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10篇

2017-12-18 20:4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10篇

  《那些忧伤年轻人》是一本由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著作,深圳报业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一):爵士时代

  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传闻在1917年的一个夜晚,纽约的一家名叫赖森威的夜总会里出现了一个由五个白人组成的乐队,他们自称“正宗狄克西兰爵士乐队”,他们演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即兴音乐,音乐奏响时,犹如正在施展魔法的女巫,使跳舞的人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越跳越开心。第二天闻讯而来的杂志社前来采访并评论报道了此事,随后爵士乐在美国名噪一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音乐。爵士音乐节奏轻松愉快,在灯红酒绿的酒吧和觥筹交错的上流社会中,它是必不可少的背景音乐,它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那个时代里放纵的代名词。

  一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并未受到太大的损伤,1918年至经济大萧条1929年来临之前,美国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人们崇尚享乐主义,“月光族”放在那个时代应该是个褒义词而不是贬义词,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些词语就是对那个时代最好的概括。托马斯·沃尔夫曾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天使故乡》中,清晰的阐明了那个时代的特征,“生命蜕去了重重雨雪的覆盖,大地涌出它从不枯竭的那股活力。人们的心头流淌过无尽的渴望,无声的允诺,说不清欲望。嗓子有些哽咽,眼睛也被什么迷住了,大地上隐隐传来雄壮的号角声。”菲茨杰拉德能够在那个时代写出如此多优秀的作品,与他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一个作家只有融入到了那个时代里,成为了时代的血与肉,才能写出彪炳史册的作品。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菲茨杰拉德短篇精华集,也是被世人公认的菲茨杰拉德最铿锵有力、最具艺术功绩的短片小说集,书中短篇小说的主人公,多多少少都能够看到菲茨杰拉德曾经影子

  三岁的时候,我们因为没有母乳喝而哇哇大哭,那时我们不知何为忧伤,只知用哭泣表达自己的感情;六岁的时候,我们因为玩具娃娃缺失了一个眼睛而闷闷不乐,我们那时初识忧伤为何物;十二岁的时候,班上喜欢的姑娘突然和某个男生走的很近了,我们暗自神伤,把情绪发泄在草稿纸上;二十岁之后,我们的见世面宽广了许多,忧伤不再局限于异性和物体,生活中的一丝一缕都容易拉扯动内心里那根忧伤的神经。

  1916年的时候正在读大学的费茨杰拉德自命清高,在他眼里,大学的教授都是庸才,他们都是知识的奴隶,他们不懂得创新,他们不过是固步自封的老一辈人,他在课堂上和老师顶撞,最终被勒令退学。与此同时,他的女友也离他而去,尽管他才华出众,但他的女友感兴趣的不是质量而是数量,抛弃他也在意料之中。在他的短篇小说《冬日梦》中,便可以见到这段生活的影子,家境出生贫寒的球童德克斯特,在一次偶然中认识了富家千金琼斯小姐,从此她便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女神。德克斯特二十多岁后,大学毕业,入股了一家洗衣店,经商之路一帆风顺,他的羽翼也渐渐丰满了起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再一次碰到了女神琼斯,琼斯早已不认识她,他不再像小时一样唯唯诺诺。有了金钱的支撑,他底气十足,向她表明了爱意,她接受了他,他们从此过上了翻云覆雨,颠鸾倒凤的生活,只可惜琼斯是位水性杨花的女人,他一次又一次的看见陌生的男性出入她的家,他一次又一次的欺骗自己,原谅了她,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她,时隔多年,他选择与一位女性结婚,订婚前,琼斯又一次来找她,打破了他多年尘封的记忆,他解除了婚姻,准备与琼斯结婚,意料之外的是琼斯拒绝了,多年后他离开自己的故乡去了别的城市,偶尔听闻琼斯已经结婚了,她不再水性杨花,成为了一位教子有方的女人,却频繁遭到丈夫的家暴,他听闻后,默默的流下了泪水,一同流下的还有他曾经的梦。

