

  电影《矮婆》豆瓣主页: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35427/

  能杰导演简介

  独立制片人 纪录片工作者 导演

  2009年:成立 棉花沙影像工作室

  2010年:纪录片《路》(入围 第七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

  2011年:纪录片《常春庵》,

  2013年:发起《抗战老兵系列纪录片拍摄计划》

  2014年:纪录片《村小的孩子》、《初三》

  (荣获 德国法兰克福影展 一等奖 )

  (荣获 第三届凤凰纪录片大奖 最佳纪录长片奖 )

  2015年:抗战老兵纪录片《龙老》

  (荣获 国家记忆2015 致敬抗战历史记录者 )

  (荣获 2015年度 “米兰世博会 之 亚洲筑梦人物奖 )

  (荣获 2015年最第四届凤凰纪录片盛典 最佳提名奖 )

  (荣获2016年集美·双栖 最佳纪录片短片奖)

  2016年:完成公益纪录片《加一》

  ( 荣获第四届深圳青年影像节纪录片类 最佳创意奖 )

  ( 香港中文大学 第二届中国民族博物馆 永久收藏奖 )

  2017年 :公益电影《矮婆》、纪录片《川军老兵彭国臣》

  《矮婆》影评(四):真实动人

  这部片子是从一个纪录片中延生出来的剧情片。故事真实动人,感动之余思考更多的是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诸如乡村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城乡间的资源分配差距。今天的祖国发展很快,我们的一切都在慢慢变好,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更进一步的地方做得并不如意。希望这部片子能够提供给大家一个比较好了解光鲜之下的另一种存在人群,他们是组成我们这个大家庭更大的人群—农民工与他们的子女。一个发展成熟的社会应该要有一些帮助其它弱势群体的机制。本片的导演也是一个热心公益的人,他与其他的社会爱心人士一道共同推进了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很高兴看到我们的社会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是真正把社会关怀付诸行动的人。为他们点赞!

  《矮婆》影评(五):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起了1999年的那条裙子……

  大概是因为自己是从乡村走出来的,而蒋能杰的镜头对准的是正好是乡村,每次看他的作品总能炸出一些老旧的记忆。

  20180414,北京大风,走路+地铁+走路,花了大概两个小时,在一个咖啡馆看了蒋能杰的电影处女作——《矮婆》。对面两个男热嗑瓜子、播放屏幕太小无法感受细节、服务员走来走去、熊孩子不安分……观影体验并不好,但还是有很多情节被戳中,比如——

  “奶奶,给我五十块钱。”

  “要钱干啥?”

  “学校跳舞,买裙子。”

  “跳舞还要花钱啊”

  这是电影开始不久,一个小女孩和奶奶的对话(大概是这个意思),这也是我看这部电影第一次想流泪。

  小学二年级,当时我就读的希望小学破天荒要举办一次六一表演,还专门请了老师教基本功、舞蹈动作。虽然我因为笨在学基本功就被老师撵走了,但最后还是跟着学会的小伙伴学会了舞蹈,有机会在另一个节目里表演,而表演需要裙子。

  当时最流行的是连衣裙,外面有一个纱材质的短外套。同村的小伙伴早就买了,乳白色的,又有点发灰吧,外套很厚重的材质,唯一的一颗扣子外面包着一层布,我很喜欢。

  一个傍晚,我也看到了自己的裙子,白色的,带着红色的花边,外套是薄薄的白纱,扣子是塑料的,没有布。当我穿上给大人看的时候,他们才发现红色花边竟然有一个像被烟头烧过的洞。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是1999年的夏天,那条裙子18块钱,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条裙子,甚至是童年唯一的一条买的裙子。之后的更长上学时间,偶尔在家才会穿裙子,但也都是堂姐表姐送来的。

  如果不是真的经历过,恐怕没理解买一条裙子在乡下也是一件需要筹备很久的事情。就像当天观影的时候,看到女主和小伙伴走路上学,观影的孩子中有个声音:他们为什么走路啊?

