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家书读后感摘抄

2020-10-28 01:14: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书读后感摘抄

  《家书》是一本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著作,30.00出版的218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书》读后感(一):家书

  说起家书,我首先会想起的就是那首“一封家书”。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我在广州挺好的,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在外地上学时,每每听到这首歌曲,都会想起家乡的爸爸妈妈,就会往家里打电话。好像只有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才会明白思念的感觉。距离会让感情变的浓烈,而家书就是表达这种浓烈的情感的最好的载体。想想以前,科技不发达,没有这么多现代的通信工具,大家最主要的交流方式就是靠写信了。仔仔细细地写好一份信,寄出去,然后就开始等待,期盼回信。这已经是一个十分美好的过程了,就更不必说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浓情蜜意了。

  《家书》这本书里包含了人世间各种各样的情感,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望,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兄弟姐妹间的团结友爱,恋人之间的思念牵挂,游子对祖国的深深依恋都通过一封封家书表达出来。由于是写给最亲近的人,书中的每一封家书都特别的朴实亲切而且真实。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第一个故事,八十五岁的刘伟武老人一直珍藏着五十多年前祖父和母亲寄给她的家书。祖父嘱咐他注意身体,谨记家训,好好工作。母亲告诉他家里很好,媳妇孝顺,并且让他有了钱就支援家里。儿行千里母担忧,尽管母亲不会写字,这也阻挡不了她对儿子的牵挂和担忧。由于年代久远,信纸都泛黄了,但是刘伟武老人却把它们视为珍宝。对他来说,这些就是他晚年的回忆。看到这些家书,就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多年前,刚刚到新疆参军的时候。我们读了这封家书,母亲为他收拾行囊仔细叮嘱,依依不舍送他上车的情景就出现在眼前。

  书中大部分的家书都有些年头了,读这本书,还有助我们了解新疆的过去和发展。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隐身在新疆的大漠深处,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呕心沥血。支边青年,远离家乡和亲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新疆的建设添砖加瓦。这些先辈们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新疆的今天,我们要感谢他们,缅怀他们。

  书中的图片拉近了我们与故事主人公的距离,一张张泛黄的旧照片,还有老人慈祥的笑容就像黄昏时候的阳光,让人觉得特别温暖。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让我有了拿起笔,给远方的亲友写封家书的冲动。希望当我老去的时候,也会有那么几封值得珍藏的家书。

  《家书》读后感(二):珍贵的记忆

  《最后的猎人》是作者努瑞拉•合孜汗根据其父亲的狩猎趣闻而作。它是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美好回忆,是其父亲的一生,是哈萨克人民创造的草原文明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无论对于作者和其父亲而言,还是对于哈萨克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

  我国狩猎文化历史悠久,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靠狩猎获取食物以求生存。几千年来,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狩猎文化也不断发展。像酒文化,茶文化等一样,狩猎文化一直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代帝王多喜欢狩猎,元朝、清朝的皇帝每年都要外出狩猎,因此,前往位于承德北部的皇家猎场—木兰围场狩猎,也成为宫廷定制。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曾经在木兰围场射猎鹿、野鸡和虎,常常一去就是30多天。

  我国狩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范围甚广。比如,人们形容一个人狡猾时常说“狡猾的像狐狸一样”。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俗语“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些名谚成语都是猎人跟野兽斗智斗勇得来的。“兔死狗烹”,“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从狩猎体味和衍生的心机,亦成千古警示。

  现在,我国已经禁止狩猎几十年了。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野生动物。如: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南焦作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现在,人们不能像古人一样,像几十年前一样狩猎了。那么,我们还有必要保护和继承狩猎文化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作者努瑞拉•合孜汗用简单而朴实的语言真实的记录了她父亲几十年的狩猎生涯,对保护我国狩猎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意义。

  《最后的猎人》一书,封皮非常精美。封皮淡淡的黄色,让人感觉宁静祥和;四周边缘又配有少数民族特有的花纹和图案,增加了活泼丰富之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封面的插图:一只雄鹰展翅飞翔,气势非凡,一个猎人的头像若隐若现,眼神和神情透露出超群的智慧和非凡的胆识、气魄。一幅小小的插图就涵盖了本书的主要内容:一个优秀猎人和他的狩猎生涯。

  本书以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向读者一一展示了“父亲”捕猎生涯中的趣闻。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以及对“父亲”的无限钦佩之情。“父亲”是一个神枪手,他有一次向朋友承诺要打穿狼的眼睛,结果真的射中了狼的眼睛,并把它射死捕获了。“父亲”是一个勇敢智慧的人,他总有很多捕猎的好办法,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虽然曾被黑熊重伤,甚至差点丧命,“父亲”依然热爱捕猎,和棕熊、狼、狐狸等斗智斗勇。“父亲”是一个慷慨的人,他总是把猎物高兴的分给邻里朋友。“父亲”深爱着我们,不管外面风雪再大,“父亲”都会外出捕猎,不会让“我们”兄妹挨饿。作者用真实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父亲”的形象:一个优秀的猎人,一位伟大的父亲。

