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所有悲伤的年轻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所有悲伤的年轻人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25 00:48: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所有悲伤的年轻人的读后感大全

  《所有悲伤年轻人》是一本由[美]F.S.菲茨杰拉德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所有悲伤的年轻人》精选点评:

  ●《阔少爷》《冬之春梦》两篇像是盖茨比的缩略版,同样都是富家公子哥的恋爱梦碎,悲情亦然。菲氏对年轻人心理状态的熨帖描摹诗性独白真正使他赢取“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的称号 。《宝宝聚会》后的菲氏小说创作点转而投向夫妻家庭生活孩子教育成长等方面,这才诞生了他无与伦比,堪称美国文学史上最佳短篇小说《重返巴比伦》的诞生 。

  ●前面几个故事比较平常,但后面的渐入佳境,结尾意外而意味深长。倒入怀中的妻子或女友,触发了丈夫的自责和男友的虚荣……恋人们和夫妻间的故事,在菲茨杰拉德笔下精简而精悍。

  ●ZWWJ 2016 I712.45 fcj - 好想自己也买一本。

  ●这种美国式中产阶级的口吻我有点儿欣赏不来。

  ●收录的短篇风格各异,但爱情故事依然是菲茨杰拉德神魂颠倒式爱情。整部集子有点像成名前模仿各家笔法的习作,但却写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夜色温柔》之前。最喜欢的一篇是《格里卿四十次眨眼》…

  ●生命易逝,梦幻终灭,青春年华永不可追。

  ●每一代年轻人都会有“我是谁”有关自我身份的困惑,而菲兹杰拉德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坐标,一个“物质繁荣”现代中国的镜面。那一代美国人,这一代中国人,相似的环境,相似的崎岖心路。

  ●很喜欢书名,悲伤不就都这样,爱而不得,无为老去,物是人非。第一次读菲茨杰拉德。

  ●《赦罪》中的一句话:“ 不要靠得太近,不然你会感受到闷热,流汗,和实在的生活。”

  ●神思出离,掩面而泣

  《所有悲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一):对《所有悲伤的年轻人》的不成熟的小想法

  #ALL THE SAD YOUNG MEN

  这本应该也算个《九故事》吧[doge](虽然说我觉得J.D.塞林格先生的《九故事》读着也太艰涩了)

  以下评论出自一个20岁的心智不太成熟的成年人。如有意见分歧欢迎讨论。

  1️⃣阔少爷

(我比较喜欢“富家子弟”这个翻译,这也是

  《所有悲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二):悲伤其实与年龄无关

  把让男人为自己疯狂心碎当成乐趣的女人们。奉行“与姑娘无关的成功算什么成功”的痴迷者们。不是特别能和菲茨杰拉德笔下二十世纪初的有闲阶级形成共鸣。

  对于处在那个黄金时代里,被外面鲜艳多彩的世界所吸引而想要挣脱家庭束缚的女性。我觉得菲茨杰拉德是持反对态度的。他应该觉得女性还是应该以小家为中心,这样世界也会变得更加温暖。也只有婚姻才能够收拾那些年轻时把男人玩弄与股掌之间的小婊砸吧。

  太在乎金钱和物质,太在乎你爱的却不爱你的人,无关乎年龄,都必定变得悲伤。

  《所有悲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三):《所有悲伤的年轻人》:趣味盎然的伤感故事

  从某种程度上说,菲茨杰拉德是个很适合来“对话”的作家。他并不会像海明威一样强硬,也不会像福克纳一样令人困惑。他时常是伤感的,但这种伤感却不会取代他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有趣”——但那是看透一切后的达观吗?似乎也不是。

  《所有悲伤的年轻人》是菲茨杰拉德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收录的9个故事都很有趣,其中有三个故事(《读心人》、《热血与冷血》、《格雷琴的四十次眨眼》)也被收录在短篇集《爵士乐时代的故事》中,而这两部作品在题材和情感也是有些共通之处的。

