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之路读后感100字
《独角兽之路》是一本由三节课产品社区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角兽之路》精选点评:
●写的深度不够
●三节课众多学员参与撰写的一本书。书的形式比较统一,但分析的深浅还是有别。也有赖于读者对每款产品的了解程度,比如我对网易云音乐和对in的了解就完全不一样,能帮助互联网新人入门、更快的了解众多产品,也能帮我这样的半新人开窍,引发更多思维。
●说实话要不是之前对产品一点概念没有,在听三节课的被官方忽悠了下,谁会买这种“书”,这也配叫书? 能推荐这种东西的人,其人品也就可想而知了,不信你可以买去看看。
●有可能后来居上的百度外卖。。。
●16年年初碰到三节课,这本书应该是三节课的学员一起小组作业的汇总,像极了大学的小组作业课堂展示,怎么说呢,适合入门,没有深究。
●之前看三节课的公开课,觉得很棒,第一时间买了他们出的书,具体分析了20款产品的迭代工程,很棒,但美中不足的是“竞品分析”部分,只是简单介绍了有哪些竞品,但没有深入的对比分析,会对“为什么是这款产品,而非它的竞品杀出重围”感到困惑。
●公司的书,翻了一下,一般般。那个说价格高的朋友,我也认同... 79你坑谁呢
●整本书每个案例都是套框架,优点:你能快速的理解他想给你讲什么;缺点:他想给你讲的东西基本没什么深度。就好像老板今天突然发现别人有个好产品,天花乱坠的给您讲了一通,你回去调研了一下发现问题难度和维度不仅限于老板表述的这个层次。可惜这本书是死的,你不能再回头去确认你的疑问,而老板是活的,厚着脸皮回去问就是了
●流水账,不推荐
●和这个价格比,真的不值
《独角兽之路》读后感(一):虽然是充分必要的案例分析,但太简单
看了一些例子后觉得对这些案例的商业分析从各方面、包括商业模式、支持的数据、历史演变等对学习有一定借鉴,但还是不够充分。毕竟这些互联网产品也都是经历时代快速迭代前进,借由这些案例发掘商业本质、顾客心理的真实想法和行为模式还是限于篇幅讲的简单了。对从来没做过案例分析和运营的有一些帮助。总之,虽然是比较充分的分析但太简单,不值得购买。
可以看一下或按目录去三节课、36氪等地方搜索追寻一下分析也就差不多了。
《独角兽之路》读后感(二):通过《独角兽之路》快速了解20款快速爆发且极具潜力的互联网产品
本书分析的APP包括爱鲜蜂、百度外卖、B站、唱吧、滴滴出行、豆瓣APP、懂球帝、极简汇率、简书、快手、脉脉、网易花田、网易云音乐、下厨房、小恩爱、12306、in、小红书、英语流利说、洋葱数学。略有些讽刺的是,全书第一个分析的爱鲜蜂已经倒下,第二个分析的百度外卖也被饿了么合并。可见互联网行业风云变化之快。
对于一款APP的分析,不仅是知道它现在是什么样子,更要知道它现在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尤其是前期的迭代顺序是怎样的,在关键节点上都分别支持了怎样的功能。对核心指标带来巨大增长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独角兽之路》作为一本工具书还是能够较为便捷地查询到书中所提到的APP的发展之路。等正如其他网友的评论,其实对于每一款APP的分析,都有些略微浮于表面,而不够深入。同时,列举了多款产品后,并没有对多款APP间的异同点进行总结与提炼。
本书的后半部分看得不是特别仔细,阅读得有些快,但感觉很多成功的APP的相似前是在前半年里对产品定位与逻辑进行打磨,这个阶段的体量并不大,也没有很多运营的策略及市场的推广。当核心产品流程及体验打磨得差不多了之后,就会配上丰富的运营资源,这个时候核心指标会有一个明显的增长。再过半年或之一年后,加之丰厚的市场推广资源,包括和知名的节目进行赞助,或是线下的广告推广,都带来了后面一大波的用户增长。
《独角兽之路》读后感(三):锅学僧对集结性出版物想法
