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返柏林》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重返柏林》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2022-03-11 14:54: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返柏林》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重返柏林》是一部由Catherine Lurie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返柏林》精选点评:

  ●电影说,历史不需要煽情只需要铭记。我说,神是人类无能为力时候为自己制造的心灵庇佑所。

  ●整个欧洲都对不起犹太人。#siff

  ●题材好 拍得一般

  ●好的题材烂的导演

  ●其实觉得一般。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精分,经过二战被纳粹屠杀的惨痛经历,犹太人嘴上说着希望世界和平,可现在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其实拍得很一般。上影的字幕翻得也不好。但由于题材的关系还是很致郁了。

  ●题材不错,水平不行。

  ●重走历史路吧,骑着摩托车,我们或许永远做不到感同身受,但至少请记住旅途上的悲痛。背负前人的历史前行,也许才能保护后来人避免相同的境遇。

  ●朝圣之路,重温历史。犹太人值得尊重的民族,他们牢记民族的苦难,依靠智慧、坚韧、奋斗,创建了一个民族国家。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并没有遗忘自己的身份、曾经的屈辱,他们与世界和解,却坚持审判杀戮的缔造者。马卡比运动会,是传递和平的体育盛会,而这条路走了将近一个世纪。

  这部纪录片是讲述一群犹太人为了2015年在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举办的马卡比运动会,骑摩托车从海法出发,横穿东欧中欧传递火炬前往柏林。而他们行动的起因,却是1935年他们的犹太前辈们骑摩托车周游世界,拜访各地犹太人社区,传递马卡比运动会精神,邀请他们前往巴勒斯坦,这在犹太人遭受严重迫害的当时非常有实际意义。参加本次骑行活动的骑手中有当时的骑手孙子,也有当时犹太社区见过骑手的后人,更多的是自己或者亲属遭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后人,整个骑行是在当年骑行80周年,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背景下进行的,而且火炬的目的地还是1936年臭名昭著的反犹奥运会(不准犹太人运动员参赛,美国的两名接力犹太人运动员也被替换)的举办地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更有一种特殊的含义。

  对于一众骑手而言,这次骑行其实更是追寻记忆之旅,重新回忆那些他们亲身或者亲属亲身经历的纳粹迫害屠杀,以及他们同胞被法西斯屠杀的悲惨记忆之旅,从希腊的塞洛尼基,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从奥斯威辛到比克瑙,他们一路上在讲述发生在自己亲属身上的悲惨故事,也在了解他们同胞所遭受的浩劫,匈牙利多瑙河畔箭十字党屠杀犹太人的故事尤为悲惨,犹太人被逼着脱下鞋子,用鞋带绑手,被集体枪杀在多瑙河畔,尸体被丢进多瑙河,河水为之变红。现在河边摆放着他们的鞋子以示纪念,这故事由当时幸存者的儿子讲述给骑手和他女儿,连他女儿听的也不禁恻然。

  在奥斯威辛,比克瑙发生的一切让这些年轻一辈都了解了这样的悲惨事不仅仅是故事,而是真实发生在他们前人身上的遭遇,当一个女骑手问一个老头,我们年轻一代完全可以把这忘记时,一个集中营幸存者老人提到了他亲眼看到了纳粹皮靴踩死婴儿和老人,他们发出的惨叫声让当时只有八岁的他终身难忘,现在参观集中营又勾起了回忆,他有责任讲述故事给后人,这应该也是这群骑手此行的意义,他们不仅要传递马卡比运动会火炬,更要传递大屠杀的记忆,让悲剧不再重演,他们在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用火炬点燃长明火,因为他们的行动彰显了马卡比精神,而他们在犹太社区也把这种精神向下传递,哪怕上帝失位,犹太人也必须自救自强。讽刺的是犹太难民从大屠杀幸存后,被关在英国人的集中营,和德国人给的待遇并无二致,他们经过匈牙利边境时看到的叙利亚难民被堵在边境铁丝网一侧,和当年的犹太难民又惊人的一致,所以他们一行人祈祷的大屠杀不再发生只可能不发生在犹太人身上,其他民族身上依然在发生。

  看完片子最大的感慨是犹太人可以做回顾大屠杀的摩托之旅,我们为什么要弄重走长征路,为什么不走文革惨案之旅呢?

