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2020-10-25 00:38: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1000字

  《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是一本由(法)吕克·费希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 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精选点评:

  ●被大雨困在了书店,却遇到了一本好书!不要被这个充满心灵老鸭汤味道的标题骗了,读了那么多年文史,却从未想过以“死亡”本身结构宗教和哲学,多讽刺……

  ●著、译极佳,插图清妙,太难得了。

  ●好读!早知道买另一版本了

  ●通俗但不浅显,颇多洞见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nice book

  ●法语书名是《学会生活》,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看的哲学史。我真羡慕外国小孩,从小就有《苏菲的世界》等好多有趣又通俗的书把他们引向哲学和思考。

  ●怀抱“如何面对死亡”这个生命的大问题,吕克费希从理论、伦理、救赎三个维度重新梳理了从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到后尼采人本主义之间的重要哲学思想,并提出了他“内在性超验”、“藉由爱独特的个人建立价值和救赎的联系”和”宽容主义”的立场。读书的过程中,不停体会一种对价值问题迫切性的共鸣,感受来自作者的深切的生命关怀。

  ●《人生难得是心安》,又名另类西方哲学简史,的确是一本特别的书,作者显然读过大量哲学家的书籍,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用哲学的三个“面向”:对事物的理解力(理论),对正义的渴望(道德),对救赎的寻找(智慧)来分析古往今来的哲学大家的思想。最喜欢他的关于尼采的部分。

  ●适合哲学入门,按着时间讲了几个流派

  《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一):佳作,通俗而不简单 | 云何降伏其心

  这种写法非常棒,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渐次展开。对于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很容易读得进去。作者功力了得,深入浅出,刚刚接触哲学的读者不觉晦涩,资深的读者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可以印证对尼采、海德格尔等大师的理解。

  从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有几个亮点(除了上面的以外):

  1.对哲学有一个非常贴切的定位。谈到在学校里,自己的老师告诉自己哲学是一门思辨的学问。作者认为这是不对的,哲学与宗教相似,都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2.由此提出了哲学的三个面向:对事物的理解力(理论)、对正义的渴望(道德)、对救赎的寻找(智慧)。这个三面向的提法,跟詹姆斯马奇在《经验的疆界》中对理论研究的三种价值(真理价值、正义价值和美学价值)有相似之处。

  3.按照主线,将整个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并依次介绍了斯多葛派、基督教、人本主义、尼采和当代的核心要义。虽然略去了很多重要内容,但从主旨来看又挺简约得当。

  4.对于各阶段的核心要义的介绍很见功力(当然,我也没有读过太多原典,从行文中的感受)。尤其是尼采。按照这样一条主线和演变,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尼采的基本主张,并对虚无主义等有了准确的理解。

  最后但并不是最不重要:译者的文笔和专业功力非常好。

  读完之后,对五个阶段的核心要义可以把握大概。当然,对于世俗时代的生活,作者的观点稍显薄弱。思考这个问题是进行时。

  《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二):学习哲学,思考死亡

  祖父过世时,我五岁,和死亡初次遭遇。我第一次看见人生的不可捉摸,模糊意识到人终将一死。随着年龄渐长,我阅读,并思考。死亡议题埋藏心中,时时轻触思维,我想要了解、领悟生和死的意涵。

  中国人说:“未知死,焉知生。”其实西方文化研讨死亡也是远至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的悠久传统。蒙田说过:“进行哲学思考,就是学习死亡。”法国当代哲学家吕克•费希显然熟悉这一传统。他把这一部西方哲学简史命名为《人生难得是心安》,围绕着“死亡”这个主题,一路从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到中世纪的基督教、到近代哲学,然后是尼采,直至当代哲学。使我感到惊讶的,不仅是这本两百多页的小书可以切入如此深邃的哲理,而且作者还让这个话题变得如此温和亲切。可以看出,作者深受西方哲学如生命哲学、意志哲学、存在主义和人文思想的熏陶,他说的是死亡,而他探索的始终是生之困惑。

  斯多葛学派要我们尽可能去凝思宇宙秩序。为什么存在万事万物,而非一片虚无?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指出:“发生的事,都是应该发生的;如果你准确地观察事物,你就会发现,好像有人依照你所该得到的,来给你的份额。”听起来似乎“合乎正义且美好”,但现实却混乱而动荡。于是,上帝出现了,带给世人以救赎,仿佛在为人们施行顺势疗法。哲学给了我们毒药,也好心地给了解药。哲人们开始把思绪转向建构那些冥冥有主的神话,比如基督复活、天堂和伊甸园,它们能不能在这个不友善的世界给人们一些希望?基督教的救赎可能性极其严苛,它以民众的牺牲和仪式维护上帝的尊严,人们想要体验的神性逐渐模糊。这种永恒的极乐是否压根就是欲望性的呢?所以,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尼采则更进一步,干脆宣称:“上帝死了。”上帝曾长期在西方思想中起着基础的作用,这之后,这一作用不再被视为显而易见或理所当然。

