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学第一课》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法学第一课》读后感摘抄

2020-10-21 02:07: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学第一课》读后感摘抄

  《法学第一课》是一本由桑磊著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学第一课》精选点评:

  ●只记得王涌的特稿写的不错,其他的翻过

  ●里面老师推荐的法学经典著作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

  ●“法律人首先是人,可惜的是,我们常常不讲人话。” “刑法学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学科,因为所有挣大钱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了。” “深夜失眠时,我常常追忆既往,为荒度的时光而后悔,为愚蠢的见识而惭愧,为失落的理想而心碎。” 妙哉,妙哉。

  ●书中邀请了很多老师,基本按照部门法教学时间的顺序排列。印象最深刻的是王涌老师的特稿,每当烦躁时都会拿出来读一读,当真是文思深邃、文境高远。其他的,有些文章过于划水,没什么翻看必要。三颗星都是给王涌老师的。

  ●强调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学习外语,多阅读多思考,培养法律思维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多交流,提高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心中有正义。

  ●雅典公民要求有演讲能力,辩论能力,写作能力和一个柔韧刚强的身体,到了如今却一个都不在乎了,王涌先生写的文章特别复古,经典化教育,做一个有才能的真正的人。

  ●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政法大学王涌教授在《写给十八岁的少年卡尔》中所说,“你千万不能成为法学院的猪,一定要成为一只狼,自己捕猎食物,图书馆就是你的地盘。你还要发现具有狼的气质的同学,与他们结下友谊,寻找不把你们当猪饲养的老师。” 这是我在图书馆一次读完的一本书,作为大一政法新生,我从小内心对法律充满了向往。《法学第一课》很值得入门法学生一读,里面有很多阅读推荐。

  ●前半部分很有收获,后半部分有重复,推荐了很多书单,谈了学习法律的方法,适合入门。

  ●亲爱的卡尔,读着觉得很窝心。这篇真的能直接感受到前辈对后辈的关怀。

  ●还是能get到很多干货的。 反复强调的

  《法学第一课》读后感(一):法科生学习之道启蒙书籍

  最初读研决定选择法学专业时,并无过多的考虑,只是觉得相对于经济学和管理学,法学更好考一些。加之自己是文科生,对法学专业在属性上应该更“兼容”吧。然而最近却是对法学充满热爱和欣喜,这种喜欢确实是慢慢养成的。

  今天读完了桑磊主编的《法学第一课》,虽说是为大一法科新生而准备,对于一个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专修法学的人而言同样适合。

  简而言之,这是超出我的预期的一本书。原以为内容会很“水”,毋宁说充满了老生常谈或者模棱两可的说教,细读之后,发现并非如此。

  这本书的每一课是有国内著名高校的法学老师所“教授”,其中包括张明楷、付子堂、周光权、黄进等大牛。抛去对本学科的内容介绍,很多部分看了还是受益匪浅的。有些学习建议更是很多老师共同提到的,诸如多多阅读经典、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好一门外语等等,若能严格遵循并实践之,定能增益良多,学有所成。

  法学第一课,我早已经历了这个阶段,但看完这本书后,深深觉得,我有必要对自身的法学学习进行“重启”,以一副崭新的姿态和心态去开始法学第一课。

  《法学第一课》读后感(二):大一新生的法学第一课

  总结一下法学大家们对新生提出的基本要求:

  1.多读书,不要局限在课本,不要局限在法学。

  2.学英语,培养国际视野和世界格局。

  3.既要有理性规范性思维,又要有人文情怀。

  民法唐勇教授说:“一旦我们被吸引、被打动,该吸引、打动本身,便不可逆。”这话有点绝对,我切身体会到有些人的热情像火柴一样烧完就没,仿佛“他只是短暂的爱了我一下”。我以为我们选择法学,不仅是为学业,更是为职业,为事业,谋生亦谋道。我18岁生日那天意气风发地写:“文学与法,此生挚爱”。由于种种原因我蹭不成文学院的课,但是还好,在法学院已是得偿所愿,法学学得既辛苦又甜蜜。

  薄薄的一本书,读完我既汗颜又焦虑:自己究竟不是个称职的法学生。我在开头总结的三个要求,我竟是一个都达不到。

  迈入大学拥有了很多自由:老师不会管你,父母管不到你,打游戏一打一整天和图书馆一坐一整天没有别人在意,你的人生第一次完完全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可惜的是这种自由,让我有种“德不配位”的惶恐。正如我不知道该怎么花那两千块奖学金,我也不太确定怎么支配我的自由。

  我曾抱怨说我尽力了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朋友说“你尽力了,但不是全力。”