  “年轻人的苦恼”始终是菲茨杰拉德所擅长的主题。在《所有悲伤的年轻人》里,菲茨杰拉德像是为这种独特而迷人的苦恼找到了一种答案。“世上总有这样一些女人,她们会拿出她们最灿烂、最鲜嫩、最珍贵的时光来培育和呵护他珍藏在心底的那种优越感吧。”光鲜亮丽的年轻人梦想着这样一个温柔的存在,但事实却往往会令向往漫漫无期。

  上面的那句话,是这本小说集的第一个故事《阔少爷》的结尾。故事里的“阔少爷”安森几经波折,却始终无法找到让自己舒适的“存在方式”。他倔强、自我放纵、无比渴望爱,却不愿意在生命里有丝毫的付出与放弃——问题的核心正是这“阔少爷”的身份,让他无时无刻不有着毫无道理的“优越感”。仿佛一切都应当乖巧且顺从地按照他的心意实现。但事实上,他爱上的每个女孩,包括他自己,却在印证总是那句老套的“我们爱自己胜过爱别人”。这可能是颠扑不破的事实,但“爱自己”与“爱别人”本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可是与妥协相悖的优越感,却使得一切必然无疾而终,使人郁郁寡欢,不见希望。

  这种优越感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人会为自己所拥有的感到庆幸,也会因为自己意外的丧失而感到沮丧。《冬之春梦》里,德克斯特深爱的姑娘最终远走他乡,而当他了解到这个当年令他神魂颠倒的“神气女孩”,经历了他无法想象的、我们总会称之为是“岁月的洗礼”的磨难,变成了一个要忍受丈夫粗暴对待,每天要带孩子的“老气女人”时,德克斯特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幻灭感——就好像是在冬天里做了一个春天的梦,梦碎之后,寒风刺骨,令人无法忍受。

  菲茨杰拉德并不会去书写极端的人格——这保证了他的作品很容易引起共鸣,因此他当时可以靠稿费过上相对“纸醉金迷”的日子其实也不奇怪。这同时也保证了作品的趣味性。在作品《宝宝聚会》中,菲茨杰拉德让“优越感”降临在一对小夫妻身上。他们带着孩子去参与一次宝宝聚会,自己的宝宝和别人家的宝宝起了争执。而随后,这争执又蔓延到了大人身上,以至于两家人大打出手。可是事情最终还是得到了解决,毕竟有着相似的情感基础的“小夫妻们”,在血气方刚之后,总还是可以相互体恤理解的。自己的孩子自然最好,可他也必然是个会贯穿终生的“小麻烦”。

  以“优越感”窥探现实,当这些故事被写下时,它们既是有趣的,却也难免伤感。有趣在于人们会因此而夸张处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上演令外人看来有些啼笑皆非的“闹剧”;可一旦入戏太深,整个人生也就变得虚幻且无从捉摸,终究一无所获。

  菲茨杰拉德是写实的,但在写实里他却并不拒绝虚幻的设定。譬如在这本集子里的《读心人》里,一个女人便经历了毁灭又重生的“五年时光”。就像是做了一个如此漫长的梦,在梦里她失去了一切,而当她醒过来时,她可以捍卫这可能失去的一切吗?如此虚幻,却又现实无比——所谓生活,并不是人与世界的交集,而且恰是自己与别人的梦的交互。而现实,则是横亘在其中的条石,它压迫幻梦,亦成全每个泡沫之间,都有彼此相容的可能。

  所以还是要爱的。“世上千种爱,真爱惟且一”(菲茨杰拉德《明智之举》,亦收在《所有悲伤的年轻人》中)。即便爱过之后,悲伤仍是悲伤,但与一意孤行等人成全的“自我优越”相比,这大概还算是个“明智之举”。

  《所有悲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四):《所有悲伤的年轻人》:你所谓的青春,不止是彩色的

