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下课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下课后》读后感10篇

2017-11-05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下课后》读后感10篇

  《下课后》是一本由老英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课后》读后感(一):教育任重而道远

带着强烈的无力感和挫败感,重新又读了一遍这本书,在半年之后。
应该说,这本书不单单是讲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学的部分不多,如果你是冲着语文教学方向看这本书的话你可能会失望,但是书中对于形形色色孩子们的描绘,他们不同的人生,会让我们尤其是家长们会收获很多很多···
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我经常有无力感。我在农村中学任教,那里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爷爷奶奶一般年事已高,教育孩子的观念也相对陈旧,更可怕的是老年人往往溺爱孩子,放纵孩子行为,导致很多问题,留守儿童往往缺乏一点礼貌,没有感恩意识,内心对于制度规矩等概念相当模糊,并且认为自己可以不必遵守这些,孩子内心有一套自己的行为准则,留守儿童是最容易成为问题学生的。
家长在家的孩子还好些,基本上不会成为问题生,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有非常多的失败的例子在身边,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导根本无用,学校,老师,家长根本不能统一教育思想,5+2=0,就是这样。每逢放假回来就是一群野孩子,得用好几周的时间才能进入学习状态,有良好的秩序。
当然孩子们也有很多的优点,他们干起活来麻溜利索,活还漂亮,教室里他们修桌椅很有一套,由于在黄河岸边,他们大都水性不错,摸鱼,钓虾之类的完全一派孩子气的天真可爱
本书中老英老师则有着丰富的从教经验,他看这些孩子往往看得更为透彻,老师并不是万能的,老师很多时候也有无力感,看到这些,我释然很多,是的,我们只需尽人事,听天命。

  《下课后》读后感(二):得此良师,乃少年之幸事!

