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瑞士人克里斯》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瑞士人克里斯》经典观后感集

2020-10-24 07:07: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瑞士人克里斯》经典观后感集

  《瑞士人克里斯》是一部由安雅·科菲尔执导,动画主演的一部瑞士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瑞士人克里斯》精选点评:

  ●真人+动画风格的纪录片。有特色,也有想象力。但是做为纪录片觉得素材不够充分。

  ●C+ / 一开始对两种影像风格的交错还蛮有新鲜感的,尤其是动画部分的运动细节着实惊艳(包围、压迫感)。但是回头来看这个中心人物,就像是依循着“战乱中的发达国家知识分子”这一个话题做了历史科普和惯常的人生选择梳理,没有探索到更隐微的值得深思的细节,着实可惜。

  ●欧盟影展里唯一一部没看完就退场的电影,就给我一种,“他们都这么闲的吗?”的感觉

  ●【保利欧盟影展】动画片与纪录片相结合,作为动画片叙事节奏时常被打断且过于单调,作为纪录片又充满臆想的虚构情节。相比《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差距太大。没有充分展现人性在残酷战争环境下的挣扎和坚守。私人纪念意义更多。P.S.有一句疑似涉及天朝的旁白被删减

  ●有动画,有历史资料,有纪录片。很好的反战题材,形式内容都很赞,很喜欢动画的画风。

  ●整体还是私人的,由于可考证的部分缺失太多,导演和受访者作为家人、朋友,对克里斯的描述存在美化的可能。 后半段内嵌字幕全程错位,还不如用字幕机呢……

  ●动画的表现方式可以更自由地表现一些暴力片段,或采用艺术夸张的超现实手法来表现作者的观点。但用在纪录片中同时也会影响观众对材料真实性的判断。

  ●非常生气。导演唯一感兴趣的原来就是扯着越来越高越来越不知收敛的嗓子大喊这个吃人的世界请离我们远一点,现在看来敢把瑞士人三个字放在片名里倒还算她实诚…只是如果她从一开始就说明白这是一个寻找杀亲凶手(而且真的仅限此一人)顺便谴责(除了瑞士以外的)全人类的电影也许会容易接受很多。动画的比重和使用方式与全片转描的「Waltz with Bashir」有本质区别。

  ●那些大于自身的,让人失去理智

  ●风格让人眼前一新,喜欢这部片里犀利的动画部分。寻找一个人,寻找一个时代。战争总有英雄,为了理想和真理正义的牺牲是值得的。

  《瑞士人克里斯》观后感(一):戰地記者之死

  《瑞士人克里斯》是用動畫混搭的紀錄片,紀錄片用動畫輔助呈現其實是常見之事,這類出現在紀錄片動畫片段多半外包。《瑞士人克里斯》的導演本身為動畫專業,當然導演在拍攝紀錄片時,可為影片量身打造動畫片段,比平時所見的外包動畫更具感情。影片中的動畫並不是為紀錄片輔助,而具有長片規模的思維,設計每個角色、性格、三視圖……等。而實拍片為加強整體的真實性,動畫則表現著導演的內在情感。

  《瑞士人克里斯》描寫導演的表哥克里斯,死於南斯拉夫內戰,遺體身穿外籍傭兵制服。影片反覆提問,瑞士戰地記者克里斯身處中立和平的國家,為何要深入險境,接觸戰亂。以記者身分須保持客觀,但其實資訊由人的口中說出早已不客觀了。當戰地記者陷太深很快也會捲進軍隊,為了深入報導潛入軍隊還有辦法抽身嗎?克里斯做法也許過於單純,當克里斯準備將一手資料交給同事,同事早已知會出事,也許不妙的感覺自從克里斯加入軍隊開始。

  戰爭沒有好人與好人,只有壞與更壞。為了打造一名殺手,會進行屠殺訓練,從部隊挑選較不敢殺人的人,在眾目睽睽下腎上腺素爆發為了證明自己,很快的每名士兵都殺人不眨眼。克里斯彷彿從舒適圈慢慢遠離,從故鄉瑞士,來到克羅埃西亞報導,再潛入軍隊,直奔黑暗從此無法回頭。訪談中,克里斯的母親談到,她依然懷念兒子在床邊說笑的日子。

  《瑞士人克里斯》观后感(二):纪录片与动画的完美结合

  关注到《瑞士人克里斯》是因为FIRST官方微信的推送文章,里面提到这是一部将纪录片与动画相结合的作品。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南斯拉夫地区的动乱和战争。瑞士记者克里斯在南斯拉夫内战中身亡,他的家人被告知他是因间谍身份被处决。克里斯的侄女,即影片导演 Anja Kofmel,在这件事情中受到很大的震惊。事件发生时,Anja Kofmel 还处在童年阶段,长大后的她决定去往克里斯经历的战争前线、拜访和他接触过的人,试图解开克里斯死亡的谜团。