  似是惊雷。

  这芸芸众生谁不是在苦苦煎熬,拼尽全力才是生活。要做法学院的狼,而不是猪。

  最近在读《看见》,也在学《新闻伦理与法规》,越发觉得这个时代的新闻与法律相互缠绕。这个时代,人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新媒体游走在诱导式报导的的边缘,所谓的网络暴政一触即发。昨天,主审聂树斌案的胡云腾法官在我校答疑时引用周强院长的话:“要从喧嚣的舆情中学习裁判的智慧。”依法、平衡、理性、善意,我们自己要怎么做到,然后要怎么去引导别人?书中说,我们要的不是头条,而是“慢半拍说话”;不是代表正义的激情,而是理性。

  不久前看到一位学长写的一段话,特别感动地抄下贴在了书桌上:

  何况我们是法律工作者,是集理性、严谨、客观、精明、逻辑于一身的法律人,靠能力吃饭、靠技巧挣钱、靠眼界投资、靠学识生活、靠期待愉悦,这条路是我们必然面对的。

  《法学第一课》读后感(三):重拾信心,坚定信念,温暖生活

  《法学第一课》从买来到看完,刚刚五天时间。我用五天工作日的零碎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虽然读书看书讲究一气呵成,整块的时间阅读会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但此书就好在,不仅通俗易懂,像我这样法律的门外汉也能读的津津有味,吸取其中养分,而且每篇独立单独成篇,很适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阅读。工作日每天我大概花2个小时左右,顺利读完了。

  了解此书,是我在备考司法考试时关注的“法影斑斓”公众号看到了王涌教授写的《写给年轻卡尔的一封信》,内容诚恳真挚,意见指导颇为实在中肯,读出了一种情怀的感觉,回味悠长,甚为感动。

  作为一个离开校园已久,在生活的浪潮里历经浮沉的成年人,初读此书,恍如有隔世之感,学生时代,也是如此单纯追求阅读的愉悦,在知识(不敢称学术)的海洋里遨游,那种体验身为美妙和愉快,甚为难忘。就像书中刘东亮教授也并不赞同“学海无涯苦作舟”这种说法一样,学习、探索不觉枯燥,而是一件极有趣味的事情。可惜工作、成家后,生活的琐碎和繁杂,客观条件上已不允许,自己的内心也被打磨得世故和精明,长久以来离那种单纯追求“至理”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心想世俗世界已应付得颇为疲惫,做这种“闲事”“空谈”事务是不适宜的。读完此书,竟增加了几分重温以往,找回初心的笃定。

  真诚,温暖,关怀,是我从书中读出来的感受。当然,其中还有很多具体的实用价值于我们大有裨益。我觉得不仅是对于法科生,对于整个大学阶段的学生,甚至向部分成年人都值得一读。虽然书的形势是访谈或者教授的单独篇目意见,但其内在的指向是一致的:在讲述具体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的同时,给人以深层次的无形的指引。虽然每位教授风格不同,人的一生经历也形色各异,但其传递的温暖和关怀是贯穿始终的,意见方法内在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发现,这也是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

  读书如与长者、学者对话,一趟解惑之旅。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总有不同的困惑,也有相似的烦恼。中年长者的讲述给予指引,在只言片语有时能解答疑问,有豁然开朗之感。方向比实践更重要,方向需要自己去寻找,也需要有人点拨。探索的路上若踽踽独行,注定也走不长远。如遇宝贵性的指引,也是珍贵事情一件。

  过来人的经验,助自己提升看待人生、生命的视野,认识到时间的广度和宽度。人不是只有一朝一夕,人都是慢慢成长的,不放弃成长,总有一天会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不必纠结于短暂的得益与失意;人也应当努力充分利用一朝一夕,增加同等时间内的厚度和维度,不做安逸与享受的奴隶,实现真正的自我主宰。

  鲁钝致远,以认真对抗平凡。生活是琐碎的,也会繁杂的,生活里有完美,也有更多的不完美,这些都正确的看待,因为本质就是如此。平凡普通是生活的常态,甚至充斥着矛盾和纷争,想象中的生活不是真正生活的原貌。鲁钝品质,排除其他杂质,始终如一,助你走的更远。以认真对抗平凡。

  规划是一种好方法,必不可少。有懵懂期是正常的,但随着成长,很多观念、看法、目标也会越来越清晰,规划方法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多。关心社会、关心生活,学习优秀的人,要对自己每个阶段的状态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抓住每个阶段的重要的事情。以时间间距的长短构建属于自己的路线,制定相应小目标,阶段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一步一步走。

