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中最好的事物》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的读后感10篇

2018-09-08 03:4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的读后感10篇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是一本由托马斯•霍尔卡 / Thomas Hurka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26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一):对基础问题哲学讨论

  在人们开始思考最初的问题的时候,比如人从哪里来,人们遇到了神,当人们开始用心头脑去寻找并理解神(一个统称)的时候,人们发明宗教、哲学和科学。所谓的宗教实际上在最初的理论增加了很多的宗教教义仪式,但那最初的教义则是很多人所追寻拥戴的,不管他是以什么宗教名字呈现。其实,面对一个简单的问题,各个理论专家都会有不同诠释,这看起来让人有些眩晕但又可以让不同的人找到不同的支持理论。总之,这本书还是记录了人们最喜欢追寻答案的几个命题,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快乐是什么,在选择面前如何抉择。每次看到这类的问题都会觉得好笑比如说离婚的问题,基督教会反对离婚然后引经据典告诉人们为什么不能离婚,佛教会告诉你一切皆空一切皆是业,经济学家会说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时生活成本降低但当此成本突破一个基线而造成成本增加时人们会选择离婚,科学家会说两人在一起会分泌一种物质让人们吸引当此物质不存在时人们会选择分开,而本书作者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他提到更多的分析内容,比如在离婚时会影响到的主体客体均是哪些,在做这个决定是对各方的影响是什么,人们的状态会是什么,如果是快乐的则又会升华到快乐是什么。实际上人们对这些简单问题的认知会影响人的所有思想行为。所以即使有些人从来不思考这些深层问题也没有关系,因为人们对快乐的定义不同。本书逻辑细致探讨了这些问题,虽然哲学的分析从来不会带来任何实质结论,但分析的过程会让人获益良多。当然哲学书会让一些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的简单问题变的同样复杂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二):起了个好名字

  纯哲学,看着头疼,不是我的错,这书太费解

  书名很好,所以我被吸引来了。拿到书,发现封面也很好看,想来内容也应该能够让我惊艳吧。翻开正文,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忍不住一阵头晕。翻译啊,我不管这书原文怎么样,但是我觉得翻译不到位,通篇大长句子,全是英文习惯,不符合国语阅读习惯,读起来费解,感觉牵强。

  这本书通篇纯哲学,有几个例子,但是不多,所以看起来枯燥。而且作者把读者引入到自己假设环境中,逼着读者跟他的思路一起思考所谓的善恶对错比较哪种假设的善多一些还是少一些,哪个更对哪个比较对哪个不太对哪个最不对……

  对于一些很浅显看上去理应如此的道理,我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必要写了,但是却啰啰嗦嗦写出很多,我实在是觉得这书特别催眠,为了能够看完,我是采用站着朗读的方式坚持到最后的。如果不思考,肯定看不明白,如果跟着思考,又觉得没有什么意义。看完这本书,我真正感觉到幸福降临,因为终于摆脱了被动思考。

  就算是快乐与幸福存在着不同的种类,不同的程度,我也不想去仔细分辨,“是不是一些快乐比另一些更好?不同的快乐相互间是如何作用的?……各种快乐和各种欲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道理也许很值得探索清楚究竟,但是我觉得这种假设和思考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即使我能够做出正确的比较,也绝对谈不上提升我的幸福指数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在我看来,是爱、是健康、是善念、是对于幸福的执着追求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创造……美好太多了,但是我所求很少,用不上本书。如果有时间,我宁可去亲亲我的宝贝女儿,也不愿意在作者的思路里去思考什么大道理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三):先生,请不要逼人思考

  说句实话,读这本书的过程很痛苦

  从这本书的名称上来看,是讲生命的,作为一个生命除了理智之外,当然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感情。而这本书的内容所谈大多是理性分析而很少涉及感性重要性,这就使得书名中的“美好”这个充满感性的词语显得无所置喙了。当然,作为一本讲述生命哲学方面书籍来讲,尤其是西方的哲学家来说,这样的思路并不奇怪

  如果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分门别类,罗列出的对人生有价值的问题,值得关注的内容,也是很多人在一生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此外,每一章后面的拓展阅读书目,足以让人瞠目结舌,感到作者的渊博

  但让我感到痛苦是作者行文的方式。作者似乎是力图把这个话题浅显化的,想要使用一种娓娓而谈的方式,介绍比较特殊的哲学认识,但效果却不甚佳——仅是个人感觉。在我看来,哲学论著一般分三类,第一类是作者不强迫读者思考,但读者自动会去思考,第二类是作者尝试与读者对话,引发读者的思考,第三类是作者不管读者的状态,逼着读者进行思考。三类作品之中,当然第三类难免等而下之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则是“作者尝试与读者对话”却“逼着读者进行思考”。

  作者在书中,虽然看上去是为了引导读者的思考,但无论是假想的幸福机器,还是一连串的“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设想,再设想”“假如,进一步假如”这些内容本就只能在想象完成的状态,更接近思维锻炼而不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生命。如果理性能够占据一个人一生的大部内容,那么一个恐怕的经历未必会很多“美好的事物”。更何况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理性,又能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大作用呢?