  当代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读为对“上帝之死”的一系列回应。这是对一种根深蒂固、为公众享有的意识之死的回应,这一意识认为存在一种单一的、无可置疑的道德体系,即犹太-基督教体系,以合理地引导人的生活。但它越来越无法解答个体和世界的关系。加缪说:“我反抗,所以我存在。”在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默尔索面对死亡态度冷漠,如果我们对西方哲学毫无了解,肯定会认为这个人违背人伦。但事实上,这就是对上帝死后的当代世界的描述。宗教含有广阔的真理,不在于它们提出的信仰多么崇高,而在于它们所产生的实效。当有关上帝存在的普遍假设日益衰落,无神论和不可知论日趋流行,面对人生的大荒谬,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人生的最大悲剧在于,注定会死是一件我们明确知道时刻等待着我们的事。在美索不达米亚史诗里,吉尔伽美什跋山涉水寻找长生不老药;在中国的历史书里,也记载着秦皇汉武奢望延续生命的各种尝试。长生并非幸福,不死才是诅咒。我们需要死亡赋予生命外在形式与意义,没有了死亡的追赶,我们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我们将会发现人生毫无意义。我知道人会死亡,却也同时看到生命中有许多丰富多姿的事物,我学会以不同角度、批判性的方式来思考与认识世界。当我陷于各种存在制造的迷惘,哲学展现了爱好智慧而带来的光芒,这就是哲学可以吸引人、可以吸引我的地方。

  西方文化最终让位于上帝的无限缺席。费希告诫我们,应该学习用成熟的方式去爱和生活,包括要将死亡铭记于心。他说,这是“为了寻得此地当下我们当行何事、应当为与我们所爱但终有一天将会弃我们而去,或是被我们弃留在这世间的人做些什么。”就此而言,我们都是书写自我的动物,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行走方式,从生到死的路程并不能预先规定。尽管哲学远远不能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暂且看看这本书能提供我们哪些思考。

  :谢绝公众号转载,其他媒体需要请先联系。

  《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三):活在当下

  并不是书名吸引我读的这本书,而是在图书馆随手翻,觉得里面的内容还不错,就借来读了,如果书名,我肯定会一位这又是一本鸡汤类的心灵暖书。

  但我不懂哲学,有的只是兴趣,所以尼采和最后一章看的比较吃力,但老实说,这两章的叙述逻辑似乎并不如前几章那么清晰,在“理论、道德、救赎”的主题下,想要叙述这两章似乎有点勉为其难,尤其是最后一章,最后几页勉强点到了“人生何处是心安”。

  读过尼采,对他有的只是钦佩,尼采在其他书本里众多通俗易懂的格言式的名言也给他加分不少,比如“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等。

  技术主义和后现代之前在教科书里多少知道一些,但我认为这本书里关于“后现代”的讲诉并没有那么精炼,技术主义的了解仅限于海德格尔和斯蒂格乐,海德格尔晦涩艰深的文字我读不懂也读不完,对他的论点的兴趣甚至还不如与汉娜·阿伦特来的强烈。

  对死亡和生命有限性的恐惧导致了先人门思考什么是世界,如何与世界相处,死后会如何这几个问题,也就是作者提到的“理论”、“道德”、“救赎”,分别列举了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基督教、启蒙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后现代的尼采、当代哲学的海德格尔和其他等,五个时期的哲学反转似乎都来源于对世界认识的反转。试想,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宇宙与世界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哲学会变得怎样面貌,这就不得而知了。

  人活着就是无奈,我来到这个世界无可奈何,不管生命美丽还是丑陋。 Amor fati,总之无奈之余只能接受,如何接受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这就是智慧和哲学了。

  作了几章笔记,以防丢失,也附上吧。

  《人生难得是心安:另类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四):【笔记】天天将死亡铭记于心

  3p 哲学既不是政治的工具,也不是道德的支撑;理性狡猾的地方,在于逼着我们去思考—讨论、争议、众说纷纭。

  5p 死亡拥有众多不同的面貌(不能只归于生命的结束),就是在生命最活跃之处也可感受到其存在。

  9p 种种选择和观念,一开始无一不是某种石破天惊的形而上结构,再慢慢演变成今天有如陈列在商场货架上供人取用的现成主张。其有始以来连贯的脉络、取舍标准以及冲突等,即使在我们不知情的状况下,仍在持续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言语。