一边读一遍摘录,以下都是打动我的句子。蓝蓝和李英强二位先生在推荐词里说,“这是一个堪称伟大的尝试”,“得此良师,是少年之幸”,我觉得是不夸张的。
1、讲了二十多年语文课,这几年忽然明白:语文课什么都不是。像母亲抚摸孩子一样,语文课是代表先辈从文化上抚摸子孙。语文课是一种精神抚摸。没有这种抚摸,孩子也照样长大,而且也能强壮,只是内心有残障。
2、开学第一课,讲语文,讲写作。我说写作只有两句话,可以终生施行,现在我告诉你们第一句:修辞立其诚。
我告诉他们,一定要发自内心。第一要义:只要发自内心。先不考虑其他:辞藻,结构,立意,过渡,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那都是雕虫小技。写作一开始就考虑这些,就是旁门左道,就是南辕北辙
3、我说:“请注意我的原话,我们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这里的不仅就表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一些同学笑起来,我示意少杰同学坐下,接着说,我们学习的语文更应该成为你性格灵魂构成里最坚硬的那一部分,在紧要时刻能让你扛得住、顶得上,一往无前
4、后来在讲到情绪控制时,我说:我们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转变过程中,周遭世界需要重新认识,自我也需要重新寻找归依和认同。这一阶段应该听取理智的指引,而不能任情绪恣意张扬。否则一张口就出言不逊,一抬手就是一茶杯……说到这时,我笑着望了望俊奇,他也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5、静静地,一声不响地做这做那,不显山不露水,所以平时很少有人注意到。既没有突出的表现,也不会有出人意外的举动,这样的学生每班都有些,很容易被忽略——在校时就让老师想半天才想起他们的姓名,而一旦毕业,很快就会忘掉曾教过他。
6、经验告诉我,天赋好的学生也有其致命伤,那就是不肯下苦功。在课堂上我一直在重复季羡林的一句话:语文就是要极聪明的人下最笨的功夫。
7、从他身上,我明白一个窍门,那就是找机会夸奖孩子。或许一句不经意的话,一次很随意的掌声,就能发掘一个尘埋已久的天才呢!
8、他们当然听出了我的不满,所以难为情。有的同学就开始打哈哈,躲避追问。我说,我不怀疑同学们会有所成就,但我以为若没有担当苦难勇气,你们就不可能有大成就,这是其一。如果我们学习本领是为了将来找到轻松的工作,逃避重任的话,我也怀疑你会不会叛节,能不能报答父母,报答社会
9、一次考试不合格,我提出两种处罚措施:一是做三个府卧撑,一是在讲台上举双手投降。他选择了后者。他居然真的举着双手,从讲台上跑下,又绕教室跑了半圈。看着他笑嘻嘻的样子,我又问自己:我是不是又做过分了?教育应该激发人向上的动力,压制其消极的、负面的因素。可为什么我常常做错呢?
10、进门就看到有个家伙很像志游,走近一看果然是他,边聊天,边玩《问道》。心中突然涌入一阵深深的悲凉,为自己,也为孩子。他伪装得多么好啊!犹记当时曾要他把《问道》的号和密码给我销掉了,而且在谈到电脑游戏时痛哭流涕希望老师再给他一次机会,怎么会这样?
看到我后,他还一直不动声色地玩着、聊着,我要求他把号删掉,他不同意。我只好给他班主任打电话,要她联系他家长。征求他意见时,他说“随便”,很硬气的样子解释道:“我认为我有权玩这个。”—我不是他家长,没有任何干涉他玩游戏的权力。所以我转身就走了,到了街心,看到民警的巡逻车,几乎想冲过去举报那家网吧。 但我没去,我知道没什么用。
11、一位老师,不能凭借文化的影响让孩子远离诱惑已是失败,再诉诸法律的暴力就更是失败了。尽管我知道自己的极限,但总是希望着,梦想着—也可以说,是在自欺着吧。
12、在这样的孩子身上,我感到的是真正的艰辛。教育真是手工活,要一点一点地做,来不得半点的疏忽,更不能有丝毫假意。仅仅如此,还是不够:智慧、勇气、担当与坚持,唉,一个好老师就得是一个圣人。
13、只记得他在八年级时写过一篇很精彩的作文。题目是《那些日子》,他写自己在小学里如何呼风唤雨,叱诧风云,对比现在的平庸,很是感伤。我把他这篇文章在全班展读,很多学生都听得泪光闪闪。是啊,他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是经过残酷的选拔一路走来的,每个看似平常的同学都有过辉煌的过去。即便是现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够优秀,实在是这单一的标准不容许有很多的第一名,老师又能改变了多少?我只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多多关注他们,希望他们的才情都能在语文课上得以展示,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更多的可供回味的亮色。
14、我认为他与沛然可作为一类农村孩子的代表。可能是父母因为走南闯北有些见识,与老实巴交的老一辈不同,他们的育儿经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要求孩子安份守已,而是钻营投机,冒险求变。很多老师都感叹他们聪明,毫不费力。语文课堂上正规发言不行,倒是擅长接话和打浑。一旦感觉气氛有些闷,我就找几个这样的家伙来答题,往往能使宁梅这样正做其他作业的同学饶有兴味地听上一段。据女生们反映,课下他跟另一些男生喜欢说脏话,骂女生。我让课代表记下扣分,后来他们就故意逗别人说脏字,然后兴高采烈地向雅兰举报,直把它当作一种课间娱乐了。
15、如果把他放在某一普通班,一点点养成习惯磨练意志,树立自信,应该也可成中人之材。本来内向柔弱,突然跻身在如此环境之中,应该是害了他的主要原因吧?其家长与把他安排到宏志班的老师,恐怕还未意识到恰恰是自己的好心,害了这孩子。
16、得知他们要从班里分流出去(到普通班)的消息是在教师例会上,第二天一早跟宏二班赵老师谈话时,得知她那班里的军强听到消息嚎啕大哭,另一位分流走的妙芙倒是很平静。从半年前进入宏志班的自豪到现在黯然退出的失落,我想,对孩子来说,与其这样,不如当初就不进。
(未完,待续)