  菲茨杰拉德与那个时代里灯红酒绿的生活水乳交融,可我觉得他不是在享受,他处于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状态,心无旁骛的沉醉于时代里,才能悟出那个时代里最真实的感情。因为过度的骄奢放纵,1940年12月1日,心脏病突发,过早的结束了他辉煌一生。但我觉得他不是爵士时代的牺牲品,而是爵士时代最杰出的创作品!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二):世界从未改变,为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一周断断续续的夜读,当一梦四十日落幕,合上书本,向着九十年前的黄金时代挥手,告别。思绪仿佛瞬间扭转了时空,任凭那魔幻世界如流沙般慢慢消散,退却着那层充斥着复杂人性,浮华与青春荷尔蒙的金色…书页里,跳落着那有名的无名的人物,慢慢地沉浸在记忆长河中,等待着有一天被唤醒。叹口气,不禁唏嘘,这个世界从未改变,年轻只是换了一身行头:天生的新贵;新兴的阶层;在金字塔低端埋头奋斗着的无名小辈;在乡野里无助行走的忏悔少年;执着于爱与冒险的少女;回旋在家庭与自我之间矛盾的家庭主妇…一个接一个的短篇故事,或喜或悲,或值得我们赞颂或获得我们怜悯,叹口气,不禁唏嘘,每个人的命运看似在最紧要的关头都会在那十字街头来个大转弯,那些为自我坚持,为自由抗争,为真爱而高歌的女性,终也成了生活的俘虏,平静,回归家庭。

  时代造就一代人,这一代人经历着人类世界的大转折,社会的无穷积累,社会的无情残酷,让他们彼此都拥有了矛盾的性格。越是生活优越人生态度就越不羁;越是信仰坚贞却越是怀疑;越是爱得深沉却越无法彼此靠近。一切爱恨情仇终不会化作过眼云烟,只是被时间打磨而淡忘,当机缘成熟,那牵动心灵的最紧琴弦便会弹奏起曾经放不下的不和谐音,物是人非疯狂争斗,握手言和闭口不谈

  最爱其中的《拉格斯.马丁—琼斯和威尔士王子》以及《热血及冷血》。一位传说中的威尔士王子串起了一个紧凑的爱情冒险故事,几分钟的阅读时间,各个人物巧妙登场,恰到好处,不差分毫。就在警察抬手一枪,心里还担心着拉格斯和约翰是否能在威尔士王子以及几位爵爷的帮助下成功私奔,却丝毫没有去探究约翰到底犯了什么罪而被通缉的情况下,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嘎然而止,对于贩卖爱情的约翰,这精心的策划终于俘获美人心,仿佛是一场独特的求婚仪式。其中几个段落对女主人公拉格斯的生活场景描写得十分细致,仿佛跟着作者的笔锋探究至每个隐秘华贵的角落,那扑鼻的芬芳似乎真实地萦绕在身旁。如果说《拉格斯.马丁—琼斯和威尔士王子》是一件美丽的衣裳,那《热血及冷血》便是对善心最好的褒奖。在朋友的欺骗以及妻子的不断抱怨和生活重压之下,我想,很难有人像乐善好施的马瑟一样回归本心。他心底最深的灵魂不断拷问着他,可贵的良知把他从矛盾里释放,当他重拾善良,也从中得到了解脱,压在我心里的那块石头终也落了地。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三):愿你年轻也从容,即使忧伤

  菲兹杰拉德短暂的一生,都在写上流社会的年轻人。他们出身名门,教养优良,头脑聪明,口才卓越,然而终究幻灭,一如他自己。

  喜欢《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的第一篇“富家男孩”,它讲述了一个关于错过与缅怀的故事。我不认为安森是幸福的,他的未能如愿来源于极度的自负和对家族的责任,因为沉湎于过程而忽视结果,害怕结束而逃避承诺,很纠结,也很无奈。虽然菲茨杰拉德多次说他写的是美国爵士时代,读起来很明显有自传的色彩。他一生的小说其实都在回忆自己。

  反正青春都会被挥霍掉,那为什么不挥霍在所爱的人身上呢?

