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我来过》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间我来过》读后感摘抄

2021-09-19 00:48: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我来过》读后感摘抄

  《人间我来过》是一本由那多著作,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我来过》读后感(一):书评

  文笔和情节着实牛逼,悬疑塑造和人物很突出。不过要说浪漫,也许共情许峰会感到深情,但共情其他人只会觉得许峰恐怖又可恨,也是作者笔力的提现。 蒙太奇的写作手法很容易让读者融入进作品,对画面和细节的描写也很细致,尤其是当下来读,很有代入感,仿佛就发生在身边,走过书中人物走过的路。

  如果拍成电影会非常好看 之前看到一部同样类型的,豆瓣阅读《我们消失的那一年》在人物上做得比这本好一些,主要是无论跟谁共情,都能挖掘出这个任务值得喜爱或者同情的地方。但从许峰身上我找不到可以共情的点,前期代入米莲更是会让我非常恨他。

  我不懂他的所谓深情,所谓救赎,在我看来他就和其他资料里讲的那些变态杀人狂一样,他的故事很精彩,但同时他也是个人渣。

  要说深情,我只能看到米莲的深情 以及:是一个本很好的悬疑小说,但宣传方向是不是哪里不对 【第一遍读心头冰凉拥堵,第二遍读冰凉中渗出温度】 ↑这是书封上的宣传语,推荐语里也是以深情为主,但我冰凉的心并没有渗出温度,看完后我的心像石头

  《人间我来过》读后感(二):《人间我来过》

  初看到书名时,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丧”感,“来过”是一种微妙的用词,就好像传达了一种我在这人世间留下了一点点印记的感觉,有些无助,亦有些卑微,其间又夹杂着些无可奈何的遗憾,可以类比“爱过”这个梗。 《人间我来过》这个故事,上来就很刺激,以至于让我惊呼——床底?这么敢写吗?……还有小说第一个出场的受害人怎么遇害的,甚至是否遇害,凶手是谁,一直到最后才揭晓。小说中时不时就埋一个悬念,要想知道事件的原委,恐怕还要多一点耐心。 这个小说精妙的是那多老师用多视角来对故事进行还原,体验不同人物视角下的真相。感觉作者在创作时就把影视化“平行蒙太奇”的手法给运用进去了,所以我阅读时就非常有画面感,非常期待改编成影视作品!我阅读时会代入我认为合适的演员,比如许峰由祖峰老师演绎(名字都超配),郝蕾老师饰演米莲,谭卓老师饰演曾之琳,而且你别说,这两位女演员都演过娄烨导演的文艺片,风格很像。 和一些推凶的悬疑小说不同的是,你很快就能锁定嫌疑人,但是你要尽力去猜测作案动机和过程。 有一点真的要夸一下,据说这个小说是那多老师根据退休警察的真实案例改编的,有些细节真的很用心,比如技侦查微信要走流程,否则会因为办案程序错误而耽误进展,这个一定要给个好评。 真的!一口气读完吧!

  人间我来过

  暂无评分

  那多 / 2021 / 春潮 / 中信出版集团

  《人间我来过》读后感(三):人间,我来过,我以为我来过

  那多老师不陌生了,之前读过其好几本悬疑小说,那多老师的文笔没什么可说的了,可以说是相当纯熟,并且文字间有着自己一贯的风格特点。最近读的一本那多老师作品是《骑士的献祭》,那部作品是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有个案子让作者五年都无法释怀,于是就有了那部作品。而本书《人间我来过》据说也是有真实的案件原型的,看来真实的案件往往更容易给人带来触动,而当那多老师受到这样的触动时,就能够将其转换为文字,从而创造出虚实相生的优秀作品。

  本书的故事并不复杂,悬疑性也还不错,那多老师对于氛围的渲染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故事的重点并不在于一般悬疑小说聚焦的寻找凶手之上,作者一开始就描写了一桩谋杀案,凶手、杀人手段、尸体处理方法等等上来就一股脑展示出来,可以说一般推理小说中最主要的凶手、手法、动机等等都不是这部作品的焦点,在这部作品中最核心的元素是几个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

  许峰可以说是全文最关键的人物,他是残忍的杀人恶魔,但是在他的心里,他甚至觉得他的行为是一种救赎,是对曾之琳矢志不渝的爱,但其实他对曾之琳的爱早已变质,一次次对别人的伤害不过是自欺欺人。而曾之琳看似早就忘记了这个人,但其实她内心深处也一直珍藏着这份爱情,可能也是在迷失自我的过程中觉得自己已经配不上这份爱情,于是将其深埋心底吧。而他们都不是书中最主要的人物,书中最主要的人物毫无疑义是米莲,作为一个意外卷进事件中的人物,本以为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救赎,谁知却一直在地狱中徘徊,当知道真相的时候,我想象不出她得有多绝望,确实如书名说的一样,人间,她来过一次,却还是自以为来过一次,真的让人无限唏嘘。

