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七个读者》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第七个读者》读后感锦集

2020-10-26 04:5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七个读者》读后感锦集

  《第七个读者》是一本由雷米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七个读者》精选点评:

  ●三星半

  ●第二部

  ●虽然一早就猜到凶手,也看得津津有味。

  ●晚上在一课看完,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感觉浑身凉凉的不自在。

  ●听

  ●比起网络剧,我是原著党。不说编剧的改编,单单是方木经历过失去以及自我怀疑的无奈和沧桑感完全没有呈现到,街拍同款分分钟出戏...讲回小说,都说方木最后开挂,个人并不在意,有方木整个形象丰满的过程就足够了。两生花倒让我有些意外,魏巍转变得有点快,但是主旋律宣扬得我照单全收,看完忽然难过起来,生离死别,那么简单,可是又那么艰难

  ●感觉是犯罪心理学行动指南。。

  ●一个人的自尊心和心理变化有时候会可怕到极致,永远无法想象你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对别人会造成怎么样的伤害,也永远无法预估这个伤害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Bug不少,存在不符现实之处,而且凶手太早就暴露了,笔触还是有些青涩,不过依旧是一部抓人的作品

  ●这个故事感觉没有其他几个故事好看,然而,所有的故事都很压抑,伤痛的轮回,无奈的循环……

  《第七个读者》读后感(一):还不错欧~

  一环扣一环的,蛮吸引人的,电视剧中的方木比原著帅很多。原谅我喜欢电视剧吧。毕竟悲惨的帅的帅哥比悲惨的普通人要吸引的这种花痴哈哈哈哈哈哈哈。好了啦不管哪一个方木我都爱啦,我只想说作者能不把主角写这么惨吗?

  《第七个读者》读后感(二):再见,方木

  看完《心理罪》整个系列的五本了,第一次对书中的人物感到这么不舍。

  感觉自己就是个分辨是非黑白的审判官。

  而方木的形象,

  则鲜活到像是一直和自己并肩作战的伙伴——

  一步步抽丝剖茧发现真相,

  一步步把罪恶逼退到阴暗的角落,

  然后让自己的正义强光洒满整个社会。

  书中方木的故事横跨了十几年。

  感觉自己也陪伴了方木十几年来的成长。

  雷米用平凡不简单的文字塑造了方木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坚忍。

  痛苦。

  自责。

  聪慧。

  正义。

  独立。

  温柔。

  善良。

  有同理心。

  谢谢方木。谢谢@雷米26 。

  但愿每个人纵有或苟且或隐秘的事也知道责任全在己身。

  但愿每个人的心理画像都有自己独立而有魅力的人格。

  但愿每个人的意念是自由的而不被教化。

  但愿城市中暗河的存在成为过去。

  但愿社会一直存有城市之光。

  《第七个读者》读后感(三):内在的联系

  突然明白了在《第七个读者》中,雷米一开始将凶手的嫌疑引向方木,但最后真正确定凶手不是方木的合理性了。 在方木亲眼目睹宋博和贾飞飞奇异的死状之后,就被一种莫名的、不同与一般同学的恐惧包裹着。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在暗处的恶魔……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会梦游,是否另外一个人格的他,是否隐匿在自己心中的恶幻化成了另一个具体的他……但通过一系列的验证之后,他慢慢放下这种怀疑。因为他逐渐确定自己不是那个在暗处的恶魔。 但是方木还是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好像自己隐藏在那个黑影的身体里,随着恶魔的血液,不断地流经恶魔的大脑……因为他感觉自己仿佛就是那个恶魔。但现实证明不是。 在《第七个读者》最后的一部分,凶手的身份逐渐明确。然后在凶手发现方木看到自己了,于是就对方木大下杀手,在动手之前,他凑近方木的脸说:“其实你和我是一样的,一样的敏感、自卑。” 到这儿就应该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感觉自己就是那个变态的杀人狂,就好像自己隐藏在那个恶魔的身体里。 最后我有两个小发现: 一、坏人可能都是死于话多。 二、大学里可能真的有那么多的“小树林”。 哇,第一次写这么多。

  不喜请轻喷。

  《第七个读者》读后感(四):《心理罪》系列书评

  综述

  《心理罪》系列不是我读过的类型小说里最好的,但也属于上乘之作。

  挂着恐怖、悬疑标签的作家,我读过的大致有:李西闽、周德东、周浩晖、蔡骏、宁航一、那多。这些作家的统一特点,是都戴着高帽,每个人都有一顶顶高高的、大大的帽子。

  “恐怖大王”李西闽,“中国恐怖小说第一人”周德东,“中国的东野圭吾”周浩晖,“中国悬疑第一人”蔡骏,“中国的希区柯克”宁航一,“著名悬疑作家”那多。

  这些人都曾经红过一时。宁航一的水准比较稳定;蔡骏比较坑,文笔烂时创意好,文笔好了作品烂,始终不同调。那多比较“懒”,如果他作品再多一点,会更有名气。周德东的短篇写得好。余下的人一般般。