  之前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便被菲兹杰拉德的笔触所吸引。那种充满了时代感、批判性、又极富戏剧性的文风是我所喜欢的,结局的梦碎之感将整部小说推向高潮也推向幻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一飞冲天的美国进入了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美国梦”成了享乐主义的信仰,然而纸醉金迷之后,它被大萧条彻底震碎。盖茨比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情绪:一个崇尚虚荣与物质的社会,人们的真情与滥情、虚伪与高尚、成功与失败混杂在一起。

  菲兹杰拉德就生活在灯红酒绿的爵士时代,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时代对浪漫的渴求,以及表面奢华背后的空虚和无奈,他的作品有意识地彰显这些冲突。他描绘那些出入豪华俱乐部、高尔夫球场、上流party的富家年轻人之间微妙关系,他描写充满远大抱负单为感情所困的人,他的作品中渗透着财富下无法满足的另一种欲望和忧伤,透过这些能看到那个时代美国人特有的虚无和盲从,现在的天朝如是。

  这是物质上的丰硕与精神上的贫瘠出现巨大反差之后的心里危机,当一个人失去信仰,或许除了金钱之外没有选择,感情无法寄托时,他会走向崩溃。

  我常常想,人生究竟追求的是什么?北上广的房子?账户里N位数的存款?还是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它一定有另一种选择。如果你也读过瓦尔登湖,看过早春第一抹新绿,记得诺丁山里朱莉娅罗伯茨饰演的安娜,你会明白物质和精神谁的富足更重要,了解早生华发的悲哀和真爱来临的不顾一切

  但在这个时代,这是一种奢侈。

  年轻和财富都是资本,但这跟幸福无关。忽然想起一句话,人生只有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平静与满足。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四):迷惘的时代

  爵士乐对我来说很是陌生的,除了在电影里或者音乐教室听过以外,接触的相当少,曾经也听过一首好听不知名的爵士乐,但给我印象挺深刻的。爵士乐起源于美国,大概在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出现了,诞生于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爵士乐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的结合。如今的爵士乐依旧风靡全球。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20世纪美国作家、编剧。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夜色温柔》,《末代大亨的情缘》,《美丽与毁灭等等》。

  菲茨杰拉德将1919年至1929年的十年命名为“爵士时代”,自从一战以后,经济大萧条以前的约十年的时间,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菲茨杰拉德称这个时代为“爵士乐时代”,他自己也因此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

  由于菲茨杰拉德生活在这个年代,年轻的他也深深被这样的年代所影响着,在作品中我们总能见到他所曾经遇到的事情,作者亲身个人体验的爵士乐的年代,年轻人们在灯火阑珊,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社会享乐着,在这似非常享乐的社会,在作者眼里亲历多了就发现了在这表面奢华之下暗藏着空虚,麻木,无奈,忧伤的等等的情绪。

  本书收集了《富家男孩》,《冬日梦》,《宝宝派对》等等九篇短篇小说,《冬日梦》可以说是《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一个翻版,一样的富家女,一样的贫穷男主,一样的结局,那个年代对于这些人来说是悲哀,他们所追寻爱情,婚姻却总在金钱和物欲被扭曲,他们的命运也将改变,苦苦追求的却无法追到,甚至所追寻的爱情都是变味的,感情上的折磨都是失意和惆怅着。他们内心精神世界都是痛苦忧伤着。

  那个年代的“美国梦”对于很多年轻人是破碎的,他们渴望这理想主义浪漫的精神,然而却被残酷的现实金钱和物欲的社会所打败,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所谓的梦想而破碎,他们迷惘失落永远折磨他们一生。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五):世间的爱有千万种 却没有一种能够重来

  世间的爱有千万种,却没有一种能够重来。这是《明智之举》中的男主人公乔治终于摆脱贫困后去见了心爱的女孩琼奎尔后发出的无奈叹息。不用说,《冬日梦》里的德克斯特对朱迪、《富家男孩》里的安森对宝拉也怀有同样的感想。如果说“菲茨杰拉德的魅力在于清晰的叙述,优雅的文风,多姿多彩、点铁成金的遣词造句”,那么《忧伤的年轻人》中的几个故事绝对将他的这种风格在发挥到了极致。

