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再见了,避孕套!”一次81万,被骂上热搜,我看到了几十亿女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再见了,避孕套!”一次81万,被骂上热搜,我看到了几十亿女

2020-10-23 21:30:36 作者:啊蔡 来源:看书有道 阅读:载入中…

⊱“再见了,避孕套!”一次81万,被骂上热搜,我看到了几十亿女

  哈喽,晚上好,我是啊蔡。

  相信大家对于杜蕾斯家的神仙级广告文案,一定多多少少有所耳闻。

  比如万圣节,他说:

  “我是今晚最不受欢迎的捣蛋鬼。”

  比如七夕,他说:

  “一年一杜,晚点结束。”

  比如世界人口日,他说:

  “一杜当关,亿万夫难开。”

  甚至还出了一系列《杜蕾斯诗集》,堪称经典。

  向上滑动查看↑

  这些文案都能够在紧跟时事热点的同时,融入独特的创意,将“车”开得恰到好处,不愧为广告界的“典范”。

  可万万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典范”,在前几天,竟然因为同样的“创意”,翻车了。

  不仅翻车,还被罚了81万。

  而罚款的起因,是三条“含有淫秽、丑恶”内容的广告。

  2019年4月19日,在这个含有特殊意味的“419”里,杜蕾斯和其他三个牌子做了联名推广,发布了三则宣传文案。

  “喂饱每一张嘴。”

  “一滴都不许剩。”

  “钻进那片秘密角落。”

  这是文案内容。

  没想到,这次的广告,非但没有为几个品牌带来预期的宣传效果,反而遭到了网友的吐槽和批评:

  “这明显是在恶意抖机灵。”

  “性教育不是拿色情当广告。”

  “谈性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女性,像这三条广告,只是在消费女性而已。”

  ……

  其实,对比一下以前的文案和这次被罚的三条文案,同样是谈性,哪个是尊重,哪个是抖机灵,一下子就高低立现了。

  最后,品牌方不得不将广告删除,并公开道歉。

  这种因为被网友吐槽不尊重女性而翻车的广告,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之前在网上冲浪的时候,蔡蔡就看到过一则极其恶心的求职广告。

  海报上,一个半裸的女生把性感内裤脱到小腿上,配文写着:

  “找工作=找女人,干你最想干的。”

  看到这张图片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无耻!

  明明是想鼓励大家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却非得加上“女人”、“干”等词汇,和色情挂钩,博取关注。

  其龌龊用心,不言而喻。

  还有某零食的网店宣传图上,一个女孩穿着粉丝内裤,岔开双腿,戴着脚铐,配文:

  “鲜嫩多汁,想要吗?”

  好好一个卖卤味的零食店,为什么非要把食物和色情扯上关系?

  这样并不会让食物更好吃好吗。

  有这个时间,不如多在自家的调料配方中下点功夫,想想该怎样用口感留住顾客,而不是靠这种消费女性的恶臭行为。

  更夸张的是,杭州的一家小龙虾店,竟然按照女性胸部的大小进行打折!

  我满腔热情地来吃你的小龙虾,你却拿我当调侃的对象和宣传的噱头。

  多么荒谬。

  那些品牌和商家,将女性作为性暗示对象,和色情联系起来,用低俗的方式吸引顾客的眼球,以此达到自己的营销目的。

  一边想凭借女色,撸起袖子赚上一波;一边又把女性的尊严,踩在脚底肆意剥削。

  

  这样的做法,非蠢即坏。

  人们喜欢在图片、视频上看到漂亮的女孩,这是对于“美”的向往,无可厚非。

  可是,一旦缺少了尊重,将女性物化成可以任人摆弄的物品,这份向往就变了味。

  2016年,美国一家公司曾发起过一个名为“反对物化女性”的活动。

  他们找出了一些恶意消费女性的宣传文案,进行反击:

  “没有女人会像祭品一样,躺在男人胯下祈求喝一杯酒。”

  “裸体女人能卖出更多的奢侈品包包,这简直低俗又毫无逻辑。”

  “这样根本不会让食物看起来更美味。”

  “到底是谁灌输的‘女性只要露出乳沟,就能让产品大卖特卖’这种观点的?”

  看着这一张张将女性视为工具、拿女性身体作噱头的图片,我觉得很无语。

  难道这些创作者,不“借色”,就灵感枯竭了吗?

  更重要的是,这种物化不单单只出现在图片和视频里,它还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30岁的女人还没嫁人,就没人要了。”

  “离过婚的女人是二手货,不值钱。”

  这样的言论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判断一个女性自身价值的标准,不是她的性格阅历,也不是她的学识和成就,而是她的年龄,她的外貌,乃至她的性功能。

  多么可笑。

  甚至有些人,还打响了“中国女孩保卫战”,堂而皇之地把女性视为私人物品,而他们保护的宗旨就是:

  “不能让中国女孩嫁给外国人,她们只能嫁给中国人。”

  如果一个女孩嫁给了外国人,那她就是崇洋媚外,就是不爱国。

  反观那些人,他们一边抵制着“中国女孩嫁给外国人”,一边又以“娶洋媳妇儿”为骄傲,真是好一个“中国驰名双标”!

