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B站上,有9000万双盯着中国产品的眼睛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B站上,有9000万双盯着中国产品的眼睛

2020-10-28 23:15:09 作者:Vista看天下 来源:Vista看天下 阅读:载入中…

B站上,有9000万双盯着中国产品的眼睛

  如今再提起“国货”,恐怕没人会“认真当回事”。

  先别急着扔出一堆“国货之光”来反驳,这并不是说中国产品质量不行,而是如今,它们早就不再需要贴上任何特殊的标签。

  在这届年轻人眼里,中国产品的崛起大概是悄然且亲切的。

  从特意购买到自然选择,大家见证了它们崛起路上并不寻常的“暗夜长行”。

  01

  情怀牌,没那么好用

  最初,“国货”一词是与情怀紧紧挂钩的。

  其中既有同仁堂、内联升这样的传统“老字号”品牌,也有飞跃、大白兔奶糖、百雀羚这样的近现代童年回忆。

  大孚飞跃的总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年轻人的热烈反馈,还是首次推出联名款球鞋。

  飞跃与迪士尼、漫威、星战等IP的联名撬动了年轻市场,而在此之前,他还有过背着鞋子去谈经销、守客户谈判守到近半夜的经历。

  飞跃虽然早在2000年后就尝试着重整旗鼓,但市面上依旧是外来球鞋品牌占据大流。

  即便2010年前后“支持国货”的口号渐渐打响,但飞跃们并未因此获得十分可观的利好。

  因为市场规律始终残酷,国货品牌也唯有靠实力才能获得抗衡的机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场订货会

  80、90年代,内需市场上开始了品牌大战,国内行业与世界的相遇开始得汹涌而直接。

  三四十年的时间内,50多万外资企业如潮水般对庞大的中国市场发起冲击,而收购本土品牌成为最初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最为直接的扩张方式之一。

  几年后,“大宝”“天府可乐”等品牌被外资收购后被边缘化处理的新闻常见报端,因集团商业布局判断“价值不高”而被雪藏,锁进了保险柜。

  不少人为之惋惜,认为这是国货因没有品牌概念而下的一步错棋。

  在为数不多的成功合作里,苏泊尔算一个典型例子。

  被法国SEB集团瞄准的苏泊尔,几经周折后达成了“战略合作”, 保留苏泊尔的品牌、保留苏泊尔的经营团队。

  但又能灵活利用外资提供的实验室资源、选取适应的科技,由此,摆脱了“被消失”的命运。

  苏泊尔被并购时,人们曾担心它会像扬子电器、孔雀电视机等国货品牌“被消失”

  等到国货发展逐渐步入正轨,国货们拾起了审美自信。

  但与之相伴的是,国货的质量问题、市场水准参差不齐的质疑声依旧存在。

  如果只有李宁、飞跃、百雀羚这些为数不多的品牌能撑起“国潮”一词,那说明中国产品仍未崛起。

  02

  “瞬间冒出”的“中国产品”们

  实际上,在李宁、华为、飞跃这些比较大的国货品牌步入行业正轨后,新一轮的“中国产品”诞生得非常迅速,并没有让人们等待很久。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填补起了国货市场独木难支的空白。

  这一成就,与两个原因息息相关。

  第一个原因,是品牌的“争气”。

  

  

  比如深圳湾代工工厂林立,打响中国“世界工厂”的称号时,不可忽略的是由于当时国货刚刚面向世界,没有什么销售渠道与品牌概念,更多是代工工厂。

  一方面,它间接导致了一段时间内国货质量层次不齐、工厂创新能力有限。

  可另一方面,“争气”的国货品牌创始人们却借此接触到了成熟的运营体系。

  并逐渐地,从中国年轻人所在生活环境与生活需求便利出发,开始谋求美观、功能、技术等全方位的创新。

  

  近几年内市场口碑直线上升的国产耳机品牌“万魔”,就是由代工公司转型而来,万魔的CEO就曾在富士康工作多年。

  在他辞职、联系过往伙伴准备创建万魔时,这一团队看似是创业新手,可实际上人人都在行业中浸淫了十年二十年。

  这才一上来就握准了市场核心,用户调研系统十分老成,就连“洗衣服时不小心把耳机一起洗坏了”这一反馈,都催生出了“把耳机丢进洗衣机”这项质检环节。

  它们能迅速诞生的第二个原因,来自年轻的消费者们。

  

  新一代中国产品早已成为这届年轻人购物车中的常客,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倘若在B站上以“国货”“测评”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你会发现视频内容甚至超出了最多显示50页的数量。

  而如果你仔细研究研究B站今天公布的百大产品榜单——“China -Z 100”,一份旨在选出为年轻人带来生活品质提升和关怀的优质中国产品榜单。

  或许会惊讶地发现——不知不觉,原来有这么多国货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这份榜单的评选维度是基于产品本身,如产品质量、设计、体验、B站用户口碑等调查而成,还从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同济大学得到了指导。

  点开后随便扫一眼,说不定就有你眼熟的产品,譬如无需多言的“强者”老干妈。

  再仔细看看,也有不少优质但品牌小众的产品上榜,如口罩、应援棒、野餐道具等。

  以及,引起众多网友特别关注的上榜产品——“没想到还有避孕套。”

