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语文课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语文课读后感1000字

2020-10-26 04:17: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语文课读后感1000字

  《语文课》是一本由连中国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文课》精选点评:

  ●高一老师推荐,高三才读到

  ●有些地方略显幼稚天真。

  ●没有太大的触动,或许是我也有个镇校之宝般语文老师的缘故吧

  ●受益匪浅

  ●真诚之作。打动人心、引人思考的好书。人格魅力+人文思想+热情温暖+文学才华+教育实践,连老师加油!希望多一些这样的一线好老师。

  ●还不错,文章写的特别好,能感受到连老师的知识渊博,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里面的一些观点我也十分认同。我在上高中时也遇到过这样的语文老师,非常幸运。

  ●在微信读书上看完,不知不觉标注了66条笔记。真真要为连老师的教育情怀和课堂语言点赞。

  ●细节感受力和人格的养成,滋润生命的语文课

  ●仅仅记住知识性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它不和你的生命、生活发生关系。你记住这些东西的目的就是为了遗忘。作者对于荷塘月色中通感的分析让我似乎明白了些语文应该教什么。

  ●高中时期的浑浑噩噩让我失去曾经对语文的兴趣,甚至也失去了对文字的兴趣,感觉这本书把那个时期的我唤醒了。也许依旧做不了对文学有见地的人,但终于可以愉悦而非带有极强目的性地读书了。读到它真的是我的幸运啊,虽然我已经和语文说再见了,但它能救的不只我的语文。

  《语文课》读后感(一):评《语文课》

  《语文课》1读来感觉像是坐在连老师的课堂下,听着连老师传授着如何教语文,如何学语文的独到又珍贵的理解。知道连老师是在实习备课的时候,随意点开一个教授视频,想取经来着,发现这个老师文采斐然,又有自己的思想。看了这本书才觉得那些学生真幸福,能够让这样的老师带领着感悟一切。

  大家或许都带点狂,恰如李白,里面有对素质教育对一些所谓专家的“点评”。其实分和素质教育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要说最大的收获,便是告诉我,语文课真正的精华在哪里。

  《语文课》读后感(二):读后感

  在图书馆还书时候,在已还书的丛堆里看到了此书,抱着疑惑的心情借来读了一读。

  首先这本书是由连中国老师文章的合集,里面夹杂着的不仅是他的教育心得散文,还有备考复习计划、课堂实录等等。

  我看完后,对老师的教育理念表示认同。他常提到生命与成长,极其重视培养学生如何去感悟生活的能力,几乎是把语文教育看作是对学生人格的教育。而他也不是不擅长应试,他的备考计划写得十分翔实,这也是我主要看的,主要针对基础不错的学生。

  从文字上看,老师也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一旦抒情,笔下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如同波涛一般汹涌而出,常常连用三到五个形容词,去掉题目只看片段,还以为是高考优秀作文。怎么说呢,这种文字我并不大喜欢,和我个人偏逻辑的偏理性的文字风格不大符合,甚至我觉得老师的文字是因为做语文老师太久了才变得如此"体制化"。此处无褒贬,因为语文老师能有这种文字一定是合格及以上的。

  但老师说起教学、说起学生的那股子激动、热情与专注,我觉得太宝贵太羡慕了,迄今为止我只见过一个老师给我这种感觉,不是语文老师,但我也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我也希望中国更多的普通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不仅仅是专业能力强大,而且爱学生、爱教育、有情感、有态度。如果一个小孩能从初中或者小学开始,被这样的语文或者其他科目老师所引导启发,那么即使应试成绩不好,那他也会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精神世界极其丰富与独立的,追求这世间的真善美的赤子,在未来这段青春经历与记忆也会成为他坚持并改变自己人生态度的重要起点。

  但事实上,即使我说遇到过相似的老师,但是还是有些晚,还更不要说那些从未遇到良师的学生。而现在,从我的师范专业的前辈里,我也并未找到这样的老师。原因有很多,因为他们不是北京四中的老师或者学生,因为他们各自追求目标不同,各自性格不同,各自能力精力不同,最后的结果总是一个复杂的中和的局面。

  《语文课》读后感(三):从课程走向生活

  从课程走向生活

  评《语文课》

  还是先从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起。第一眼看到高考题,感觉就是“阅读理解+写作”的感觉,和当年我参加考试的试卷已经大相径庭了。专家的解读是,未来的高考将回归教学本身,体现对学生12年基础教育的考查;未来的教育将面向通识教育方向发展,对学生进行全面、基础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等。

  作为6岁孩子的父亲,我自然希望孩子在今后的学习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我对于我接受教育的过去却存在很多的困惑,比如说当年的语数外理化,如今仍然在用的只有一点点语文了,而在当年的语文课学习中,那些所谓的“知识点”如今要么已经忘记,要么已经无所用了。我们确实应该为教育的改革鼓掌,如果这样能大大释放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切实将课堂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如果那样,我们的考试将会有更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我们的语文教育更趋向素质教育,回归生活的本质,就像《语文课》中连中国老师提到的那样,真正的语文教育,是让孩子走向成熟并再次天真(如果用“保留天真”会不会更好一些?)