  名为保护,实为占有,将女性物化为一种可以被分配的性资源。看到这里,我只想劝这些人清醒点。

  女孩们从来都不是谁的附属品,她们想嫁给谁就嫁给谁,这是她们的权利,也是她们的自由,不容置喙。

  

  一个女性的高尚与否,与她们的肉体和年龄毫无关系,而是取决于她的内心精神。

  

  随意抛出偏见很容易,但是涵养和尊重,才是体现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

  

  

  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物化,根本原因,是为了取悦男性。

  在过去,男性掌握着经济的主权,大家觉得,能够为一个家庭带来收入的人,就是这个家庭的“主要人物”,其他人都是附庸品。

  包括妻子。

  这使得商家们开始想方设法地讨好男性,吸引这份消费主力,不惜将女性物化、色情化。

  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延续了几十年,即使到今天,女性已经实现了经济独立,比以往更加强大,歧视的情况也依然没能得到明显改善。

  制片人Jean K曾在她的演讲中公开谴责:

  “对女性的物化该停止了!”

  “在各种各样的广告中,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总能看到消费女性身体的现象。

  而且在这些宣传中,女人们给人的的感觉总是被动的、脆弱的、顺从的,与男性在广告中展示肢体语言的形象截然不同。

  然而当女性被物化,被性化,背后随之而来的隐藏风险,是巨大的。

  这会潜移默化的让人对女性的看法里,伴随着性、暴力、恐吓等等想法,会让人觉得女人就该是视频图画里的那个样子。

  苗条,性感,并且极度配合,任人摆布。

  这让女人生活在一个处处都需要防范的世界里。”

  更可怕的是,这份潜移默化影响的不仅仅是男性,也让女性无意识地趋于认同,觉得本该如此。

  蔡蔡曾在社交平台上,见过一则令人窒息的视频。

  视频里的妈妈不过是三十岁出头的年纪,却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了。

  22岁的时候生下第一个女儿,此后十年间,以平均两年一胎的速度接连产子。

  而生孩子的目的,只有一个——生出一个儿子。

  作为看客,光是听着这段经历,我都已经觉得喘不过气来了。

  可是这位妈妈,却沾沾自喜,炫耀地告诉大家:

  “这是我12年来为老公打下的江山。”

  被当作生育工具而不自知,甚至引以为傲,冒着前置胎盘、疤痕子宫、随时可能丧命的风险,就为了给老公带来一个儿子。

  多么讽刺。

  在亦舒的《没有季节的都会》中,有一段对话很触动我:

  宋小钰低声问:“要很爱一个人,才会为他生孩子吧。”

  常春诧异地回答:“不,要很爱孩子,才会生孩子。我从来不为别人生孩子,我只为自己生孩子。”

  对于女性的物化贯穿了我们的生活。

  他们不看女性的精神和内涵有多富足,他们只在意女性的肉体能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可其实,女性从来都不是可以任人摆弄的工具,也不该被贴上“性”和“色”的标签。

  女性们更不该在面对这些不公时,一味选择隐忍和顺从。

  抵制这些侮辱的第一步,就是我们先要大声地对所有不公予以拒绝。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们对于这种羞辱的容忍度正在逐渐降低。

  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了背后隐藏着的不公,在看到类似的情况时,选择勇敢发声,进行反击。

  公益短片《没有一个男人可以通过的面试》里,面对来自生活和社会的歧视打压,一些女性选择举起手中的牌子,大声告诉镜头前的所有人:

  “我会生娃,也会升职。”

  “能浴血奋战的,除了伟人,只有女人。”

  “女人不是附属品,我想要的城堡,我自己也能造!”

  她们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并为之奋斗,以此来抵制来自社会的误解和歧视。

  除了她们,我们每一个人,也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这场抵制,作出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看到侮辱女性的广告或宣传,可以举报投诉一波。

  

  听到物化女性的言论时,勇敢发声反对。

  无论是装扮还是生育,都为自己取悦自己而做,不必去刻意讨好他人。

  抵制物化女性,是对女性的尊重,同样也是对男女关系良性发展的一种促进。

  我知道,这种对于女性们的侮辱和恶意,不会因为一篇文章就消失得荡然无存。

  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不停止发声,今天的不公就会比昨天少一点,明天的不公就会比今天更少一点。

  永不停止思考和讨论,就是对这份歧视最好的反击。

  点个在看

  坚决捍卫女性的权利

  拒绝那些物化女性的恶意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