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读后感锦集
《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是一本由[美] 卡尔•夏皮罗 / [美] 哈尔•R.范里安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精选点评:
●信息的制造成本高,复制成本低。
●holy shit!我以为再版是原作者修订版,结果是换了一个译者,腾讯研究院副院长,在正文里直接插入各种国内公司特别是腾讯的案例,明目张胆夹带私货。您要根据两位经济学家论著写中国互联网市场观察,麻烦单独写书好么,吃了苍蝇一样…
●译者自己的观点难道不应该区别标注一下?
●小车同学说得对,中译版近乎看不懂(还硬塞了一堆鹅厂的案例,严重怀疑丫用的是自家翻译软件)。翻了张帆译本,又看懂了。
●翻译错误太多,捏着鼻子看。 2000年版到货了。
●绝对福音,不用上孔夫子旧书网天价淘书了!
●案例分析里竟然看到老东家。
●真是把人给恶心坏了,参考文献只字未加,译文频繁无注释地出现S13译者自行写作内容。low爆的封面设计印着各种大字条目,还有脸印“豆瓣8.9”,那就赏你个一星。也怪自己没看新版的书评,花钱认栽。顺便,人大出版社拉黑,再买一本就是龟孙。
●以为是讲信息技术的,读起来发现是讲甲乙心理学,其实贯穿的是经济学,最后意识到是政治学时,警醒你的是企业经营与政府关系。 之所以三星,提示:惊叹于豆瓣评分的2级化,新版的翻译变了,重要的是在文中混进很多译者自己的见解,不尊重作者和读者。推荐原文或老版2000年译。
《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读后感(一):这个翻译版本真是绝了
第1次在豆瓣上写书评,是因为实在被坑了一把。先是找到了《信息规则》这本书评分很高,想试着阅读下(当时没留意这本书是哪年出版的,以及是否有修订版)京东上搜出来的直接是人大出版社孟昭莉这个翻译版本,亚马逊上没有Kindle版,因此就买了实体书。买回来看了几篇内容,读到举例腾讯视频的时候疑惑了下,为啥原作者会提到腾讯视频?带着疑惑继续往下读,读到好多语言及词语看不懂的,想着豆瓣评分9.0,是我理解能力下降了吗……想不通再打开豆瓣看评价才知道好评的是2000年张帆的翻译本或者原版!这个版本就是渣!
真是活久见,头一次见译本替换案例,夹带私货,且没有任何注释说明的!!!
《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读后感(二):网络经济--新瓶老酒
或许因为图书出版商看到了大家反馈,书中虽有腾讯旗下产品作为举例,但没有想象中多。
文章有些地方读起来比较拗口,经过翻译后不太能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含义,英文功底好还是该读原著。
作者认为,现在社会中产生的许多经济现象都有迹可循,并非新时代产物。
书中提到了如何用锁定效应帮助企业获得客户,同时又要避免企业自身被锁定,通过锁定又可以发展规模经济,从而获得行业定制标准话语权。
比如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大家使用它有部分原因是朋友、家人、同事也在使用它,微信形成了规模经济。
可以通过制定不同价格,区分版本来吸引更多顾客; 当品牌黏性足够强,在用户处有足够话语权时,可以降低产品兼容性成本。
比如微软,将系统版本分为windows NT, window NT server。
产品响应用户时间很重要,然而如果仅仅出现时间很早,却不能量产或者始终有解决不了的棘手问题时,先发优势依然没作用。 比如当年的黑白、彩电大战。
《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读后感(三):一本迟到了5年的经典,读后深深认同是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应该是在2012年,那时候我正在读研一,作为一名产业经济学学生,研究的方向是垄断和政府规制。不止一位老师推荐了这本书,当然还有另外一本是让·梯若尔的《产业组织理论》。
原因很简单,信息产品是一个初始成本很高,但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所以随着产量的提高,平均成本呈下降趋势。这种产业结构与自然垄断行业类似,例如自来水行业等。
长久以来,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问题是一大难题。这本信息规则从产品定价、版本划分等多个方面,为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提供了理论借鉴。
很遗憾的是,直到今年我才读到这本著作。尽管它是一本经典(ps.产业经济学的学生真的应该读一读),但是那时候这本书已经绝版了,很难找到纸质版,同时还有那本《产业组织理论》。两本老师们力荐的经典书籍都没有读一遍很是惭愧。
今年双十一,我正在当当网上闲逛,看看有什么优惠活动,我在图书频道顶置的窗口发现了这本书的广告。绝版N年的书再次上架,我便买了一本。
说句实话,我刚拿到手后并没有打算通读一遍。毕竟我已经毕业多年,很难沉静下来读一本“晦涩难懂”的理论著作,买它只是为了弥补学生时代的遗憾。
我翻开它以后,最开始吸引我兴趣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那篇推荐序《以拙取胜》,在那篇文章中我看到IBM公司故意在低价的E型打印机中装上特殊芯片,目的是降低它的速度。这样与高价的F型打印机相比,并没有质量上的差别,只是差在了速度上,这样就成功的划分了产品的版本,让更注重效率的用户去选择F型机器。IBM在打印机中安装特殊芯片其实成本更高,即便宜的产品成本更高,利润空间更小,但它依然不遗余力地来执行,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正式这种“特立独行”的策略吸引我继续读下去,后来我发现书中基本上没有晦涩的理论,更多的是案例。我还在这本书里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案例,比如《纸牌屋》这部美剧为什么会火,主要是制片公司运用大数据分析观众的偏好,有针对性的锁定了客户。再比如,滴滴和快的打车软件,补贴式的烧钱竞争,培养了用户使用习惯,最终也走向了合并,俩家公司所运用的策略也给我们如今共享单车提供了借鉴……这本书的案例并不那么陈旧,即使那些耳熟能详的案例,依然能够给现代经济以启示。
不知不觉,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就把这本书读完了,也学到了很多经济学理论在新经济中的应用。最后我想套用一句作者范里安教授的话:技术会改变,但经济规律不会!
