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2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经典读后感10篇

  《那些忧伤年轻人》是一本由F·S·菲茨杰拉德(Fitzgerald.F.S.)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一):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

  昨天看了一本暗黑童话风格短篇小说集——《世上最美的溺水者》,被马尔克斯笔下的一个个绮丽的想象所陶醉,惊讶于短篇小说的无穷魅力。其实小说家按照虚构方向大致能分成两种,一种是福克纳,一辈子都专注于虚构另一个世界;另一种则像卡夫卡,一支笔就把自己解剖得分毫毕现,马尔克斯倾向于前者,而菲茨杰拉德无疑更倾向于后者。

  菲茨杰拉德的众多小说中,主人公大多是富有的、有才华的、风流多情的年轻男子,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阔少爷》中的安森,《冬天的梦》中的德克斯特,《夜色温柔》中的迪克等等,他们都爱上了美丽的多情的姑娘,最后却由于和金钱有关的各种原因,最终酿成一出出凄婉的悲剧。这些小说或多或少的都带有自传性质,在这些忧伤的年轻人身上,菲茨杰拉德体验着与自己所经历感情酷似的一次次精神崩溃。他固执地一遍又一遍地编织出曾经存于幻想中的美丽的梦,却眼睁睁地看他们走向毁灭,最后在不忍之中不得不亲手将它们打碎。

  菲茨杰拉德的第三部小说集叫做《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的成名作也叫这个名字),收录了《阔少爷》、《冬天的梦》、《宝宝派对》、《赦免》、《贫儿马丁·琼斯与威尔士王子》、《明智之举》、《格里卿四十次眨眼》七个短篇,在作者一生创作的150个短篇中算得上是精华。虽然菲茨杰拉德自己说他写的是纽约浮世众生相的故事,但读来很明显都是中西部的腔调和情愫

  小说集开篇《阔少爷》的首段就写明“我们全都是古怪的人”,遇人就“声称自己是个普通的、老实的、坦率的人”,那是一种不得不戴上面具的刻意行为,热忱的生活永远都是遭常人所轻蔑和嘲笑的,但有人也会因此忘记“那是提醒自己隐瞒真情的一种方法”,以至于最后只能借助于别人的给予甚至毁亡才能“帮助表白自己”的存在和“珍藏在他心里的优越感”。安森不能忍受他被动心理的产生,这让波拉和道丽在爱情付出了惨重代价,甚至安森在谴责婶婶埃德娜的时候期待着自己骑士精神的挥发。

  最受欢迎的《冬天的梦》读来多少让人唏嘘。德克斯特在少年认识了琼士小姐,也因此不再当高尔夫球童,他在整个人生最美妙青春期缘着“冬天的梦”立下了“追求这种种富丽堂皇的享用”,于是很快,在同龄人中,挣到的钱在全西北都没人能比得上他。再次见到琼士并坠入恋河,虽然爱得销魂荡魄,但德克斯特认为他俩是“姻缘无份”。等到以后在纽约听闻曾经的女神已经人老珠黄的时候,他才明白琼士放荡纵情并没有毁掉她真正的爱情,只是德克斯特和其他人一样没法拨开富丽堂皇背后的决心。她能做到令德克斯特“十二分满意”,她当妻子以后能“守在家里看孩子”……痛彻心扉的往昔告诉他,“他即便有过什么辛酸,也都留在那幻想的世界里了,留在那青春的世界里了,留在那生活丰富多彩、引得他大做其冬天之梦的世界里了。”

  和《冬天的梦》类似的是《明智之举》,但我更喜欢后者。菲茨杰拉德自己说这个短篇描写的是泽尔达和他的切身经历,一切都是真实的。这故事倒显得现代:乔治辞去保险公司的职务,来到田纳西州向恋人凯利表示求婚的决心,但没有了财富保障只能离开。等到乔治一年多重新回来后发现,“生活已经卷走了他那清新的爱情,连同他的青春”。

  《赦免》写鲁道夫迫于父亲(“跟随着第二波德国及爱尔兰移民”来到美国,表明这个父亲坚守着清教徒道德)的压力,在“目光寒凉如水”的神父面前坦诚自己微不足道罪恶。小说将一个少年青春期的躁动和人性压抑展现得淋漓尽致,和中西部粗犷情调、“炎热的、充满生命力时光”形成鲜明对比。

  当然,这本集子也并非全是浓烈的忧伤,比如《贫儿马丁·琼斯与威尔士王子》、《格里卿四十次眨眼》就写得风趣可爱,虽然这两个故事背后都是权财噬人的现实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和菲茨杰拉德其他的小说一样都着力描写有钱人的情感生活和奋斗史,但读来却从不会使人厌烦。他的小说是另类的,玩世不恭的,是有趣得忧伤,充满了传奇般的诗意和诡异气质。菲茨杰拉德不同于那时候最疯魔的现代派作家,充满了炫技的表达;也没有多少现实主义针砭时弊。他只一味地描述生在自己时代内涵、幻想和困境。当初《了不起的盖茨比》刚出来,打了个滑铁卢,后来才成为“美国梦”的代表作,那些短篇集包括这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日后受到越来越多的惊叹与赞赏,包括那个叫村上春树的日本人。过去的几十年里,读菲氏作品,我觉得最大的共鸣点就是我们终于有了“令人憔悴回忆”,等到年轻的逝去带来褶皱般的思考,真正懂得缄默是智慧的篱笆,人生深邃才慢慢收敛起从前熠熠生辉的自负和孤傲。这是一种不可重来的哀叹与哲思。