  我们看到,菲茨杰拉德的故事里的年轻人总是很忧伤——无论他的条件多么优越。尽管一个男孩子本身是高富帅(就像安森或德克斯特那样),遇上了梦寐以求的女神,并且也确立了恋爱关系,可是他们最终都搞不定女神——女神嘛,当然不用上班,可也绝不会抄着手坐在家里啥也不干。她们喜欢精心装扮,然后在各种酒会上、舞池里彻夜狂欢。

  即使是《调校者》中的已婚已育女子卢埃拉也坦承:“现实生活里,要不是万不得已,有谁会愿意变成个模范主妇啊……我还很年轻,想有些娱乐”。至于卢埃拉的丈夫,为了维持巨大的家庭开支白天付出了很多,夜晚自然没有精力和兴趣陪她看电影、吃夜宵、见俄国歌手或舞蹈家什么的;于是,她对丈夫产生了严重的不耐烦和厌恶之感。

  妻子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丈夫的压力山大,并且精神崩溃了。这还不算,菲茨杰拉德在这个故事中制造了更悲伤的一幕:卢埃拉在面对突然生病的丈夫一筹莫展之时,还永远地失去了她的孩子。尽管她曾经向朋友抱怨宝宝也让她感到厌烦(只要单独跟他待上一个下午,就会神经紧张得只想尖叫。最多两个小时就开始期盼保姆走进房门的那一瞬间)。不过最后,作者没让这对忧伤的年轻人一直陷在生活的泥潭里,最终两人走了出来。在调校者的帮助下,妻子成熟了,丈夫康复了,他肯陪着妻子看电影了,而且又有了两个孩子。但是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美国梦”结尾太乐观了。

  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安森、德克斯特、乔治的爱情经历。在得知女神宝拉即将结婚时,安森灌了自己一肚子威士忌,然后去了办公室,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唯恐停下来就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傍晚,他像往常一样下班,只字未提发生的事,照样热情、幽默、专心致志。但有一件事,他完全无法控制——足足三天的时间里,无论在哪里,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可能突然双手抱头,哭成一个孩子。“生活教会了我玩世不恭”。他这么解释,所谓“生活”,在这里就等于宝拉。

  德克斯特的女神朱迪“换男友如衣服”,这太令人心碎了。可是德克斯特的表现是这样的:他意识到无法拥有朱迪·琼斯了。他不得不将这个念头硬生生敲进脑海,直到最终成功说服了自己。夜里,他清醒地躺在床上,为这事跟自己辩论上一阵子。他提醒自己,她给他带来了多少麻烦和痛苦,他掰着手指头数,若是作为妻子,她会有多少显而易见的缺点。然后,他告诉自己,他爱她……唯恐成天幻想电话里她微微沙哑的声音或是午餐桌对面的双眸,在整整一周的时间里,他拼命工作,拼命加班,夜里还到办公室去规划未来的人生。

  看到这里,脑海中默默飘过如下对话:——为爱痴狂是种低智商病,得治。——能救你的除了拼命工作,别无他法。当然,男人如果运气不太差的话,拼命工作一般都会有巨大回报的,乔治就是个绝佳例子。天知道,当初因为贫穷被琼奎尔和家人拒绝的时候他有多绝望。菲茨杰拉德写到“他曾经咀嚼过那样刻骨的痛苦和悲伤,那滋味,永远都不想再次品尝。他再也不会那样软弱,那样疲惫,那样悲哀和贫穷了”。现在,他拥有了力量和成功,然而那青涩的爱也消失了。

  或许,人同时追求金钱和爱情是永远不可能称心如意的,所以我们只能二选一?也正因如此,有些人就能够用物质的满足来弥补爱情不足带来的空虚之感。据说有的女生失恋了就可以靠疯狂购物来缓解焦虑。可是对于傲娇、敏感却又不善言辞的男人来说,好像只会在喝醉了或者失眠时自言自语“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我想,应该就像乔治那样吧:沉吟着,开始对着空气说话。啊,爱情真是个神奇的东西,无论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还是在21世纪的中国,它那令人着迷又忧伤的属性真是一点没变。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六):我有美貌金钱青春,你拿什么来换