*读书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独角兽之路》 因为我男票对产品经理很感兴趣啊,聊天时候也常常说到这些,于是在图书馆还书箱一堆的书里面看到“独角兽”马上就想起来他跟我讲过的“独角兽”概念,于是捡起来看啦。 互联网行业发展速度之快,使得本书毕竟还是有些落后,主要是在数据更新以及互联网产品发展诡谲上,这是难免的。而就作为一个学过些文学和版本学,又在粉笔做过一些艰苦的编辑类运营工作,对这本书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在内容上,而在书本身,即对书的编撰者来说可能会有意义的看法。首先本书的内容是对当时互联网行业中发展较好的产品进行的一系列展示与分析,就我看来是一些有针对性的报告、分析的简单归集,然后制作出版,因此很有“手册”的味道。因为我最近看多的是研究类以及文学类书籍,所以对这种“手册”之排版有些不习惯。但毕竟这种展现风格对于得到信息是很有用的,比如图表和数据。不知是否时间仓促,或“三节课”本就志不在出版业,本书的编辑工作是不到位的。缺字、错字,图表清晰度,编排格式的不统一,这对强迫症可能有点影响。另外可能是由不同人做的报告,口语特征明显,使得内容风格并不统一。另外作为一本报告展示类书,我认为留下诸如“或许...?或许...?”这样并没给出明确答案的疑问,是不合适的。课程、报告的记录当然有这样的情况,对于面对面的听众也能引起思考,但作为书籍内容,就有必要进行后期的解答或者其他处理方式,不然只是简单的信息归类和报告记录,不成其书的价值。 在粉笔实习的时候,有一部分内容是为老师编辑公考用书整理资料,当时接触的原始资料与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很相似。老师对单个的热点问题进行格式化的解答,然后实习生对此进行分类、归集、整理格式、校对,最后整合出版。而老师解答的内容可以说也是课程上讲题的记录的再整理。这样一种集结出版的工具类书籍,因为每个问题之后编辑工作多有重复,出现错漏难免,和整篇叙事、讨论一个中心问题、由一个作者撰写等类的书籍是不一样的。这里来说,如果三节课将出版书籍作为其产品的一个线下延伸领域,那么在编辑工作上还有待加强。 再之就是本书出于2016年,有些情况与现下已经有了出入,但对于发展路径的了解和对书中预设情况的判断,至少在文史哲的我看来也是有趣的~毕竟知道UGC、PGC、OGC再知道南北朝门阀政治就可以在男票面前装逼了ohyeah~
《独角兽之路》读后感(四):试错、迭代、寻找PMF
作为一个想要了解产品思维的读者,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给了我们看待一个产品的视角,有一套完整的产品分析的框架,同时能帮助了解20款产品。缺点之一就是从本书出版到现在阅读,四年的时间,互联网行业其实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书中提到的产品已经不复存在,比如百度外卖),以至于有些App可能现在已经走向没落。Anyway,App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学习怎么去看待与分析互联网产品。
1. 产品分析框架
用户需求场景
场景 用户 需求 痛点产品核心业务逻辑 产品功能结构(脑图) 竞品分析 发展历程
下载量趋势 App Store排名变化(App Annie) App Store总评分迭代分析
关键版本与功能 典型用户评价 运营情况商业化
累积 爆发 触顶 变现2. 成功的路径
其实每一款产品的成功,都不是偶然,都有一条自己的路径,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录了一些关键词。
找准用户需求,达成PMF
对于找准用户需求,达成Product Market Fit,三节课里面反复强调的核心元素是:场景、用户、需求、痛点。只要能真正找准用户需求,把这几个问题回答出来,产品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就是清晰的。这里可以举下唱吧App的例子:
场景一:
用户:年轻麦霸
需求:随时想唱歌,想有人听自己唱歌
痛点:不能随时随地去KTV,没钱