《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读后感(四):4星|《信息规则》:经济规律在互联网世界依旧生效。20年前的书了,思想没过时,案例比较旧了
英文原版是1999年出版的。现在看思想还没过时。作者的基本看法是:经济规律在互联网世界依旧生效,在铁路、电话等互联系统中的发生过的事对互联网依旧有借鉴意义。
书中的案例大部分是20年前的事,还有更老的故事,比较有意思,但是估计许多案例对年轻一代已经非常陌生了。
总体评价4星,比较有价值。
翻译之一“孟昭莉”太奇葩了,在译者序中大言不惭地说她要在正文中添加一些中国市场的案例。正文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当前国内的案例,明显是她添加的,但是在正文中没有任何标注说明是译者添加的。
全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安装基础”翻的比较别扭,基本是指忠实用户。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技术会改变,经济规律不会。如果你正努力理解互联网对你和你的企业有何意义,你可以从百年前电话系统的出现中习得很多。P1
2:但是信息在每次被消费时均是体验产品。在没有读今天的《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之前,怎么知道它值75美分?答案是你无法得知。P4
3:每当用户向某种特定的信息技术系统中投入多种互补和耐用资产时,就会产生锁定效应。你在购买了唱片机后也买了一大堆唱片。只要这些资产仍然有价值——唱片没有过多磨损,唱片机还能用——你就没有更多理由购买CD机并开始购买昂贵的CD。 P10
4:我们的观点是,类比是“沟通”战略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分析”战略的一种非常危险的方法。P16
5:信息生产的固定成本的绝大部分是沉没成本(sunk cost),即如果生产停止就无法挽回的成本。如果你投资于一个新的写字楼但是又改变主意不愿意要它,你可以把楼出售,挽回部分成本。但是如果你拍的电影失败了,没有什么市场可以让你把剧本再卖出去。P19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信息产品来说,不会也不可能有一个像教科书中所描述的那种完全竞争市场——在其中有许多供应者提供大致相似的产品,每个一人都没有能力去影响价格。这种市场结构用于描述小麦和国债市场可能是合理的,但是它和信息市场相去远。P20
6:光盘电话簿是一个经典的故事一旦有几家公司在生产时付出了沉没成本——不管它是光盘还是铁路线——竞争的驱动总是会使价格向边际成本(即生产"另一份" 拷贝的成本)移动。P21
7:信息产品的市场结构信息市场高沉没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征对信息行业的市场结构有着重要的意
8:义。在最终的分析中,一个信息市场只有两种可持续的结构。1.主导企业的产品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它凭借规模和规模经济享受气对较小的竞争对手的价格优势。2.在差别产品市场中我们有一批生产同“类”信息的公司,但是具体内容大不一样。P22
9:庇古把三种类型的价格歧视区分开来,分别称它们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但是我们愿意采用更生动的词汇:1.个性化定价:以不同的价格向每位用户出售。2.版本划分:提供一个产品系列,让用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版本。3.群体定价:对不同群体的消费者设置不同的价格,比如对学生打折。P34
10:软件的本地化版本和译制片是很常见的。全球互联网会使各种信息本地化,因为这对生产者有两个好处:它使其可以向更大的市场出售产品,同时防止便宜的外国销售吞噬国内市场。P39
11:我们在早些时候说过,对学生打折是很具吸引力的,因为学生对价格非常敏感。但是那并不是对学生打折的唯一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在他们年轻时就拉他们入伙”。P40
12:为什么IBM故意降低它的打印机的性能呢?公司经理认识到,如果它们把E型的性能做得大好,就会减少F型的销量。通过对它们的产品进行版本划分,它们可以以颇具吸引力的价格向家庭和办公室市场出售,而不会吞噬自己的专业型产品的市场。P50
13:但是对信息产品来说,生产高级版本和生产普通版本的成本通常是一样的。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生产低质量版本常常要产生额外费用。P53