  9p 与历史相比,哲学更具有启发性。因为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所有的思想、信念、价值等,几乎全都在思想史的长河中获得精炼并整合出种种伟大的世界观结构。而我们必须要对这种种世界观有所理解,方能掌握其逻辑、影响、取舍…

  9p 如果能对多样的心态、想法与观念去追本溯源彻底研究一番,不仅可以训练我们的智性,也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自由。

  11p 对于神学基要派来说,哲学是恶魔之作,因为它要人用理性来远离信仰,把人逐渐带向疑惑之地,而这正是离开宗教庇护的第一步。

  13p 进行哲学思考,就是学习死亡—克服恐惧;哲学认为,拯救不来自他者或超越我们的存在,而是来自于自身,即懂得大胆而坚定地善用理性。

  15p 哲学(深思)的三个面向: ①对事物的理解(理论); ②对正义的渴望(道德); ③对救赎的寻找(智慧)。

  18p 与常见的诡辩相反,哲学更多的是一门“回答的艺术”(而非提问的艺术),因为你是自己做判断(哲学不是信仰,不会依赖他者的真理)。

  29p 世界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既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

  31p 知识并非完全与世无争,而是直接与道德相关;当时的重视行为而非讨论、强调运用智慧而非概念,与现今正好相反。

  41p 提出批评之前,先应彻底了解,尤其是在做“靠自己思考”之前,应该要先存有“靠别人来思考”、和别人一起思考、借助别人而思考的谦虚。

  41p 哲学并不是智慧,而是智慧(sophia)之爱(sophia)。

  50p 满足并喜欢活在当下,才不至于对别的东西产生欲念或后悔,尤其是两大恶—过去的负担和未来的幻想。

  58p 一个人的道德价值并不取决于其天赋资质(自然),而是取决于其如何运用之(自由)、取决于其选择而非其本质。即最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我们生来已有的特质,而不是特质本身。

  69p 宗教重视谦卑,要求理性思考必须臣服于信仰的人指导。

  72p 尽管操纵思想,但相对于古希腊的贵族社会与阶级分明,基督教带来了“人类一体、皆有尊严”的思想,是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发源地。

  75p 基督教提出在道德层面上,精神比文字要更重要,“内心对话”比字面上遵守法律更重要,诉诸良心意识的是非判断,诉诸圣经精神和其传达的信息,而不是未经思考、只需奉行的仪式条文…

  77p 只要自由意志成为道德行动的基础,只要道德不是存在于不平等分配的天赋中,而是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天赋的选择上、在于让人人平等的自由上,那么,人人等值就是理所当然。

  102p 建构那具有启发性的结合律,和谐地联结各个不再是已被排定而是必须由我们从外部加以安排的种种现象。

  107p 卢梭:人与动物的区分,在于自我完善的能力(自由),当自然的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时候,意志还在不断地提出要求。

  117p 特质无疑强化了某些限制,但在限制之外,还留有某些可以加工的余裕、某些自由空间;就是这种偏离,构成人特有的属性。

  125p 个人的自由有时必须终止于他人自由的起点。唯有如此自愿地限制我们自身无尽的征服欲望,才有可能在人与人之间早就一种和平共处且尊重的“新宇宙”。

  128p 在政治层面,新的共生空间存在三大与古代贵族相对立的特征:形式平等、个人主义、看中工作。

  129p 个人主义所指的,并不是私我主义,而是几乎相反,是指一个道德的,一个让其中所有个体、每个人均以其摆脱天生私我主义的逻辑,以建构人为伦理宇宙之能力决定其价值的新世界的诞生。

  129p 工作不再是奴隶的所从事的苦劳,而是自我实现的主要因素和重要凭借;没有工作的人是可怜的,他失去了纯粹以自身善力,通过建构和转化世界使其变得更加买好来塑造自己的机会。

  138p 人权虽然可以让人拥有平和的共同生活,但却无法独力赋予人类存在任何意义,甚或任何目的性或方向。

  150p 所有的理想都属于神学的结构,创造了外在且优越于生命本身的“超验”价值,其真正目的并不是帮助人类,而是对生命本身进行定罪,以虚无来否定当下,而不是如实承担并承受。

  164p 苏格拉底是在玩一个游戏,因为他不只是超然于他周围的人,更因为他完全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他的对谈者则否)而超然于他自己。

