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的本质是什么?
1.
假如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想拿生活中的事物举例,便跟同学们说:来,大家看这堵白墙。
老师问怎么了?
少年答:您表达的不严谨。难道您没有看见,那墙上有几许黑色的苍蝇粪便么?既然有这么多杂质,就不能说是白墙。而应说,看这堵大部分是白色同时带有其他颜色的墙。
老师解释道:你说的……也对。但我就是为了表达方便嘛,所以……
少年愈发动情:同学们,我们往往就是为了表达方便,而懦弱地放弃了用词的精准性!长此以往的结果是什么?是我们都不再较真了,都麻痹大意了,多少历史教训警戒着你我,细节,决定成败!如此疏忽,简直岂有此理!
那此时同学们会有什么反应呢?
当然,会有极少数着了道的学生,思路被少年带跑,脱口而出:对啊。
2.
比如:大家伙商量出去吃个饭,但不知吃什么好,一时拿不准主意。
这时,同伴甲说:对了,某某区新开了一家某某小店,听说还不错,要不要试试。
同伴乙立马回呛:那都是“听说”。听说又不一定准。更何况小店做的东西,好吃和干不干净,那是两码事。
大家伙也会觉得:这是个杠精。
这时小红插了句:是的,但是那里坏了一个角。
所有人都没理她,一起拍手说:真的是好漂亮的蛋糕,简直完美!
小红则像复读机一样地纠正着:漂亮是漂亮,但还是不完美,因为,那里坏了一个角……
大家感到很扫兴,对小红说:杠精滚粗。
小红边滚边吐槽:呵,听到不同的看法就叫人滚,更何况我强调的事实,毕竟,那里真的坏了一个角。
4.
注意,第一,在这三个案例中,“杠精”说的每一句话,都错了吗?
不,单拿出来,哪句话都是对的。
也就是说,我们称一个人为杠精,并不是因为他表达的内容本身有漏洞,有弊病。而是在于他,并没有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理解问题,讨论问题。
第二,在这三个案例中,是不是因为杠精发表了反对意见,我们就不高兴呢?并不是。
如果在一堂哲学课上,那个少年的计较反倒会得到鼓励。如果同伴乙在辩论场上质问对手:你听说?听谁说?听说的就都是对的吗?别人背书的话就一定有道理?那我们会觉得他机敏,聪明。同样的,如果小红是在和大家伙一起,做一个观察事物的闯关游戏,那么当所有人都看不出蛋糕的变化时,她如果能第一个蹦出来指出:快看!蛋糕坏了一个角!这时,大伙会激动的抱着他说:过关啦,哎呀幸亏有你。
没错,杠精惹人愤怒的地方,并不在于他提出的内容,违背众意,而是他的这种违背,完全忽视了具体情境和前提。
第三,在这三个案例中,为什么大家都不去跟杠精讲道理,而是有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最后只能挤出两个字:杠精?
这正是杠精行为最让人无语的地方。因为他改变了赛道,占据了高地,并在他的那条赛道和高地上,把自己摆在了最舒服的位置。可谓易守难攻,谁上去谁送死。但与此同时,你哪怕选择不和他辩,也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为什么?
因为他在“偷窃”。他偷的不是实物,而是一个叫“正确”的虚名。所以杠精在做什么?一是刷存在感,二是欺世盗名。
而理性的人民群众,往往会为了让讨论更有建设性一点,求同存异,把面子和全盘正确先割舍到一边。没成想杠精飞奔而来,或是掐住微小的部分恨不得挤出团粉来,或是捡起地上所有的脸面撒腿而去。这就使得我们有一种,被占便宜的委屈感。用农村的土话讲:他这叫打瞎子,骂哑巴,踢寡妇门,挖绝户坟,乘人之危不说,最后还弄得自己一身理。
第四,在这几个案例中,你发现杠精到最后伤害的是自己。
这是为什么呢?是说这种行为会让所有人都远离他吗?这倒是其次。
最严重的是,一旦成为杠精,就会永远失去一种能力——消化局部求终局。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看到这样一条论断,它说:男性往往更在意个人竞争力与权力获取层面的成功,女性更侧重情感的构建与心灵联系。基于历史渊源与文化塑造,人生失败这四个字,虽然都是同样的词,但对男女两性分别有不同的侧重和涵义。
注意,当我们理解这段话的时候,我们知不知道,这句话指的只是一种概括性的状况呢?我们知道。我们知不知道并不一定是全世界每个男男女女都适用这条规律呢?当然也知道。但我们为什么没苦苦纠结这一点?因为我们把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东西,和这条结论不完美的地方,给默默地消化了。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我们把这句话填充进了自己的思想库,方便日后分析问题时,能多出一个角度。我们比没接触这句话之前,更丰富了点。
但杠精做不到这一点,他的脑子里全是红灯和暂停。当他看到这个结论,他就耐不住了,直接不耐烦地说:这话一点儿都不严谨,起码我爸我妈就不是这样。然后他不屑地把这句话扔进了垃圾桶里。结果是什么?他自我感觉更良好了,但他这辈子都不会想起这条结论,当以后要用得上这个工具去考量问题时,他永远都找不到这句话在哪,因为已经不在脑子里,在垃圾桶里。
综上,当一个人为了一时的自我快感与存在感,选择抬杠,选择忽视前提情境考虑问题,选择揪住不放,选择跳出合理的理解范围,进而把次要的东西盗取。我们就说,这种人,是杠精。
但我们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必要,去扣帽子,去纠缠。对待杠精,咱惹不起,但躲得起。并只需要告诫自己:万万不要成为这种人。因为这种行为,只会把自己封闭成一个铁桶,就此丧失掉了一个人成长的唯一途径:保持可能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