14:营销策略很相似,但是要采用适合数字化时代的策略。信息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可以很方便地给出某种产品的免费样品,而分销的边际成本为零。其中的秘诀就在于把你的产品分为几个组件一些免费派送,另一些出售。P71
15:重复的欲望在儿童中是很普遍的。对儿童来说,反反复复地阅读同一个故事,或者听同一首歌、看同一部电影是一件很舒服的事。这意味着,对针对儿童市场的信息产品来说,免费让顾客观看一次产品是很具吸引力的营销策略。P72
16:在中世纪,教授们采用一种原始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他们在黑暗的教室里讲课,这样学生就不能记笔记了。P78
17:结果是,有特殊要求的大型购买者通常在第一次选择了供应商为其服务之后发现,它们此后的选择受到了限制。五角大楼对此的处理办法通常是仔细地安排对一个大额长期的购买合同的竞争。P103
18: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专为名顾客——如煤矿或火力发电站——修建的铁路专线。一旦线路建成,它除了为这名顾客服务之外别无价值,因此铁路被顾客锁定。同时,顾客也发现再花钱修一条铁路是非常昂贵的,因此顾客也被铁路锁定,形成了经济学家所谓的双边垄断。P108
19:真正聪明的买家在一开始会使供应商相信她的转移成本将会很高,以取得一个大大的优惠条件。稍后,她又指出她的转移成本实际上低得多,以帮助她在锁定周期的晚期避免受到垄断性定价。P115
20:在移动电话公司过去十年对市场的渗透过程中,它们发现随着每一批新顾客的加入,平均通话量通常都要下降。原因不难发现:早期的使用者是使用最频繁的顾客,他们通话时间长,生意很重要,并且有高收入。根据这些中坚顾客的通话模式来评估新顾客是完全没有道理的。P120
21:当你想要为你的安装基础以外的群体提供特别优惠的时候,你必须考虑这对你公平交易的名声的影响。如果你落下一个剥削忠诚顾客的名声,未来的销售就会受影响。P136
22:但是,如果消费者害怕被锁定,或你面对一个提供的功能差不多但是非独占的系统的竞争对手时,技术不开放可能就意味着它的灭亡。索尼在推出Beta录像系统时就面临这种问题,它输给了更开放的VHS系统,现在VHS系统已经成为标准。P161
23:只有在很罕见的情况下,市场实力才会完全来自技术上的优越性——苹果、任天堂、索尼、飞利浦和高通都曾经一度处于这种优势地位。P166
24:1878年,当爱迪生的第一家公共电话局开业时(1878年1月28日,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他在操作手册中大力推荐“Hello”作为合适的接电话用语。同时,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宣称“Ahoy”才是正确的接电话的用语。到1880年,“Hello”赢得了这场标准战争。P169
25:标准化对消费者也有一些不利。最主要的就是多样性的丧:失标准也许不能满足一些消费者的需求,或其本来就是一种较差的技术,如QWERTY键盘。P190
26:Sun公司非常急切地把Java授权给尽可能多的生产商,甚至很高兴地向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微软授权。但是微软很聪明地在授权合同中保留了“改进”Java的权利。然后微软就进行“改进”,开发出了只能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Java。P202
27:几年之后,IBM把它的Token Ring以相似的条件开放。但是那时候以太网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安装基础,令IBM望尘莫及。以太网成为局域网的标准正是因为DIX 集团一开始就认识到了开放的价值。P206
28:关于管理开放标准的困难性和分裂的危险性的一个经典例子,就是Unix操作系统的故事。P208
29:在标准战争中获胜到底需要什么呢?你成功地进行标准战争的能力取决于对7种关键资产的掌握(1)对用户安装基础的控制;(2)知识产权;(3)创新能力(4)先发优势;(5)生产能力;(6)互引·品的影响力;(7)品牌和名誉。P220
30:如果你幸运地处于思科的位置,你可以效仿它的策略:把你赚取的所有利润用来寻找和购买生产下一代产品的公司。正如思科的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所说:“我们不搞研究——我们购买研究!” P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