  这份榜单能够诞生的前提,显而易见是这届年轻人消费风潮的逐渐成型。

  近几年内,年轻人当中被视为普遍共识的消费观,是削弱符号化风格、更看重自身体验。

  简单而言,就是不再过分关注所谓的“品牌光环”,而是追求“上手感受”。

  口碑到底好不好,先用了再说。

  ‍‍

  B站UP主@仲尼Johnny777带着四岁女儿体验蓓慈泡脚桶

  大家也不再一味地从大流、买大牌,而是更倾向于发掘真正能改善生活品质、拥有设计感的优质产品,再主动寻找和自己有相近审美或消费习性的“同好”。

  自然而然地,像春笋般冒头的中国产品们成为了年轻人消费偏好中的重要部分。

  UP主柴犬老丸子“20件爆款国货零食测评大乱斗”视频的结尾,当他向观众发起“最佳零食”投票时,弹幕瞬间飙升——

  浪味仙、好欢螺、燃茶、钟薛高……如数家珍,显然,对于B站的观众来说,国货已经成为了再日常不过的消费对象。

  对比“国潮”时期的年轻消费者,B站的“China-Z 100”榜单还折射出当下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现象——

  这届年轻人购买中国产品,已经成为了日常消费的一部分。

  不再贴上“情怀”二字,抱着“支持国货”的心态去购买;

  也不必再保有“价廉质低”的印象,市场上的中国产品早已选择繁多;

  更不再一味地持有偏见,认为它们还只集中在地理书上说的“轻工业”,大疆等硬核科技品牌逐渐成为行业标杆。

  03

  中国产品的未来

  不只关乎创业者们

  

  不可否认的是,新崛起的这批中国产品,仍有进步空间,也仍有需要改善之处。

  譬如故宫淘宝的彩妆套装上线后,不少网友反馈称口红有色差、眼影难取粉等问题,最后官方决定全线停产、不断完善。

  只不过某种程度上来说幸运的是,相比于飞跃十年前独自摸索的艰辛,如今的中国产品可以从B站这样的平台上、与年轻消费者们交流,又或是从测评类视频中得到直接的意见与反馈。

  当95后、00后所代表的Z世代逐渐成长为消费主力,从B站发布的“China-Z 100”榜单也能看出,这届年轻人正在B站上掀起一次全领域、全新的消费审美趋势。

  根据B站披露的数据,测评类视频近一年来总计播放量已达200亿,观看用户超过1亿。

  此外,一年内B站有9000万用户观看国货视频,播放量达50亿,相当于平均每人每周会在B站观看一次国货评测,主动参与测评、发掘品牌的过程,并在视频中种草、安利。

  他们既能更准确地捕捉到中国产品的闪光点,也不乏独到的眼光,给予中肯的批评与建议。

  

  在UP主“记录生活的蛋黄派”的一个测评视频中,他在购买销量前五的蛋黄酥准备测评前,甚至还调查了它们的工厂,来判断是否存在代工厂加工。

  而在他上一期对市面上的螺蛳粉进行测评的视频里,评论与弹幕均有网友敏锐地质疑——“市面上那些相似的网红产品,部分出自同一家代工厂。”

  也就是说,相比于“这届年轻人不会砍价还价”“不太懂柴米油盐”的刻板印象,从B站视频的呈现来看,当下的年轻网友们其实具备着敏锐的商业观察视角。

  

  而在另一位B站UP主“小酒栗joly”的美妆测评中,多款国货粉底液的测评部分得到了弹幕的热烈反馈。

  观众们能精准地从生活体验中找到国货粉底液们的闪光点,或物美价廉,或外观精致,或品质直追大牌。

  同时也精准地给出产品建议,如哪款粉底液胜在服帖、但定妆效果还需加强。

  即便是相机、滑板车、无人机、烤箱这些更为硬核的数字产品,热度同样不减,对产品长处一击必中。

  还能在多产品比较中,捕捉到中国产品在其中投入的巧思与心意。

  就像UP主“影视飓风”在测评大疆Pocket2时,特意介绍了官方很周到地在保护壳中留了一个超广角配件位置,这样就能迅速完成超广角视角的切换。

  UP主“XCin”在测评沸点入门滑板时,发现虽然品牌官方在B站上传了不少滑板入门教程、十分适合初学的购物者观看,但却疏忽于将这一渠道反馈在商品购买界面以及配套包裹中。

  热爱发掘国货好物的习惯,让这届年轻人习惯于主动地去思考产品的利弊。

  

  逐渐地,从弹幕的丰富互动、到评论区“课代表”式的仔细分析讨论,B站的UP主与观众们,构建起了一个活跃充沛的中国产品消费圈。

  可以看到,当这批被称为Z世代的年轻人,成为中国产品消费群体的主力时。

  大家所倾入的不仅是成长陪伴的情怀,还有更为长远的商业视角与中肯建议。

  这届年轻人,其实恰好撞上了与中国产品一起成长的时代。

  见证过世纪初它们在外资品牌中艰难创新摸索,见证过一个个品牌从零到强盛;

  见证过中国产品逐渐进驻到消费市场的各个领域,也见证它们如今成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同时也希望继续见证,中国产品能不断地前行、补足短板。

  中国产品的崛起与未来,不必只是创业者、探路者们只身摸索前行的独木桥。

  更值得期待的,是中国产品与平台、用户相互成就,一同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