  文/吴情

  在各国文学中,不管具体的理由如何,与青春有关的事物,总容易收获到最多赞美的词汇。青春。初晓。希望。一切与“开始”、“奋进”相联系的概念都在不知不觉间与“青春”挂钩。中国古代的汉乐府中便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句,旨在勉励学人青年珍惜时间。

  西方则有“A morning shows a day as a childhood shows a man”(晨光里面含一天,童年当中现成年)这一谚语,体现了对人生精简有力的概括。我们对青春的想象,或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各式光芒,或洋溢着激情与幻想。不过,对某些人来说,你所谓的青春,不止是彩色的。

  《那些悲伤的年轻人》(All the Sad Young Men),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F. S. 菲茨杰拉德著,正式出版于一九二六年。早在一九二零年,时年二十四岁的菲茨杰拉德便以长篇小说处女作《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获得评论界好评,旋即登上美国文坛。其后,他发表有《漂亮冤家》(The Beautiful And The Damned,1922)、《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1925)、《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1934)等作,塑造了美国文学史上的“爵士时代”,成为与欧内斯特·海明威、威廉·福克纳、索尔·贝娄、菲利普·罗斯等人齐名的经典作家。

  美国文学史上有所谓“爵士时代”,这一命名来自菲茨杰拉德的作品《爵士乐时代的故事》(Tales of the Jazz Age,1922),爵士时代主要指美国二十年代文学、艺术和思想界的潮流。彼时,爵士乐兴盛,社会欣欣向荣,商业资本逐步深入文学艺术的生产机制,文学商品化、世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不少小说家曾一夜成名,身价倍增,比如菲茨杰拉德本人。然而,在社会舆论竞相夸耀成功的同时,《那些悲伤的年轻人》所描绘的年轻人的世界却极不均质。他们中,有人身家不凡,腰缠万贯,比如《阔少爷》中的安森·亨特;有人常为衣食发愁,比如《热血与冷血》中的吉姆·马瑟;还有人经历了由穷到富的发家过程,比如《格雷琴的四十次眨眼》中的罗杰·霍尔西。他们的经济状况大异,人生遭际和情感经历也不尽相同。然而,即便彼此的世界从未交叉,可笼罩头顶上的孤独感,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

  青春总是与永恒的情爱主题相联系。年轻人的情感世界,有时浅白直露,有时则真切诚挚,有时欢欣喜乐,有时却阴云笼罩。青春是一个人形成个人价值观(包括爱情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影响个人未来命运走向的关键节点。不过,青春和年轻人自身充满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有人憧憬着每一天的浪漫激情,害怕坠入婚姻的牢笼,被现实绑架,被一日三餐紧紧锁住,比如《拉格斯·马丁-琼斯和威尔士王子》中的拉格斯,一个不屑于约翰所谓爱意的富家女;有人希冀一份美满的人生,却总迈不出求婚那步,将自己和爱人深深折磨,最终潦草收场,比如《阔少爷》中的富家公子安森·亨特;还有人明知自己为人捉弄,明知情人用情不一,却还是不忍放手,惟愿爱人回心转意,甚至不惜苦苦等待,比如《冬之春梦》中的德克斯特。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年轻人,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文学中常见的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个人梦想的形象不同;相反,他们身上多体现了某种难以言说的失落感,无论是爱情婚姻,还是个人的前途事业。青春于他们而言,从不只是那明亮的彩色,而是黑白夹杂的淡淡的灰色。青春是一个人由童稚走向成熟的漫长岁月,可即便有种种切肤之痛,成长的过程终会完成。只是,那个时候的人,或许早已不是当初的自己,无论是《阔少爷》中的富家子安森·亨特,从游戏人生到独身一人,还是《宝宝聚会》中的约翰·安德罗斯,为幼女小事与邻居动手,一反办公室职员必备的理性素质,抑或是《明智之举》中的乔治·奥凯利,用青春换取财富,最终失去青春,也失去了“曾经鲜活甜美的爱情”。面对这般的青春,无法指摘,只好感慨!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