场景二:
用户:女神、男神
需求:秀歌、秀颜、求赞扬
痛点:需要围观群众
场景三:
用户:消磨时间听歌的人
需求:听歌、看颜、与女神/男神互动
痛点:平时难以接触比明星更真实的美女、帅哥、歌手
场景四:
用户:热爱音乐的人
需求:听歌,寻找共鸣。
痛点:不同的人对同一歌曲的演绎不同;同类人的音乐推荐;有共同偏好的朋友
试错、迭代、充分了解用户
当产品在对用户需求不能完全把握、或者基于假设的场景、用户、需求而来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去试错,然后快速接收反馈,迭代。慢慢掌握用户需求与喜好,找到产品定位。
这个在书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豆瓣App。众所周知,豆瓣是先有PC端的成熟用户,再慢慢走到移动端。PC时代的豆瓣是一个大而全的以图书、影像和音乐为中心的大社区,PC端的用户场景是沉浸式的,更强调用户的深度阅读。
然而到了移动端,豆瓣App第一阶段的探索是基于兴趣的强社交探索,并且垂直细分了十几款App,比如豆瓣电影、豆瓣阅读、豆瓣FM、豆瓣音乐等,这样的垂直细分让豆瓣很难业务聚焦,每一个垂直领域都有竞争对手做得比自己好。同时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也是从一个App切换到另一个App的成本很高。
接着,豆瓣开始到了探索第二阶段:以豆列为中心扩展,以兴趣切入弱关系社交。这个阶段豆瓣迭代了很多功能:豆列 > 广播 > 豆瓣小组 > 日记、豆邮 > 找同好 > 群聊 > 小事。然而,这么多的尝试下面,豆瓣依旧没有找到新区社交的发力点
到了后面的探索阶段,豆瓣又开始以“小事”为核心建立整个社交生态圈。我想这是如今6.几版本的动态与推荐的前身吧。从这里开始,豆瓣开始引用FB主页模式,可以有社交的朋友动态更新,同时也可以有系统根据兴趣推荐内容。依据此,慢慢豆瓣找到自己移动端的产品方向。
可以看出来,豆瓣App的探索之路是曲折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试错与迭代,才成就了今天的豆瓣App。
去中心化、社区、UGC
在产品发展过程中,有句话说的很好:生于拉新、死于留存。
很多产品都是在初期通过运营拉新,得到初期的用户,然而没有核心内容或核心竞争力,产品慢慢就会死于无法留住用户。而在留存用户方面很多App屡试不爽的一招就是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或者我们说社区。
说到社区,我们其实又很多App做得很棒,比如简书、花样Inn、小红书。这里想聊聊网易云音乐。这是一款后起之秀,在这之前相信大部分读者都知道QQ音乐、百度音乐。而在这一片红海之中,网易云音乐是怎么站住脚的呢?
网易云音乐有两个核心业务:一是保证内容质量;二是内容的组织和分发。第一块当然是bread & butter,没得说,第二块网易是怎么做的呢:
(1)直接找到内容:搜索;个性化推荐歌曲、歌手、电台;音乐排行榜;歌手动态提醒
(2)借助UGC内容间接找到音乐内容:歌单推荐和搜索;对朋友页动态的获知(包括朋友的歌单)
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通过歌单和动态接触歌曲,可以转化更多的兴趣爱好;在广泛试听歌曲之后,搜索歌单和听友的方向也更加开阔。
3. 结语
分析成功的产品本身就是总结一些成功的路径,让自己在产品的探索道路上有一些方向,尽可能的少走弯路。上面的路径绝不是唯一,其实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去学习和借鉴的方法,我们更多需要的是去尝试,才能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的产品。
总结成一句话:快速试错、迭代、寻找产品Product Market Fit (P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