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锦集

2020-10-22 00:54: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锦集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是一本由[英] G.勒·斯特兰奇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页数:7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精选点评:

  ●对原作滔滔江水,就是中文翻译有点别扭

  ●玩P社游戏学中亚地理系列(地名译名看着真的不舒服)

  ●西域与宗教

  ●专业用书,工具书,不适合普通读者。

  ●太强了。就是翻译的不太舒服,很多地名都和通行的版本不一样

  ●专业书籍,不适合普通读者。历史地理研究要读!很好的书。

  ●没看懂。150

  ●译者到底是为了装逼还是想教读者茴字有几种写法?翻译一会儿用亦拉可 报达 苦法 瓦希 毕斯啰这种生僻的古籍译法 不用伊拉克 巴格达 库法 瓦希特 巴士拉这些通译, 一会儿又开始用泰西封 这种通译。巴士拉一共用了三种译法 毕斯啰 不思剌 巴士拉。人名方面翻译的是什么鬼啊 阿儿答希儿 忽斯罗帕儿委兹 纳斯儿忽斯啰 莱斯本异密 这些翻译是给人看的吗?还不如直接留英文算了。

  ●内容详实繁多,我实在没有时间完整读完,只是看了呼罗珊和药杀水还有粟特地区的内容。

  ●文中有不少错误,地理位置东西颠倒。但不失为一本经典之作,译者穷十年之力完成,令人倾佩。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一):中世纪西亚,中亚的地理工具书

  高三暑假,闲来无事买来看,看了一个多月。内容主要是中世纪该地区的各个城市的位置,市内建筑和附近的风貌。每章最后都有道路和物产的集中介绍。适合作为工具书查阅使用,配合欧陆风云4食用更佳。就翻译来说很用心,作为工具书也不需要什么文采,已经很不错了。那些期望本书来普及常识讲故事什么的就别买了,这本书不适合该地区的历史地理小白们。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二):你的名字古老,似你。

  书很好的,地名的翻译按照译者的意见是要“究其本源”,采用可靠文献或资料中最早的名称,弃用今日广泛流传的名称。 比如“伊拉克”译作“亦剌可”;“巴格达”译作“报达”;“巴士拉”译作“弼斯啰”;“摩苏尔”译作“毛夕里城”;“阿塞拜疆地区”译作“阿特罗帕特纳”;“亚美尼亚”译作“阿刺蛮”;“伊斯法罕”译作“亦思帕寒”;“设拉子”译作“昔剌思”;“波斯波利斯”译作“珀儿斯珀里斯”;“撒马尔罕”译作“撒马儿罕”;“布拉哈”译作“不花剌”;“塔什干”译作“拓支”;“曼苏尔”译作“满速儿”;“提克里特”译作“塔可里忒”等等,不一一列举了。 我喜欢那些古老的名字,觉得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大食东部地区的地名翻译,现在看来听来都更富于西域风情。 可是此书本身即颇为专业,加之史料地理学知识大量的罗列陈述;作者对波斯语,阿拉伯语,突厥语等众多语言相关性及差异性的考证;又比较研究了波斯人,阿拉伯人,赛尔柱人,土耳其人等众多民族在生活习惯、文学传统、宗教信仰多个面向的异同以及其对地区名称的演变、建筑形式的变迁、城市文化的更替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严谨的考察,详实的记录。 这本对大食东部历史与地理研究的大块头因其学术性的主题,作者严肃的写作方法等缘故本身就显得“难以卒读”,而古老陌生的地名更是增加了这一难度。 阅读此书首先需要对中东地区,对其历史地理文化具有相当大的个人兴趣,其次要拥有较为平和稳定的心境并能维持一段时期,然后你在这段时期内要没有生活压力,有大量空闲的时间。至少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你才可以打开书本,准备阅读,并有卒读它的可能。目前,我只具备第一个条件,所以我准备暂时搁置它。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三):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帖木儿时期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的全景立体展示。

  本书作者为G.勒.斯特兰奇(1854-1933年),是英国著名的研究阿拉伯、波斯的东方学家,也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杰出的东方学家之一。其对阿拉伯、波斯历史地理有独到的研究,至今其著作仍在学界有广泛影响。其出版译著、编著、著述十余部,代表作有《穆斯林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叙利亚、巴勒斯坦的记载》《叙利亚与巴勒斯坦的旅行记》《阿巴斯王朝统治下的报达城》等,编辑出版《法儿斯志》,翻译出版《克拉维约东使记》。

  本书译者为韩中义,1966年生,史学博士,现任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伊斯兰教、西域史地、中外关系史、民族史、小经文字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西域苏非主义研究》《欧亚与西北研究辑》,发表论文十余篇。

  《大食(阿拉伯)东部历史地理研究——从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帖木儿时期的美索布达米亚、波斯和中亚诸地》一书由作者参考阿拉伯、波斯、突厥等地理学著述撰写而成,主要考察了美索布达米亚、波斯和中亚诸地,即今伊拉克、土耳其、伊朗、阿富汗、高加索国家、中亚各国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河湖分布、城镇聚落、道路交通、商业贸易、名胜古迹、地方物产等,为我们展示了从阿拉伯帝国兴起到帖木儿时期大食(阿拉伯)东部的历史地理状况。