  《重返柏林》影评(二):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的事

  一直很排斥这类大屠杀,人类曾经暴行题材的片子。因为我知道,看完我必然心情沉重压抑,久久无法释怀。尽管,这部重返柏林大篇幅是记录骑行摩托车重返柏林的历程,只是穿插叙述那段历史和不同人的故事,平淡的描述,我依然压抑不住自己的情感,几度泪眼婆娑。

  骑行者基本都是战争受害的犹太后代们,作为同样的战争受害者的后代中国人,还是很容易能够引起共鸣的。

  在废弃的火车站的车厢里,站在昔日集中营的旧址,在多瑙河边看着一双双鞋......我想,这和我们站在南京大屠杀的旧址,看着博物馆中的陈列,看着那一个个名字,甚至没有留下的名字,那种心情,是相似的。

  很多屠杀幸存者都不愿意在自己的子孙面前去谈论任何相关的内容,不愿意再回忆,更多的是不想子孙们再承受这份痛苦,折磨一生一世。很奇怪,这种心情,我也能理解,就和我排斥这类片子一样。曾经,张纯如因为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而自杀。哪怕是时过境迁,哪怕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去看这段历史,你都会发现,那种泯灭的暴行令人发指,对世界充满悲悯之心的人看来尤为痛苦。所以,不愿意,后代也承受,可是,历史,并不会因为你拒绝去了解,就不存在。最可怕的是,历史会重演。

  骑行者经过边境线,亲身体会到面对面的难民们,隔着封锁线,难民说: 我们应该仇恨犹太人.......但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 民族,国家之间的仇恨,不是历史导致的吗,过了那么久,依然在可能毫无交集的人们之间竖立了敌对。

  有的人觉得,我们记住这样的历史,是为了以后再也不要重演。可是,我很悲观,我并不信。纵然有很多人追求和平,可是依然有很多人不在意和平,和平奖还颁给美国总统呢。 人类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更何况,这伤疤如果只是在你的父辈祖辈或者别人身上,你是否还会在意?

  所以,我秉持,强者才有话语权,弱者连说话的资格都没有,谈什么和平,谈什么大家都是人类。这个星球上,有生命的,就是分为三六九等,人类还不是凌驾于其他生命体之上,有些国家,有些民族的人类还不是凌驾于其他人类之上。又不是喊喊口号,有人认同,事实就不一样。不然,某些国家,有问过那些战争中的国家的人的意愿吗?

  那位6-8岁经历的老人在片中反问: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上帝,为什么上帝不阻止呢? 对于有信仰的人们,这种几乎是让人信仰崩塌了。我看到这段是笑了一下的,中国人没有信仰,只相信自己。这也不是坏事,反正依靠别人这种事,很难靠得住。

  历史,其实是面镜子,淡淡地讽刺着这个糟糕的人类世界,又或许,它只是默默地看着生命之间残忍,周而复始。

  (不知所云的写了这些,也许只是发泄下心情)

  《重返柏林》影评(三):历史的伤痛该如何安放?

  号称犹太奥运会的欧洲马卡比运动会于2015年夏季首次在德国举行,这场意义重大盛会的举办场馆柏林森林剧场,是希特勒为1936年柏林奥运会着力打造的。掌权后的希特勒为了彰显自己的威望不遗余力地筹办奥运会。他下令禁止犹太人代表德国参赛,结果引起广泛抗议,最终同意一名犹太人参加。但随即取消由两名美国犹太火炬手点燃奥运圣火的计划,改换其他族裔运动员。八十多年过去了,犹太人一直耿耿于怀,视之为民族耻辱。

  十一名不同背景的二战犹太幸存者后裔组成一支摩托车队,负责传递此次马卡比运动会火炬。他们由以色列特拉维夫出发,护送火炬到柏林的开幕式,途径巴勒斯坦、叙利亚、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波兰。大屠杀的痕迹并未完全消退,零落在这一路的颠簸中。行至同胞遇害处,队员们心中深埋的情感涌动着,在镜头下以难掩悲伤的平静口吻一一道出当年家人如何九死一生,逃脱德军的迫害。