  菲氏人物从不会被现代生活所孤立。他们腼腆、忐忑、孤僻、雄心勃勃,不断地自我追求、突破和完善,但和往昔一样守望着曾经的美梦,只是这样的念念不忘最终换得青春逝去崩溃后的一种幻灭感。在明白了“唉,这些都已一去不复返了!都已成为前尘旧事,今天不可再寻了”后,只能徒然地悲伤。他们的多愁善感、率性孤独是凝结在社会中的,又像一团团迷雾般挥散不去,也无力冲破。他们注定是“美国梦”的典型悲剧,“将自己的青春转化为力量,在绝望中淘出了成功”,没有重塑新生活的权利,只有追逐“美国梦”的义务。他们情不自禁,他们不由自主,他们难以名状。他们一个个被塑捏、锻造,然后被摁倒在伟大天才的笔锋之下,每一个人都是爵士乐时代的美妙歌者。

  菲茨杰拉德小说完美地融合了美国中西部质朴的情感和东部纽约城绚丽浮夸的梦幻色彩。兴许这当中并无多少实用教益,然而读的时候有激情的形成过程和褪色氛围的烘造,谴责、悔恨连带着爱恨和回忆牢牢地纠缠在一块儿,让人欲罢不能,越读越精彩。因为他的真诚文字能引起强烈感同身受,这中间诸多人类共通的精神需要也是我们所勉力追求的。我们从来不会刻意想去遗忘或忽视内心世界,偶尔某种需要会在我们内心世界的某个角落躲起来,但一样令人感到温暖岁月泅水而逝,在太平洋彼岸的我们,读来竟得到令人惊讶的巨大满足感。套用菲茨杰拉德修改林肯的话说: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小说,那么,这很有可能就会是你往后将一直喜欢下去的东西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二):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All the Sad Young Man” Who Did Not Marry Sylvia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菲茨杰拉德 ~~~

  ---------

  “我想 ,只有在有人爱他 ,像锉屑被磁石吸住那样依恋着他 ,帮助他表白自己 ,答应给他一些东西的时候 ,他才是幸福的 。答应给他什么呢 ,我不知道 。也许答应给的是 ,世界上总是有那么一些女人 ,她们会把她们最灿烂 、最美好 、最珍贵时刻用来培育和保护那珍藏在他心里的优越感吧” —— 阔少爷

  “他的心已经不在了 ,再也回不来了 。门已经关上了 ,太阳也已经下山了 ,彩霞早已敛尽 ,只留下了那亘古不变的钢一般灰色的天穹 。他即便有过什么辛酸 ,也都留在那幻想的世界里了 ,留在那青春的世界里了 ,留在那生活丰富多彩 、引得他大做其冬天之梦的世界里了” ——冬天的梦

  “看哪,”他喊道 ,“人家现在有像星星那么大的灯 ——你注意到了吗 ?我听说在巴黎或别的什么地方有只灯就像一颗星星那么大 。许多人都有的 ——许多快乐的人 。他们有你做梦也想不到的许许多多的东西 ” ——赦免

  “爱 ! ”她再次消失在枕头里 。 “听着 ,约翰 。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间间光彩夺目的小店 ,每爿小店的门前都站着一个搓着双手商人 ,嘴里吆喝着 , “欢迎光临敝店 。全球第一的商店 。 ”于是我走进去 ,钱包里装满了青春 、美丽与金钱 ,准备大肆购买 。 “你这里是卖什么的 ? ”我问 ,他搓着双手说 : “呃 ,小姐 ,今天我们出售的是完 —美 —无 —缺的爱 。 ”有时候甚至连库存的爱都卖光了 ,不过他发觉我有的是钱就会派人去进货 。哦 ,那就是他总在我离开前向我表现的爱 ——可惜都是对牛弹琴 。那就是我对他那份爱的报复 。 ” ——贫儿马丁琼斯与威尔士王子

  火车丁零当啷地穿过一个个十字路口 ,在暮色中匆匆地越过了一大片郊区 。也许在她睡一觉把他移交给褪色的历史之前 ,她也会留意到那片夕阳 ,会稍做停留 ,会回想起以往的时光 。这个昏暗的薄暮将永远遮蔽住阳光树林鲜花 ,和他那欢声笑语的年轻世界 。

  这世上有的是时间 ——他的一生和她的一生 。可他一吻她 ,就立刻明白过来就是他找遍永恒宇宙也无法找回那些失落的四月时光 。此刻他可以紧紧搂住她 ,直搂到臂膀上的筋肉暴突 ——她是可爱的 ,她是宝贵的 ,他曾为她而战 ,也曾拥有幸福 ——可那暮色中缥缈的呢喃 ,和那夜色里温柔的微风 ,都将永远地失落 … …

  好吧 ,就让它去吧 ,他如是想 ;四月已逝 ,四月已逝 。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 ,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 。