  我一直羞于承认菲茨杰拉德的文字对我的吸引力。就像当年沉迷于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那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难以启齿的事实。因为在那个故事里有太多的感同身受。直到我发现海明威认为菲茨杰拉德是他所认为的那个时代唯一有灵气的作家时,我才敢自我承认这个事实,于是拿起了这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面收录的大多数短篇其实都有盖茨比故事的影子。

  好比Rags Martin-Jones的故事。‘欢迎光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店’。于是我拎着手提袋走进去,袋子里装着满满的美貌、金钱和青春,全都准备着要拿出来换回些什么。‘你有什么东西可卖?’我问他。他搓着手说:‘哦,小姐,今天我们有一些非——常非常漂亮的爱情。’

  有人曾对我说,所有美丽的女人都知道自己价值几何。她们的目标便是让自己的美貌青春换取到最大的价值。当然这个最大的价值里90%都是物质。尤其是这个时代。香车豪宅谁都喜欢。我也喜欢。青春美女要去换得此类物质的人生目标,无可厚非。唯一需要厚非的是,谁让你没有。那些曾经美丽的姑娘们之一,如此说道,我需要过有安全感的生活,一种让我觉得有保障的生活。那是指什么呢,指的是,写有自己名字的物产,受法律认可的婚书,受到亲人祝福的小家庭。如果爱情换不来这些,又有何用呢。用美貌青春只能换得爱情,一种不附带安逸舒适的生活,安全有保障的社会存在的,虚无缥缈的感情慰藉,美貌聪明的女人们不会那么傻。单纯为爱牺牲的故事,只存在于琼瑶阿姨的笔下。

  于是盖茨比们都去奋力拼搏了。只有爱情是抱不回美人的。要有豪宅豪车,party聚会,喝不尽的香槟美酒。要有夏季去欧洲度假,要有时不时的与上流人士,王孙贵族见面交流。

  只有盖茨比是了不起的。约翰切斯特纳特不是。无论有多少场华丽奢侈的party,在盖茨比的眼里,都不及对岸的那盏绿色的灯来的动心,值得他向往之。无论见过多少奢华,赏过多少美艳,只有那个少年时代的缘起是最美的。只有那一个女孩,是值得抛弃一切只求她的眷顾的。然而悲剧的是,盖茨比眼里的黛西,只是他想象中的那个。盖茨比一直在追赶的是他的梦,那盏绿色的灯是这个梦的信号。有灯,便还可以追梦。黛西是他的梦的主体。在这个梦里还有他的所有纯真,所有最初时候的纯粹。盖茨比其实可以go beyong his dream,但他没有。为了那个女孩而奋斗的过程,已经把他变成了另一个人。他本可以放弃最初的追求,去过当时当下的另一种生活。但他却总想回到过去。本以为触碰到那盏灯,便是达成梦想,便是企及未来,然后事实却是退回过去。就如盖茨比的结尾所述:我们奋力拼搏,好比逆水行舟,不停的被水浪冲退,回到了过去。

  一切过去曾经眷恋过的,只能留在过去。而爱情不能当饭吃,不能付房子首付,不能用来去大溪地结婚度假,也买不来一只定制钻戒。曾经让你投射在盖茨比故事里的那些人儿,曾经或许是你生活里的那盏绿色的灯。然而,灯如果是在远处不可及的,就不要费时费力去触碰了。灯会有一天属于另一间大房子,属于另一个家庭。从一开始,灯就不在你眼前,不为你所控。你想努力变成那个拥有灯的人,但是在这个过程里,灯却离你越来越远。不要去追赶了。远方即为远方,而眼下依然有光。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七):所有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都是他本人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作者: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兹杰拉德,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之一。不用怀疑,是他,就是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那位!或许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影响力太过深远吧,很多读者都不知道他还曾出版过这样的短篇小说集。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出版于1962年,也就是出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后的第二年。在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的这个版本的封面上,全黑的底色上印着作家与妻子泽尔达·塞瑞的照片,照片里两人坐在轿车中,远处是气派的小楼,作家和妻子衣着讲究,面露微笑,似乎正要赶去参加一场美妙的宴会。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共有九个短篇,读过《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人一定能在第一篇就一下子认出菲兹杰拉德。因为无论是《富家男孩》、《冬日梦》,还是《拉格斯·马丁-琼斯和威尔士王子》、《“明智之举”》讲述的都是同样的故事。才华横溢、英姿勃发的年轻人,奋力追逐世俗名利,直到功成名就之后,却遗失了内心最重要的东西。而那东西的集中体现往往就是爱情。