10 为以色列

  当年德国人用铁皮火车将犹太人运到奥斯维辛,像货物一样把他们堆在车厢里,很多人在路上就没了命,这情景让我想起上世纪二十年代蛇头把中国劳工当猪仔卖到美国西部——从广东福建等地出发,一群群人挤在货轮底舱,历经数月颠簸抵达加利福尼亚。路途虽同样艰险,中国劳工只是出卖劳力,尚存生的希望,而路上的犹太人却是奔赴死亡。烈日炙烤着铁皮车,车厢里的人燥热,煎熬,流汗,仿佛铁板上吱吱冒油的牛排。摩托车队找到一节废弃的铁皮车厢,烈日中,他们走进车厢坐下。一名男子说,他要体验同胞们当年的经历,哪怕这体验只是沧海一粟。男子声音很轻,话没说完已经泪流不止。车厢一边已经被拆,因此是通风的,然而仅仅几分钟,一名妇女支撑不住了。她走出来,在树荫里坐下,喝了几口瓶装水。这名女子面容柔美,她告诉摄制组自己也是体验者之一,开往集中营的车厢里有不少孕妇,她已经怀胎两个月。

  一名高个男子说,当年他母亲被装上军用卡车和许多人一起押往集中营,下车时,一名德国军官无意间扫了她一眼,面对堪比西施的绝世容颜动了恻隐之心,叫她下车离开。影片展示了这位母亲年轻时的相片,确实令人过目难忘。车队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说,当年纳粹火车到达集中营时,德国人把他们一个个往下推。他母亲趁乱拉着他跳下车狂奔,密集的子弹在他们身边落下,始终没能击中。年轻的母亲把孩子放进一座修道院,自己和其他幸存者逃进树林,躲躲藏藏捱过几年,直到二战结束。

  人们不禁疑问,犹太人为什么不抵抗?实际上,一个集中营爆发了激烈的反抗,守卫一度招架不住。然而,人的血肉之躯毕竟难敌枪炮,犹太人的抵抗很快被无情镇压。

  为掩人耳目、粉饰太平,希特勒拍了一部表现集中营生活的纪录片。他组织了一场犹太人之间的足球比赛,让状态尚好的犹太人穿上体面的衣服观看比赛。影片里一片欢声笑语,人们手拉着手,说笑着,谈论着,和真实赛场毫无区别。仅仅几天后,参加摄制的犹太人全部被杀。

  历时十几天,行程几千英里。当勃兰登堡门在视野中越来越清晰,队员们泪目了。十几天来内心积聚的情感在这一刻尽情释放。

  本届马卡比运动会开幕式上,两名犹太人在柏林森林剧场点燃圣火。被希特勒剥夺权利,未能点燃1936年奥运圣火的犹太人是他们的亲人。这一天,他们的心愿得以完成,遗憾得以弥补。影片的结尾,在导演的画外音里,圆满收官的车队穿过一片类似雅丹地貌的崎岖山地,逐渐远去。

  《重返柏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惨烈纠结的镜头,更像是杯味道苦涩的淡酒,你慢慢送入唇边,细细品味,任它慢慢流入心中。80分钟的片长绝不是反映二战集中营的鸿篇巨制,它给你的是涉及这段往事的几个片段,几个细节。虽然不那么起眼,却饱蘸当事人难言的痛苦。你从他们深刻的皱纹,欲言又止的神态和无声的哭泣中能看到这一点。

  犹太人的屈辱史,中国人最能感同身受。犹太人对于德国人的仇恨,可能更甚于中国人之于日本人。“种族灭绝”和“占领统治”毕竟是两个重量级不同的概念。民族尊严被无情践踏,百万生命惨遭涂炭,无论对于犹太人还是中国人,都是内心永远抹不去的伤痛。这一点没有不同。然而,我们应该如何安放这份伤痛呢?

  历史不该被遗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不遗忘历史,是否意味着应该反复提及?当我们一遍遍看着那些日军刺刀下的惨状,被凌辱的妇女,我们内心的民族仇恨被一次次挑起,伤口被一遍遍揭开,这是正确的做法吗?无论日本还是中国,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是无辜的,让这段历史成为压在他们心头的巨石,对他们是否公平?这样做,会不会令彼此心存偏见,阻碍两国自由平等的交流?

  我想,真正有效的办法应当是大力发展教育,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传播民族文化。有一天,中国文化像美国好莱坞电影一样广泛传播,中国的价值观像美国的自由民主那样深入人心,我们才成为真正的强者,那时,我们将不再以深度受害的弱者心态回忆曾经屈辱的历史,而是客观地正视和接受它带给我们的一切,让它慢慢地淡化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强大了,这段过往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因此,不再须要反复提及。慢慢的,和其他历史事件一样,成为档案里的一段记录。

  只有不再揭开伤疤,伤口才能愈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