  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资料价值。这些资料对我们了解今中东、中亚甚至南亚、高加索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是很有帮助的。其中引用的阿拉伯、波斯、突厥文献资料多出自当时当地的地理学家之手,大部分记载翔实可靠,叙述简练,易于理解。而作者的合理编排则使得全书显得条分缕析、浑然天成。此外,全书的很多记载可以与中国的史籍,如正史、方志、游记等相比勘、验证,从而修正古籍记载的讹误,并补充新的材料。

  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并非作者对文献资料的汇编,作者本人是一位著名的东方学家,其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和在使用资料时用到的考订方法是读者应该关注的。本书所附的地图及译者所加的注释也是值得称道的。

  本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书所记述的地区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所涉及的地区,相关内容生动反映了自唐至明初时期中外交往通商,“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和平相处、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繁荣景象。本书不仅提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例证,而且对我们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物产状况等大有裨益。进入21世纪以来,该地区的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持续动荡,逐渐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我们也痛心地看到,在战争与动乱中,这些国家的人民深受其害,很多文物古迹也毁于一旦,比如,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伊拉克的亚述古城、叙利亚的巴尔米拉古城等都遭到破坏。为了挽救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及时保护并研究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势在必行。而本书不仅为我们罗列了分布在这一地区的重要文物古迹,而且详细叙述了其当时的样貌及其历史渊源,对我们保护并修复这些文物古迹很有帮助。

  总之,本书对了解今中东、中亚甚至南亚、高加索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极有帮助。

  《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读后感(四):请这些翻译历史文献的这些人先读一下翻译理论再翻,谢谢。

  南京大学博士生王臻颖的论文《从符号学角度看历史专有名词的翻译》的摘要如下:

  历史专有名词是表示特定历史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地点、历史事件、文献典籍、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等的特殊名词。历史专有名词可以对历史事实进行归纳和总结,具有多重、复杂的意义。准确地分析并再现历史专有名词的意义,对传播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还原历史的真相具有重要的意义。查尔斯·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认为:所有的符号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实体,即符号载体、符号的所指及解释者。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符号学三个方面的意义:即言内意义、指称意义以及语用意义。本论文尝试通过结合符号学理论,准确分析历史专有名词的意义构成,再按照历史专有名词中最为突出的意义选定翻译策略。对于言内意义比较突出的历史专有名词,要注意灵活、恰当的翻译方法,最大程度地将源语文本的文学性翻译出来;对于指称意义比较突出的历史专有名词,要准确地确定其涉及的指称意义,表达出其蕴含的基本信息;对于语用意义比较突出的历史专有名词,要特别注意将作者的态度和立场翻译地准确、到位。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利用符号学理论处理历史专有名词的翻译,能够准确地确定历史专有名词的意义,最大程度地再现源语作者的本意。

  这篇摘要充满大量语言学专业用语,体现其科学性和权威性,很可惜展示找不到全版论文,说不定会有更为详细的理论梳理。我们再看看这本书的前记:

  “专有名词的翻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此,学术界已做过探讨,且主张有所不同。有的主张所有的专业术语或专有名称均译为现代通用的名称。这种翻译方法为一般读者的确提供了不少方便,但不符合传统的翻译方式,也无法与我国文献中记录的内容相对应参照。因此,学术著作的翻译一般不采用这种方法。也有的主张,所译文献须遵法前人,拟古而译。这种翻译方法对古代文献,尤其对汉文文献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今天大部分汉译学术著作,尤其是与阿拉伯语、波斯语文献相关的著作多采用后一种翻译方法。但这种翻译方法过于拟法古人或前人,甚至在遇到今天出现的名称时也采用生僻字或古名称。显然,这种做法容易引起混乱,也不符合真实的历史。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名从主人的原则,也就是今名采用现在通行的翻译方法;古代名称,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的名称尽量采用古名,但这些古名在不同时代的文献里写法不一定一致。出现这种情形时,尽量采用常见的古名称,而将其他名称罗列于注释里,以便读者查阅或核对。如果在我国文献中没有原著中出现的古名称,则根据古代汉文文献或以前学者习惯采用的字词音译,而不采用现代通行音译所使用的字词。有些古名称沿用至今的,仍采用古名称,但在注释和索引中将今名体现出来。采用古名称而不采用现代通行名称的目的是:让读者在中国古代文献的语境和时代特点中去了解当时大食东部的历史地理状况;使读者了解这一区域与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之间的关系;继承前人成果,以示对冯承钧、韩儒林、张广达等先生的敬仰。但有些地名没有按中国古代文献所见进行音译,其原因是对这些名称的对译,学术界存在异议,或有疑问。为了谨慎起见,译者将按原文音译出来,再将相关汉文文献在注释中列出,方便学者进一步研究。”

  通篇全是自己的想法,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文体翻译?对等功能理论?谁采用拟古方法来翻译?冯承钧、韩儒林、张广达的这些翻译策略是否符合这本书的市场准向?是否在现代人的认识范围之内?(基本上说是不符合的))。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这本书的译者(或者编辑)没搞清楚面向的观众是谁,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稍有兴趣,但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既想拿生僻字向普通人装逼,又担心普通人读不懂。不是说什么,专业事情专业人干,翻译这事情还是让会翻译的人来干,请这些人不要再翻了,不要变成第二个刘姨,不要把好书变得晦涩难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