  总体来说,这些悬疑小说的水平和格调都不高,“不高”不是贬义词,而是为了适应读者的“不高”,必须写得通俗易懂而又故弄玄虚,为了满足当下悬疑小说爱好者的口味。但是悬疑小说类型一直不火。或者说,悬疑只是小说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单纯的悬疑小说,反而容易过分陷入“悬疑”不能自拔,忽略了其他的要求。“悬疑”类型小说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而且无论媒体怎么捧,事实上并没有能够扛鼎的作者和作品。美国的恐怖小说能扎根并开枝散叶,斯蒂芬金功不可没,他也证实了自己不光能写恐怖小说,写小说也是大家,比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伴我同行》的原著。

  中国的悬疑小说,还没找到此类人物。盗墓小说能成为类型并且风靡一时,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各领风骚,而且两人也证明了自己不光能写盗墓小说,写其他小说也能到达中上水平。比如天下霸唱的《谜踪之国》、南派三叔《大漠苍狼》。

  如果不论类型,只说作品的悬疑性,古龙和倪匡都是大师,一部《三少爷的剑》多少导演都拍不出原著的神韵,多少部卫斯理影视作品都难以达到原著小说的阅读快感。

  扯远了。

  这里要说的也是悬疑小说大类型里的一个分支:罪案小说。

  为何叫罪案小说,而不是探案小说或者侦探小说、推理小说?

  这么叫也可以。但是推理和悬疑都是比较大的概念,而且互相嵌套,所以,细分来说,成为罪案小说,作品不是以“悬疑”和“推理”为卖点,而是以“罪案”本身为热点,推进故事进展,人物的最终目标,在于“结案”。

  近年来罪案类型小说兴起,作品多如牛毛,良莠不齐。在这批类型热潮中,由专业人士执笔的罪案类小说杀出重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法医秦明》系列,《心理罪》系列,作者据说都是专业人士。他们的作品披露了很多外行人难以知晓的内幕,案件中涉及了大量的专业知识,细节翔实,案件可信度高。

  这两部作品统一的特点是文笔粗糙、真实度高、没有花哨的写作技巧,有令人惊奇的反转。

  两者的作品都有现实中案件的痕迹。这里不提《法医秦明》,单说《心理罪》。

  《心理罪》系列小说,目前有四部主线和一部前传,完全按照时间线进行,案件的发生有先后次序。每个案件都对主人公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了下一个案件。案件之间和作品之间,互相有关系,每部作品也都影响了主人公的性格和心理。这系列作品是连贯的,侦探不是推理的符号,推理和缉凶也不再是全篇的重点。整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就在于跳出了推理和悬疑小说,“设局和解谜”的简单关系,作品到了最后,凶手是谁不再重要,犯案手法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让凶手为其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通常的推理小说结构都是背景介绍、案件迷局、推理、证据、解谜、缉凶。许多推理小说或者悬疑小说作者,都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或者不想自拔。无论是散播诡异气氛,还是突出案件难度,都是在强化某一个结构。往往过度的强化而导致作品失衡,虎头蛇尾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比比皆是。(例如蔡骏。)

  《心理罪》系列却跳出了这个结构,所谓“逃脱樊笼返自然”。全部作品中,要么已经知道了凶手是谁(《暗河》),要么已经知道了凶手的犯案手法(《教化场》),要么已经知道了凶手的目标(《城市之光》)。可是,剥去推理和悬疑的要素,小说依然剧透吸引人的魅力,为何?

  一是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成功。比如《福尔摩斯探案集》,读者可能记不住那么多案子,却能记住一个穿着风衣叼着烟斗戴着猎鹿帽神经兮兮的福尔摩斯,当然还有他的搭档华生。柯南道尔和福尔摩斯以后,成功的推理小说家无不拥有一个个性鲜明的侦探,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波洛,江户川乱步和明智小五郎,东野圭吾和汤川学。《心理罪》系列,雷米和方木。方木有别于以上角色,因为他不是一个神探,纵观全系列作品,他的破案能力并不高于一个经验老道的刑警,其所擅长的“犯罪心理画像”,也并不是神乎其技,有时甚至无处施展。