  另外,作者除了叙述事例所举的都是一些名人和特殊情境的选择之外,很少有一些常人的事例,这恐怕也可以说明这本书的“抽象性”吧。在行文上作者也还有一些冗长和啰嗦的问题,本来已经说清楚的事情,还要继续解说,看上去显得很丰富,但是是在事例的安排没有做到有详有略,作者的不厌其繁反而让人觉得他似乎在低估读者的智商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四):用哲学的方法讲解幸福

  其实有时候也想,干嘛人总是想这么多自已为难自己呢,若是依据人的本能,天冷穿衣,饿了吃饭,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万事顺应天时,估计也没那么多烦恼事了。或许有人说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需求过多压力过大,于是现下许多的身心灵类的指南书应势而热,应接不暇,让人眼花缭乱。身心灵保健书读了,种种职场励志书读了,归结起来,不过是千人千语,个人有个人的活法。李欧梵也曾感叹朱自清“这样一位满腹经纶才华洋溢的人文学者,竟然被无谓而庸俗意识形态折磨大半生”,如此,更何况我们,不一样也在这些书里贩卖的概念兜兜转转,或得一抚慰,或偶有所感,又或稍解混沌。。。这些也不能不让人自问,我们从这些书里寻找的,或自身欠缺的到底是什么?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是以哲学的口吻解说幸福相关的命题,诸如当下讨论得热火朝天字眼:快乐、幸福、友谊、爱、成就知识美德等等。年少很喜欢理想,下了学,常三五人聚在一起畅谈应该怎样怎样,应该如何如何,回想年少时光,如今力气全失,一切话语皆为空响。每个年龄段都那个年龄段烦恼的事,过了那个年纪曾经烦恼事几乎都该怎样就怎样,也是一个既来之则安之。搞清楚幸福的命题,真的那么重要么?一味刻意要幸福,就能幸福吗?就像我们看过许多的情感婚恋书,就真的就能帮助我们解答爱情婚姻生活的困惑不尽然。用哲学这把大刀来雕刻,估计只会折了刀刃

  哲学的前身,在18世纪启蒙运动之前,是神学。在中世纪时神学和医学、文学(又叫修辞学)三足鼎立,都属于宗教的范围之内。如今的中国信奉无神论,即使回溯中国的人文传统变迁,宋儒仁学之后,直至晚清新学西化,直至当下的人文边缘化,少有人文精神。在《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提出的幸福命题前,不禁想问,我们是缺少幸福,还是缺少一点人文传统呢?若是连融入血脉老祖宗都无法给予慰藉,外来的哲学观念,复杂的论述深奥的讲解又能解多少愁呢?

  梅德琳说“他们微笑着面对好事,皱着眉面对坏事”,又有披头士乐队唱着“你所需要的一切就是爱”,说真的,作为普通人何必为了幸福去研究成一个哲人?若是爱已爱人,爱就快乐,那么只要这样就可幸福了。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五):平静面对生活中的起伏

  刚拿到这本书是因为被名字吸引《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俺都快40岁了有时还是不能确定生命中最好的事物都有些啥。看完书之后起初没什么感觉,后来跟个朋友吃饭突然想起书里的观点,返回头看时很有收获——应该正确面对生活的起伏。

  跟我吃饭的朋友认识整整15年了,当年我俩在中关村打工、睡临建,一起吃过苦。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回到了天津每月收入不高,但是过得很恬静、住父母房子,还木结婚。而我仍然在北京有老婆、有孩子、有房子。表面看来也许我的境遇会好些,其实不好说谁更好。

  生活是一种有形式轨迹,穿越时间年复一年,它的质量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当然也可能保持水平。但是请不要忘记,哪种更好很难说

  试想有两咋生活,他们有相同长度好处总结,不同在于一个是从高点往下(A),一个是从低点往上(B)。也许很多人喜欢B的生活,因为教育告诉我们明天会比今天好,也许B不断改善的生活还包含着额外的快乐,而A则不得不面对今天比昨天差一点儿的悲惨书面。A的典型生活是运动员,我们的成就往往发生在早期,随着身体的变老,成绩一步步下滑,而B的典型生活是政治家,最伟大的成就一般出现在生命的后半程。

  从来不见谁说运动员活得比政治家悲惨,而且别忘记他们幸福的总量是相同的。

  现在试想另一种情况,两种生活仍然好处总量相同。一个生活保持了始终的水平(C),另一种生活(D)在谷峰和谷底波动。如果说C是平川,D就是山峰山谷结合。请问他们当中哪个更好呢?

