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锦集
《未发现的自我》是一本由[瑞士]荣格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发现的自我》精选点评:
●人不是圣人,也不是神,更不是经济学所讲的理智人。我们不单单是意识,也不单单是理智,甚至可以反过来说,意识、理智只是我们身为一个人这个复杂的系统的一部分。 但是,当我们的理智本身试图超越,吞没其存在的基础本身,抛弃潜意识,抛弃肉体时,却出现了更多的精神分裂,更多的疯狂,以及更多的个体的均衡化与异化。 我个人并不认为荣格说潜意识,说神圣体验是要说我们要相信上帝、魔法、鬼怪什么的真的存在于世间,而是要指出我们人这个生物本身的潜意识这部分的存在,及其功能与渴望。然后再想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之。当然,还有进一步的,如何面对我们自己。 当然,还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但我觉得这一点我已经涵盖在真实人与抽象人的一点个人思考之中了
●荣格,可能是第一位意识到科学理性主义具有独裁性的另一面,并给出合理解释与解决方案的思想家。而且,不同于尼采对理性与宗教过分偏激的色彩,荣格在科学理性与宗教精神保持着相对公正与客观的态度,其思想价值被远远的低估。
●只有我觉得翻译有点问题吗
●大师的文章很难懂,觉得要是有一天明白书中的一些话,自己就如开天眼样存在吧!
●诡辩 只给形容不给解释
●启发性还是很大的,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荣格晚年的作品,已经有一些现象学的倾向了。
●还需要重温
●在这本书中容格自始至终没有越线:没有走到诸如‘权力意志’、‘盖亚’,‘精神共同母体’,灵界……这类概念,而是完全严格符合现行科学和心理学:依靠人类精神进化史,把原型考虑是人类原始精神的一种‘精神机制’框架在每个人身上起作用,所以大家会在潜意识共同的梦,可能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也因此更有说服力。心理学、哲学、甚至科学(哥德尔就是一个启示:科学只能是架构师的角色)已经发现这么多,但是社会大体上还是如十九世纪以前那样把人当作显意识,精神世界不重要的个体,社会文化、政治也没有大的变革,但是毁灭用的技术手段越越来越先进,任何有理智的人都应该看得到前途多么让人担忧,如果不能大规模的变革,人与自然的分裂,在现有道路走下去只能通过毁灭性手段来实现平衡。(摘录in Will豆列)
●梦不仅是回顾,也是预示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一):文明的毁灭和重建
通过阅读荣格,对现代性的反思已然显见。在集体国家对原始宗教的诋毁和消灭行为下掩盖着再利用和信仰转化的环节,即使用科学与知识包装自身的集权统治乃至整体的国家统治行为,也无法改变它是一种变相的权力宗教/国家宗教的事实。这同时与整体对个人的抹除和平均化过程密切关联,个人不在是鲜活的个体和生命,而成为了一串被公共媒介任意表达和篡改的一串数字。一个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平均数”。这一表现不仅是技术社会的伴生物,还是对人类心灵长久漠视的后果,一种“主体主义”必将导致的结局。用尼采的概念来表达,“透视”。人类从自身思想和意识出发解释一切,认为自己完成对自然的征服和赋权,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自认为征服自然↔ 人类的自我征服-主体间的分层-社会阶级分化-国家统治,都在量变的积累中最终达到质变——人与自然的分离(梦成为“原始遗存”和“原型”而不是实际存在的情感和体验),人与人的分离(国家中主体差异的抹平和社会阶层的脸谱化)。当我们唾弃神话和原始宗教,否认直觉和情感而走向“文明”之际,背后隐藏的陷阱便是我们因为自己的自大和“存在者中心主义”失去了一个个真正认识自己的机会,也失去了真正认识自然的机会。以至于现代性的反思往往返回过去,连接着“古代”,我们的未来是试图寻找自己的过程,现在-未来-过去总在永恒循环。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二):生命的意义只能由自我赋予
“奠定个体的自由和自主基础的,不是道德原则,无论它有多高尚;也不是教条,无论它有多正统;而完全是经验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一种无可争议的经历,是个人与超越尘世的权威间强烈的个人互惠关系,是对‘现世’和‘理性’的抗衡。”(荣格《未发现的自我》,第18页)
以上这段话是我以为荣格《未发现的自我》中最能够点明全书中心的话。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受到资本、国家、宗派、科学等各方面的外界影响,自我的意义被不断地削弱了。人们在外界压力驱动下形成的“良善”意识是孱弱的,由于无法感知到潜意识之恶的存在而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他人,却在环境改变、时代变迁之际极易出现自我的分裂与破碎。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人是极为脆弱的,他的信条不反映他自己,他的行为永远受制于环境,他被外界压迫却依赖于外界,一旦时过境迁便再也无法安放自我。
如何整合破碎的自我?荣格在此篇(本书前一篇,《符号与梦的解析》我暂时未读)并没有具体论述解决方案。个人理解,荣格理论给出的方法是,充分认识人自身的“二元性”,即个体除了“意识”的虚弱良善之外,还存在着“潜意识”的黑洞,蛰伏着贪欲、懒惰、自私等一切恶的品质;克服恶行与践行道德,并非应由外界的“应该”、“必须”指引,而必须源于自我的判断力、洞察力与决断力,这些力量的诞生便是一种“宗教体验”,是一种能够将外界影响力相对化的超凡内心经验,是自我的权能回归之时。“宗教体验”是与神的对话,但它的根基却是自我的独立性。
抑郁之后,我在心中剥离了许多外界加诸于生命的意义,比如孝敬父母、贡献社会、赚钱、面子,有时会觉得这种剥离让心更加无处安放,似乎厌世的倾向更加重了。但唯一没有割舍的东西就是“求知”——想到那么多的书籍还没有机会详细阅读,那么大的世界还没有用心去体会,便会放弃极端的想法。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虽然带来了满身的伤痛,但却也给我打上了“求知”的底色,在心中无法抹去。分裂是生命中的意外事件,却能够让自己看清楚想要的是什么,这也许就是我的“宗教体验”吧。这样想着,似乎人生旅途中的那些不确定性也都是求知之路上的财富,焦虑到使自己丧失行动力也许就没有必要了。
生命的意义,只能由自我赋予。别被任何外界力量绑架,绑得了一时,也绑不了一世,绑不出你来这世间走一遭的价值。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三):我们相信的,到底是来自自己,还是社会的期望 - 读《未发现的自我》所想
《未发现的自我》,英文名:Undiscovered Self,作者荣格。
荣格是谁?