  ——明智之举

  “四十天 , ”她叹息道 。 “看来是很长的一段时间 ——而在此期间别人都过得很快活呀 。要是我能连着睡上它四十天 。 ” “有什么不可以呢 ,甜心 ?不过是眨四十下眼睛 ,等你醒来 ,一切都会变得美好 。 ” ——格里卿四十次眨眼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三):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菲兹杰拉德的小说总是那么的有腔调,不管他写的是穷人还是富人,都被他笔下的爵士乐时代的带着金黄色光彩晕染得自有其浪漫的氛围。所以注定他的小说读起来永远都不会有什么艰辛的苦味,即使是害怕悲剧的我,读他的小说也永远不担心看得悲催——因为就算《May Day》这样的小说,到了最后万寂俱灭,你也并不会为人物的悲剧而伤感,因为它描绘的主人公本来只是一个时代,所谓时代这种客观事物,又何处来的悲喜。 但是,与此并不矛盾事情是,他笔下的故事,无论最终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喜剧还是悲剧,那些人物却鲜有真正幸福的,就算笑颜背后,往往也有那么一抹讽刺意味的悲伤。例如,《骆驼的背脊》这样一个从结局情节都有些荒诞喜剧意味的故事,看到最后令人会心一笑之后,回头一想却不由的为这摇摆不定,令人绝望的爱情和结姻而担忧和叹息,说是喜剧,可这不是分明把人们对于感情的憧憬给击碎了么? 所以,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All the sad young men) 对于菲兹杰拉德来说也实在是一个绝佳的好名字,这里的年轻人也并非为赋新词的强作愁容。在爵士时代纸醉金迷的光影下,追求物质享受以及由财富导致的身份认同和贵贱之分,潜移默化改变着所有人的观念和生活,一贫如洗的人们渴求的是暴富和由此带来的改变和‘幸福’;而富裕的人,即使坐拥惊人的财富,却依然逃不过精神上空虚和‘不幸福’的痛苦——这样的物质化的社会,对于远离那个时代的我们来说,既遥远又意外的贴切;要能够同时精确描画出充满激情和美国梦的向上攀爬的年轻人的冲劲和野心,以及‘成功人士’的寂寥和空虚,却并不让读者感觉出不协调来,菲兹杰拉德的笔力,远驰于单纯的‘努力’之上。他可以一方面让人总是被最热烈热情所燃烧和鼓舞,相信梦想和努力,另一方面却有一种看破世情的老僧入定一般的禅意,个中的韵味当然超出了作者自诩用来混稿费的报刊应时之作的谦词。 可是,最重要的东西依然是,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一贯还是有趣的。‘有趣’这个品质是我所认为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最为关键的特质之一,有了它固然不能保证作品伟大,但是,不有趣的小说,便连被评价资格都没有——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评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乔伊斯的《都柏林人》除了少数篇章外,赫然都是失败的作品,这自然异常主观的判断了。他书里的主人公多半不俗气,有想法,又往往有种落落于社会之外的孤独和疏离感,无论成功和失败都不会让人生厌,所以说,要讲村上春树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菲兹杰拉德的影响,我相信;更何况,和那个黄金般的年代对应的,只要努力奋斗就可以获得成功的‘美国梦’恰有着现实的例子和意义,折射在他的作品里,往往可以读到让情节跌宕起伏的精彩变化,就算菲兹杰拉德一向也钟意于刻画幻梦的破灭,但是这之前的美好已经足以动人。 具体到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个集子,以阔少爷为例,有好几篇内里相似的小说(其实不光是这个集子),讲述的是明明强烈不可分割的爱人,却因为一些无法言状的原因最终若即若离,擦肩而过,乃至抱憾终身的故事——动人的不是那些爱情,反而是那些让爱情褪色的氛围:可能是一场温吞的派对,可能是一个原本温馨的月夜,可能是带着回忆的宅邸,可能是一个无意义的举动,可是无法解释的,所谓爱情却无端的、被简单的拖沓和无谓所损失和放弃了。这在菲兹杰拉德的故事里可以算得上是非常典型的场景了,而对于我来说最直接带来的联想莫过于村上春树的《开往中国的慢船》了,可见其‘流毒’之远。菲兹杰拉德所处的时代和我们当下有着惊人的相似,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时代甚至更加缺乏当时仅剩的一点浪漫罢了,所以读他的书,既让人感到亲切,又更加令人怅惘。 而对于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来说,除了这些其他地方也能看到的‘菲兹杰拉德’特色的典型小说,我也被宝宝派对这个有些少见的题材打动了,我反复的读过结尾的那一段:

约翰·安得罗斯终于明白了那天傍晚他是为了什么大打出手的,那理由此时就在他的手上,今后也将永远存在,他就这么慢悠悠地前后摇晃着,在黑暗中坐了许久。

  而我再次回想起这段时,恰也正坐在黑暗的房里,轻微的摇晃着,而浅浅睡眠着的儿子,也正在我的臂弯之中。

  我爱菲兹杰拉德。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四):四月已逝 ,四月已逝 。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 ,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

  kindle上的标注

  【阔少爷】

  标注(黄色) - 第 1 页·位置 28

  从一个个人开始写 ,你会不知不觉地发觉 ,你已经塑造了一个典型 ;从一个典型开始写 ,你会发觉你塑造的是 ——什么也谈不上的人物 。那是因为我们全都是古怪的人 ,在我们的声音和容貌后面 ,古怪得超过了我们想让任何人了解的程度 ,或者超过了我们了解自己的程度 。每当我听见一个人声称自己是个 “普通的 、老实的 、坦率的人 ” ,我敢说 ,他准有一些肯定的 、或许很糟的反常之处 ,那是他想隐蔽起来的 ——而他之声称自己是个普通的 、老实的 、坦率的人 ,那是他提醒自己在隐瞒真情的一种方法 。

  标注(黄色) - 第 3 页·位置 54

  不过在大住宅里要做到这点是困难的 ——在我青年时期所待过的那种小房子和中等大小的房子里 ,那可要简单得多 ——我从来不曾离得太远 ,总是听得到我母亲的呼唤声 ,感觉得到她在身边 ,她在赞同或者不赞同我的做法 。