  在这些故事中,女主人公通常年轻美貌,出身不凡。她们骄傲叛逆,热衷与众多男人周旋调情,对物质生活超乎寻常的要求。事实上,无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还是这些短篇小说里各色各样的美女主人公,都是菲兹杰拉德本人两次恋爱女主人公的混合体,她们的声音里无一不充满了金钱,掩盖了爱情和真心,辜负了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时光。

  1918年7月,菲兹杰拉德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乡村舞会上邂逅了泽尔达。这个女人就是他后来的妻子,也就是以上小说中的女主角的“原版”,一个真正的令这位伟大作家既爱慕又痛苦的女人。正是在和泽尔达的爱情中,诞生出了这一系列反映二十年代“美国梦”破灭,展示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年轻男女精神面貌的作品。

  虽然这些小说的结局各有不同,但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作者对“金钱”和“爱情”的刻画。男主人公为了得到爱情去追逐金钱名利,获得成功后再来挽回爱情,或是女主人公赤裸裸地表达出对金钱的渴望,就像《拉格斯·马丁-琼斯和威尔士王子》中拉各斯所比喻的那样:男人的爱情,是女人唯一可以买卖的商品,是她们要用美貌、金钱和青春这些筹码想尽办法去换取的东西。反之,如果男人持有金钱,也同样可以买到女人的爱情、美貌和青春。

  难怪那些爱情会如此生动、细致,令人身临其境,菲兹杰拉德只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罢了,他所经历过的一切都在小说中可以找到对应。不仅是爱情,就连随之而来的婚姻和家庭,也在他的笔下有了更为深刻与耐人寻味的描绘。

  在《宝宝派对》、《调校者》、《格雷琴的一梦四十日》中,作者写到了婚姻与家庭。年轻的夫妇刚刚结婚两三年,有的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宝宝。但社会角色的转换,男性的经济压力、工作困境,女性的独立要求、对家庭生活的茫然无措和厌倦无力都时时刻刻挤压着原本美好的爱情。当迈入婚姻的殿堂,面对更多的挑战时,曾经的爱侣能否顶住压力携手共进,成为了新的课题。

  毫无疑问,出于时代、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菲兹杰拉德本人在这方面是失败的。正如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虽然他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妻子讲究排场,挥霍无度,热衷与男性朋友外出游玩,后来又精神失常,这一切都给他带来极大痛苦。所以,《调校者》中出现了精神崩溃的丈夫和濒临崩溃的妻子形象。

  1936年菲兹杰拉德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菲兹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突发,年仅四十四岁。七年之后,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意外失火,她被困在顶楼,活活烧死。

  那个曾经人人向往的美国梦终究还是破碎了。在两人合葬的墓碑上镌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家喻户晓的结尾:“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菲兹杰拉德对时代的预知,使他成为了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纵然斯人已逝,人们永远都会记得那个“可怜的家伙”和他有过的耀眼瞬间。他笔下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其实不正是他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又一次演绎么。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八):繁华落尽,空虚来袭

  ——读菲茨杰拉德《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几点感受

  1.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集《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主题是迷惘、忧伤,本质是人的精神空虚。生活无所安放,进而走入虚无。而吸引人的是他的体察入微,他的妙笔生花。

  2.他写出了人在青春期的梦幻——对成功的向往,对金钱、美貌、爱情的渴望,在易逝的时间中纵情享乐。“他不像攀附光鲜亮丽的东西或者光鲜亮丽的人,他要的,是拥有光鲜亮丽本身。”(《冬日梦》)

  3.欲望是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他(她)最本源的指引。“唯有欲望得到满足,唯有自身魅力得以赤裸裸地展示,她才能感到欢欣快乐。”(《冬日梦》)他(她)让欲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而精神却躲了起来。但奇怪的是,我们对他(她)恨不起来,因为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他(她)是那么纯真、执着,那么忘乎所以、不顾一切。看似不理性,但确是人之为人的最精彩之处。也许,那才是身心最大的自由。

  4.在《明智之举》中,他与她相爱,但是他身无分文。他和她都作了“明智之举”——某种意义上是“理性”之举。当富有之后,他再次找到她,这是怎样的一次会面?菲茨杰拉德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因为绝望,他把最初的青春卖了,换来力量和精雕细琢的成功。但与青春一样,生活也带走了他最青涩的爱。 “明智”是什么,是人生之坟墓?