  如果不是真的体验过,我想没有电影会把这种细节放到电影里。

  电影不完美,我甚至只给了三颗星,但对于用镜头记录乡土故事这件事,真的很佩服蒋能杰,更感激有一天能够在电影里看到那么贴合自己经历的情节,像是在复盘自己连照片都很少的童年、少年时光。

  有人记录自己的成长,这一点特别羡慕女主角蒋云洁,长大看会是一份很独特的回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加油,女孩!

  突然有个小心愿,今年夏天给自己买一条很好看的裙子吧!从乡村到北京,自己也要继续加油啊!

  《矮婆》影评(六):首映现场观影感受

  以前看过蒋导拍的《村小的孩子》、《加一》、《初三》等独立纪录片,也和蒋导聊过电影,这部片子是和之前的纪录片一脉相承下来的。本片的女主角云洁小姑娘是导演在《村小的孩子》里就拍摄的对象,片子里出现的佳伊就是记录片《加一》中的女主角佳伊。留守儿童是导演一直在关注的对象,蒋导本身也曾经是留守儿童。

  从首映式现场观影的感受来说,很像独立电影,很多长镜头,节奏偏慢。本片的剪辑廖庆松老师、配乐林强老师和大陆的独立影人合作很多,比如同为湖南导演的黄骥。

  片子里的演员都是蒋导村子里的亲戚朋友,蒋导说自己导戏只是给大家讲一下要拍什么故事,台词全由演员自己发挥,所以片中的对白都特别接地气,感觉非常自然,很像纪录片。

  从摄影的角度来看,有点把家乡拍得太美了,像水墨画,观影时我甚至有点羡慕能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长大的孩子。

  观影现场见到云洁后,送给云洁一本书,云洁很有礼貌,鞠躬致谢。这是云洁第一次来北京,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很难得的是第一次看电影就是看的自己主演的电影。

  导演本身是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的银杏伙伴成员,一直期望能够通过自己拍的片子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群体。导演自己还和老婆一起在家乡经营了四家乡村书屋。就像导演常说的,要做行动派。

  《矮婆》影评(七):值得期待

  以前一直关注蒋能杰导演,他是做纪录片,关注留守儿童和抗战老兵居多。纪录片很有自己的风格,很少用音乐,吸引人的是故事本身,剪辑是属于很朴素的那种,自成一派。现在做了剧情片,说实话还真得是很期待!

  纪录片导演转型做剧情片,这是一种突破,但我觉得,这一切又是水到渠成的,这几年来拍摄纪录片的积累,应该为拍电影提供了不少素材和灵感,通过看豆瓣上的海报、剧照和宣传片,看样子还是沿袭纪实风格。居然用得全是非职业演员啊,厉害!很好奇说戏的时候是怎么说的,非职业演员可是对导演很大的考验,更何况这还是蒋导的首部电影!

  顺便,蒋导,京东众筹支持了下,略表心意,希望电影能早日上映,到时一定捧场!

  《矮婆》影评(八):公益电影《云在故乡等我》冬季戏份拍摄杀青!

  2016年3月,由湖南籍导演蒋能杰,自编自导的公益电影《云在故乡等我》于广州杀青,日前电影开始进入紧张地后期制作。

  此时,春日伊始,阳光和煦,草木萌发着生机,无论城市或乡村都被点缀上一簇簇烟霞。电影于2015年8月开机,剧组40多人,自内蒙古、北京、陕西、河南 等地聚集村野。经历了夏冬两季的拍摄,《云在故乡等我》这个自仲夏而始,由春而止的故事,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四季轮回。

  电影改编自纪录片《村小的孩子》。对于剧中非职业演员,他们是怎样的演绎自我呢?导演是怎样掌控非职业演员的情感呢?其实正如导演所说:这本就是一部本质意义上的纪录电影,情感演员本身。大山深处的乡村里留守着孩子和老人,他们生活的土地上上演着一幕幕淳朴的世故人情,导演在四季分明的乡野土地上,展现着孩子们留守生活的酸甜苦辣。

  与夏季拍摄不同,在冬季拍摄的戏份中,女主角云洁的生活急转直下。

  村庄的冬季寒冷凛冽,在田野间追着云彩长大的孩子,终要面对莫测的世界——奶奶的离开让云洁告别童年,跟随父母徘徊乡村与城市边缘,再回到故乡时,已是春日。本以为离开便是告别,再次来到那末云彩依旧停在等待。云洁的故事影射着当下留守儿童的现状,是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正待关注与解决的问题。

