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猫》读后感1000字
《我是猫》是一本由【日】夏目漱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猫》精选点评:
●中间比较无聊,差点弃了,最后一章好赞。有一种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感觉。前面的讽刺,比较像儒林外史。
●流畅的沉闷里,透着一股狡黠劲儿。 大师的作品咀嚼需要耐性。
●12:读了6章,以讽刺社会背景为主调下的故事过于沉闷了,不过猫能听懂人话的设定太好玩了,甚至有点细思极恐。
●迷亭真的好有趣啊哈哈哈哈
●耐性
●联合出版社的版本不好,我这种粗心大意的人都发现了多处错别字。
●作者化身一只猫,描述了那个时代日本的知识分子生活。结尾让人颇感意外缺也符合日本人的性格。
●金句满满
●闹剧一番 三两怪物 互相吸引 分离自然 人情世故 全然颠倒 综上所述 见于猫眼 读过此书 甚觉沮丧 切入生活 不禁寒戾 毫无章法 夫妻同根 牛马朋友 误人子弟 skr~
●一直想读夏目漱石,从图书馆借了这一本,尽管书里说“你们不要只借别人的书看一番便罢了,要自己掏钱来买我的书读。”但这本对于我来说还是觉得有些无趣,一遍就够了。其实书中内容也有不少有意思的地方,需要细细品味吧。另外这个版本错字和错误标点偶然出现,让人比较扫兴。
《我是猫》读后感(一):我不是一只普通的猫
这本书确立了夏目漱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小说以诙谐、幽默、讽刺的手法,以一只无名猫的视角记录了明治时代知识分子、实业家等阶层的生活场景。以猫主人中学老师一家为中心,以与其有关的朋友、事情展开,揭露了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冲突等,夸张、灵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如果仅仅想看懂这本小说所描述的故事,以及故事所反映的人物描写特点,找个安静的地方读读就好。但如果你想再深入一些,除了人物性格描写,还想知道作者传达的精神理念以及时代精神,那你需要对日本明治时代有个简单的了解,这样读起来会轻松些~
一只猫的视角,看透了人类社会的百态。人性的丑恶以及各类人物性格的特点,都让这只猫唏嘘不已,但是作为超脱物外的一只不普通的猫,它通晓史记文化会做诗词俳句,他对人类社会的现状一笑而过。
《我是猫》读后感(二):我果然不是个喜欢"代表作"和"成名曲"的人
前阵子某个书店品牌突然开始强推夏目漱石,而摆在门口最显眼位置的就是「我是猫」 有些之前从没听说过夏目漱石的人(或者猫)也开始了解了这个作家和他的代表作 显然,在那个年代,通过一只猫的视角去评论人的行为,这种构思本身就充满趣味,而夏目漱石的毒舌没有让人失望,尤其前面半本书,对人的吐槽可以说是很巧妙了 但是到了中后部分,尤其猫被人吐槽长得丑以后,猫开始还击,对人的"丑恶"吐槽也开始夹带了"长得丑"的露骨嘲笑,这样愤怒的毒舌已经像是抨击(濒临攻击) 讽刺如果到了这样的层面并不高明,就超出我喜欢的范畴了,而且有些地方也比较流水账 夏目漱石的作品,还是最喜欢「哥儿(少爷)」啊 不过我对书的好坏有个评判标准:假如我自己写东西时可否引用书中的内容?金句也好,比喻也好,人物也好 这样看的话,「我是猫」其实还可以
《我是猫》读后感(三):水缸中的人世
《我是猫》于1905年开始连载,正是明治维新后不久。读者可以在此书中一窥当时的社会现状。全书共十一章。章节之间联结不甚紧密。夏目借一只猫之口描绘了主人苦沙弥及家中形形色色的访客的人生观、世界观、爱情观。无什么重大情节,只是写他们吃饭、喝酒、聊天、睡觉而已。转述聊天内容占了很大的篇幅,且不乏讨论人生与社会的对话,因此有人会觉得乏味无聊。然而静心读下来,被这只刻薄又幽默的老猫逗笑之余,我时常会掩书思考其中提出的问题。夏目说:
实际上,人类所做的研究都在于研究自我。口中的天地、山川也好,日月、星辰也罢,说到底,其背后的实质依旧是自我。猫,苦沙弥,迷亭,独仙,寒月,东风,多多良,铃木,各自代表社会上一种处事方式与生活态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冲突最激烈的两个人物莫过于迷亭与独仙。
独仙登场得晚,第八章末才以哲学家的身份出现。他的消极主义有些过分消极:因为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所以就干脆不解决了。现世的麻烦依旧存在,而他探求答案的方法是向内思索,让自己习惯、满足。
我们就先拿所谓的积极为例,这根本就是个没完没了的事,就算永远积极下去,要想达到满意或完美的境地,这也是不可能的。就例如对面有棵遮挡了日光的柏树,如何解决?当然是砍了它。然后呢?日光又被前面的公寓挡住了,怎么办?再拆了它。接着后面的房子又是个麻烦,还要拆嘛?这样下去,岂不是没完没了?在做事是西方人就是这个样子。无论是拿破仑还是亚历山大,对于已得的胜利,都不肯心满意足。因为看不过别人,所以争吵。又因为对方蛮横,所以去法院打官司。官司胜了你就满足了?依旧不会。即便到死,你想要的满足都不会实现,反而总是烦躁不安。代议政治取代寡头政治是因为后者不好,那如果前者也不好了,又要用什么稀罕玩意儿来取代呢?因为大河挡道,所以架起桥梁;因为大山阻路,所以挖空隧道;因为走路麻烦,所以修建铁路。这样下去,何时是个头,又哪里来的满足呢?若我们按独仙说的去做,怕不是人类如今还在山洞里钻木取火。他不光反对社会发展层面的积极,亦反对人际关系的积极。
日本文明发展的前提是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周围环境的假设,就拿父母和儿女的关系来说,西方人为了需求安定,已将这种关系改变。但在日本人心中,就算父母与儿女不睦,但这种关系却是牢不可破的。在寻找让人心安的方式时,也必须是在维持这种关系的前提下。无论是夫妻关系,还是君臣关系,甚或是武人和町人的关系,都是这样。孔子也是在这种前提下,发展出了稳定、调节夫妻君臣关系的办法。那便是一方尊从另一方。独仙的一番话中,除却这些陈腐的传统思想,倒有一点没错:人类的野心是无限的,达成一个目标之后便想要达成下一个。佛教便是要求人们放下一切欲求,以此获得真正的安宁与自由。但这些欲念,正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苦沙弥听了独仙这番话后,深信不疑,也开始修身养性。好笑的是,当迷亭向他指出独仙只是个故弄玄虚的疯子时,他又立马相信了迷亭的话,为自己听信一个疯子的话感到羞愧又恼怒。在最后一章里,迷亭与独仙对坐辩论。个人主义的代言人迷亭提出,未来社会中,婚姻必将消失。迷亭实际上与独仙看到了同样的问题,但采取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人们总是竭尽全力地自我扩充膨胀,甚至都快到了极限炸开了,所以不得不生活在永恒的痛苦中。所以,他们企图通过将个体之间分开来缓解痛苦。对这种人来说,只能自食恶果,所以在这种痛苦中,家庭成员分居制,就是他们想到的首个解决方案。先是亲子之间分离,未来的趋势必将是夫妻之间分离。迷亭认为未来必将有一位哲学家提出非婚制,为了更好地保护每个人的个性。
如果个性消灭,那人类必将走向灭亡。相反地,独仙反驳:
对人们来说,生活随着个性自由的增强而越来越不舒心。而苦沙弥和其他人又怎么看呢?大部分人并不十分理解他们俩在说什么,只觉得是厌世之语。理科博士寒月更是沉浸在新婚的现世快乐中,无暇顾及二人的争执。这只猫呢?这只猫看得十分透彻。