  《下课后》读后感(三):《下课后》书评


我是喜欢做老师,从做家教时起。进入学校做起真正的语文老师来,才发现现实理想基本不再一个次元啊,最基本的主题是“迷茫”,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紧随而来的是繁重的工作压力,各种材料的抄写,迎接各种检查,简直千头万绪。最近结束的期末考试,我所教的两个班成绩并不好,这令我非常的沮丧,开始怀疑我自己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教书这一年多来结果以失败告终这让我开始怀疑自己。今年须痛定思痛,待得来年又是女汉子一个。
在此种境况下,得到此书我有点把它作为救命稻草的意思,当然后来我明白唯有自己的强大才是自己的英雄。不得不说,刚开始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是关于语文教学时,有点失望。这本书是为孩子们写的,是宏志一班和宏志二班孩子们的画像,是老师对孩子们的的浓浓爱意。慢慢读下去后,我发现其实肤浅的是我自己。我须反思,在学校强力要求成绩的情况之下,作为老师的我并没有关注过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的行为、思想,我是无意或者故意忽略掉这些的,我强制着孩子们上着一节又一节应付考试的无趣的语文课。我这个语文老师收起了对生活对孩子们柔软细腻的触角,心肠强硬地来让孩子们学习语文,慢慢把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扼杀在无形之中,我突然觉得这一切其实也在扼杀我自己作为语文老师的乐趣。语文教学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本书给了我启发,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也应该让学生有对生活细腻的感触,真诚从容,关于作文作者所强调的“修辞立其诚”,我觉得其实是一样的,作文的技巧其实只是表面上的东西,作文内里的骨子里的东西应该是“真诚”,否则,一篇文章辞藻再华丽,但是内里浮躁,就是华而不实。所谓“我手写我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关于语文教学,其实可能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但是对学生的爱是必不可少,对语文教学的爱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就是以一颗平常但是柔软细腻的心去教学,来日方长,但是要时时有与时俱进让自己去学习去充电的意识和坚持,教学相长,与孩子们一起去成长

  《下课后》读后感(四):语文课,我们精神的抚摸

我想每个人对于语文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这些理解之中多多少少的包含了这些年来各个语文老师对我们的影响。
看到《下课后》这本书时,我更加深刻的思考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所扮演的角色,语文教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育?作者在书中说:“我要教我所理解的语文,交给他们适用终身的语文。”“在他们人生的起使,给他们以正的力量,正的影响,打下正的烙印”这样的一种语文无疑会是一种稳固向上的语文。
那么又何为正?何为稳固向上?
作者写这本书的最初是为了给班上的孩子们树立一个写作的榜样,他说写作的第一要素是要修辞立其诚,一定要发自内心,为了让学生们相信,他自己率先“下水游泳”许诺在他们毕业前为他们每一个人写一篇“随笔”,抱着绝对真实的目的他细心的对每个学生都留意,都观察,原原本本的记下了他们成长的现场和人生的影像。不得不说这是一位伟大的老师,无论是在学生的教育上还是在他们生活的关注上,都是做的很好,在他的身上我也看到了教育的那种信仰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本书中作者主要写了两个班级的孩子,宏志一班和宏志二班,这些孩子都是从乡镇上选拔出来的成绩好,家庭困难的宏志生,100个孩子,100篇随笔,在这些随笔中能看到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在学习上的不同表现,以及老师对于他们的关注,我想当你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时你才能发现更多的你之前可能并不可能发现的事情,而当你真心去关爱,以正确的方式去引导这些孩子时,这些孩子在你的眼中,在你的笔下才会变得独一无二,这种师生之间的爱也才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关于做教育,关于做语文,我想只有如作者所说,安静下来,放下批评,放下愤世嫉俗,一点点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做,自我观摩,写教学记录,经常交流与反思,这样一点点的积累和改变,才可能真正做出让自己满意的教育。
是正能量也是持续的稳固向上的影响,语文课就像母亲抚摸孩子一样,代表的是先辈从文化上抚摸子孙,语文课是一种精神抚摸,而老师作为其中的连接,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了。

  《下课后》读后感(五):语文课,我们的精神坐标

拿到这本书本想是给作为小学教师的老妈看的,没想到翻了几页,我竟然没有放下。这本书关注的重点不在课堂,而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庞:白的、黑的;圆的、长的;有一笑一对小酒窝的;有平头大脑袋的;有半张着嘴的;有小眼睛眯成弯弯的两条线的;还有圆溜溜的小眼睛、清亮的眼睛、大眼睛厚嘴唇的;有“小货”,也有高个子;有“嘴子”、“蛮子”,也有“大性子”;有憨厚、机智、朴素、沉稳的;也有哭哭啼啼、高兴得拍桌子、粗野乖戾的,更有放肆、粗鲁、愣愣地望着你的、病猫般的、闷的、怯的……不由得把我带回了学生时代。
作为从小酷爱语文的我,对语文课有种特殊的情感,不知道是因为语文老师都比较偏爱我我才语文成绩好,还是因为我语文成绩好老师才偏爱我。对语文课的回忆,想想嘴角都会扬起幸福的微笑。有小学时候语文老师全班读我的作文,有代表全校去参加作文、演讲比赛,直到今天,从事文字工作的我,还因为语文的原因受益匪浅,既有物质更有精神寄托。
我想,这大概才是语文课的真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下课后。正如作者所言:语文课什么都不是。像母亲抚摸孩子一样,语文课是代表先辈从文化上抚摸子孙。语文课是一种精神抚摸。没有这种抚摸,孩子也照样长大,而且也能强壮,只是内心有残障。
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像作者一样的好老师,我一直认为语文课没改名前的国学课才最贴切,因为除了成绩,它需要塑造的是国民素质,传承中华文化,学习的语文更应该成为你性格、灵魂构成里最坚硬的那一部分,在紧要时刻能让你扛得住、顶得上,一往无前。
有时候我会想,假如没了语文课,孩子们会不会自学?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语文,阅读、交流、沟通、旅行都是。