  冬季戏份基调压抑,感情浓郁。这使得场景的调度、演员情绪的调整……都变得格外重要。在片场,为保持收音质量和拍摄效果,剧组有着十分严苛的规定,在拍摄几场十分重要的“感情戏”时,导演甚至要求做到场内全无闲杂人等。细致严苛的要求使得影片的拍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保障。

  根据剧情的需要,以村庄为背景的戏份全部完成以后,剧组要前往广州拍摄云洁一家在城市工厂的戏份。奔波于湘粤两地,这辛苦坏了剧组成员。而为使广州的拍摄顺利,制片组很早就做好了准备。拍摄地点的选景和沟通,剧组人员衣食住行的安排……皆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这使得剧组得以在广州圆满杀青。

  紧接着,电影将走入后期剪辑与调色的关键流程,为了可以让这部带着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饱含诚意与真实的作品,得以完美呈现在大众眼前,所有的人仍在努力。

  本稿由剧组导演组:导演助理陈缤蕊完成

  《矮婆》影评(九):中国乡村留守儿童的真实现状,你清楚吗?

  湖南小山村里12岁的“矮婆”,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讲了一个“中国故事”。

  文/马明月

  来自:微信公号 老编长谈

《矮婆》剧照

  “矮婆”……

  影片里出现一个老太太,起初,我以为她就是矮婆。

  随着故事继续展开,一个面庞稚嫩却目无光彩的小姑娘成为了“矮婆”。

  她叫蒋云洁,一个12岁的留守女孩,家里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和苍老体弱的奶奶,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奶奶看管着姊妹3人,矮婆要替奶奶分担很多繁重的家务和农务。

  当自己的两个小妹妹可以围着奶奶撒娇的时候,未成年的矮婆却不得不像个成年女人一样干活。

《矮婆》剧照

  这个女孩有着倔强而犀利的目光,她审视着周围的一切,想从大人那里,寻找自己对未知世界的答案。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会从自己的生命里消失,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同学和兄长离开家乡去城里打工,不明白妹妹为什么总是去和奶奶告自己的状,不明白为什么城市里的学校不收自己念书,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睡醒觉下体留了好多血(少女初潮)……

  这个女孩的疑问,或许代表了中国农村902万留守儿童共同的“心声”。

  大人们面对这些疑问,并没有给出更多的“合理解释”,仿佛等她长大了,就都明白了。

  矮婆和奶奶的对话,矮婆和爸爸的对话,矮婆和小伙伴们的对话,矮婆和妹妹的对话,都是简短而生硬的,然后就是一片沉默。

  那片沉默,仿佛是一个孩子对命运的无声抗争。

《矮婆》剧照

  在被遗忘中长大,永远见不到爸妈,留不住的代课老师,干不完的家务劳动,进不去的城市学校,回不去的贫苦山村,生活在社会底层,寒门难出贵子……这些勾勒出千千万万个“矮婆”的真实困境,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也限制了他们对未来的希冀。

  重病的奶奶在离去前的夜里,让矮婆收好装有寿衣的箱子,还让她找出自己已经准备好的“新衣服”放在床头柜上,矮婆似乎并不知道奶奶正在和她告别,她问奶奶“需要帮您穿吗?”奶奶拒绝了。我很难想象矮婆的奶奶在自己穿上人间最体面的“衣服”时,有着怎样复杂的心情。她既不希望自己的重病拖累儿女,也不希望自己死了孙女们没人照顾。她想“活”,可她必须“死”。

  这是一种怎样的纠结?当城市里的老人们享受着优良的医疗服务,看着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去在意农村里那些已经丧失劳动能力,重病缠身却不愿医治坐等生命结束的贫苦老人们,他们活着只是为了帮儿女们带孩子,而不是真正享受晚年生活,挨一天算一天,能够让家人为自己穿上“寿衣”,能够让亲戚邻里帮忙料理后事,就算这一世体体面面走过了。