  语言与文字,和我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日常沟通交流、学习研讨甚至对于自我表达与生命的探索(连中国老师所说的“觉解生命”),都离不开语言和文字。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对于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对于新鲜事物的吸收与消化,不断地促进自己心智的成熟以及性格的养成,语言文字都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当我们成熟以后,便能找寻真正的自我,看懂生活的百态,于是我们在不停地发现自我、改造自我;发现生活、建设生活。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应试教育中,分数是学习成果的直接体现,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主要方式,殊不知在考试和分数之间,有多少学习的乐趣和生活中的意义被忽略。如今素质教育已然提上日程,这种现象或许在大中城市逐渐成为过去,教育改革如何深入到每一所学校(例如在农村的中学里),应试教育的功利思维如何摈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

  多年的求学经历告诉我,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并不仅仅是他学识上的渊博,更是他目光的长远和为人的淳朴。连老师的人文教育,把语文课提升了一个和生活紧密结合的层次,让教育回到了生活的本真。教育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把我们的整体认同提高到和连老师一样的水平。

  2015-6-30

  《语文课》读后感(四):写给正在走向成熟的你

  连中国,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他认为语文课是人生课,是通过文学对生命的唤醒,点燃生命的光亮与促进真正的成熟,引发学生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注,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热爱并喜欢奔赴的内心世界。《语文课:让孩子走向成熟并再次天真》是连中国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晶,让我们看到原来课堂可以如此丰富精彩。 在学习中,去享受优美和崇高 优美与崇高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一个美学问题,更应该是一个心灵问题。连中国说,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洋溢着优美与崇高,引领学生的心灵在优美与崇高间穿行。 《语文课》收录了很多课堂实录,从中可以体会连中国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授课,调动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渐而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好的语文本当如此。为什么许多语文课让学生觉得僵化、无趣甚至无聊?谁说语文课就得掌握字词、分析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这样的步骤表面上好像什么都教给了学生,而实际上,一篇好的作品,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吃透的,如果每次阅读都能灵机一动,都能产生一点自己的想法,就已算是好的收获。连中国想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去享受优美和崇高。 连中国说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围绕“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一句,让学生代入身份去假想自己身处其时其地,会产生什么样的心境?学生纷纷查阅《旧唐书·贺知章传》,结合贺知章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轻俏转为“客从何处来”的喟叹,品读大唐的历史兴衰风俗民情,品味其中蕴含的世事沧桑人生无常,那是一场梦回大唐的千秋逆旅,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这样的一堂语文课,让学生心灵产生的叩问,是一生受用不尽的珍宝。 连中国说王勃的《滕王阁序》。“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好作文要怎么写?看看这篇吧。好多老师教学生写作文,或许一直习惯开头就用高矮胖瘦、年龄外貌这些表面特征去描述,连中国教书也抓分数,但他认为高分并非源自那些所谓的“方法”,尤其在语文大分时代到来之后,“整顿自我生命是通往高分的捷径与妙径”。那一天,读王勃,连中国手舞足蹈,激情难抑,“这支笔,襟江带湖;这支笔,开阔明丽;这支笔带着少年才子的勃勃气象,这支笔是王勃年轻的初唐襟魄,这支笔将我们的急功近利、苟且委琐涤荡殆尽……”年轻的学子睁着明亮的眼,被老师感染,被诗篇感染,被中国文化美妙的意象感染,向往王勃、终军、班超、宗悫的朗朗英姿,少年凌云志,长风送启程,风从何处来,又吹往何处? 连中国说自己上课不同常理,更在乎的是能否激活学生整体“人”的发展,凡是关乎“人”生命质地的内容,便是他上课的重点。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当前教育活动的功利化、庸俗化,逐渐偏离了教育之本,《语文课》力求培养独立人格、自尊、自立、自强的大写的“人”,这是一个教师的良知担当,也是他对教育之本的不懈呼唤。 