  标注(黄色) - 第 3 页·位置 61

  因为在东部 ,金钱还多少是一种封建的东西 ,一种形成氏族的东西 。而在谄上欺下的西部 ,金钱却使家族分裂成一伙又一伙 。

  标注(黄色) - 第 20 页·位置 266

  她一直在谈恋爱 ,她爱上的那些男孩子往往并不爱她 。而爱上她的那几个 ——为数也不少 ——经过一次短暂的相会 ,她就厌烦了 ,可是恋爱上的失败 ,却常叫她怀着最温柔的回忆 。

  【冬天的梦】

  标注(黄色) - 第 58 页·位置 725

  他干脆就要追求这种种富丽堂皇的享用 。他什么东西都要最好的 ,却往往自己也不知道要这些干啥 ;不过有时他又莫名其妙地拼命克制 、强自压抑 ——生活中就偏多这样的谜 。

  标注(黄色) - 第 62 页·位置 781

  每次听到这支乐曲 ,他总会听得心醉神迷 ,因此如今他就在这种心醉神迷的状态下 ,思量起自己眼前的境遇来 。他内心深深地感到满意 ,只觉得自己此刻在世上真是如鱼得水 ,只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辉煌 ,那么迷人 ,此情此景 ,这辈子怕不会再有第二回了 。

  标注(黄色) - 第 63 页·位置 785

  德克斯特撑起身来 ,看到船上有个身影站在那里掌舵 ,两只乌黑的眼睛正隔水打量着他 ,可是这时距离已经渐渐拉开 ,不一会儿汽艇也就过去了 。汽艇到了湖中 ,却拖着浪花绕起大圈子来 ,莫名其妙地兜了一圈又一圈 。可也同样奇怪的 ,兜了几圈以后 ,那汽艇却又忽然破圈而出 ,重新向浮码头驶来 。

  标注(黄色) - 第 64 页·位置 798

  看她游泳 ,眼睛一点也不费劲 ,就像看树枝摆动 ,看海鸥飞翔一样 。在有似白金而稍暗的微波荡漾中 ,只见那晒成了灰胡桃色的手臂在柔软地划动 ,胳膊肘首先露出水面 ,接着前臂向后一挥 ,带来了一阵水花的溅落声 ,然后再一奋臂向下劈去 ——劈出了一条前进的路来 。

  标注(黄色) - 第 64 页·位置 804

  像船上的飞轮一样 ,德克斯特的心在那里直打转 。那姑娘一时心血来潮 ,一句话就使他的生涯改弦易辙 ,算来这已是第二回了 。

  标注(黄色) - 第 68 页·位置 844

  这种吻 ,不是给予千金一诺 ,而是为的求得满足 ,不是使他怀着热望 ,但愿此情再续 ,而是使他醉饱之后 ,还想求得更大的醉饱 。 … …这种吻 ,就像慈善机关 ,用有求必应 、漫无节制的施舍来造成需要 。过不了几个钟头 ,德克斯特的看法就已经非常明确了 :自从他少年时代懂了自尊 、有了抱负以来 ,他所一直想望的 ,正就是这个裘迪 ·琼士 。

  标注(黄色) - 第 69 页·位置 859

  可德克斯特知道那是撒谎 ——不过想到她至少还特意来对自己撒了个谎 ,心里又觉得稍稍安慰些 。

  标注(黄色) - 第 70 页·位置 869

  也许是因为她对恋爱的青年男女看得多了吧 ,她采取了一种自卫之道 ,纯粹用本身内在的滋养来哺育自己 。

  标注(黄色) - 第 71 页·位置 889

  想要带裘迪 ·琼士一块儿去 。他尽管已经看清这姑娘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长大的 ,却始终看不清她的好坏 。这一点务请记住 ——因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 ,才能理解他又怎么会为了她干出那样的事来 。

  标注(黄色) - 第 74 页·位置 922

  他知道 ,艾玲不过是张在他背后的一方帘幕 ,是在发亮的杯碟间张罗的一只手 ,是呼儿唤女的一个声音 … …火炽的热情和妖娆的意态是从此见不到了 ,从此也无心再领略夜色的奇幻以及四时晨昏无穷变化的美妙了 … …再也没有两个薄薄的嘴唇往下一牵 ,凑到他的嘴边 ,把他抬到九重天上 ,与两颗仙眸迎面相对了 。

  【赦免】

  标注(黄色) - 第 109 页·位置 1330

  布拉齐福德 ·撒纳明顿活在一个无往不胜的伟大世界里 。每当鲁道夫半合上眼帘 ,那就意味着布拉齐福德已经控制住他 ,如果他正走在路上 ,空中就会响起羡慕的呢喃 : “布拉齐福德 ·撒纳明顿 !布拉齐福德 ·撒纳明顿大驾光临了 。 ”

  标注(黄色) - 第 110 页·位置 1342

  可是卡尔 ·米勒在他的上司或下属面前都未能建立起一种固若金汤的声誉 ,而这种声誉是在分工明确的行业里取得成功的显著标志 。他这人有点毛躁 ,总之 ,不够脚踏实地 ,不能将基本的人际关系视为当然 ,这个毛病使他多疑 、不安 ,还常常精神萎靡 。