  5.在华丽丽的布景下,华丽丽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体察自身的青春——放纵、疼痛、迷惘。张爱玲说:“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菲茨杰拉德说:“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派对结束了、歌声停止了、梦醒了,在琐碎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回望青春往昔,感受到的是浑身乏力,欲哭无泪。

  6.那就是烟花绚烂之后的虚无,是激情澎湃后的落寞,是时间流逝下纯真的褪色,是新奇刺激后的变味,是时间流逝下的美人变色。我们体味人生孤独、忧伤、寂寞、绝望,乃是因为我们期待纯真的生命得到自由绽放,无尽地绚烂、澎湃。

  7.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具有时代性,但能成为经典,更是因为他抓住了人性、抓住了人生,抓住了青春的勃勃生机,抓住了我们生命的迷惘,抓住了时间长河里生命的轨迹,抓住了我们的人生必然得归于沉静。人生多悲伤!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九):年轻人的心态破析

  伟大的作家菲兹杰拉德,在1925年写就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后仅仅一年的光景,这部短篇小说故事集出版,菲兹杰拉德通过几个短小的故事,从多角度叙说着年轻人的心态,同时也描述出美国当时的社会现象,让读者感受当时迷茫的年代。作者在小说中着重描述着年轻人的思想变化,关注着他们对爱情的期盼,对事业的探索,对家庭的贡献。

  几篇小说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赎罪》里的男孩为了告解,向神父告知自己所干的错事,却不愿将真实的想法透露,而编制了谎言。所做的这一切,却让孩子和父亲有些慌乱,想弥补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却导致神父的瘫软。

  《琼斯和威尔士王子》,则是男孩为了追求心爱的女人,而编纂了一场大戏,因为剧本的需要,甚至动用了冒牌的警察,导致现场一片混乱,最终也吓到了心爱的女人。场面不可谓不大,只是所追求的方法是否有些过分。只是想想,现在的青年男女,在爱情追求时也是花样百变,没有想不到的。世界之大,什么样的人都有,个性使然。只要能追求到理想的婚姻就好。

  《冬日梦》《富家男孩》,在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激动不已,只是当真真地进入感情天堂之际,男女间的思想冲突,让两位相爱的男女无法走入婚姻的天堂。在数年之后,再次遇到或提起到心爱的女人时,有过追求,有过思念,有过相聚。不过岁月有过,佳人已去,空留在梦幻之中。

  明智之举,因为无法得到的结果,有情人还是选择了理智,女友因不明确的事情放弃了这段感情。即便男子获得了成功,也还是有些侥幸的成分。当然,感情错过了,也没有必要再重新去找回来。该学会放弃。

  《一梦四十日》,真够厉害的,为了工作而拼命,幸亏作者让奋斗者获得了成功,使得创业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崩溃,不过在获得好消息之际,所表现的神态还真有点与《范进中举》相仿。当然,如此拼命的做法,也不值得推广,成功并非十拿九稳,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所受到的打击,所受到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打击,会让人更加崩溃。

  这不《调校者》,保持婚姻的不宜,艰苦而又平淡的生活。当女人想最终离开之际,发生了意外,再加上医生的努力,想让两位小夫妻友好的在一起,将两人间的隔阂消除。终于,也留住了妻子。也重新换新的两人间的爱情。如果想再来个《一梦四十日》,没有成功,家庭也将不保。

  《热血和冷血》,因为做个好心人,无私为周围的朋友服务,却收到了妻子的批评与指责。当接受了妻子的建议,成为冷血动物之后,最终还是被现实所击败。和自己的良心作对,让自己更加陷入到不易之中,难受至极。