  影片的叙事结构有点像《至爱梵高》,以局外人的身份层层深入事件核心,遇到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得到不同的说法,并以第一人称视角以带有主观色彩的方式 “还原” 事件经过。

  动画的形式让那些已经被历史尘土所掩埋的人和事重新站立起来,作者飞扬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法赋予了克里斯这个人物丰满的血肉,并且带领观众走入他的内心,感受他的恐惧和决绝。

  影片在纪录片部分有着非常完整的线索和人物支撑,加上动画部分调动起的情绪张力,让人沉浸在这场漫长的寻觅之旅。纪录和动画两个部分即使独立成片也毫无问题,结合在一起更是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寻找和重现往昔历史,给逝去的生命以尊重、缅怀。尽管历史的真相或许永远成了谜,但给人们留下的思考却万分珍贵。

  《瑞士人克里斯》观后感(三):当我们重走克罗地亚战争之路

  文 | 马陈义雪

  克罗地亚,Cro-a-tia。发音时,舌尖先滑过上颚,后抵住下龈,最后微微扬起,停留在口腔中间。短短7个字母却抑扬顿挫,像极了这个小国的多舛的现代史。

  1991年,为了从南斯拉夫联邦独立,克罗地亚独立战争爆发,1992年进入高潮,1995年,以克罗地亚取得最终胜利结束。战争造成共计约两万五千人死亡,约70万人流离失所。

  1992年,27岁的瑞士青年Chris在克罗地亚独立战争的前线身亡,身为记者死时却身着军服,其尸体上留有弹孔和勒痕,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的最后几页也不翼而飞。二十多年之后,Chris的表妹即本片的导演Anja Kofmel带着他留下的笔记本,沿着他当年的路线深入克罗地亚,试图找到他死亡的真相...

  被历史课支配的恐惧?不存在的

  “在我小时候,妈妈曾对我说起一个奇怪的地方,那里的平原像大海一样深远,有时人们会失踪...”电影以一段讲述导演童年的噩梦的黑白动画开头。画风干净利落,令人眼前一亮。

  作为一部战争主题的纪录片,《瑞士人克里斯》有将近一半都是动画,这显得似乎不太正经。我们会习惯性地以为,动画只是拍给小孩子看着玩的,而忽略了它作为一种手法本身强大的表现力。事实上,正是因为影片成功地结合了真人与动画,才成功地避开了同类影片经常出现的“煽情”和“无聊”两大硬伤,在戛纳总评分榜上位列第33名——作为导演的长篇处女作,这个成绩相当惊艳。

  在纪录片中使用动画,一方面还原了某些缺乏影像资料的事件经过,一方面巧妙地融合了现实与想象,增加了电影的可看性和感染力。比如噩梦中一盏盏熄灭的灯和战争期间的宵禁相呼应;比如把“战争”刻画成一群没有脸的摄魂怪,仿佛一阵黑风,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比如用地上突然冒出一根根直插天际的尖刺来表现局势的险恶和人物内心的恐惧...动画把难以直接描述的情绪和感受直观地呈现在屏幕上,让观众能够切身地去理解克里斯在战争中的经历和感受。

  动画对于现实人物和场景的还原度很高,尤其是与真人部分的衔接,非常自然巧妙,比如动画中的火车驶过一片原野,下起了大雨,下一个镜头就切换到现实中车窗玻璃上的雨滴。动画和现实完美衔接,浑然一体,一点不会有突兀感。

  近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注意到了动画这种表达方式的优势,用它去处理现实的、严肃的题材。比如讲述伊朗近代史的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比如同样结合了动画的纪录片《生命中的另一天》。用动画表现现实题材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趋势。

  电影的配乐也很有意思,开头和结尾都采用了流行音乐,使得战争画面看起来就像电子游戏——的确,在战场上,杀人是合理的,而且杀得越多,功劳越大,地位越高。这种反差似乎也表达了导演对战争的质疑和讽刺。

  战争中有胜利者吗?