  实践与行动才是最关键的法宝。以前听过三种思路:已经想好了但未去实施;等想好了再去做;先做,然后边做边想。大部分的人可能属于第一类人,更多的人属于第二类人,而只有少部分的人是第三类人,然后,他们做成了很多事情。愿自己重拾信心,坚定信念,达到上下求索,无畏追求的生命状态,温暖人生与生活。是为记。

  《法学第一课》读后感(四):迟到的第一课

  说来惭愧,执业近两年,事情虽没少做,但也不敢说对法学有多么深刻的认识。翻开这本小册子,竟有种在迷失时寻找初心的感觉。 最喜欢王涌教授这篇《写给十八岁的法学少年卡尔》,既有干货又有情怀,遣词用句朴实动人,从写作辩论到语言视野再到人生理想,真的看到了一个谦虚低调的武林高手。比起部分后文的空洞行文,真诚又有料的他则显得更宝贵了。 喜欢到不得不放链接致敬 https://mp.weixin.qq.com/s/ySqMNLWAlpiFhG2xZHk9gw △我们这代人之所以写不出好东西来,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基本技能不行,也就是阅读能力,以及写作必须要储存记忆的东西之离基本要求相差太远。推崇西方的人既没有阅读西文原始文献的能力,也没有西文的语言思维感觉,只是靠蹩脚的翻译去捕捉似是而非的议论,而谈中国文化问题也没有阅读经典文献、原始典籍的能力,只能依靠基本教科书。P8 △我又想到了洛克、斯密和卡多佐,他们受到以古希腊罗马经典作品为内容的古典教育,而且写作一直是主要训练······我震惊于洛克、斯密和卡多佐的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可以写出《政府论》、《国富论》和流芳千古的判词,而我却不可能。P8 ★原来这就是常常感到言之无物的原因...连读书无数的法学家都掩卷长叹,那我真是无地自容... △民法的整套技艺,都是为了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化解当事人的利益冲突。而这“尽可能小的成本”,其所仪仗的,不是大开大阖的宣誓,而是将分析进行到最小单元,“将一根发丝再切分为十根细丝,再切分······”,以发现最为精准的冲突点,对症下药,或为裁判或为调解。P65 ★比喻句太喜欢了,记一下。 △与其在得出非正义的解释结论后批判刑法,不如合理运用解释方法得出正义的解释结论;与其怀疑刑法规定本身,不如怀疑自己的解释能力与解释结论。P92 ★这句由上位者来说,虽有点不太合适,但往往没有经过积累和思考的质疑,一定是不合时宜且肤浅的。就像常常质疑答案的考生总过不了司考一样。 △有一次我听到一对夫妻吵架,妻子大声叫道:“30年前嫁到你家时,连一个戒指也没有送给我”。我当时就想,如果她懂得法律上的时效制度,就不会拿30年前的事吵架了。还有的男女朋友吵架时,总是喜欢翻旧账,一件处理过的旧事成为反复吵架的起因。如果将一事不再理的法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不至于这样了吧。P93 ★张明楷的脑洞过分可爱了,难怪能带出刘凤科这样的徒弟哈哈哈。明明学过一事不再理,还忍不住翻旧账,打手打手。 △凡事皆是偶然的巧合,但结果却是宿命的必然。P142 ★和侑子小姐的“世上没有偶然,有的只是必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国家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今天,学好行政法知识,将会大有用武之地。你可以进入各级人大常委会,从事行政法律文件的起草论证工作;可以进入各级人民政府,各级行政机关,从事政府法制工作,处理行政执法案件合法性审查、规范性文件起草乃至行政复议事务;可以进入人民法院,做一名行政审判法官,依法裁判行政争议案件;可以进入人民检察院,做一名检察官,负责行政诉讼案件的再审抗诉工作,或者代表国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可以从事律师职业,作为政府法律顾问,为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法律服务,参加行政复议和参与行政诉讼应诉,也可以委托代理人身份代理行政诉讼案件,为普通公民个人或组织提供法律帮助。总之,行政法虽不像民商法那样具有十分广阔的就业前景,但也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基本没有出路,学好了行政法,你会发现就业前景同样乐观,而且由于行政法的适用与约束限制政府权利有关,你将会感到所从事的事业更有意义,所选择的职业更加高尚。P161 ★读这段之前真的以为学行政法没有出路,没想到能列出这么多,更没想到律师那栏基本都做过了,原来行政法真的离我们挺近的...但xx大环境如此,要从行政法事业中感受到高尚,可能还是有些难度... 最后还收割了一大波书单,感恩这次图书馆的偶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