  170p 就艺术方面来说,重点不在于真理的内容,而在于感性渲染的魔力;后者当然禁不起诸如总结或摘要的考验。

  175p 纯洁是艺术家的积蓄,必须奉行不渝;真正的创作者必须检省自我。主掌内部的混沌并塑形,同时以逻辑性、单纯性、系统式与数学式的方法行动,并自订法则…这就是伟大的企图。

  176p 宏伟风格:强度最大的生命,最和谐也最优雅,直接且不迂回,不互斗互斥互耗,而是团结合作;尽管这种合作有可能是其中一方(作用力)主导另一方(反应力)的结果。

  177p 为了的“性灵升华”、“优雅行姿”的生命形态,不要排除人格理性与激情的冲突,也不要拣选后者排除前者,就算为此堕入那纯粹的“愚蠢”也不足惜。

  179p 权力意志并非是想要拥有权力的意志,而是“意志的意志”,是自己想要成为意志的意志,是想要拥有其力量而不愿被未解决的冲突、罪恶感、内在伤痕所弱化的意志。

  180p 权力意志的实现,就在且只在“大格调”中,就在某些生命形态里:于其中,我们终于得以了解恐惧、愧疚、遗憾等所有将我们掏空又将我们“压垮”的内心纠缠,重新活出我“舞者”般的轻盈与纯真。

  182p 数学式的古典主义是“大格局“的最完美体现,首重和谐与理性,必须具备一切天分,以及表面上一切强烈的欲望与矛盾,以冷淡、洞悉、严酷及最重要的逻辑来轭驾全体。对情感的爆发奔流避之唯恐不及,而后者则正是善感式的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

  183p 真正的知识、欢愉的知识,亦不理会理论及所谓真理的意志,而只为背后那更高的真理;进退举措皆充满优雅,神态自若,举重若轻。

  188p 尼采:如今,最可怕的罪行是亵渎这世间,并赋予那未可测知者高过这世间意义的价值。

  190p 狄俄尼索斯:美好的生命就在于能够活出当下、爱在当下(amor fati),没有对过去或未来的指涉,没有定罪或排除,只有绝对的从容,完整感受当下与永恒间并无真正的差异。

  207p 偶像已死,再无任何理想带动这个世界运行,唯有为运动而运动的绝对必要性。

  212p 技术的道路从来不是它自己主动设定的,相反,技术完全就是一种去目的性、剥除任何特定目标的进程。

  218p 理论分析的天才在结局上的判断却可能是个悲剧。

  222p 救赎的关键,是“期望少一点,多爱一点”。期望,就是欲求而不遂、不知且不能,是真正的大不幸。非但无法让我们生活得更好,而且让我们错失了生命中当下即可获得的最重要事物。

  225p 去爱现实的每个时刻,不仅不可能,而且根本就是荒谬的;只能是面对未来最糟结局不惊不惧、凡事以未来完成时理解(“当事情发生时,至少我已做好准备”)。

  228p 物质主义的十字架,就是它无法思考它自己的思考,再深刻的哲学论述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别人,即一再地倒入超验、自由、计划和理想。

  230p 正如我们永远都无法同时看到骰子六个面中三个以上的面。没有全知,没有绝对的全知。所有的在场都指向某种缺席,所有的内在性无一不潜藏着某种超验,某一物的“进”即代表另一物的“退”。

  232p 超验就在我们全部的被给定的声色见闻里;就在我们的内在性当中,确实有某个东西我们无法掌握。

  242p 要对自我产生意识,就必须与自己保持距离。超越自我,站在他人位置上,不只是为了更加了解对方,更是为了回归自我:从外界的角度审视自身的判断。

  242p 智慧命题三大反思面向: ①宽容思想的要求; ②爱的智慧; ③悼逝所爱之人。

  245p 圣经里,认识即意谓爱;伟大作品的观赏对象,包含人类全体。

  250p 在我为求更深入理解他人而跳脱自我、扩大我的经验场域的同时,我就已经自我独特化了,因为我超越了我原生境况的个别性,而且就算达不到普世性,至少每一次都能将更多、更大程度上属于全体人类的可能性纳入考量。

  253p 原生的个别性与抽象的普遍性之间的关系远非对立,而是“彼此相容”,个别的特质并不专属于独特的个人。唯有个人的独特性同时超越了个别特质与抽象普全,才能成为爱的对象。

  262p 初次讨论,不对对方的立场有任何预设,而只是尽全力去理解;对方那非我所属的世界观何以能够吸引他并使其信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