  虽然C的生活缺乏突然改善带来的快乐,也许这样生活看起来逊色一些,但是它同样没有急剧衰落所带来的痛苦。D的生活也许看起来更为加有趣,像一部情节曲折电影。但是这与它的价值本身木有什么关系。

  您一定看出来了C就是跟我吃饭朋友的生活,而D更像是我本人的生活。因为好的总量相同,所以无所谓谁更幸福。

  生活是我们选择的结果,无论是平坦还是曲折都可以选,不同在于选择之后应该平静面对其后果

  对我而言就是应该平静面对生活的起伏,因为总量终于大家都是相同的。

  这就是本书给我的启示。当然,书中异彩纷呈之处很多,有待您去发现。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六):让愿景成为现实……

  发现和邂逅生命中最好的事物,然后自由、恣意而幸福地享受它们是每一位生者终其一生都不会改变的共同追求,但是现实所呈现给我们的事实却往往与那些愿望相悖。

  这么说可不是危言耸听呢。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吧,被各种各样的不如意和各种各样的规矩、形式以及条条框框制约桎梏着,唯独没有了自我的人比比皆是,试想一下,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对愿景的无限期待以及向往之中,却无力也无法使它们成为现实,想来真是一件令人无法真正轻松起来的事情。

  读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托马斯•霍尔卡 / Thomas Hurka的新著《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似乎为我卸去了这许多沉重,这是一本非常奇妙的小书,理性思辨的新颖表达,还有它关于人们都关注的幸福和快乐的话题所带给我的直接感受吧,总之阅读的过程,始终有一种被哲学的光晕照见的感觉缱绻其中。

  享受着阅读带给我的喜悦,也思考着托马斯•霍尔卡 / Thomas Hurka关于快乐与幸福之于生命的思考,他说“如果我们要过良好的生活,我们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哪些活动和经历会最有可能将我们引向幸福,而哪些又会使我们远离幸福?”他还说“幸福并不是唯一的使生活变好的事物。”是的,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终极需求,但是对于作者“幸福不是唯一能够使生活变好的事物”这样的观点,我还是多多少少有点糊涂了,为什么幸福不是唯一的。

  接下来作者就这样的观点给出了深入的分析,他以少有的哲学理论剖析了快乐之于生命的重要程度,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拥有了各种快乐的人生不一定完好无缺的事实,指出了纯粹的身体上的快乐、无知的快乐和不道德的快乐等个别方面的快乐之于一个人的种种影响,说的条条是道,读来也确实有点道理,不过,在我看来,这样把快乐和幸福完全割裂的哲学理论思辨上的剖析,实在是过于理性了,它也并不能对我们提高对幸福抑或是快乐的认识和能力有所帮助,从另一个角度讲,现实中的我们在关于生存的种种努力以及抗争之外,已经基本没有更多的经历去辨识和厘清快乐以及幸福的界限了,况且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普通人,我们仅需要让愿景成为现实之后的快乐抑或是幸福的那种感受而已。

  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无外乎让愿景成为现实,而如何让愿景成为现实那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别指望谁给我们面授机宜,让我们自己感受吧。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七):《生命中最好的事物》指引你了解人生真正要紧的东西

  哲学家眼中的一切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

  这是一本很漂亮的小书,名字就很打动人,“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是啊,谁不想拥有一个幸福而美好的人生,谁不想拥有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呢?

  这本书的作者是应该耶鲁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在一个哲学家的眼中,美好幸福这些名词都拥有了非同一般的含义。作者是一个受过严格逻辑训练的西方学者,凡是概念都想要清晰的去界定,很多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完美经常使用,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一旦要下一个清晰的定义那就麻烦了。不过这对于哲学家来说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任务。

  美好首先是一种感觉,什么是美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定,书中说“快乐、幸福、享受、满意、满足”等等,都是一种良好的感觉,是一种积极心态的感受。是的要区分这些名词的确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作者用一个对立面就找到了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和糟糕、痛苦、不幸相对那是一种消极心态。

  良好的心态这样就避免了在词语中的纠缠,我们都喜欢良好的心态,极力避免消极的心态,那么如何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心态呢?也就是说怎么才能够快乐呢?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途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快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快乐可以带来更多的快乐,悲哀可以带来更多的悲哀。如何达到快乐呢?作者把快乐分成身体的快乐和心理的快乐。这是两种不一样的快乐。身体的快乐来自直观的感受,而心理的快乐更多的是来自于和别人的比较。

  然后作者又论述了如何了解自己,如何促使事情发生,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拥有爱和友谊。最后把所有的因素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把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物结合起来,这样就是美好的生活吧!

