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diss陈凯歌、狂怼郭敬明,骂哭小鲜肉,娱乐圈老炮,我只服他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diss陈凯歌、狂怼郭敬明,骂哭小鲜肉,娱乐圈老炮,我只服他

2020-10-25 20:45:29 作者:木棉姐姐 来源:木棉说 阅读:载入中…

diss陈凯歌、狂怼郭敬明,骂哭小鲜肉,娱乐圈老炮,我只服他

  近期最热门的综艺节目,当属《演员请就位》了。

  5位老师明争暗斗的“撕逼”戏码几乎期期上演,让吃瓜网友们看的不亦乐乎,直呼精彩。

  而李诚儒老师因为耿直、保守的性格,正直、实诚、严格、不怕得罪人的做派,单刀直入、一针见血的说话方式。

  更是成为了这一季最大的流量和话题。

  在上一期的节目中,新人演员表演了一个《陈情令》的名场面。

  出来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烂到让人震惊,让在座的5位老师全部意见一致。

  但两个人的戏,总有一个“更烂”。

  陈凯歌、尔冬升、赵薇毫无悬念地将留下的名额给了演技相对不那么烂的张逸杰。

  郭敬明这时候出了个王炸,直接给毫无演技可言的何昶希发了张最高级别的S卡。

  理由是“他特别”,想跟他合作。

  其他三位导演避重就轻就打哈哈过去了。

  到了李诚儒这里,这事过不去了。

  他简直把“不爽”刻在了脑门上,直接朝郭敬明开战:

  而在最新一期节目中,他明夸暗讽,拿陈凯歌导的《无极》开刀,直言没看过原片,又开始和陈凯歌新一轮的battle......

  他话里话外的意思,无非是:

  “不能因为你陈凯歌导出过《霸王别姬》,就否认《无极》是部烂片吧”。

  对李诚儒老师不熟的人,大概会觉得他倚老卖老。

  但真正了解他的人,只会觉得他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珍贵无比。

  李诚儒是吃着苦长大的老北京人。

  他曾说过,自己的家紧挨着故宫,放个风筝都能经常跑角楼上去。

  但等到他出生那会,原本富庶的家已经家道中落了。

  两年后父亲的去世,更是让这个家雪上加霜。

  母亲带着11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整日为生计发愁。

  最困难时,家里饿死过两个孩子。

  而他,几乎吃遍了北京的野菜,甚至吃过驴剩下的豆饼充饥。

  即便如此,母亲为了孩子日后有出路,还是执意让他们去学京剧。

  虽然陈凯歌口中这位“梨园子弟”15岁落榜未能继承老师衣钵,学习京剧这段经历,却让他打心底里爱上了表演。

  即便后来被分配到了服装厂当缝纫工,也从未让他放弃这份热爱。

  一有时间,他就去附近的人艺看话剧,直至痴迷到跑去找董行佶,恳请他收自己为徒。

  董行佶有多严格呢?

  李诚儒第一次在他面前朗诵:“作者魏巍,在朝鲜......”

  刚念出第七个字,就被他打断,原因是,语气不对。

  接下来的三个半小时,李诚儒就学了“在朝鲜”这一句。

  临走时,董行佶还不忘提醒他:

  “下星期过来还这样,以后不要来了。”

  跟着这样一位抠细节扣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的老师学表演,一学就是10年。

  所以,李诚儒现在不分人、不分场合地怼天怼地,源头就在这。

  这就是他当年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

  从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毕业后,在老师的牵线下,李诚儒进入《西游记》剧组当了一名场记。

  这五年期间,整个剧组大大小小的事情全指着他。

  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西游记》。

  但这次离梦想最近的机会,却没能让他进入中央电视台。

  失落至极之时,他脑海萌生出一个想法:

  此路不通,换一条便是。

  反正只要热爱之火常燃于胸,日后也还是有机会。

  1985年,李诚儒下海经商。

  他卖过苹果、卖过鱼、卖过衣服,最终还是在自己最熟悉的服装行业将生意越做越大。

  经商第五年,李诚儒在西单开了家1000平的“特别特”商场。

  颇具商业头脑的他还在《北京晚报》上高调发布招聘高薪美女售货员的消息。

  消息一出,立马吸引了5000多名美女前来应聘。

  这场波营销,让“特别特”名气大涨。

  生意最红火时,商场一天的流水就有五六十万,他账上钱,更是高达1300万美金。

  从白手起家的穷小子,到挤进北京富豪排行榜,李诚儒只用了短短几年。

  日子好起来了,自然就心里痒痒想演戏。

  于是,借着和赵宝刚相熟,李诚儒在《编辑部的故事》客串了一个骗子。

  戏份不多,却赢得了当时还是美术的冯小刚的赞赏,令他直呼:

  “这孙子哪找的?跟当时骗我的那个一模一样!”