  《家书》读后感(三):珍贵的记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感叹家书的珍贵。从古至今,家书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封小小的家书寄托着家人的无限思念。提起家书,总会让人联想到温暖,牵挂,感动等字眼。没事的时候看一看曾经的家书,也是一种享受。打开那不再崭新的信纸,看着那些熟悉的字,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也许只有只言片语,也许字体并不怎么漂亮,但它对你而言却弥足珍贵。看到它你就会想起当年的那些人和事,想起那些珍贵的回忆。

  《家书》是我社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面向社会广征家书,并向当事人了解家书背后的故事。本书共收录了40封具有代表性的家书,并讲述了写家书时的背景。所收录的家书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和新疆有关的人和事。

  《家书》中包含亲子家书,敬老家书,手足家书,爱情家书,海外家书,军地家书,知青家书,文革家书,网络家书以及名人家书。内容涉及爱国情、亲情、友情、爱情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政治以及人民的生活。

  这些家书语言简单、朴实,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情意。每封家书后面都有相关背景介绍,通过对写家书时的背景的了解,我们能更好、更全面的理解每封家书的内容,能更深刻的体会到每封家书的意义。

  通过品读这些家书,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明白了很多道理。亲子家书让我明白了长辈对晚辈的无私关爱,温暖的鼓励以及醇醇的教导。你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心情好不好,学习怎么样,要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和他人相处等等这一切,都是亲人的牵挂。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长辈在对自己嘘寒问暖,教你做人,看的人心里暖暖的,满是感动。例如,1950年入伍来疆当兵的刘伟武的祖父写给他的家书,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一是嘱咐他好好工作,天冷了要多穿衣服。二是要他不要想家并记住家训。从这短短的信中,就可以感受到祖父对他生活,工作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关心,字少情深,想想哪位家长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呢?我们的长辈亦是如此。也许,此时,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体会长辈对我们的爱。知青家书让我浑身充满了动力,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小小年纪就离开亲人朋友,离开家乡,到遥远的新疆插队,吃不好,穿不好,而且任务艰巨。但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想到能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就无比自豪。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了爱,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改善了,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热爱生活;应该向他们学习,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不断提高自己。

  现在,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联系更便捷了,以前的书信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有了电话、QQ、电子邮箱……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和亲人朋友联系。虽然传递的方式变了,但传递的感情是永远不变的。无论是网络时代,还是书信时代,家书永远都连接你和亲人、朋友的心灵纽带。

  温一纸家书,品一段岁月。翻开《家书》,我们一起去品味那份情以及那个年代的人和事。

  《家书》读后感(四):谆谆人世语悠悠家书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护感情,相互沟通的方式,从古至今,有着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读完《家书》,我从中感悟到不少生活的真谛也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家书》共收录40多封上个世纪和近期不同类型的家书,经整理后分为:亲子家书、手足家书、爱情家书、海外家书等十个主题。主要是在通讯还不发达的时期,因为种种原因,从各个地方辗转来到新疆生活的人们,从新疆和平解放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们联系的书信。书信中不乏有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流淌着亲人间浓浓的思情;铭记着上世纪50-60年代,大批来自北京和上海等地奔赴新疆,参加边疆的生产建设的知青们那段充满激情的岁月;也有反映“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年代中,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和精神面貌……

  家书中情真意切的字句,透过这些泛黄的纸张,我仿佛看见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也深深的体会到其中洋溢着的厚重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给我以情感的心灵触动。同时也让我从不同的角度窥测到新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体会到上辈人对这片边疆土地的那种特殊的感情,甚至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面貌。

  温一纸家书,品一段岁月。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你我去细细品味的好书。它以一封封真实家书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极富有创意,并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每一封家书后面,都有关于该书信的历史背景介绍,和主人公对家书的详述以及相应的图片资料,这让我们能更进一步去理解家书的内涵,感同身受主人的情感经历,和他们一起细细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每个年代的人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以及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在通讯和交通各方面都不发达的年代,一封信要在路上走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一纸书信承载着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在经过曲折的路程后,辗转到达那个最遥远的地方。

  在如今通信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人们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并且更加快捷方便,只要指尖轻轻一点就能与远在万里的亲人朋友聊天、畅谈。如此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很难有时间安静的坐下来,铺展一纸信笺给远方的亲人朋友说一声思念,同时,也让书信这个最原始的通信方式慢慢的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是, 有人却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书信用笔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能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导,朋友之间的真诚交流,真切的情感溢于字里行间。不仅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历经岁月洗礼,在经历所有变故之后存留下来的家书就越发显得珍贵,是永远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一封封泛黄的信笺纸,一段段尘封的记忆;一页页缠绵的家书,流淌在心中难以言说的情愫。每一样东西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就像那一张张家书所记录的故事一样,有人情的冷暖,有时代的印记,更有主人公不可遗忘的人生片段。在闲暇之余,在想念亲人的时候,翻看一纸珍贵的家书,细细回顾过去的生活,那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纪念。这不仅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绽放出温馨的光芒,更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亲人就在眼前、就在耳边叮嘱述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家书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