  其实,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有着共同的命运,他们过着不能“享受”的生活。

  奶奶留给矮婆的是一只常用的手杖,矮婆把它仔细地收在箱子里。她凝视手杖,就好像在看奶奶一样,她曾经是奶奶的“手杖”,帮助奶奶一起走路,而现在奶奶变成了她的“手杖”,支撑着她一路前行。未来,她的路还很长很远,而那个能带给她安全感的人离世了,她必须学会自己保护自己。

  在这部影片中,矮婆的爸爸戏份不多,却给人印象深刻,这个被矮婆妈妈甩掉的男人,活得有些窝囊,他的第二任妻子,给他生了两个女儿,却看不起他。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也是唯一能外出打工赚钱的人,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他要养活媳妇和3个女儿,他无法让家人真正在城里立足,他没有钱,没有房子,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服装厂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人,靠着微薄的收入和老板的施舍过活。

  也许,他也想让女儿们在城市里上学,但是城里的学校不收;也许,他也想让女儿们生活在城里,一家人其乐融融,但城里的房子是租来的,不是家,他只能让一同进城打工的媳妇带着女儿们回到乡村,回到家乡的老房子里,那里才是家,才有安定的生活。

  也许,我作为一个城里长大的人,不能切身体会那些农村孩子的苦恼与悲伤,但我愿意知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困境,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渴望。

《矮婆》全球首映及主创见面会矮婆的饰演者蒋云洁与观影者交流

  所以,在观影结束后的见面会上,当我看到饰演矮婆的小姑娘蒋云洁出现在大家面前后,我为她准备了2个问题,她答得并没有太多刻意的东西,不像是一个小童星一样伶牙俐齿,而是怀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告诉我,她希望回到家乡好好学习,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还记得1999年的初秋,张艺谋导演的剧情片《一个都不能少》上映,这部完全是演员本色出演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使得人们了解了“代课老师”这一群体。那部片子也改变了“谋女郎”魏敏芝的人生,她13岁一举成名,后来上大学成为一名编导系的学生,然后去了美国留学深造。而与她成名时年龄相仿的蒋云洁,却在别人问她,是不是也想走上演艺之路时,给出了不确定的答案。或许我们希望她会是下一个“魏敏芝”,但或许她就是她自己。

  对于一个完全本色出演的小姑娘,她的表演没有那种被导演的痕迹,以至于我以为自己看的就是一部纪录片,但导演蒋能杰提醒我,这是一部他经过三年潜心制作,为大家献上自己的首部公益题材剧情长片。

《矮婆》导演蒋能杰与观影者分享影片拍摄的故事

  说起《矮婆》的导演蒋能杰,媒体上能看到有关他的关键词是独立纪录片导演、聚焦留守儿童、村小的孩子、加一、棉花沙、湖南农村娃……而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真性情、怀乡、不忘本、不世故的人。

  这样一位关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能够借钱去完成电影作品的导演,多么难得。

  最近,在影院看了几部国产片,但我能真心向别人推荐的,恐怕只有《暴裂无声》,一部折射社会阴暗面、戳人心窝子的犯罪悬疑片,看完真的觉得中国社会暗藏的很多社会问题令人“惊悚”。那个深邃黑洞里究竟隐藏了什么?那一句面对坦白从宽,而说出的——“没了”,泯灭了多少人性?片名《暴裂无声》背后又隐藏了多少底层老百姓的无奈和挣扎?我想一切答案自在人心,人在做,天在看。守住文明的底线,对生命常怀敬畏之心。

电影《暴裂无声》海报

  和忻钰坤导演的《暴裂无声》一样,《矮婆》是蒋能杰导演的一部诚意之作。但目前,电影《矮婆》还没有在影院上映,关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人,可以在“中国故事”单元看到这部优秀影片。真希望,更多观众可以看到《矮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止在观看影片的评论里,而是真真切切在我们的行动中,在一个国家的行动中!

  希望,千千万万的“留守儿童”在乡村绽放笑脸,就好像影片结束前,矮婆看到快死的多肉又活了,她开心地笑了。有观影者说矮婆的身体里住着一个苍老的灵魂。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矮婆是一个笑起来非常好看的小姑娘,犹如春光里的花朵——绽放!

