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环境政治》读后感精选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是一本由冉冉◎著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27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精选点评:
●难得的原创佳作!
●田野调查方法得到、内容详实,文献分析深刻,但是结论认为”环境民主是比环境威权主义‘更不坏’的选择“,不敢苟同。只有将别国的环境民主按照本书的架构深刻分析一下,才有可能得出这种结论吧,或者更有可能得到相反的结论?
●中国地方环境政策执行系统——利益多元化的行动者得过度集权化与过度碎片化并存的权利结构。好书!好书!
●本书对中国环境政策做了非常细致可靠的调研和研究,可以说是了解中国环境政策问题的必读之作。但是,在可靠的细节之外,作者的价值判断和理论框架被民主叙事所支配,使得其难以对国家治理的逻辑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具体来说,在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时完全依赖主流学术界“民主”与“威权”的二分法,从而得出“中国=威权=无法治污”这样的逻辑脉络。即便不从理论上推敲,这一“民主决定论”首先就无法解释十八大以来党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以及动真格的“环保风暴”。要想理解这四十年来中国政治经济治理模式的运作和转型,应该从多维度国家治理这条线索往下探求。
●对环境政治学的文献不了解,对研究的创新性不太了解。不过只就内容来说还是比较有启发意义的。研究问题是中国环境政策执行偏差,使用中国证据对环境威权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检验,从政策体系、执行系统、激励系统、监督反馈机制和国际环境政治影响五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有说服力地驳斥了环境威权主义。
●南京先锋书店购,用近一年时间断续看完。可以说里面的每一个章节,对体制有所了解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作者把现有的环境问题格局理的很清晰,当然部分观点比如纪委介入深度,包括结论中的建议是一笔带过的。但瑕不掩瑜,此书的学术态度是诚恳的,同时也能看出官方对理性的声音是非常愿意倾听的。
●非常清晰的逻辑,深刻剖析了中国环境政策的根本问题。作为一个环境人,读到这样的结果让人心酸。
●环境是个筐,通通往里装。面面俱到,面面不到,政策建议尤其单薄。
●之前读一些冉冉的论文,当时觉得不过如此。拿到这本书后一口气读完,非常佩服。无论是观点还是工作量
●以经典理论解释重要的现实问题,读起来非常流畅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读后感(一):解个大纲
这是一本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专著,出版于2015年。研究主题是“中国环境政治”,重点探讨中央对环境政策的态度、变化以及政策在执行中产生的偏差(也就是实际落实情况)。
作者原是德国xx高校博士生,现在是人大讲师,她坦承出版本书有一部分“评职称”原因,但是真材实料。从我个人读后感受来看,确实是有收获的。
我为什么看这本?一般而言,论文这东西干巴巴的不好看,只不过我实在对这个主题感兴趣(与pm2.5息息相关),还是坚持看完了。
论文是种格式化文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总结前人(文献综述),陈述自己,总结自己(结论)。
具体说一说本书的成文结构:1.环境政治学是个啥东西?对环境治理有什么帮助?
2.具体的研究问题是什么?研究方法:外国理论作框架,新闻案例、实地田野调查作钢筋水泥,至少就作者收集的案例来看很扎实,可惜田野调查在文中体现不多。
3.正文主体:我们的环境治理是中央式的,政策之间产生矛盾,政策本身有模糊性等特征。行政体系在环境治理中产生的阻碍,环保局很弱势,中央对地方执行环境政策的三种激励方式(政治、物质、道德),各种监督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发挥的实际作用,媒体的报道偏向和“APEC蓝”现象。
4.结论:作者认为我们的治理方式是环境威权主义,然后将之前分析存在的问题又浓缩陈述一遍,颇多重复(整段都不带变的),最后得出威权式是不得行的,需要改变改变,如何改变?大方向说了,细节并未提及。
作者将环境治理中的重重困难说清楚了,不能怪她没详说如何改变这个问题,因为能以个人之力提出解决办法并行之有效的人极其少有,就如蜉蝣比之大树。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读后感(二):环境威权需要转型
这本是先认识作者,特地托我娘带书来美国,几个月后才看的。 非常精彩。 再次加深我认为在国内学习工作过,再到国外进行了学术训练的学者研究当下中国问题比很多西方学者的研究更有解释力的想法。
这本书内容上是由一个问题引发“环境民主好还是环境威权好?” 对环境民主的批判很多,认为民主制度很难解决环境问题, 比如效率低,气候变化争论好多年也没法做一些实质性的行动。 而环境威权制度看上去有不少特性是更有利于治理环境问题的,最典型的也是效率,领导要是重视问题,发话解决,直接就跳过了好多争论和博弈。
有这个问题引发出的真正展开的研究问题是。如果说中国是环境威权的试验场,那我们目前看来成功么?上面重视环境和地方执行之间的巨大鸿沟是怎么发生的?然后坐着用五章内容去解释了这个表面看来非常矛盾,但是内里其实合情合理的问题。所以回答了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环境维权主义比环境民主更不好,我们需要转型。主要论点包括:
- central gov政策制定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模糊性。太多部门参与制定具体政策,利益冲突,无法调和,有些政策用于上的模糊性,甚至是故意的。(想起来穹顶里那个“有关部门”没有?)