  《下课后》读后感(六):一个中学老师读《下课后》

我读《下课后》
 
作者:孙 敏
老英的新书《下课后》出版了,先睹为快的感觉妙极了:“ 昨天读完爱作,花一节课时间向学生推荐,希望学生从中受益,更想让学生读出门道。如何做老师,看似稀松平常的简单事情,实则高下差别甚远,我班学生对你是五体投地”。“《下课后》是以环境和人为本,很了不得”。“不要指望很多人读你的书,对教育没有深厚感情的人读不透的”。这是我最想和英平兄说的话了。
但是书我还是要再认真读一读的。掩卷沉思,我到底读出了什么呢?
《下课后》关注的重点不在课堂,课堂当然可以是下课后的前奏。《下课后》关注的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庞:白的、黑的;圆的、长的;有一笑一对小酒窝的;有平头大脑袋的;有半张着嘴的;有小眼睛眯成弯弯的两条线的;还有圆溜溜的小眼睛、清亮的眼睛、大眼睛厚嘴唇的;有“小货”,也有高个子;有“嘴子”、“蛮子”,也有“大性子”;有憨厚、机智、朴素、沉稳的;也有哭哭啼啼、高兴得拍桌子、粗野乖戾的,更有放肆、粗鲁、愣愣地望着你的、病猫般的、闷的、怯的……《下课后》不仅仅是一架摄像机,不仅仅是把学生定影在某一时刻,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态度、习惯、性格、气度、动机、潜质、审美及与成长有关的诸多方面。不管学生的现场如何,或肯定,或惋惜,处处饱含着满满的期待和祝福。心平气和,娓娓道来,长者的从容与为师的丰厚跃然纸上。《下课后》是诗人的灿烂向师者的平静的复归。良辰美景奈何天!这也许是对逝去的青春的最美好的回报。由衷地向英平兄致敬。
“修辞立其诚”,是做人作文的不二法门。文也好、质也好,“诚”是根本。在“诚”的基础上“修辞”才是文章的正道,和眼下许多语文老师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或作文技法训练相比,《下课后》几乎不用修辞,仅以“诚”立文。学生习作深得其奥,印象最深的是娜兰的《老英这个人》,这是一篇诚心诚意、朴实无华的佳作,只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学生用心感受。写出的文字给人的感觉是师生灵犀相通、惺惺相惜,感情深挚沉静,有超过一般年轻人的成熟与坚韧,行文举重若轻,这些都是“诚”的功绩啊!
《下课后》是成长现场,是教育随笔,也是教育观察档案。她告诉我们学好语文并不难,让学生爱上语文更容易,只需要做好一个“诚”字。最欣赏一段话:“我认为,语文试卷不可能科学,考到110多分的同学,肯定思维有问题,但经常考不到96分的同学,肯定学习态度有问题。最好的是考过96分,别超过110分。这样既打好了基础,又不至于损害到创造力”。
还有一些小感想,就不多言了。