无论对任何事物,这些人似乎都满不在乎,但这不过是表面现象。事实上,只要将他们的心灵打开,各种悲哀凄凉的声音就会喷涌而出。就说独仙君,表面看来,他似乎已经超然物外。但事实上,他的两腿就没从地面上离开过。还有迷亭先生,看起来万事都无所谓,但他的世界也并非画中之景那么美好。还有寒月,他已经放弃了和玻璃球的对抗。对他来说,最妥当的做法就是将老家的妻子接到身边,但是如果这种生活长久地维持下去,他必将感到厌倦,这是在所难免的。这只猫的态度十分暧昧不清。它鄙视不懂装懂的苦沙弥,看清每个人的现状和命运,嘲弄所有人类愚蠢的行为。但它最终在喝醉之后溺死在了水缸里。死亡前的一段描述充满了象征意义。
正是因为我想离开这个水缸,所以我才会如此痛苦。可是虽然我的愿望很迫切,但事实上要想爬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我不会沉入水里,浮在水面上的我将前腿竭尽全力向前伸,也不过才十公分长,离十五厘米高的缸沿还差得远呢。既然如此,我有的焦虑和挣扎都是无济于事的,哪怕再过一百年,任凭我如何挣扎,要想逃出去也是不可能的。我现在之所以如此痛苦,正是因为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可真是自寻烦恼,没劲儿透了,只有傻子才会这样自找苦吃。水缸即这个充满了苦难与纠结的人世间。文中多次提到并强调了任何人都难逃一死。任何试图逃离水缸的挣扎都是徒劳的。于是,在经历了这样的思想挣扎后的猫,放弃了挠缸壁。
我似乎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那里安宁、静好,就算天地化为飞灰也和我没关系了。日本的作家一向都悲观,夏目漱石也不例外。在迷亭所代表的西式激进个人主义与独仙代表的日式消极哲学中,无论是猫也好,苦沙弥也好,都没能做出选择。在维新后的时代里,夏目和其他日本民众一样是矛盾与迷惘的——究竟该摒弃什么,该保留什么?在写《我是猫》的时代,夏目仍未想好。只是人世之苦,如在缸中挣扎。
《我是猫》读后感(四):《我是猫》书评
“或许在一些读者眼中,我叙述的事都是胡编乱造的,但事实上,我是一只非常踏实的猫。无论是我说的一个字,还是一句话,都蕴含着巨大的哲理。不仅如此,如果将它们连起来读,还会发现它们开头和结尾既连贯又互为映衬。就算最初读它时不能聚精会神,认为其琐碎唠叨,但这种想法在读第二遍时就会得到改变,将其视为极其重要的劝诫,只有得道高僧才能将它讲出来。”——《我是猫》
2020.5.22读完《我是猫》。
一只没有名字的猫以它的视角讲述了出生到死亡的所见所闻。或许受主人教师苦沙弥的抚养,这只被人格化的猫更多是以它主人的心态纵观整个周围的人和事,老成、厌世、消极。似乎与八大山人朱耷寥寥数笔的翻白眼的鱼、鸟的格调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前面大部分都是看这只猫和其他猫相遇的日常谈话,迷亭、寒月等人串门于主人苦沙弥的谈笑风生以及围绕他们发生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生活琐事。披着猫儿的皮毛,以人类大脑思考问题,愤世嫉俗,以人类之眼揭示人性之恶。对于非种族、物种,人类自以为是的处理方式遭到了猫的厌恶,与自己所号召的万物平等相矛盾,因此这只猫产生了猫族反抗人类的起义大战的想法,幽默又不失内涵。“人类都是一些肆意妄为的家伙,这是我和人类同居之后,根据对他们认真观察而得出的结论。”不同的人处事风格不同,更可况放在动物眼里。人类社会有自己一套生存法则,大到法律道德,小到家庭物体摆放、卫生饮食。人类在欲望面前可以显示兽类一面,要想获得食住无缺的保障,动物必须卸下自己的野性才能融入他们的生活,否则就必须投入自给自足的捕猎生活,而千年前一些动物就被驯化,成为依靠一员。有趣的事情是,猫可以在饮食方面获得真理,“即便是本不想做的事情但是在可贵的机会面前,动物们还是愿意冒险试一试”“动物对能否适应一种食物都会有预先的感知”“危险面前,你能得到上苍的庇佑,做到一些平时做不到的事”“只有经受痛苦,你才能得到安宁快乐”,根据一根年糕,从一开始抵不住的诱惑到被年糕的困住翻腾跳舞,就悟出四条真理,而这四条真理其实也是动物世界的生存之道、危机应对。