- 到地方执行层面。碎片化无法合作,有权力的没责任,担责任的没权力。责任都在环保局,权力都在书记。负责环境口的副市长往往一堆副市长里弱势的一个。 发展经济依然是主要目标。
- 对于政策执行者的政治,物质,道德激励并没有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考核体系,项目制,和official的培训里环境都是优先级别很低的。
- 公众参与边缘化。人大纪委司法信访都在反馈公众声音的功能上都失效。
- 全球化语境下。一方面要营造国际形象,成了刺激治理的动力,比如Apec蓝。另一方面,用nationalism frame这是主权为题,你们背叨叨,背插手。
作者在四个城市进行了田野调查,采访的人群体广泛。细节非常多,很生动。因为自己也做了一年半田野,我能想象她面对无比琐碎又浩瀚的信息的兴奋和崩溃。要把那么多碎片组装起来,分门别类,结合理论,呈现出来。这个过程中的艰难和幸福,我正在经历。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读后感(三):让环境政治学流行起来
开篇明义,简单来讲,强烈推荐,环保从业者建议都读,其它对环境或者地方分权管理有兴趣的拿来看看也是非常好的读物。
环保是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最近这些年以来的热度更是持续高涨,在各类搜索引擎的排行榜上也经常能名列前茅。而从中央近年来的表态上看,也不乏痛下杀手的决心。整体来看似乎是一件上下左右皆有共识的主题,但从实际运行上,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效果和效率,而地方层次上对相关政策规定的执行偏差,被认为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对此种现状该作何理解,是地方把中央的好经唱歪了?亦或这经就没法好好唱?。
冉冉博士在《中国地方环境政治》一书里,对环境整治从中央到地方的执行现状和问题做了系统的梳理,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威权体制是否更适合于环境保护“这个命题。
冉冉是人大的教师,研究关注的主题是环境政治,公共政策等。《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是她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再加工成文,同时结合了历时多年针对各地政府和环境从业人士的数次田野调查记录,整体论证框架非常扎实,而且文笔流畅,读来心情愉悦。
其实这本书里讨论的很多话题,包括多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不匹配,干部任免标准对地方官员的行为引导驱动,人大政协的职能定位,媒体的问题,群体事件的官方应对策略,民间组织的尴尬处境,信访,司法渠道和维稳的微妙关系,某个事项在威权体制和民主体制下运行的异同等等,都是很有普适性的,并不只适用于环境主题。本书的论述尺度其实挺大,但也许是环保主题的原因,让其得以比较完整的与读者见面。
摘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片段:“….政府一方面要公开鼓励倡导"生态文明"等环保理念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暗地”压制那些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具体公民行动的环境公民社会的发展。防止他们对威权政府可能造成的挑战。这一悖论深刻制约着环境政策在地方层面的执行结果”
谈到厦门PX事件,启东事件中后期所谓“邻避”的话语定义方式,“…引导民众以“邻避”的话语来认识这种抗争行动,有可能是政府对抗争去“正当性”的一种尝试”
关于环境立法“当一些环境政策被执行者视作象征性政策的时候,他们就可能“正大光明”地消极执行,不会因为执行偏差甚至失败而产生道德上的愧疚感…….很多地方环保官员......怀疑中央政府立法者可能并不在乎法律的具体实施效果……”
谈到在食品安全等领域实行地方分级管理时,引用了他人的观点“中央政府就可以把那些容易引发民众强烈不满的行政事务尽可能交给地方政府去完成,以降低中央政府承担的社会风险。这种政治动因导致在一些领域地方分权程度超过了从效率角度来看应有的限度,形成“过度分权””。
总而言之,这是本需要花时间一读的好书,虽然主题不算大众,但仍然值得推荐给大众。
《中国地方环境政治》读后感(四):《学习时报》2015年6月15日第A6版•读书治学:俞可平:生态环境为何持续恶化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进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环境恶化,带有一定的 必然性,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按理来说,发展中国家应当认真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它们环境恶化的前车之鉴。近代中国的许多先 贤们,之所以摒弃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应当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我们这些 后继者们忘记了先贤们当年对早期资本主义的批判,重蹈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覆辙。其实,环境问题虽然跟宏观政治经济体制不无关系,但直接相关的 却是国家的决策体制和治理体制。换言之,如果决策体制和治理体制不当,社会主义条件下照样会有穷山恶水。
冉冉博士的这本《中国地方环境政 治》,就是一部专门分析当代中国环境决策体制和治理体制的著作。她把论述的重点放在环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着重剖析了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制度方面的执行 偏差。换言之,冉冉博士试图回答这样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中央政府极其重视环境保护,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持续增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中 共中央还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道正式列为国家需要长期推进的四大文明之一,把环境保护与计划生育一道列为基本国策,对各级领导干部 实行了最为严厉的“一票否决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何生态环境依然在长时期中持续恶化?
近年来,众多的环境治理研究者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在我看来,冉冉博士的这本著作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偏差。她从五个方面来分析这种“政策执行偏差”,即决策模式、权力结 构、激励机制、公众参与和全球化进程。从相当程度上说,她的分析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这可能得益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她引入了政策执行研究的 方法,力图避免“集权—分权”方法的偏差,从而使环境问题的研究更加具体化和过程化;二是她的研究有田野调查的基础。尽管本书更多的是宏观的政策分析,但 就我所知,冉冉博士早些年曾经做过许多生态治理方面的实地调研,这使她对中国的生态环境具有一种一般学者难得拥有的“现实感”。
本文系作者为《中国地方环境政治:政策与执行之间的距离》一书所作的序言。
来源:《学习时报》2015年6月15日第A6版•读书治学
链接:http://www.studytimes.cn/shtml/xxsb/20150615/121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