  另一方面,挥金如土的生活没过几年,李诚儒就嫌做生意来钱慢,然后一头栽在了炒外汇的坑里,赔的倾家荡产。

  马末都对此形容:

  “早年见过钱的,和晚年见过钱的不一样,他是属于早年见过钱的,这辈子基本上知道什么叫做风雨。”

  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李诚儒反而越发能看清自己的内心。

  当他发现自己经商这些年来“没有一天不想演戏”时,开始打起了重回演艺圈的主意。

  正好那时候,老同学赵宝刚递出橄榄枝,李诚儒在《过把瘾》客串一个大款的角色。

  这次的本色出演再一次让他名声大噪,也让他彻底下定了追梦的决心。

  41岁那年,李诚儒正式出道。

  很多前半生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往往后半生活得特别明白。

  李诚儒便是如此。

  自己的年龄摆在那,要想在演艺圈出头,必须得珍惜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我不能拼时间了,争取每一部作品都是最好的。”

  再加上12年经商阅历,他对各种角色把握都比较老道。

  一部《重案六组》火遍大江南北,也让观众记住了新人演员李诚儒。

  但真正让他一战封神的,是2001年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大腕》里客串的小角色。

  一个只有一个镜头的小角色。

  那天,他应邀去到片场,才知道自己的戏份,是需要在一个长镜头里说完一页纸台词的精神病。

  这对即便是台词功底浑然天成的李诚儒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此,他背了几个小时,一遍又一遍地揣摩人物的内心、神态。

  等到3个小时快开拍时,还不忘叮嘱冯小刚:

  “要把各方面的问题都准备好,万无一失的一条过,如果一条没过,第二条第三条根本就拍不了。”

  86秒,328个字,一镜到底,一条过!

  顿时,冯小刚上前给了他一个拥抱,在场所有人为他起立鼓掌。

  看到这番情景,李诚儒不禁得意起来:

  “我就是想让他们看看什么叫能耐。”

  虽然心里这么想,但下戏后的李诚儒还是感受到精力高度集中后的疲惫。

  手发抖,一直抖了3个小时。

  后来,他回忆说,这是他30年最累的一场戏。

  再之后,李诚儒除了演戏,还身兼数职,投身于编剧、制片人和导演的行列。

  回顾李诚儒这些年,他给我们留下的作品并不多。

  但哪怕再小的一个角色,他也拼尽全力去演好。

  从台词到角色神态、动作、内心,从来都是认真揣摩,不曾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简直完美继承了老师董行佶的严格做派。

  他说:

  “演员是个神圣的职业,是我一生的追求。”

  这也是他传达出来的、作为一个演员的态度:

  专业、靠实力说话、对演戏抱着一颗敬畏之心。

  他对别人严格,对自己更严格。

  所以,当他看见年轻一代拙劣的演技、对演戏敷衍的态度,怎么可能不痛心疾首。

  这无异于就是将他视若珍宝的东西踩在脚底下践踏。

  关键是,这些毫无演技可言的爱豆,还深受市场和资本的追捧。

  他忍不了。

  他要说真话。

  他必须得说真话。

  表演,不该沦落为商人圈钱的工具,表演艺术的传承,更不该是这般敷衍的姿态。

  或许正如陈凯歌所说,李诚儒的确比较保守。

  是位喜欢沉浸在过去时代的老艺人。

  甚至他身上的大男子主义,以及对新时代的不屑和轻视,有时会让人不舒服。

  但被李诚儒气得疯狂挤兑他的陈凯歌,也不得不承认“李诚儒老师有艺术方面的见地和造诣”。

  他代表着的,正是老一代艺术家的气节和做派。

  对表演艺术爱的纯粹,永怀敬畏。

  但如果你觉得他对流量、对爱豆、对“郭敬明们”这些新事物完全是偏见时,你又错了。

  他可以不分场合、不分咖位怼人。

  也可以不问人出处夸赞。

  只要戏是好戏,演员演的好、导演导的好,他当夸则夸。

  他的标准,永远只有这一个。

  专业又客观。

  李诚儒不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家,却是当今浮躁娱乐圈最稀缺的老艺人。

  因为赚得盆满钵满的“郭敬明们”已经够多了,而对表演爱的纯粹赤城的“李诚儒们”却快要绝迹了。

  更因为,在这个靠流量说话的时代,我们需要他这样一位敢于说着真话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