  二是破案细节真实。作者有专业的身份,但是限于文笔,他并不擅于营造气氛,也不制造悬疑来抓紧读者。破案的过程平淡甚至有些乏味。勘察现场、收集证据、排查嫌疑人……这些琐碎乃至无聊的工作,却是真实破案过程的写照。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破案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许多案件的场景,我相信,如果交给前面提到的悬疑小说家,肯定有天花乱坠甚至玄乎其玄的描述。但在作者的手里,这就是一件案子,或者离奇,或者惨烈,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凶手为何要这么做?这种手法不免无趣,所以很多读者前期读不下去,就弃文了。但如果坚持读下去,就会发现,比起那些神神叨叨的悬疑小说,作者的这种手法,更容易让读者代入主角的感受。毕竟,对于经验丰富的刑警来说,破案是最终目的,哪怕是真有吸血鬼杀人,也要讲证据,抓得到抓不到是另一个回事。而唯其真实,才经得起推敲考验,不至于让读者看完结局摔书骂街。不至于让人读完有种浪费时间浪费生命的感觉,而且会期待下一部。

  三是戏剧性的冲突。这也是《心理罪》系列有别于“推理小说”的一部分。作者的文笔虽然普通,但是写作手法老派,小说的结构遵循起因-发展-高潮-结尾的固定套路。现在许多类似小说把作品的高潮部分放在开头,结果无以为继,虎头蛇尾,还不如老老实实把高潮放在最后。《心理罪》系列的很多冲突是颇具戏剧性的,比如《画像》中的犯罪手法,比如《暗河》中的结局反转,比如《城市之光》中的替换。这种戏剧性的冲突增加了作品的阅读快感和可读性,但是也容易失控,情节、节奏、合理性都难以把控,非常考验作者的叙事功底。高潮不好写,戏剧性的高潮更难,现在很多的作者都选择了回避。但是,对于渴望优秀的作者来说,戏剧性的大高潮非常有诱惑力,也非常的累人。

  漫画作品里富坚义博总是选择回避高潮情节,直接跳过,用人物的回忆来串联作品。比如《幽游白书》的“魔界武斗大会”。尾田荣一郎的《海贼王》则相反,其前半部的高潮“顶上战争”篇,交战双方的人数、规模和复杂性都创造了历史,高潮部分的篇幅也较长。读者看得过瘾、精彩。

  文学作品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狄更斯的《双城记》,高潮都不惜笔墨。

  《心理罪》也是如此,而且每一本的高潮都有所递进,从前传直到最后一步,高潮部分越发惨烈,冲突越发激烈,戏剧性也越强。

  接下来单独分析每部作品,可能有剧透的情节。

  《第七个读者》

  这部是前传。方木的性格还没有形成。这部作品还没有摆脱流行的悬疑小说写法,猎奇的死法+诡异的动机。但明显作者并不适应这种写法,营造气氛方面比较生疏,给人以荒诞的感觉,很担心作者能放不能收。结果,作者也只能无奈地把凶手处理成一个变态。

  这部作品里其实没有侦探,警察和方木都眼睁睁看着凶手一件一件犯案,直到最后自己爆炸。

  作品比较生涩,篇幅也不长,算是交待了前因后果,硬伤比较多。书里的番外篇算是对正传的一个补足,有些很不错,有些很难以认同,比如《两生花》里的描述,很难想象,感觉像强行续命。

  《画像》

  这部作品最初诞生于网络,所以带着网络文学的特色,警察+神探对抗高智商变态的故事,能看到很多形式化和符号化的描写。凶手的犯罪动机依然是诡异莫名,死法依然非常猎奇。方木的侧写能力在与凶犯的对决中没能发挥多少作用,高潮也是仓促短暂,关键人物的牺牲也是难以解释。按照出版顺序,这部作品是第一部。相对同类小说而言,并不算多么出色,作者的专业技术也没有多少展现,不过不失的一部作品。如果说,《心理罪》只有这么一部的话,它能获得的评价不会高,一部泯然群书的作品而已。好在,它是一个系列的第一部,有进步的空间。整体来说,它的水平是最低的。但是就猎奇程度和悬疑程度来说,符合网络文学创作方式的它,又是最高的。

  《教化场》

  这部作品比较有意思。作者明显构思了故事,却不知怎么把主角也代入进去。只要让他帮着查案。

  本作人物关系承接《第七个读者》,时间上承接《画像》。而这两部作品中,方木的性格是不同的。作者并没有选择,而是赋予了方木第三种性格,也可以认为,方木的性格再次转变。姑且不论是否合理,至少在这部作品里,奠定了方木性格的基调,回归了系列的主题:心理罪。

  “教化”的意象贯穿了整部作品。无论是“教化场”计划的受害者,还是“天使堂”的儿童,都是被教化的对象。杨展和廖亚凡之间,米楠和方木之间,都有“教化”的痕迹。受害者们受了一次教化的伤害,又落入了另一次教化的阴谋。

  本作可以选为“心理罪”系列的代表作。不仅是因为它比前作要成熟,而且它涉及到了“心理学”的罪恶,还探讨了人性的善恶、教化的正负强化、创伤后应急综合征等问题。幕后黑手的动机也终于合情合理了。

