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1000字

2021-01-08 03:07: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1000字

  《未发现的自我》是一本由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发现的自我》精选点评:

  ●抑郁症的人可以看看

  ●虽然表达混乱,但有思想有见解就是不一样。

  ●启蒙老师

  ●荣格的东西要柔和很多。所以我不算喜欢他。

  ●这本书是不是启发了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只看了《未发现的自我》,荣格自己的《悲剧的诞生》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反政府的存在。”//这本书让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荣格关于宗教的探讨。在那个理性过了头的时代,他意识到宗教与政府的对抗性,且分析了宗教的超越性,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大段大段往本子上抄。还记得那年我问的问题吗?——国家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为了国家这种不存在的概念而打仗。你看,我的问题不是瞎问的。

  ●在弗洛伊德之后的这批精神分析大师中,荣格算是比较学究的一个。

  ●如荣格一直强调的,他尽量客观而且谦逊地诉说他的观点。读此书就像一位博学的朋友坐在你面前徐徐道来,间或抱歉地说,其实他也不太确定正在发生着什么。但慢慢你看到他的骄傲和自负,看到他上下求索和想要取得的成就;他赋予人情感和特征:“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个人理解成为一个周期性出现的单元,而应该把他看做是一个即单一,又独特的存在,而且经过分析,我们最后可以发现,个人既不可知,又不可能与其他的任何事物进行比较……”;无意识是真实的且未被发现的自我,还是只是被掩盖和抑制着的意识和本能?从一个奇幻魔幻等各种幻热爱者的角度出发,我更愿意相信这些确是出自心灵深处而非被抑制着的欲望所幻化而出——或者我们这么说:这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

  ●跟荣格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联系太强烈,但书里的观点很有力量绝不是仅仅适用于那个时代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一):荣格心理

  荣格喜欢含有裂变性质的婚姻,因此他的婚姻并不幸福。荣格喜欢时尚,但是他不追求时尚,因此他长得虽然很好,但是却没有幸福的人生和伴侣。荣格不喜欢花边新闻,但是他却喜欢捉弄女人,因此他的花边新闻并不少。荣格不喜欢肉,但是他却知道肉好吃。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二):后工业化时代与新商业文明

  标题有点儿大了!

  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图书馆里看的,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的系列丛书,那时候是我对心理学研究的狂热期,也是我内心的彷徨期,看完这本书让我平静了许多,大师也是普通人,也和我们一样面对很多困惑。

  在图书馆看完后,自己买了一本,偶尔拿出来翻阅一下,聊以自慰。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未发现的自我,另一部分:追寻灵魂意义的现代人,我觉得应该把荣格的思想也归到存在主义心理学流派中,都有些哲学思辨的成分在其中,当然伟大的心理学大师都是思想家,否则历史上也不会留下姓名了。

  推荐给那些困惑和彷徨的有理想的人看。混日子的人是不需要看的,也不屑于去思考社会和人生。虽然和作者的时代相隔了半个世纪,他处于的后工业化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我们所处新商业文明的开端不同,但几千年来人类还在思考同样的问题,也许答案只有上帝知道,但荣格或许可以给你提供一些线索。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三):站在高处看自己

  我们完全忽视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赢得那些社会所赞赏的成就,其代价是人格的枯萎--荣格

  只想谈一点,人需站在高处看自己,这大致是尼采的话吧。

  请想想,当你进入大学,不管是名牌的还是屌丝大学,大部分人无非两种想法:

  1、终于解放了,好好玩过去没时间玩的,好好恋爱高中没来得及恋爱的

  2、继续做乖孩子,好好学习,拿奖学金,当班委,活跃在各社团中,以后好找工作

  当你进入社会后,加入一家不管是世界五百强还是连社医保都没有的私营企业,大部分人无非两种想法:

  1、拿一样的工资,那就想想如何干少一点的活吧

  2、我要升官、我要加薪,我要努力工作努力搞好领导关系,反正就***没日没夜的努力,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加薪

  我的感受是,很多时候我们站在一个平面化的狭窄的世界里面看自己,并延伸到自我的追求,然后作出自认为关键、重大且正确的抉择。

  当你我站在山脚下,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些不被遮蔽的显而易见的风景。站在高山上,也许那些被内心隐藏起来的更真实的自己、那个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想要追求的隐秘的“我”,在你极目四望时,在那遥远处,向你挥手!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四):一沙一世界

  工作时偷着看完的。花了4个小时。

  其实,没有看懂多少。

  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可是一个句子看下来,一页看下来,还是觉得相当晦涩难懂。

  是翻译的缘故呢,或者是精神分析本就难懂?