  :)

《矮婆》全球首映及主创见面会合影

  《矮婆》影评(十):蒋能杰导演公益电影《矮婆》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

  2018年4月11日下午18:30,蒋能杰导演电影《矮婆》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进行全球首映,该首映仪式暨媒体见面会在北京百老汇万国城2号厅隆重举办。映展交流会上,出品人吴晓苏、制片人程以鹏、导演蒋能杰、主演蒋云洁、联合编剧罗丽和摄影师肖海平等《矮婆》六位主创人员悉数到场,共同分享幕后创作故事,与到场的媒体代表和观众交流互动、合影留念。

  用影像关注社会:蒋能杰导演转型诚意之作

  《矮婆》于2015年08月05日正式开机,经过三年精心制作,2018年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进行全球首映。《矮婆》是一部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教育为题材的公益电影,也是当下少有的深刻关注当今社会问题的乡村题材电影作品。影片讲述了留守儿童小云洁(外号矮婆),在山村里与腿脚残疾的奶奶及两个妹妹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在没有青年人的村子里,云洁与同伴们过着简单而又纯真的童年。12岁的云洁除了要努力学习外,还负担着繁重的家务,辛苦与快乐交织在这个夏天里。到了冬季,蒋云洁目睹了即将升学的好友们相继离家出走,南下打工。而奶奶的突然离世,使她还算轻松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只能开始独立面对残酷的生活和人生。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推算出:中国大约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共有9683万,已近一个亿的规模,这是非常触目惊心的数字。蒋能杰导演自2009年创立棉花沙影像工作室,在此后10年的时间里致力用公益纪录片形式关注留守儿童、乡村教育等社会问题,并屡获殊荣,2014年,著名纪录片导演摄制达六年的关注留守儿童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荣获第三届凤凰纪录片大奖 最佳纪录长片奖等荣誉。这次公益电影《矮婆》算是蒋能杰导演从纪录片到剧情长片的转型之作。影片采用大量固定长镜头,依旧沿袭纪实风格,真实、自然、感人的同时又深具人文关怀。经过三年的潜心制作,给观众带来了一部诚意之作。

  强大的幕后团队:灵活的拍摄手法造就更多可能

  《矮婆》作为中国少有的关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公益题材院线大电影,其背后的幕后团队更是具有强大的实力。除了有十年纪录片拍摄经验、致力关注社会的蒋能杰导演执导外,更有号称“ 台湾新电影保姆 ”之称、侯孝贤大师的御用剪辑师 - 廖庆松老师操刀剪辑。还有拿了五届金马奖原创配乐、曾多次与贾樟柯导演合作的林强老师制作音乐。除此之外,还有一帮有着激情和梦想的80、90后年轻电影人,其中更有00后小女孩:全片核心灵魂人物 –“ 矮婆 ”扮演者蒋云洁同学。正是这个具有实力和 诚意的团队,才能共同造就公益电影《矮婆》。

  同时,《矮婆》另一大亮点即为灵活的拍摄手法。该片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参与拍摄。拍摄过程中,导演只讲解大致情节,而所有具体人物对话均由演员自己发挥,让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现场演绎。如此创新的拍摄手法,结合了多种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在不断的演绎过程中不仅造就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更使得片子真实而自然,感人至深。

  此次北京电影节上的全球首映,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媒体前来观看,许多业内人士也纷纷对《矮婆》带来祝贺,共同支持这一关注社会、关注乡村的公益电影。在不久《矮婆》上线院线电影的将来,让我们共同预祝此番诚信之作能票房大卖,也希望可以让更多人共同关注乡村教育和留守现状。

电影《矮婆》首映仪式电影《矮婆》首映现场电影《矮婆》导演蒋能杰回答观众提问电影《矮婆》主演云洁和主持人交流!电影《矮婆》首映观众提问电影《矮婆》摄影指导肖海平回答观众提问电影《矮婆》主海报电影《矮婆》主创名单电影《矮婆》剧照电影《矮婆》剧照电影《矮婆》剧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矮婆》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