社会标签: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学生;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我给荣格的标签:敢和师父闹掰的勇敢徒弟;反对独裁;探索神性;崇尚中国文化的非理性;思维跳跃;
书中主要观点
这本书由一系列的文稿组成。分为两部分:符号与梦的解析,未发现的自我。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梦和潜意识。第二部分主要是荣格对个体、社会、宗教的认知。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未发现的自我是个体应该探索的部分,因为只有探索这部分潜意识或者无意识,才能获得自我认知,从而抵抗意识形态的侵蚀。
给我的链接和触动
“梦里发生的都是假的。”
那如何解释反反复复重复出现的梦境?如何解释梦境和现实的重叠?梦境对现实的预言?
“愤怒、悲伤是不好的情绪,情绪失控需要规避。”
试想一下:一个只有一种情绪的社会,多么单调,无趣和可怕。
“科学是最权威的。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一堆鹅卵石的平均重量是145克,但是可能将每一颗石子儿称一遍,也找不到一颗重量正好是145克的石头。
“回归孩童时代的天堂是每个人渴求的:衣食无忧,不用负责。“
责任卸下了,权利也交上去了。承担责任的人权利越大,大众就越弱势无助。
”最好的大学只有一座。最好的孩子似乎永远是别人家的孩子。最牛的人似乎永远是相似的一类人。“
社会组织统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抑制个性。个体和自我分离,投射到外部世界,与他人的链接断开。社会人的孤独感也越来越重。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并非基于完美,而恰恰相反,不完美或者示弱才能产生支持的需求,进而创造链接的机会。
”我们通过科学认知自然征服自然,社会在进步,生活在变好。“
人类将自己在宇宙中孤立起来。在自然事件中的情感参与渐渐消失。雷声不再是神的声音,闪电不再是神的复仇武器,河流不再有灵魂。万物不再与人类对话,人类也不再与石头、泉水、动物、植物交流。我们与自然间的即时交流已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产生的情感能量已沉入潜意识之中。
神人已经消失于潜意识中。
我们不再相信,于是不再看见。
我们真的征服自然了吗。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四):三点感悟
1.翻译不佳,读起来别扭。
2.哪里有压抑哪里就有反抗,人如果做着违背自己心愿的事情,必然会出现痛苦与分裂,但通过潜意识去寻找真正的自我,这点无法验证,我将信将疑。
3.释梦方面,梦仅关乎于做梦者本身,同样的梦境有不同的解释——我同意。梦中出现的奇异现象用集体无意识或者古代原型解释——牵强,不同意。
摘抄:
我估计,有一例显性精神病患,就有至少十例隐性病患,他们的病情虽然很少会公开爆发,但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却都不自觉地受到病态和反常的影响。
只有手中掌握着政治权力的政党头脑,可以用对他们有利的方式来解释什么是正统的国家教条。
个人必须更加依附国家权力,也即依附大众,从而让自己在精神上和道德上服从它,并最终使自身的社会性减弱。国家,如同教会一样,需要热情、自我牺牲和爱。如果宗教的要求或前提是需要人类“对神有敬畏”,那么独裁国家则不遗余力地制造必要的恐惧。
没有什么比道德上的自鸣得意和责任心的丧失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分裂和离间作用,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像收回自己的投射那样促进对立双方之间的理解与和睦了。
任何一个人,只要说话的时间足够长,他说的话,或者他刻意不说的话,都会不可避免地出卖他自己。
我们时代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许许多多的人生存的状态是自己的右手不知道左手在做什么。
事实是要去体验的,因为名言产生不了事实。任何教科书都教不了心理学,实际经验是唯一的学习途径。死记硬背产生不了任何理解,因为象征是鲜活的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