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骑兵军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骑兵军读后感摘抄

2020-10-24 02:4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骑兵军读后感摘抄

  《骑兵军》是一本由[苏联] 伊萨克·巴别尔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骑兵军》精选点评:

  ●翻译扣2星,如此伟大的前苏联文学作品竟被译得如此惨不忍睹不知所云,还是去读索尔仁尼琴吧。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骑兵军》,之前看的不是这个译本,而是那个广为人知的戴骢译本。戴译,我只看了小半本,便因为不喜欢他的翻译风格,十分遗憾地束之高阁了。上个月,我在书店偶然碰到这个新译本,原本不以为然,纯粹是出于好奇,从书架上抽出来,信手翻了翻。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居然不忍释卷了。

  ●孙越翻译的。。简直是shit

  ●在凛冽中升起的血红色旭日,将人性冰封的更加紧实,但也让西伯利亚上各民族的肩膀更加硬朗。在这片土地的这个年代,信仰在相互碰撞,贪婪在肆意妄为,可枪林弹雨下的惧怕与佯装坚强,依然是身而为人的姿态。

  ●巴别尔

  ●翻译只好用“佶屈聱牙”来形容。有些行段根本读不通,完全是加上作者自己风格的再创作了,然而这个人风格又实在是让人半懂不懂。

  ●非常精彩,巴别尔堪称短篇小说大师!

  ●书是好书 翻译是让我难受的翻译

  ● “臭名昭著”的哥萨克算是被作者无情的具象化了,战争中人性的丑恶会放大,反之人性的光辉也一样,但在作者这里没有一篇正面报道,看来也就一枚愤青而已。作者极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之能事,经常感觉这边写了个半截,又跳到另一边去了,把人吊得云里雾里。很多比喻也用得牵强,看着别扭。这种毫无正能量写得还一般般的东西,图新鲜的随便翻翻也就可以扫入字纸篓了。

  ●翻译确实有问题。像:不可战胜的高加索第二旅正在赶往事发地;前所未有的政权正在斗争;河水里泡满了一挂挂黑乎乎的大车……(大车一挂挂?这量词这么用我还是第一次见);河水里嘈杂声、口哨声和歌声混做一团,回荡在月光蛇影和闪亮浪谷之上(译者估计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啥吧)类似这种翻译随处都是,很不合格。一百多页的小册子我看了整整八个小时,拿起来又放下又拿起来,勉强读完,才get到大概说了个啥。

  《骑兵军》读后感(一):仿佛被埋在混着血和泥的稻草堆里

  kindle商店只有这个版本,个人体感翻译没有那么糟糕,不过可能是因为没有对比的原因。之后会购买评价更好的那版实体书。

  篇幅都比较简短。比起精妙的比喻,故事情节的安排才是最值得称道的。俄国人对战争的描写和诠释真的独一无二,而巴别尔又是其中独特又突出的一位,他把悲痛和嘲弄结合得太完美了。第一篇《渡过兹布鲁奇河》那句“你们到后院去杀我吧,别让我女儿看见。”迸发出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直接给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我来了一个迎头痛击。