课堂之下,沉淀情与思 爱因斯坦和怀特海都说过类似的话: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学校教育只是一生学习的开端。在教育中有着比知识重要得多、根本得多的东西,这个剩下的“东西”才是最好的收获。 连中国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里,最重要的一项叫做“课堂感悟”。不要求学生每天都写,只要求学生有感而发。既可针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整体来写,亦可究其一点深入开来。连中国把课堂感悟比喻为“纵身一跃”,这“纵身一跃”,可能是在老师搭建的平台上的知识层面的延展,还可能会散射开去,指向生命的方方面面与角角落落。 本书收录有很多课堂感悟,惊讶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和气度的恢弘。学生徐涵剑在读化学时,心有所悟,由原子的稳定途径联想到人的理想实现的途径,“不一定要拼命想办法朝这个世界索取这样那样的东西,你可以选择施予,可以选择分享,也可以关起门来,静静地构筑和享受属于你自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我们常说,语文是基础学科,这样一段中学生的感悟,或可以说就是用语文打通了“任督二脉”,理性的科学如能以人文的思想做底蕴,它所获得的正能量又何止于破开了不同学科的壁垒,更会在这种思想的激流纷涌中得以领略学问之美。 书中还收录有很多师生往来的信札,感佩于师生间情感的真挚和绵长。连中国说,“一个老师的幸福就在于你不知道在哪一天,在哪一个时候,不知道会被谁亮晶晶地想起。”“亮晶晶”这个词用得真好。连中国在“教师节里忆学生”,要“将你们一个个细细地忆起”,还有其他不少文章,写王海、写佳木、写康睿,一个个学生如一株株小树,葱葱郁郁地成长在老师的生命里。如果你是一个老师,在很多很多年以后,还会不会有学生隔不开时光,隔不开重洋,给你写一封又一封长长的信,把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事情向你一一倾诉,在那些或快乐、或低郁、或喧嚣、或平淡的日子里,你会被你的学生们亮晶晶地想起吗?那真的真的很幸福! 好老师,一定会在课堂内外都站成一道风景;好老师,一定会在学生的旅途中鲜亮如初;好老师,一定会关乎我们的生命发展与建设。 内部世界的不断觉熟,是成就一切的基础 《语文课》的副标题是“让孩子走向成熟并再次天真”。何谓“成熟”?它不应该是圆滑、玲珑、世故,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连中国说:“对一个人而言,成熟,是生命的季节到了,他的思想与精神处处弥散着金黄而饱满的气息,他逐渐开始清晰地认识自己,他饱熟了,开始觉解生命,对人生和社会渐渐地有了独立而富有价值的准确判断……” 语文课,无疑在孩子生命成长与觉解的过程中,担负了重要的功能。回过头再次品读连中国的教学实录,以及他的各篇教育随笔,我们更能体会到他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传递出的教育理念。在连中国看来,一篇好的文章,就是生命的突破与再塑。有关一个生命质量最重要的那些内容与标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一步步扩充与完成:心灵、情怀、信念、价值、信仰、觉解、见识、思考……这些有关生命品质的重要内容,最初就是在语文的课堂和课后,活泼有趣、丰盈充溢地流进学生的心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就渐渐幸福地建立起来了。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都会经历许多迷惘和彷徨。很多时候,世界让人看不懂,孩子们为了“成熟”不断付出代价,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个面目模糊的“大人”。难道这就是教育流水线要打造的产品吗?世人所谓的成熟恰恰是丧失天真的同义语。畅销书《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的作者、韩国学者金兰都曾经给“大人”下过定义,所谓“大人”,并不是年龄、婚姻、选举权、个人收入、税金等达到某种条件时的“状态”,而是彷徨时也能够认清自己,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而连中国更进了一步,他看到了“成熟”之后再次“天真”的意义。道法自然,返璞归真,否定之否定,真正的成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儿,质的飞跃需要经过反复的沉淀和发酵。 一切伟大的心灵,莫不是“天真”的心灵。老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是“复归于婴儿”。孟子有言:“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耶稣在《圣经·新约》中如此说道:“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泰戈尔说:“在人生中童年最伟大。”在生理的意义上,每个孩子都会变成大人,在心理上也不能永远停留在童年时期的幼稚,然而“天真”不可失也,连中国说“心中有蒹葭”,把它比作学人心中的理想,超越现实简单的功利,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带着这样美丽的语文出发,山重水复,莫忘初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语文课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