  【贫儿马丁·琼斯与威尔士王子】

  标注(黄色) - 第 130 页·位置 1575

  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间间光彩夺目的小店 ,每爿小店的门前都站着一个搓着双手的商人 ,嘴里吆喝着 , “欢迎光临敝店 。全球第一的商店 。 ”于是我走进去 ,钱包里装满了青春 、美丽与金钱 ,准备大肆购买 。 “你这里是卖什么的 ? ”我问 ,他搓着双手说 : “呃 ,小姐 ,今天我们出售的是完 —美 —无 —缺的爱 。 ”有时候甚至连库存的爱都卖光了 ,不过他发觉我有的是钱就会派人去进货 。哦 ,那就是他总在我离开前向我表现的爱 ——可惜都是对牛弹琴 。那就是我对他那份爱的报复 。 ”

  【明智之举】

  标注(黄色) - 第 150 页·位置 1803

  他处在混乱之中 ,是那种在穷人的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可怖的混乱之一 ,它就像猛禽一般紧紧地跟随着贫穷 。穷人或起或落 ,或犯错 ,或坚持 ,总之 ,以穷人特有的方式活下去 ——可是乔治 ·奥凯利对贫穷还是一无所知的 ,如果有人向他指出他此刻的情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他一定会惊讶不已呢 。

  标注(黄色) - 第 158 页·位置 1897

  她在像杰里 ·霍尔特那样的小伙子的陪伴下找到了宽慰 ,他们的好处就在于他们在她的生命里完全是毫无意义的 。

  标注(黄色) - 第 162 页·位置 1949

  毕竟 ,胜利是不存在的 ,当这种胜利与一个姑娘无涉时 ,如果他不能将他的成功如贡品般置于她的脚下 ,那他至少可以将它举于她的眼前 ,让她看上那么一眼 。

  标注(黄色) - 第 165 页·位置 1988

  明智之举 ——他们采取了明智的做法 。他已将自己的青春转化为力量 ,在绝望中淘出了成功 。可是生活已经卷走了他那清新的爱情 ,连同他的青春 。

  标注(黄色) - 第 167 页·位置 2010

  这世上有的是时间 ——他的一生和她的一生 。可他一吻她 ,就立刻明白过来就是他找遍永恒的宇宙也无法找回那些失落的四月时光 。此刻他可以紧紧搂住她 ,直搂到臂膀上的筋肉暴突 ——她是可爱的 ,她是宝贵的 ,他曾为她而战 ,也曾拥有过幸福 ——可那暮色中缥缈的呢喃 ,和那夜色里温柔的微风 ,都将永远地失落 … …好吧 ,就让它去吧 ,他如是想 ;四月已逝 ,四月已逝 。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 ,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五):有钱人和我们是不一样的

  曾经看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菲茨杰拉德问海明威:你知道有钱人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吗?海明威回答:他们比普通人有钱。然后菲茨杰拉德就笑了笑没有说话了。

  这件事给我的感觉很微妙,一方面海明威的回答体现了他的爷们,是他一贯的硬汉风格。另一方面,海明威的回答也说明他实在是不了解那些有钱人哪。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完全没有读过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对他的兴趣正是从此而起的。

  读完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和这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的今天,我依然没有去了解过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的生平,这主要是因为我已经有了一本《流动的盛宴》,就懒得去搜八卦了,虽然还没看这本书。

  菲茨杰拉德是我这两年阅读中无意遇见的一座金矿。他的那本《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早有耳闻,但是多年来和《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在我的想象中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小说。不过我的想法是毫无根据的,大概就因为翻译过来的小说名有那么点让我不太舒服吧。在某个时间我受到了不知名的感召,仿佛有个声音在我睡觉的时候偷偷地告诉我:去读读这两本书吧!事实证明,这两本书都是值得铭记于心的杰作。

  于是现在的我已经成为了塞林格和菲茨杰拉德的脑残粉。

  这本书我在1月的时候为了向我爹演示如何在卓越上买书时顺便买下来的,因为《夜色温柔》是一本挺厚的长篇,而我这几个月想多读读篇幅短些的小说。

  ……

  前面胡诌了那么多话,下面不知道该怎么接了。

  可还是得硬着头皮讲几句。

  ……

  菲茨杰拉德描写的人物与多年后的卡佛所喜欢描写的人物是处于社会两端的两个阶级。 后者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穷光蛋,他们的关键词是这几个:破产、失业、酗酒、离婚、老婆出轨、搬家……

  而杰少爷的主人公们是美国缔造者的后代,成功人士的后代,大部分是富二代,还有凭借家族财富和个人奋斗发了家的人,是上流社会的成员。他们从不为生计发愁,行踪遍及北美和欧洲大陆,常年穿梭在大西洋上。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们最大的困扰是理想及爱情。财富是给了他们普通人所没有的极大的自由,同时也是他们的枷锁。因为过惯了优越的生活,这些人并不像普通人那么看重钱财。然而财富正是使他们区别于普通人的根本原因。

  社会上一直有一种观点,拥有了财富,就被人叫做“成功”了。而这些本就很富有的年轻人们,他们不需要像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那样再去勤勤恳恳地追求金钱。富有使他们与众不同也使他们的生活缺乏明确的目标。也不需要学习那些尔虞我诈的手段,从某个方面来说,除了金钱本身给他们带来的劣性之外,他们都是蛮单纯的人。

  有个笑话:父亲问我的追求是什么,我说:金钱和美女。父亲生气地打了我一个耳光骂道:没出息!然后又问了一遍,这次我回答说:事业和爱情。父亲欣慰地摸了摸我的头。

  这个笑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大众的心中,除了财富之外,人们还追求爱情。 (胡扯!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杰少爷小说里的人物,基本上都是多情的种子,而且还滥情,一个个都在红尘里打过几个滚。富家子弟在情场中也是屡有坎坷的,特别是那些有钱的女人们,有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奇怪心理。仿佛不折磨折磨她们的追求者,她们夜里就睡不好觉。