  《下课后》读后感(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安心也


                                                                                           /儿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时代在变,生活在改变,而今的教育和过去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本书记载了信阳某个实验初中94个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随笔,令人感动之余,也让人更好的反思怎么教育孩子。
      教育是民生之本,每年的5月末到6月份是社会最繁忙的阶段,几乎全社会都在为孩子的升学服务,举国之业——高考,中考和小升初,压力随着温度升高而燃起。诚然老师的职责是为了让孩子考出更优异成绩,但是最难的不是这些,而是塑造一个有益社会的青年人。给他们塑造性格。对教师而言,教育不仅应是一种职业,更应是一种信仰。
      作者随笔中有九十多个成长各异的孩子,每个孩子最本质的最纯真的性格都流露在下课后一点一滴的小事儿里。每个孩子都很优秀,一样可爱,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每个故事都绝无仅有,孩子们清凉的眸子,无羁的笑容,纯洁的友情都特别真挚。思绪拉回到我高考前的那三年,我觉得那段时光真的是痛并快乐着的。十多年的教育里,最令人刻骨铭心的就是在高中,我想作者的学生也一定不例外。
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就一定要像朋友一样珍惜他们中的每一个人,不要用成绩把孩子分为三六九等,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在他们彷徨时给与他们鼓励,在他们失意时给与他们指引,犯了错最应当做的是宽容而不是职责,进步时不是过度赞扬,而是一个肯定的眼神。我比作者年龄小20多岁,但我也曾站在讲台教孩子们知识,下课后我和他们总是交流,了解每个孩子生活中的需求和困难也应当是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他们需要的不是严肃,而是和你没有距离。
       不抛弃也不放弃每个暂时囹囵的灵魂。孩子多了,自然也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个人,对每个人给予同等的关怀。早恋、作弊、网瘾、打架、走神、厌学、叛逆、不写作业,是每个老师都经历过的,也最为头疼的事。往往要帮助孩子们克服一项都需要下课后耐心的说服,让他们明理,处在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最不爱听大人的话,即使你让他点头了,难保不再犯,有时仅仅因为你是老师这个角色,他们害怕,并没有真正的改变。这些负能量往往来自家庭教育的缺失,尤其需要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但县城的孩子家长多半会外出打工,我很同情这些很早就独立的、懂事的孩子,真的,他们成长很不容易。跟我在城市教的孩子完全不同,省会的孩子多半物质不缺,这边家长以为物质可以解决大半,更是难以说理来教导他们的子女。我觉得要让实验班的孩子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改变,正视自己的价值才能让他们摆脱这些缺点。
       传统的教育是来自外部的填鸭式灌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希望真正把教师作为信仰的人,可以像作者一样,爱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或者孩子来教育,让他们散发能量,能够在未来感谢今天的你。

  《下课后》读后感(八):一个语文老师的真性情【读《下课后》(如何让孩子真正爱上语文)】

一个语文老师的真性情
——读《下课后》(如何让孩子真正爱上语文)
滁人也
书友知道我是语文老师,因而推荐了这本《下课后》(如何让孩子真正爱上语文)给我。我以一个语文老师的眼光去审读该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想让孩子(或自己)语文成绩好,看了此书肯定会得到点启发。
该书的作者老英,本名刘英平,男,生于1968年,诗人,河南息县三中教师,省级学术带头人,国家级特色教育优秀教师。在《语文报》《语文教学之友》《语文建设》《新语文活页》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编写《初中作文序列化有效训练》,参与撰写《二十位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
该书分“一班”和“二班”两个部分,实际上是按作者息县三中教的两个宏志班来分的。作者给每个孩子都记录了心灵的文字。为孩子立传,刘老师对孩子的拳拳爱心令人动容。
刘老师在书中展示的,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诗人形象。该书就是一个一线老师的心灵记录,因为真实,所以更值得阅读。语文,学的是国家的母语,但真正要学好,则并非易事。语文考试得高分的同学,除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训练外,课外功夫非常重要。这里的课外功夫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老师家长的课外功夫,二是学生之间的课外功夫。
孩子要学好语文,首先得家长和老师引导得法。如果家庭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那孩子就有了写作的“源头活水”;如果家长老师能自己和孩子一起阅读,那孩子就容易解决学习语文的基础条件:培养阅读兴趣。刘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的确有诸多独到之处,老师、家长、学生都可以从书中借鉴。
孩子要学好语文,其次要孩子不断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永远是自己的事。学习语文,必须得抓住任何机会培养自己的语文能力。而能力的提升,不能完全依靠外在压力,必须有不竭的动力。动力的来源,就是兴趣。比如刘老师指导学生写日记,帮助他们发表作品,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他的很多教学行为都发生在课外。而学生的学习,也并非仅限于严肃的课堂之上。如此由课内引导,课外进行无限延伸的语文学习,才会真正高效。
学习语文,该怎样运用好课外功夫?该书有很生动的记录。
如果您是一个家长,但你并不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也不知道老师到底是怎样教您的孩子的,那么该书则可以满足您的好奇心;如果您只是一名学生,那为何又不看看别人是怎样学习的呢?而如果您是一名老师,那就更是可以看看刘老师怎样用足下课后的功夫教育小孩的。当然,如果您和家长、老师、学生都不搭界,那也不妨为自己当家长做做准备,或者为自己的家长朋友推荐一下吧。尽管,我知道这样写读者您可能会很感冒,但谁叫该书的情和事都如此真实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