  总之,看的相当的缓慢,相当的艰难。

  之所以坚持看完,实在是因为莫名其妙的喜欢这个老头。先前看过别人写他的传记,看见一堆他自己画的曼陀罗,或是他自己的梦境,就觉得被深深的震撼着。

  他就像是一扇窗,一扇门,借由他,我貌似窥了一眼百万年前祖先看见过的东西,看见了浩瀚宇宙中这个叫做“人”的生物。

  题目,本是两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

  可是觉着自己对于本书的领悟,远没有达到采撷智慧之花的境界,故只取沙之意象。

  或是自己只是停留在沙的层次上,卑微,坚硬,细小,平庸。。。。。。

  但,即便是沙,也有存在的价值,不是吗?

  做自己就好了,看似轻松的一句话,做起来可不那么随性。

  可是,那样的话,真的很好。

  就让我这粒沙子,随波逐流,与日月共沉浮。或是,静静的等待地动山摇,花上几百万年的时间变成一颗水晶。或是,落在某一个河蚌的身体里,互相折磨而成为一颗珍珠?或是。。。。。。

  随缘任运罢了,但一定要记得,你原本只是一粒沙。无论别人怎么期许你,或是贬低你,你都还只是一粒沙。

  《未发现的自我》读后感(五):心理学早期著作——值得一读

  而今心理学群雄并起,精神分析学已经不在主导地位。精神分析只是众多心理学学派当中的一个学派。当今处于中心地位的似乎是认知学派。

  心理学是一门新生的科学。学派混杂正说明各个理论都不太成熟,尚不能得出完整的结论,而是各自占山为王。

  荣格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先行者,其书可作为对心理学的猜想和探讨。

  本书翻译的还可以读。然而有些句子,译者显然不懂,或者猜错了作者的意思。

  荣格《未发现的自我》每章主题不清晰,太杂乱,通常在一章里面,一个问题还没有谈完,下一个问题又引入了;就这样很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也好像都没有谈清楚。于是人们说他“晦涩”。我坚信,所有的“晦涩”都是因为作者没有说清楚。要是像黑格尔式的装神弄鬼,那就有点儿让人讨厌了。

  本书谈到:

  个体——在许多时候,比如政治理论里面,经济理论里面,教育里面,都是没有“个人”存在的,所存在的只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在集体里面,个性被毁灭了,个人利益被忽视了,个人成了集体的组成部分,成了一个概念化的东西,成了可以被任何其他人替代的、无足轻重的一个数字。这是很可怕的。惟有个人才有意义。

  国家——国家是一个巨大的生物,将个人变成其组成部分。统治者操纵国家,一边施行个人意志,一边受集体影响成为传声筒。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国家就像一个蚂蚁群,人就像蚂蚁,由一种盲目的力量操纵,做盲目的事情。国家的运行,纯粹出于集体的感情的狂热,而非任何理性,其后果也是完全的破坏性。

  集体——集体剥夺了个人的个性。热衷于集体的人受情感判断和愿望幻觉的支配,绝不进行理性思考和判断。一旦个人向集体投降,比如认为个人渺小,价值有限,而国家伟大,集体价值高,那么他就踏上了国家奴役之路。

  宗教——在国家千方百计把个体完全从内心外化,使其失去独立而成为国家的一分子时,重新为个人建造内心世界(直接与上帝联系),服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在的国家,从而抵抗国家的奴役,重新获得个体的独立和个体的价值。

  潜意识——在此,荣格用“潜意识”、“原型”、“本能”等词语来指代除了意识之外的人的内心的力量。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读到任何书籍能够令我信服地阐述这个“黑暗力量”的问题。我现在的理解是,这个“潜意识”,就是基因遗传当中所带有的“功能”。在动物身上也是如此。而对于人来说,不过这种遗传当中出现了一种更高级的功能——意识。而意识的核心,是“自我”。蚂蚁和蜜蜂的基因,决定了它们那些复杂的行为。人的“本能”也带有同样的特征。不过人的更高级指出在于,基因没有像对蚂蚁和蜜蜂那样,一举一动都给与了详细的编码,而是在最终给与了人一个能够自行判断的“大脑”。然而这个大脑过于智能,以至于出现了“基因造智能”。这个问题太过复杂,有空还得研究研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