  于是我们在杰少爷的小说里,看到了深受女人折磨的富翁们的忧愁和彷徨无措。

  虽然我在事后能够总结出这样的套路,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些小说读起来非常动人。主人公的家世财富和他们的经历,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使杰少爷笔下的大亨们的爱恨情仇分外动人。

  时间不早了,看前面觉得我有点罗嗦,后面我就不写了。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六):有钱人的青春,和我们想的不一样

  刚读完卡佛,这一本就遇到菲兹杰拉德。这两位生活在同时代的美国杰出作家,仿佛来自于两个永不相交的平行世界。

  卡佛笔下的穷人世界,自带灰暗滤镜。贫瘠、空洞、压抑,努力是无望的,梦想是虚妄的,阶层是固化的。菲兹杰拉德笔下的富人世界,自带爵士光环。绚烂、耀眼、金碧辉煌,奋斗可以改变命运,屌丝逆袭、“美国梦”,各式正能量鸡汤。

  这两位要是坐在一起,估计会是相顾无言,如坐针毡——他们很难理解对方的世界。

  -1-

  其实,即使是同样描述富人世界的作品,也可以大相径庭。比如当代炫富典范——《小时代》。

  《小时代》的炫富,是僵硬而肤浅的。无论奢华亮瞎眼的服装秀,还是俊俏脸蛋模特身材的颜值秀,总会让人想起,那根套在暴发户脖子上的,沉甸甸、黄澄澄的粗大金链子。他们装逼的姿势,和曾经的土豪掏出大哥大来,发出的那声惊天动地的“喂”,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对物质的狂热追求,更像是为了掩饰自己无法驾驭富人地位的无助感,也体现了对自身富裕身份的不自信。真正的富人,是不会在乎锦衣夜行的。“富”,是一种扎根于血液里,混合在气质中,由内而外自然散发出来的感觉,而不是精雕细琢地展示给他人的,五光十色的美图秀秀幻灯片。

  菲兹杰拉德告诉我们,常人之所以难以理解富人,原因在此:

  他们很早就占有财物和尽情享乐,这对他们很有一些影响,在我们严厉对待的地方他们温和,在我们加以信赖的地方他们却讥嘲;除非你生来就富有,不然的话,他们这种做法你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郭氏炫富的败笔,在于对富人阶层理解的表象化,及在塑造富人形象时的标签化和符号化。人性本来就复杂,很难用好坏、对错、善恶来简单地定论。如果想到富人,就是奢靡、挥霍、高人一等,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跟风点评王宝强事件的无数路人,也没有什么区别(全方位无死角的分析,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全开,比王宝强自己还要了解王宝强,不知哪来的自信)。

  -2-

  自媒体时代,有很多写情感的爆文,基本模式都是类似的:举几个身边朋友的事例,按自己文章的需要添油加醋一番,或者直接就以“我听说”的名义,杜撰一个自己想要的故事出来。再加上一点总结性的感想,套上若干撩拨读者情绪的“金句”,塞进“总分总”的教科书式结构里……

  这种类型的文章,从传播效果而言,很“成功”,只是我从未被它们感动过。

  我最爱的这篇:《明智之举》,也是写的情感。题材并不新颖,情节也并不脱俗,却能让我一向对情感文无感的内心也泛起涟漪。

  因为真诚

  相爱的恋人,在贫穷的压力下,原本一个拥抱就可以解决的误会和摩擦,都被无情地放大。为了挽回恋人的心,男主不惜辞去公司的职务,怀揣着向恋人求婚的决心,奔赴她的家乡。见面的激动之后,仅仅寥寥数语,男主对事业前途的迷茫和焦虑,便彻底地爆发了出来:

  每多说一个字,他们之间的鸿沟就越辽远一点——可他也无法收住自己的嘴,或者在话语里隐藏住那份忧虑与伤心。

  导火索也好,量变到质变也罢,孤注一掷试图挽回感情的努力,最终抵不过现实残酷的压力,演变成了分手的决绝。失魂落魄的男主,黯然离去,告别他刻骨铭心的爱情镌刻的青春,开始他一无所有的人生。

  和卡佛不同,菲兹杰拉德总会给穷人留下一线生机。遭遇生活重创的男主,并未丢失奋斗的勇气,在命运的垂青下,得以实现屌丝逆袭的奇迹。当他回到女主的家乡,争取另一个奇迹时,他惊喜地发现,她竟然仍是单身。

  可惜,物是,人非。他吃惊地面对她的冷漠,他感受到沉重的过去笼罩在他的周围,对话像是演戏,回忆已渐陈腐。在他吻上她的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那些他曾经拥有过的信念和温柔,都永远地失落在过去这短短的十五个月里了。他的青春和爱情,都已经转变为绝望中挣扎的力量,被当作成功的祭品,永远无法再被找回。

  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

  -3-

  《致青春》标榜着我们身边的青春,却被死死钉在大烂片的耻辱柱上。而在海峡对岸,本该有着不同青春模式的《那些年》,却引发无数共鸣。菲兹杰拉德笔下的青春,虽然远在大洋彼岸,相隔百年,却也没有什么违和感。

  青春里的忧伤,是细节化的、碎片化的。国产的青春大烂片们,唯恐忧伤的逼格不够高,冲击力不够大,硬生生地将忧伤浓缩成为“出国、车祸、堕胎”的经典三连拍。套路,都是缺乏诚意的,更何况这样缺乏想象力的套路。