  说实话,本书我一路看下来并不舒服,感觉全文一直在非常压抑昏暗的氛围下推进,现在我个人越来越不喜欢这种致郁的文字了,但无奈悬疑市场上,类似风格的作品好像越来越多。不过这样的风格倒似乎是那多老师所习惯的,感觉我当时在读《十九年间谋杀小叙》时,也是一直被一种压抑的窒息感所笼罩,作者将故事中的一切细节,甚至可能是一处环境描写、一段人物对话等都转化成伤痛,慢慢地向读者压来…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样阅读感受了,反正是读的很难受。哎,我还是多读读治愈一些的作品,或者只有畅快逻辑推演的纯本格推理吧。

  外封,三个人的纠葛?

  内封

  书签

  《人间我来过》读后感(四):掬起一捧水,趁它在指间流走前好好看一看 | 那多《人间我来过》创作者谈

  五年前写完《19年间谋杀小叙》时,我就知道将进入漫长的蓄力期,……(直至今日)终于养足气力,打出了一把堂皇的兵器——《人间我来过》。我举起它,对面滚滚红尘,煌煌然劈过去,是山崩海啸,还是湮无声息?红尘中的你我,是昂姿应接,还是仓惶闪避?

  继《19年间谋杀小叙》之后,那多延续了罪案系列的创作,推出最新犯罪小说《人间我来过》。用他自己的话来讲——

  接下来我们通过12道Q&A走进那多宇宙,一起聊聊《人间我来过》背后的故事。

  1.

  Q: 有哪些作家对你的写作产生过深刻影响?请列举三位,具体说明原因。

  A: 具体到犯罪小说领域,应该是丹·布朗,东野圭吾和伊坂幸太郎。丹布朗是当代欧美悬疑小说的代表作家,我应该是在20 0506年的时候比较多的接触到了,包括丹布朗在内的一批欧美作家,除了他之外,还有哈兰科本和迪弗,我也非常喜欢。他们的特点是小说的节奏非常快,双线或者多线并行,事件永远在进行不会停留,高潮迭起,非常娱乐化。

  反应到我自己的小说里面,大概在2012年之前,对我那阶段的小说《百年诅咒》《一路去死》影响都很深,主要在节奏感和速度感方面。后来看到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包括《幻夜》、《恶意》,发现日式推理并不是只有原来印象中的剧情相对停滞的智力游戏。

  《白夜行》虽然没有欧美悬疑作家速度那么快,但故事也是在行进的,角色在不断犯罪,不断变化,这符合我被欧美悬疑培养出的阅读口味,但双方又是有巨大区别的,相对缓慢的故事行进,却腾出了空间来表现人何以至此,人在各方的压力下如何变形如何走上一条崎岖乃至邪恶的道路,这非常吸引我,我近几年的创作,受日本的社会派推理作品影响很多。而伊坂幸太郎的《金色梦乡》给我看到了一种犯罪小说的新的可能性,让人惊叹,居然可以有这样梦幻的让人感动的犯罪故事,这打开了一扇窗。

  2.

  Q: 你过往学习的专业、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它们给写作提供过哪些滋养?

  A:我读的是海关专业,第一份工作是海关。等到我实际进入工作中才意识到,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工作,这个认知让我很痛苦,为了排解郁闷,我开始在业余时间写作小说。我想这就是第一份职业给我的写作最大的滋养。他让我开始写作。我的第二份职业是报社记者,在当记者的期间,我开始了一个延续至今的系列小说,这个小说的主角就是一个记者。记者工作让我有很大自由度去切入社会的很多方面,也给了我很多的自由时间去写作。记者工作也让我开始考虑虚构与非虚构,真实与想象的相互转化与彼此侵入。

  3.

  Q: 文学期刊、专业奖项、写作同行、专家学者、图书市场、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等所呈现的文学评价尺度,有哪些会影响到你的写作?你的“理想读者”是谁?

  A: 在犯罪小说领域或者扩大到泛悬疑小说写作领域,并没有专门刊登此类小说的文学期刊,也没有针对此类小说的专业奖项,研究此类小说的专家学者也非常少见,所以能获得的反馈主要来自图书市场的销售成绩,豆瓣读者的评价,以及同类型作者的评价。我是一个非常固执的写作者,外界对我的干扰很小,尽管我一直会看豆瓣评价,但主要是为了从正面评价中收获一些情绪价值。

  关于负面评价,除非是非常集中的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反应,这我当然会注意到,除此之外,不会太重视。要让我非常认真的对待对我小说的批评,有一个前提是我要对批评者很了解,并且非常认可他的审美,从这个角度上说,我最能听得进的批评意见来自我太太。我没有设想过关于理想读者的问题,因为我写的是一种面对大众的小说,他所需要的技巧,所需要的所谓故事的精彩,都是针对大众的。

  4.