  《骑兵军》读后感(二):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骑兵会战

  欧洲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骑兵会战,写得非常悲壮,

  在语言、细节和结构等方面也有着独到之处,文学艺术价值不低。

  苏联优秀作家的书,设计排版和纸张都不错,很值得推荐。

  《骑兵军》读后感(三):谜样的巴别尔

  伊萨克·巴别尔——这个犹太农机商不安分的儿子,在被布尔什维克接纳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是苏俄秘密间谍机构的前身)特工后,兴奋地以为“终于可以通过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洞悉俄国发生的一切:生与死、欢乐与痛苦、爱情与性”。他全身心地扑进了革命的洪流中。1920年巴别尔以红军第一骑兵《红色骑兵报》随军记者的身份,参加了部队在乌克兰西部与波兰军队的战斗,他真正目睹了残酷的杀戮与死亡。后来,他加工了战争期间收集的资料,写出了震惊世界的短篇小说集《骑兵军》,真实地还原了红军哥萨克骑兵的勇敢、狂暴、残忍、血腥,立体地再现了俄罗斯民族复杂的多棱镜性格。极权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成了巴别尔灵魂生长的契机,他要探求人性深处的秘密。成名后的巴别尔开始接近、亲近其情妇叶甫盖尼娅的丈夫——苏联内务部和国家秘密警察机构的最高领导人叶若夫,并成了叶若夫家的常客,但“葶苈似菜而味殊,玉石相似而异类”,他是为了构思“一部以国家高层人物”为背景的反间谍侦探小说——《罗斯托夫的秘密警察》,可是他也踏进了帝国意识形态的深水区,最后斯大林大清洗的炙热火焰,还是无情地灼烧了他。巴别尔本可以避免牢狱之灾,更不必惨遭死刑。所以曾探监的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问他:“你为何要接近叶若夫夫妇,是在用生命去冒险还是想跟死亡做游戏呢?”巴别尔莞尔道:“我只想解开一个谜。”什么样的一个迷值得用生命去博弈?是用自由的生命意志冲动对帝国僵化的文学形式的犯禁,还是要挖掘帝国高级官僚深处的人性幽暗之处?1940年,曾梦想可以通过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洞悉俄国发生的一切的巴别尔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法庭判处死刑,执行名单由斯大林亲自签署。最终巴别尔没有用间谍小说,而是通过牺牲自己生命的方式展现了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注:可能是作者翻译该书时过于年轻,个人总体感觉该书翻译质量不高。

  《骑兵军》读后感(四):回忆巴别尔(节选)

  回忆巴别尔(节选)

  [苏联]伊•爱伦堡

  他身材不高,墩墩实实,总是戴一副眼镜,一双富于表情的眼睛透过镜片闪着时而狡黠,时而忧郁的光芒。他身上那种对生活非凡的兴趣令人震惊,他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事物所吸引。他广交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十分难得结交职业作家。他能整点钟地听别人的爱情、走运或倒霉的故事。他喜欢跳跃、奔跑,从马匹旁边经过绝对不会无动于衷。他写自己的战友赫列勃尼科夫:“……我们受到同样情欲的震撼。我们俩把世界看成五月的草地,看成了有女人和马匹走动的草地。”

  他谙熟多种外语,够得上一个大学问家,但对他来说,任何时候书本也不会盖过鲜活的生活。一九三五年,我在报上描绘过巴别尔在巴黎笔会上的发言:“巴别尔不讲本国语,他法语讲得流畅自如又老练,十五分钟里他用几个没登过的故事令听众大为开怀。人们笑着,同时明白了,借这些快活的故事说出了我们的人和我们文化的实质:‘这个集体农庄庄员有了粮食、有了房屋,他甚至还有了勋章,但这对他还嫌少,他现在希望诗歌能写写他……’”

  巴别尔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可惜的是,没人把他讲的故事记录下来。一九三八年冬天,在莫斯科时,他常上我家来侃侃而谈;我当时曾想,他能很好地把一切都写下来。命运却另有安排。

  他喜欢离群索居,喜欢“愚弄”人。他的生活有时令人想起了鼹鼠的行踪。他闭门不出是为了能安静地写作。他在巴黎近郊住过几个月,在一个法国老妇人那儿租了一间房子,这位房东把他当成了凶犯,别尼亚•克里克的同胞兄弟,到了夜里就像对囚犯一样把他锁在屋里,免得他把她杀了。这件事令巴别尔发笑,但他喜欢这个房间;安静,能写作。

  他喜欢清静,却度过了颇不清静的一生。作战,戎马倥偬,认识了自己所处时代的全部希望、全部苦难。他接近革命如同看到了自己珍爱的事物的实现,他所秉持的公正、国际主义、人性的崇高理想至死不渝。

  ......

  巴别尔的小说还将长久流传。这是高尚的艺术。有某种东西使巴别尔与从果戈理到高尔基的所有伟大俄国作家亲近:人道主义、保护人、保护人的欢乐、希望和一个人对短暂而又不会重来的生命的渴望。……他生活在一个既高尚而又十分艰难的时代。他不仅坚信未来,还曾为之而斗争。他二十年代一篇出色的小说《卡尔-扬盖里》是这样结束的;“我在这些街道上长大,现在轮到卡尔-扬盖里了,但为我奋斗不像为他那样,事情于我的关系不大了。我自语道:你不会不幸福的,卡尔-扬盖里……你不会不比我幸福……”

  巴别尔的读者将带着谢意回忆起他,他憧憬过他们的幸福,并为之奋斗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骑兵军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