  两个人在一起,感情的进与退,往往在于日常生活的琐碎。

  多少干柴烈火的情侣,最终的分道扬镳,没有第三者的插足,没有父母的反对,也没有买不起的房子,而只有日积月累的细微不适,所堆砌出的隔膜。在生病需要关怀的时候,收到的“多喝开水”的廉价微信;在自己犹豫迷惘,需要对方给一点信心时,那模棱两可,躲闪逃避的态度;在工作生活圈子相异时,越来越少的话题;在小事意见相左时,互不相让的强硬的执拗……再浓烈的感情,也经不起一波一波冷水的兜头而下。

  《阔少爷》里,安森从童年起的整个生活都是纡尊降贵。但物质的优越感并不能给他带来期望的幸福。富人的生活,绝不是随心所欲,予取予求。他们甚至需要比常人更早地开始学会向生活妥协。

  安森和波拉的爱情,并没有富家公子和穷女孩一般狗血的韩剧设定,也没有命运刻意的捉弄,而是像一般情侣那样,因为琐碎的日常小事,分分合合。

  他们又重新获得了种种机会,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障碍要克服,可是他们的性情脾气却又在他们中间暗暗地起着作用,使他们不再亲吻,也不再激动地流泪。

  就是这么平淡无奇,甚至无法简单地概括出他们之所以无法在一起的确切原因。唯一有迹可循的,是安森在富人生活中,被迫养成的妥协习性,让他表面坚定,内心踌躇;看似掌控一切,骨子里总是习惯被动地等待。他用玩世不恭的外表掩饰自己的软弱,反而让波拉陷入迷茫。他一次次的犹豫,错过了一个个让自己和波拉的感情开花结果的机会。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和波拉在一起的这最后三年里,紧张的状态已经折磨得她心灰意懒。在那个决定性的夜晚,波拉柔顺地服从着他,在心里叫喊着:“向我求婚吧——啊,安森,最亲爱的,向我求婚吧!”

  最后的机会,错过了。一步之差,咫尺天涯。

  -4-

  菲兹杰拉德笔下的情感故事,也有青春、有忧伤、有失恋,更少不了虚构的成分。可是读起来,却没有什么别扭或排斥的感觉。对比一下,同样是朝天看的动作,郭小四的姿势,是45度仰望天空,泪流满面。菲氏的描写,则是:

  人们似乎都微微地仰起头,深深地呼吸着三月的气息,阳光令人目眩,因此大家都看不清彼此,只能看到天空里自己的影子。

  文字是否矫情的关键,在于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和想要表达情感或故事时,所需要的逻辑性及准确性,之间所存在的差距。

  水平越高的作家,越不会把吸引读者的期望,寄托在华丽的辞藻、浮夸的修辞,和炫技的排比上。阅读量大的读者,也会懂得,穿越文字表面的浮华,体会文字本身力量的冲击。

  比如《冬天的梦》,作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浓缩版,他明知她的滥情和不忠,却始终无法摆脱对她深深的迷恋,心甘情愿地被肉体的欲望和得不到的诱惑所驱使,直到听闻她人老珠黄的那一刻,人生中最大的执念、最长久的牵挂,就此了结。那种青春逝去、梦想破灭所产生的庞大的幻灭感,摄人心魄:

  从前我心里总有那么股劲儿,可如今已经没了。如今已经没了,已经没了。我哭不出来。我没有心思。那股劲儿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

  在《宝宝派对》里,父母对孩子那至深的爱,只用一个简单的场景,就让我深陷其中。约翰轻轻地抱着他熟睡的女儿——

  “终于明白了那天傍晚他是为了什么大打出手的。那理由此时就在他的手上,今后也将永远存在。”

  -5-

  卡佛的作品,读来压抑沉重,了无希望,却也奇怪地能让我感受到“无望”的力量。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画面感更色彩斑斓,希望一直在,富裕的人生也并非遥不可及,但活在那个世界的人们,即使冲破了物质的迷雾,仍会深陷在情感的迷雾中。

  生活的多样、人性的复杂、追求和妥协,激情和孤独,得到和错过,将那些年轻人的忧伤,定格在了那个爵士乐时代的美妙乐章里。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七):疲惫的忧伤

  飞机上看的本书。华丽,你以为是春阳初上,却是靡荼。

  贵族的血汩汩流淌。金钱、地位滋养的年轻人,凭着良好的基因和年金,接受良好的教育。Then?他们迷失在繁华中,在虚空的谈论中丢失了自己。没有自我的、真实的、茁壮的思想。物质的充分富裕让追寻物质变得不重要,年轻人的理想飘离了实际,虚浮在空中。

  忧伤从何而来,忧伤从物质丰富,精神稀缺中来。

  三十岁,并非日暮。只不过爱情不再是激情,或者激情不再被称为爱情。我在他们的感情斡旋中看见疲劳的哀伤,徒劳无用的互相拉扯,让精神的橡皮筋日渐疲惫。

  那些年轻人不是忧伤,是疲惫。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八):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必须承认,有些人的人生就是高度凝练的艺术片,色彩永远饱满且带着醉人的光晕,即使是在同一座城市,他们与其他人也是生活在平行时空:或是天赋异禀,或是坐拥荣华,总之他们不需为未来考虑,纵情享受每刻。像曹雪芹、张爱玲这类贵族作家的文字中的“冷”就是身份的象征,他们从一开始接受了金钱、名望和特权堆砌起来的精英群体的优越感,因此在繁华与落败的变故中才具备冷眼看世的能力,而平凡人生像平缓的曲线,是没有机会领略逆高差的冲击的。