  身为地理历史考都曾经考过全班倒数第二的理科生,我对于克罗地亚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中时钢琴十级的宿舍长用手机弹的《克罗地亚狂想曲》。如果没有克罗地亚没有参加本届世界杯并取得了如此出色的成绩,如果媒体没有争相报道这支亚军球队的成员是如何在废墟、炮火和逃难中长大,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也不敢相信,就在短短23年前,我以为天下太平的时候,这个有一个颇具异域风情的美丽名字的国家,还处于战火纷飞之中;还有那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或者在战乱中挣扎度日。有人说,本届世界杯上克罗地亚队的表现,为这个国家做了最好的广告;而我认为,他们还有一个更大的功劳:让很多原来不知道克罗地亚独立战争的人(比如我),了解到那段历史并开始思考。

  从《瑞士人克里斯》中,我们也可以隐约看见这些球员的童年。除了废墟、炮火、死亡,逃难,电影中也出现了孩子踢球的情节。克里斯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游戏,他模仿马拉多纳,引得孩子们连连叫好,正当他把球传给孩子们时,悲剧毫无征兆地发生了:一个孩子踩到了不知道哪一方埋的地雷,当场被炸成了碎片...

  事后,克里斯在报道中说道:

  我看见妇女们死去,她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死,她们只是踩到地雷,被炸飞了一条腿之类;

  我看到孩子们被双方的地雷炸成碎片;

  我看见濒死的士兵,他们有一些疯狂的想法,他们对这些想法深信不疑并且愿意为之去死;

  他们会为此感到非常遗憾。

  当然,双方都是这样。

  受伤的不仅是无辜的平民。电影中,导演Anja Kofmel采访了曾经的克方军人Besson。他属于最终取得胜利的一方,然而这个“赢家”并不快乐,他说:“在战争中你无法选择“好”与“坏”,你只能选择“坏”或“非常坏”...战时你感到杀戮很自然,战后你就会难以接受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当你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曾经最痛恨的人,你又该如何面对自己,如何度过余生?战争的结束仅仅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惩罚的开始。

  战争就像一台人性和道德的粉碎机,无论战胜方还是战败方,无论是平民还是士兵,没有人能卷入其中又全身而退。那么,为什么会有战争?我们真的不可以停下吗?

  不断重复的历史

  《瑞士人克里斯》有别于其他同类影片之处,在于主角局外人的身份。片名就开门见山地指出,克里斯是一个瑞士人,而瑞士早在1815年就在维也纳会议上就确认了中立国的地位,不参与任何战争,作为红十字组织的诞生地和联合国第二大办公处所在地,它为世界和平作出的贡献是世界闻名的。此外,瑞士与交战双方克罗地亚和前南斯拉夫既没有过节也没有结盟,地理位置也相隔较远,可以说跟这场战争毫无关系。克里斯从小就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从他发回的报道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对于交战双方都有同情心,对战争持客观冷静的反对态度。那么,这样一个来自崇尚和平的国家、正直善良的人,为什么会投身一场与自身的利益毫无关联的战争,并最终殒命于前线呢?这也是导演在影片中一直在问的一个问题。

  影片中出现的另一个扛枪的记者Eduardo Flores,和克里斯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照。此人来自哥伦比亚,是《先锋报》的一名记者,但是来到战区两个星期之后,他就失去了中立,组织起一群外国人上了战场。他的部下认为,他参与战争是因为想成为另一个切·格瓦拉;导演认为,他就是一个以杀人为乐的恐怖分子;向导则认为,他卷入了复杂的宗教纷争和军火交易。可是,Flores刚来到战区时,也许确实如他所说是中立的,没有任何企图,那么,是什么促成了他,以及另一些原本与战争毫无关系的人的转变呢?我认为是战争本身。战争就像某种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能够麻痹并摧毁人的理性和心智;它又像是毒品,让人沉溺于病态的亢奋和快乐中,明知走向毁灭而又无法自拔。所以影片将“敌人”刻画成“摄魂怪”一般没有面孔的形象,意图说明真正的敌人不是任意一方的战士,而是“战争”本身。任何不幸出现在它轨迹上的人,不分敌我,要么当场殒命,要么被纠缠至死。

  导演的探寻似乎并没有取得满意结果。一方面,对克里斯之死负有直接责任的Flores已经被枪杀,没有办法对他做出任何审判和惩罚;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年轻人仍然源源不断地去参与战争。但是在探寻的过程中,她深化了自己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与质疑。在影片结尾,她说道:“人们又开始为另一个理由,另一面旗帜或另一个神战斗...这使我意识到,我们社会是多么的脆弱”。

  自从进入农耕文明之后,人类的历史似乎就是由一场场战争串联起来的,直到现在,某些地区仍出于战火纷飞中。我们真的是像嘴上说的那样,为了国家利益或宗教信仰而战斗吗?我们真的无法从过往学到任何教训吗?还是正如我们都知道不应该吸毒,但有时难免对那种极乐产生过好奇和幻想那样,对战争的渴望其实就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伺机而动呢?我们无法消灭战争,也许正是因为战争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注定与人类社会共存?

  感谢导演用这样一部用心的电影,邀请我们和她一起,踏上对于战争和人性的探寻之旅。多一个反思的人,也许我们的未来就多了一丝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