  《宝宝派对》,因为宝宝间的冲突,引起孩子家长的愤怒。虽说是件小事,却由于对待事件的态度上有分歧,最终导致孩子父母冲突的升级,原来的友好,换成了恶向交流。

  这几个故事,对《热血和冷血》的印象相对比较深,因为关怀,身体中充满了热血,因为冷漠,热血被换为冷血。热血和冷血受到当时的环境影响,受到美国社会现象的影响,在不停的转变着。这也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对待友情的态度,因为社会的迷茫,许多人都更关注着自己的小天地。正如《富家男孩》一样,曾经的富二代,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的朋友也越来越少。

  他们奋力追逐世俗名利,待功成名就之后,却遗失了内心最重要的东西!

  菲兹杰拉德夫妇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十):是菲兹杰拉德的还是谁的忧伤

  《了不起的盖兹比》是菲兹杰拉德捧出的华美而又苦痛的贡献。所谓华美,无论是场景还是人物都堪称美轮美奂,包括故事。但苦痛的,我想,绝不仅仅是盖茨比本人罢。就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一不小心,菲兹杰拉德又泄了底。

  他口口声声说:“我们不谈类型,不说大多数”。但是在这本收集了他的九个短篇小说的书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类型和大多数——那些在奋斗和金钱里沉沦、迷惘的年轻人。当然,必须有爱情。

  在这里,我想以《富家男孩》和《冬日梦》两篇为例。说说“忧伤”这个词。有点复杂。就像“善良”的晋惠帝问出的话:“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忧伤之于每个人的观感和体验真是大相径庭。

  安森,生而富贵,这样的出身造就了他以及他们这样的人,在“我们激愤时宽容温和,我们笃信时玩世不恭”,就连口音都是地道的专属于纽约上流社会的。无论是金钱、地位还是权威,对于任何不能以他为核心的状态,都是不能忍受的。他从来不屑争夺,因为一切本该属于他,这样的世界从开始就属于他,所以,“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都终结于妥协,而他的生活,一开始就是妥协”。但就是这样的人,居然爱上了一位相当保守的正派姑娘——宝拉。事情总是会有变化。一场意想不到的酩酊大醉拉开了他们的距离。即使有过激情磅礴的重逢,最终也是徒然。可是,如果把分离的原因都归结为这场狼狈的酒醉,无疑是在推卸责任。之后,活得更加成熟宽厚的安森获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和倚重。初入社交圈的漂亮少女、声名狼藉的“时评作家”的女儿,但个个都是昙花一现。安森认为,生活教会了我玩世不恭。可是,宝拉说:“你永远不会安定下来”。

  安森游走在一场又一场的邂逅与分离之中,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女人愿意拿出最好的时光,来呵护与成全他心中的那份优越。

  德克斯特,生而贫寒,在刀一般的寒风中奔跑的高尔夫球童是他的身份。然而,十四岁那年的一场相遇改变了这个最棒的球童的命运,说来说去,就是因为他爱上了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那个颐指气使的高高在上的富家少女——朱迪。于是,德克斯特俯首在他的冬日梦前。二十三岁的时候,他们重逢。那个美得耀眼的日子如同菲兹杰拉德笔下的绚烂画面。不得不说,这是菲兹杰拉德特有的能力,把场景描绘得无与伦比。从此,德克斯特成了围绕在朱迪身边成打情人中的一个,尽管他知道她常常在撒谎,每当新人出现,其他人统统靠边。为了朱迪,他与其他人订婚又在临近完婚前退婚,可是,对于朱迪来说,最终不过又是一出信手拈来的逢场作戏。

  “他爱她,而且会一直爱下去,直到他老得无力再爱——可他却无法拥有她”。贫穷的时候无法拥有,富贵的时候也是一样。

  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年轻人的忧伤就在那里。在纸醉金迷的狂欢中,笑也罢泪也罢,如此令人无力的究竟是现实,还是命运?换言之,这是主人公的忧伤还是菲兹杰拉德的忧伤,谁也不知道。所以,也只能这样一代代地忧伤下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