而它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哲学猫,通过盗窃主人家、和寒月长相一模一样的小偷衍生出创造万物神的无能的想法,人的面容和变化思考从《圣经》到圣母像,真是对人类“忧国忧民”。为了运动多样化,做些“叼着金枪鱼快跑”“寻觅大马哈鱼”快跑运动,后扑孩子、捉螳螂、捉寒蝉、“滑松”、“绕墙”,生活丰富多彩。为探究主人火气如何上升,引发上火思考,将诗人的“灵感”归属于上火,、发疯一样的词语,还就为怎么上火干乱七八糟的事情,天马行空。
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那几个人物,爱吹牛的迷亭从某本书某件事胡编乱造,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说的就像煞有其事,谎言揭穿也心安理得。已经毕业的理士生寒月一会研究“吊顶力学”,一会研究磨玻璃以准备博士考试,最后也不了了之。莫名其妙出没于出人家的越智东风、具有哲学思想的独仙也加入他们阵营。他们一群人不为金钱所动,才会认为金田是“一张会动的票子”。财大气粗的金田夫妇一副施恩的态度想把女儿嫁给未来获得博士学位的寒月,利用权势金钱买通车夫他们偷听苦沙弥家的对话,买通学生捣乱扰得苦沙弥心神不宁,委托唯利是图的同学铃木三番两次劝说苦沙弥俯首低头。甚至连这只猫也明白“整个社会的运转依靠的确实是金钱。”书中后面较前面短点的篇幅,话锋一转,谈话内容档次上升。从寒月慢悠悠地介绍自己爱琴、买琴、藏琴、弹琴的细致入微的长篇大论,但苦沙弥引发“探子”的思考、死亡的认识。在谈及当代社会思想认识中,独仙说“在以前,如果上层想要做什么事,只要下达命令就可以了,没有办不成的……现代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就是无论你是谁,都不可能过分地威逼他人的人格。”古老守旧的一套很早就过时了,文明自由平等不分种族性别年龄,哪怕权势金钱可以得到更多地位荣誉利益,但是人格尊严是凌驾于物质生命的。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探索。从帝国到宗族到家庭再到个人地位的转变,可以说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深入社会。迷亭也谈到自己个性强化的同时,又试图扩展自己领域压缩他人得了空间,“人们之间的空间就这样愈发狭隘,只要活着,就难以自在。”那些奴隶市场的买卖交易成为过去,任何人不再成为别人的附属品,隐私、个人空间的私密性越发注重,这也是当今社会的写照。当然,人格独立思想的提出从第一个人到一群人,最后形成一个片局,以革命还是斗争的方式使新进思想合法性。一个吃螃蟹的人让人佩服,“在古代,孔子只有一个,所以他的话自然有微信。可是到了现在,有好几个孔子,甚至世人都是孔子也不是没可能。”把曾经出现的思想嚼的稀巴烂,别人听之索然无味,只有在前人思想创新,用现代新的角度或者“以反乱正”,总之就是出其不意。在谈及女性观中,有人问最好的娶妻年纪如何?第欧根尼以“青年不宜娶,尚早;老年不宜娶,太晚”答之。突然想起前几日看的《培根随笔全集》中“谈结婚与独身”,问及一个人应当什么时候结婚时,有人回答说:“年轻人时候未到,老年人全无必要。”我想这智者是否是第欧根尼,当然这只是小插曲。当然,被婚姻束缚的苦沙弥因为无法管教妻子,女性自由化的同时让男性感到地位不保,一下没有开通就会对这产生误解。
在这群学者中,他们可以高谈阔论,从不停止。任何事信手拈来,一个话题连接另一个,思想碰撞。可是离不开现实,离不开世界上的俗人的眼光。这只猫,是作者看世界的媒介,而它再出名,也只是一只猫了,传递信息的同时,因为贪杯意外陨落了。
——欢子随笔我是猫7.1【日】夏目漱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