  作者在每一个章节的最后一个部分都叫做“更多的读物”,这是典型的学者的做法,想要了解幸福和美好,仅仅靠这一本书还是不够的,需要你把他当成一门学问,用一生去专研,这也是作者作为一个耶鲁大学哲学教授的终生使命吧!

  不过我们并不需要去研究幸福和美好,没有在耶鲁大学哲学系毕业也并不妨碍我们能够获得我们生活中的幸福和美好,说到底到底什么是我们生活中的“幸福和美好”还需要我们自己来寻找和定义,那是我们的感受,需要通过我们自己的体验来获得。当然我们多学习和了解一下学者们的观点对我们的来说只有好处,可是如果接受的程度有限,那么狠可能越看越弄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幸福和美好了。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八):让人矛盾的哲学课

  让人矛盾的哲学课

  读《生命中最好的事物》

  文/一念千尘

  我没有读过大学,对于自己知识的缺失,总是耿耿于怀。但并不是因为对于大学生活的遗憾,因为没有见过,也便不知道滋味如何,也谈不到有多失落,失落的却是对于哲学这种东西的空白。那时的工作是一件相当无聊的事情,没事做时便思索人生,看一些貌视高深的书籍,在那模糊的边缘,探到了一些哲学的触角,便知道自己这样东一下西一下的生活,其实是真的可惜了大好青春的,但是又实在是自由懒散,没有上进求学的心,日子便一直这么过了下来。对于哲学和古典,我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许多人都希望读过,但是却并不想真的花时间去读。想想很道理,读这样的书籍,总是要费时费力的,若是上学被老师逼迫着或许也就灌进了脑子,但是自己前进,就少了非要学下去的动力。于是心里常常觉得遗憾的是,既想读哲学,却又因为它的过于艰难而放弃。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书名是很吸引我的,也许是我越来越缺少发现的安静目光,便需要别人引领我去看看那个诗意的世界。待书到手,我才发现,这本书实在是与我的愿望大相径庭,纯纯粹粹的一本哲学书,于是便有了矛盾,既是我所渴望的,也是我所畏惧的。读这种书,不要希望自己能够一气呵成,它是那种让你读一句就得想一想的书,哲学这东西总是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感觉,能够剖析得更复杂,你会不由地发现,原来自己知道的似乎还是很少,自己以为明白的原来还需要再深入。

  书中讨论的几个命题,感觉良好、找到那种感觉、快乐的地方、知道什么是什么、促进事情发生、要做好人、爱和友谊,光看标题,你就知道,作者是在为我们做着什么样的努力。哲学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简直有点儿像是数学,本来我们知道一加一等于二,可是数学家还是要想办法研究,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于是我们便不能理解了,哲学也颇有点儿这种意思,本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但是他一分析,我们发现,咦,原来我们还是有点儿不知道,好吧,只好一步步看他怎么挖掘核心,让我们找到那最好的事物。

  读这本书需要费些力气,对我这种人来说,一天读一章能够消化掉就不错了。

  20120914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九):人生的指引

  人生的指引

  评《生命中最好的事物》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路途上都会有期待梦想,或者忧虑彷徨,这个时候寻找一些哲学上的慰藉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毕竟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中,我们不可能一直把持一个原则走完一辈子的路途,而经常停下来思考一下人生也是一次不错的休息。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将往何处去?诸如此类的问题也许会让疲惫的心感到困惑,但重新思考之后或许会给心灵重新焕发目标、动力,《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也属于此类思考,幸福和快乐,友谊和爱,成就、知识和美德,这些事物都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如何去认识这些事物,如何去获得这些事物,如何去运用这些事物,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一定的阐释。