  遗憾的是结尾高潮部分处理的不如人意。越狱部分的小高潮来得比较精彩。本作看点比较多。

  《暗河》

  《暗河》虽然承接上一部《教化场》,但是可以看作是单元剧,或者“心理罪剧场版”。据说作者花了两年时间来写这本书,所以本作的精彩程度在系列中也是排第一。如果推荐给朋友阅读,他想了解“心理罪”系列,推荐他《教化场》,他想要畅快淋漓的阅读,那么非《暗河》莫属。

  《暗河》其实就是一个老套的孤胆英雄的故事。国内外电影和影视剧里大家可能看过很多。但是看过是一回事,实打实的自己写一个符合国情的孤胆英雄故事,又是另一回事。这可以说是一条“畏途”。因为题材老套,难以推陈出新,但是这种作品的要求其实很高。

  如果黑暗势力太强,只有让主角有超能力了。如果黑暗势力太弱,又不够精彩。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又难以突出孤胆英雄。

  作者敢于写这种题材,说明他对自己是有些苛求的,对创作是有追求的。一个作者想要超越自己,就要敢于尝试各种类型写作,只在自己的“舒适区”起舞,是难有作为的。

  作者的尝试不仅很成功,而且很出色,带给我们一部很爽快的作品。就这部作品而言,雷米在我心目中,已经超越了开头提到的作家。他们固然写了很多,却没有这种,让人一看,套路很老却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或者说,他们也尝试了,但是不够成功。对自己的要求太低。

  那多的《喂食者协会》本来具备这个条件,但是他失败了,最后强行赋予主角通天彻地般的幸运超能力,洒了一串狗血,完结了整个故事。

  《暗河》则没有松劲,相反,真正的高潮直到结尾才出现。没有独闯龙潭虎穴,没有爆表的战斗力,只有一个懂心理学的战士,和一众身份卑微的战友。

  结局的反转非常精彩。整部作品的硬伤也极少。

  我看到有些人吐槽,认为有些转折太过戏剧化,巧合太多之类的。这就是吹毛求疵。难道主角一开始就被反派一枪崩了就不意外不巧合了么?破湄公河大案的特工经历了多少巧合才活下来的?金三角的卧底又经过多少巧合才活下来的?你能看到这本书都是一个巧合。

  但是,《暗河》的基调比较灰暗,阅历少的朋友看了可能会受到心理创伤,质疑人生。但事实就是这样,不要只看一面,就算黑暗强大无比,但光明也丝毫不弱。

  《城市之光》

  本作硬伤比较多。水平稍高于《画像》。如果不结合番外篇来看,情节甚至不够合理。

  本作更像是为了探讨一个问题,具体什么问题就不总结了,有点类似于“哥谭市到底需不需要蝙蝠侠”?

  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回答,作者也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

  时间顺序承接于《暗河》,人物关系却是承接于《教化场》。虽然暗河中的人物也有出场,但是可有可无。所以,可以认为是方木刷了一个《暗河》的副本。次要配角死了一大堆,主要配角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不看《暗河》而直接跳到《城市之光》,也不会有多少违和感。联结两部作品的关键人物是米楠,但是作者在本书中没有交待米楠和方木的背景。这也是一种高超的营销技巧,其实还应该加个注释:关于米楠和方木之前的故事,详见拙作《暗河》。倪匡在卫斯理系列中就经常用这种手法。

  本书的某些情节遭人诟病。比如莫名其妙的求婚情节,类似于《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救错人情节,伪装植物人情节,人物调换情节等等等等。槽点满满。

  而且,求婚一出口,相当于FLAG高高立起,表情作者要生生逼死一个角色。这么一来,笔墨很难分配,作者可能也很纠结到底是写成罪案小说还是写成恋爱小说,最后是有点不伦不类,成了披着罪案外衣的狗血爱情闹剧。

  但是经历了暗河的刺激,追书至今的读者,不介意主角偷闲去谈个恋爱。如果是新读者,那么《城市之光》并不适合作为《心理罪》系列的第一顺序阅读,请从《第七个读者》或者《教化场》开始比较适合。

  总结

  虽然全系列作品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能让我写5000+字数的评论,也从侧面说明了,它是值得一读的作品,作者雷米也是令人期待的作者。

  曾经看到某些作者的作品,在豆瓣书评里获得了满满的溢美之词,颇令我怀疑自己的阅读品位。

  如今已经习惯了,写得再烂的作品,也是有一堆人叫好的,写得再好的作品,也是有一些人唱衰的。无他,口味不同而已。

  读书还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讨厌一本书,很容易就说出它差在哪里。但那是基于自己的口味和阅历来说的,不一定都对,也不一定令人接受。

  但是喜欢一本书,可以大声说它好在哪里。这是对自己的阅读品位和作者负责。

  有的人叫好,却没有理由。不能强求,毕竟有些书的读者表达能力有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