  平等从来只是愿望而非事实,因此他们的忧伤和我们的忧伤也不同,其中掺入了更多戏剧的质感,菲茨杰拉德小说里多的是这样的少年, 他们会说:“生活,让我变成一个玩世不恭的人。”何其幸运,又何其讽刺,因为生活让多数人变得妥协,而他们却依然任性地游戏人间,只品尝心碎的爱情和理想破碎的迷惘,只有少数人能这样肆无忌惮地活着,所以这样的生活方式让多数人嫉妒又羡慕,渴望又鄙弃,会有人真心怀念那样的时代么?如果有,那也是少数人的权利。

  菲茨杰拉德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是在写小说,而是诚实地转述那个上流圈子的真实生存状态:从来不会过问所拥有的一切的源头,因为那可能就是一长串的家族史;拥有不是为了囤积,而是更好地运用,换句话说,挥霍也是一种能力。至于享受顶端的感官体验是否真的无益于身心?这个问题也只有少数人有资格回答。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九):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安森,富家子弟确爱上真诚的波拉;“永远不会结婚”却热诚的相信婚姻;放荡不羁确因波拉的离去而懂得真挚。

  或许错就错在他对波拉感情坚定不移的自信,错就错在他低估了自己对波拉的爱与依恋。

  原本环绕于生活的朋友圈逐渐消逝,纷纷归于婚姻。开始体味孤独。

  而最终的崩溃,还是因为波拉,波拉说:“现在我终于——在相爱了。”

  安森在后悔,在的,他也渴望家庭与安定。——“你永远也不会安定下来”,这句话刺痛了一切回不到从前,一切都无法挽回的安森。

  一切的支撑都已散架,“我要是去的话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在回答公司安排的旅行时,安森这样说道。

  小说的结尾,旅行的开始,安森似乎回到了所谓的开始,心如死灰地用女人对他的爱来支撑仅剩的躯壳,太填充他身上一些错过的源泉——优越感。

  ~ 读《阔少爷》

  德克斯特说:“以前我心里总有那么股劲儿,可如今已经没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在听到裘迪已散尽风流与姿色时,而不是结婚。——寄托可以不在身边,却不能堕落退色。

  ~读《冬天的梦》

  两位困于家庭,孩子的男人。在莫名不禁地握手言和时,或许早已体会到自己行为的幼稚与无奈。一些改变总是无法抗拒的,能做的也只剩在黑夜中哀叹一声吧。

  ~读《宝宝派对》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十):听,菲氏在说——青春和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前段时间读完了菲氏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七个故事各有其意。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是在菲氏的笔下都会散发出独特的迷人美感。这些故事可以说是美国爵士时代的缩影,人物在那个独特的时代下所表现的气质以及所追求的梦幻都那么真实。读者好似跨越了时间的海洋通过文字找到了他们,是的,他们就在我们眼前。

  第一个短篇《阔少爷》的主人公安森出身世家,风流翩翩。在女人之间周旋,摇摆在真爱与游戏之间。文中有一句话“我们大部分生命是以一种妥协来结束的——他的生命却是以妥协来开始的。”我们大多数人生于普通的家庭,妥协成了我们生命的结束,而出身豪贵的安森如果选择婚姻,选择家族,这就是他对于生命的妥协。而他的生命却又刚刚开始,无限精彩。这个故事写出了那个时代富家子弟所拥有的特权以及无法避免的无奈,手握着世人艳羡的资本,却无法买回年轻的悸动与灿烂。

  第二个短篇《冬天的梦》看上去更像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翻版,同样的穷小子恋上富家女,同样无法磨灭的爱恋,只是结局不一样。主人公德克斯特费尽心机取得成功归来,看到的却是昔日的爱人早已嫁作人妇,容颜老去。梦幻破灭后的昏暗午后,他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他那颗不甘放弃的少年心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少年说:待我富贵荣华,许你生命如画。女子说:待你富贵荣华,吾青春韶华已近晚霞。

  第五个短篇《贫儿马丁•琼斯与威尔士王子》是全篇故事中最辛辣讽刺的一个。女主人公马丁•琼斯是赫赫有名的富家女,人人追逐讨好。男主角约翰•M•切斯特纳德也是追求者之一,最初的盛情表白并未得到她的欢心,他安排了一场戏,让一个门童假扮威尔士王子去引起马丁•琼斯的注意。结局固然美满,却让人不禁让人轻蔑一笑。爱情与游戏交织缠绵,你看不到付出的平凡真心,你所爱的只不过是他人取邪魅与虚荣为丝编织的虚假面具。

  第七个短篇《格里卿四十次眨眼》讽刺了那些伪装生活的人。主人公罗杰看似在工作的压力下走向崩溃,而乔治•汤普金斯看似是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了平衡。最终的结果却是罗杰赢得了事业与生活,而乔治却得了神经衰弱。生活冗杂繁琐,工作沉闷逼人,人本来的形态就是焦虑与忙碌。人前假装出一幅平衡感,假装自己掌控了生活和工作,无疑是自欺欺人。

  阅读菲氏的作品是会有观看众生相的过瘾之感,也会有目睹青春梦想幻灭的悲戚之觉。他的作品一部又一部似乎都在述说同一个主题:青春和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浮华幻梦破灭之后的心碎不是人人都能承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