  不愿意思考的懒惰,让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但功利的思想去催发一种寻找所谓成功的秘诀,于是很多成功人士的故事被挖掘出来当做励志材料,殊不知那些成功故事带有更多的机缘和巧合,更不用说有很多个人原因和不为人知的内幕在同时起作用,而经过解密后的成功故事则经常会令人沮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从学理上(特别是哲学)去挖掘幸福的意义,才能给幸福一个普遍性的指引;只有从知识上解析人生的意义,才能让每个人的生活多一些清晰的判断。在这方面,《生命中最好的事物》基本上做到了,他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意义”一一道尽,并尽可能地用学理的思维逐个分析,从四种快乐说起,逐步到把握住快乐的感觉,正确地分析事物,运用美德,珍惜爱和友谊,并把自己身边的所有美好的事物尽可能地综合起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收入;在某时某刻,我们都一直在运用我们的感情和理智去处理我们周遭的人与事;但我们却不能做到,经常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人生或者那些“玄而又玄”的哲学问题。快乐、幸福、成就、知识、美德……我们总认为:这样的词汇距离我们生活如此之遥远。其实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只是我们经常忽视了它们;只是在遭受挫折的困顿之后,才会想起这些终极的思考。我们也同时忘了,要追寻更好的生活,既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天空,只有这样才能一直保持自己人生的昂扬。

  对于人生的思考,有时候确实比较枯燥;对于未来的探索,有时候又显得空洞。就像这本《生命中最好的事物》书一样,当你看到书名的时候你可能充满兴趣,当你开始阅读的时候又可能觉得趣味不足,当你完成阅读的时候又觉得意犹未尽,或者不知所云。无论是么样的感受,有一点是确认的,我们的人生需要哲学上的指引。

  2012-10-13

  《生命中最好的事物》读后感(十):怎样才能过上好的生活

  出于个人的自尊心,虽然我早已经脱离了会被民族虚荣轻易挟持的阶段,但在不断的学习中老是发现“祖国母亲”总是这也落后了,那也落后了,实在是让人提不起劲的一件事,尤其是这种“啥都落后”的情况发生在从硬件到软件的各个方面,新闻联播里还整日播音员端庄沉稳告知伟大母亲样样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顿感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得在沉默中把自己娱乐死。很多国人认为策略上的东西也许我们比不过欧美,那技术层面的总可以吧,我们可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啊,举个比较熟悉的例子,我上大学那会儿,也就是两年前硅胶整容兴起没多久,大街小巷传的神乎其神的多先进,结果系主任告诉我们甭说现在的硅胶整容技术发展不完善,就连硅胶本身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被欧洲否定了整容应用,二十多年前啊亲!再转回来说说策略层面,我所知道的本国丢人现眼基本是两个方面,捡洋落前面已经说过了,另一方面就是用胡说八道来偷换人文化的概念,而真正花了功夫研读过欧美人文领域的读者都会有一个很清晰的印象,欧美的学者从不惮于从生活中探寻终极与毁灭的命题,但对于似乎只能使用语言进行“形容”的学科他们却从未放弃量化的考量。

  最先对霍尔卡先生的了解仅仅是《环球邮报》的伦理专栏作者,这让我深感困惑,报纸上开专栏就不是很多见,竟然还有伦理专栏,不过想想曾经《恶之花》为年度最畅销书籍的欧美世界,这样的事似乎也没什么不可能。待拜读本书之后,更是觉得欧美在人文领域确实要领先我们很多,关于幸福的概念(也是“最美好的事物”的表达之一)在第三章和最后一章中用不少图表来佐证作者的分析,在我国,这样的说明方式基本上都是出现在理工科的研究生论文里。当然,读者也不可误解本书通篇皆是数据与图表,霍尔卡教授把能够构成或者说能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美好的事物分成七大类分别讲解,叙述方式中规中矩,缺乏油嘴滑舌带来的快意,但一板一眼由表及里的抠字眼倒确实很严谨:比如快乐,作者认为除了传统的以边沁为代表的观念“快乐的两个价值尺度长度与强度”外还存在着第三个价值尺度即宽广度或者程度,乍一看有些重复甚至强词夺理,但作者仅用一个事例就证明了第三个价值尺度的存在合理性——生活中,幸福一词的使用频率高于快乐,这就可以推知相较于某一部位,人们更期待整体存在感到快乐~很牛叉很强大,对于我这样水准不咋地的读者需要相当的时间与思考才能消化。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这本想说些啥,或者自己能从中得到点啥,不妨读一读封内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谢利 卡根的贺词,不错,就是那个耶鲁公开课《哲学:死亡》的主讲人喜欢盘腿坐在讲台上讲课的大仙,谢利的概括非常到位——新颖、迷人,但不是一部实际告诉你怎么去寻找的书,他只是告诉你,为啥要去寻找,以及为啥以帮助为理由规划别人的人生是坏本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