  Q: 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作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你认为自己拥有独特的个人经验吗?

  A:社会的巨大波澜,当然是可以推动小说的创作,这是一个外部条件,但我不认为这是对小说家的必要条件,因为小说家最重要的东西还是在自己内部,或者说是他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是他独特的内心,如何与外部世界形成一种独特的交互,然后把这种交互以他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又都是共同的。外部的波澜是加速器,有时候甚至是作弊器,但我不认为他是必须的。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值得一说的独特个人经验,我也不觉得就会成为一个致命的问题。

  5.

  Q: 文学之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等,对你的写作有何影响?

  A:目前来说影视的影响是最多的。我常常会从影视作品的叙述方式中获得灵感,因为表现形式不同,影视作品讲述故事的方式会比文字叙述更立体。有时候我会想,如何把影视作品中立体的叙述方式,以另一种形式接种到小说里,如果成功就会给小说更丰富的意像。

  6.

  Q: 科幻、奇幻、推理等类型文学,非虚构写作以及互联网时代种种新的写作实践,是否正移动着文学的边界?在你看来,未来的文学经典可能会呈现怎样的面貌?

  A:从这个问题的角度上说,我所从事的领域就在边界上或者在边界外,但我从来不会去想所谓文学的边界问题,当这个领域有足够有力量的作品出现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帮你去想这个边界问题,去阐述这个边界问题,去重新定义这个边界。这一切无需我这个写作者来考虑,因为如果最终你留不下这样一个作品,那么一切都和你无关,如果你能够有这样一个作品,一切都会自然发生。

  7.

  Q: 你觉得自己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有哪些别人对你和你作品的评价,是你十分认可的。

  A:我的小说画面感比较强,可能是因为许多场景我需要自己看到才能写出来的原因。我太太说我比较啰嗦,我也是认可的。

  8.

  Q: 从手记系列到《19年间谋杀小叙》《骑士的献祭》《人间我来过》,那多作品的书名都取得太绝了。《人间我来过》这个书名有什么来源或者背后的故事?

  A:小说里有很多张国荣的歌,但歌者已经不在这个人间。书里有一幅我很喜欢的画,它挂在我的茶室,画是照着一幅照片画的,画中的小男孩停留在过去的时光里,我觉得仿佛看到了自己,他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现在恍惚还在,但终将消失不见。掬起一捧水,趁它在指间流走之前好好看一看,我想书中的女主人公米莲偶尔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9.

  Q: 发表作品以来,加入过任何作家群体吗?

  A:我是中国作协和上海作协的会员。去年我和十几位多数在上海的泛悬疑领域写作者组了一个局,叫暗黑秃头研究会,每月一次拿成员的最新作品出来研讨,其实就是喷,有时象征性地说一两分优点,有时什么优点都不说全说问题,非常过瘾。

  10.

  Q: 在某次微访谈中,你的回复概括了自己写作中最重要的两条线:靠想象力取胜的“那多手记”系列,以奇写情、关注现实社会性问题的犯罪小说系列。同时可以写两种不同的东西,你是如何平衡两种不同的写作路径的?通常是怎样开始构思一本书(手记如何开始构思?犯罪小说呢?)

  A:手记比较简单,我有一些对这个世界的奇怪想法,冒出来的时候就会记下来,想写的时候就从中间挑一个编故事。犯罪小说要难很多。一个念头要在脑子里生长很久,而且近些年是越来越久的趋势,这个念头可能是一个人物,可能是一种情境,可能是一股极端情绪,从抽象走到具象,有千山万水。我不愿意重复自己,每一部作品必须要让我有足够冲动,所以总的趋势肯定是一本难过一本。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我可能会写本手记调节一下。

  11.

  Q: 你会给自己制定写作计划吗?有没有为了写作特意去集中阅读的文本?还是说你不太刻意安排这种事?

  A:会看同行的优秀作品,但不是集中看。最近一年开始看一些当代严肃作家的小说,比如《文城》《一把刀,千个字》《尘埃落定》,这些作品都各有力量,这力量是世俗的是落地生根的,我希望这样的作品氛围可以形成一种气场,使得我写出更落地的犯罪小说。对故事我有足够的自信,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阅读多少补掉点短板。

  12.

  Q: 对自己、对写作有什么期许?有给自己设定什么目标吗?

  A:无非是人间我来过。

  奉上一个周边全家福~

  最后的最后,奉上一个很重要的歌单,读过书的人一定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