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传》读后感1000字
《弗洛伊德传》是一本由[美]彼得·克拉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伊德传》精选点评:
●这位作者对弗洛伊德的吐槽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停过,让人感到每个人的偏见都如此深。主要说弗洛伊德篡改病例,烧毁大量证据,只保留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想象多过客观分析。我其实也有这种疑问,只是作者有时显得太苛刻,反而让人同情弗洛伊德。真相对普通人而言很难接近,只能安慰自己就算是盲人摸象多摸几下总是好的。
●所知心理学只知弗洛伊德,最近才知荣格其人。原来两人还有交集,同时代人物。说是传记,肯定部分是有,绝大部分是对弗洛伊德的否定和抨击。感觉上弗洛伊德不具备科学家心理学家的客观和严谨,更多是自己理论的发言人,先有结论,再找证据,甚至篡改记录。也许,这些也不能阻挡他成为伟人吧。
●对我原先持有的大众认知确实有一定挑战。如果有实证,也说明学术建树还依赖于业务能力。
●主要概括介绍了弗洛伊德的思想,不像一本个人传记
●着重弗洛伊德的矛盾性
●一本了解弗洛伊德的好书!
●对读者的引导性太重了,是一本读完就让人觉得弗洛伊德是一个没什么原创的偏执混蛋的书2333
●简单叙述弗洛伊德的生平和理论,对初步了解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帮助。
●有点像思想述评。 一代大师的晚年挺悲哀的。
●在这本书里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学的神坛上跌下,成了一个缺乏基本职业和道德操守的江湖术士,学术骗子,道德上,他好大喜功,排除异己,不容异见者,学术上,他掩盖事实,诱导病人,对自己的理论病态坚持。但最后还是肯定了,他作为精神分析学鼻祖,对现代心理学的积极贡献。
《弗洛伊德传》读后感(一):作为一场诋毁的旁观者
文/飞熊
是什么样的人,愿意做那种以卵击石的事情,不计后果,同时郑重其事?又是什么样的人,愿意旁观这种无谓的劳作,津津有味,同时收益颇丰?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那件以卵击石的事件上去,知道了那件事情指什么,这两个问题似乎就已经不言自明。美国心理学家“”,写了一本《弗洛伊德传》,在这本书里,弗洛伊德被批驳的一无是处、体无完肤。可又有谁会相信那个精神分析疗法的创始人,那个给文学艺术世界带来如此深远影响的大师,是作者笔下那样不堪入目呢?
不过,好长时间,我并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做偏执的举动,花费如此心力去做这种“破而不立”、徒劳无益的事情。直到和一个做心理学教师的朋友交流过,才算有所体悟。她说,不同的学术派系总是相互攻击。在阅读过这种明显是故意诋毁的著作之后,我们突然意识到一些理解伟大人物的新的角度。质疑权威,其实是国内很少会出现一种思考方式。而从质疑活动中得到的,很可能是一些更深入理解那些权威的视角,尤其在我们旁观这种质疑活动时,获得的收益也许更多。
在这本算不得厚重的弗洛伊德传记中,虽然从目录上看,行文仍然遵循线性的时间顺序,但实际上时间性在这种论述性的文字中被极大的弱化了。作者提出了在弗洛伊德一生中几个非常重要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去不断批驳。当我们遭遇这种“堂吉诃德”似横冲直撞的时候,我们感到了一种很少遇到的鲜明的冲击,甚至在很多时候,我们相信了他在书中所说的种种。
在一种几乎很少对权威产生质疑的氛围里,我们似乎习惯了所谓的“美玉无瑕”。面对这种赤裸裸的接近诋毁的对权威的质疑,我们感到一种绚丽的兴奋,一种猎奇的冲动。
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梦的解析》、“自我、本我、超我”……基本上所有弗氏的观点,都遭到作者的驳斥。这里没有必要地对人物身世的介绍,没有充足地对时代背景的烘托,作者直截了当地把一纸状子抛到长眠的大师面前,大师在长眠中保持沉默,不是默认或者纵容,而只能在彼岸世界里微微一笑。这是一种准备把一个“神”从圣殿上拉下来,从万人之上推向万人之下的“壮举”(注定了显而易见的失败,当然,作者也许全然不知?)。正是这种极端,叫我在和作者一番历险之后,又回复了理性——我对作者产生了质疑。于是,在一种双重的质疑中,这本传记变成一种思辨的素材。怀疑这一切——这句话在此刻听起来异常悦耳。
《弗洛伊德传》读后感(二):侧面的弗洛伊德
有人问起弗洛伊德的书是否值得一看,于是有人回答说当然值得看,但看归看别当真就行了。这话虽是戏言,但多少也说出了弗洛伊德在历史评价中的地位。身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建者,在20世纪初那个年代,弗洛伊德确实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掀起了当代的思潮,不仅是心理学,其他学科也受到了不小的震动。从这点上来说,作者的观点是相当明确的,“这就是我们的弗洛伊德,他提出许多错误的心理概念,但他的研究刺激了现代时期的文化形成。”
本书的参考依据大多源于弗洛伊德本人的著作和信件,以及其他作者出版的传记和专文。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侧面和正面的文字记录都是重新构建这个人物的方法,而对于一个“狡诈的心理学家”来说,如何去伪存真,则更需要多方面的资料辨别。关于不同的人对弗洛伊德的看法,也值得玩味,简介中有爱因斯坦对他的评价,“迄今为止,我只能崇奉您深刻思想的思辨力量,以及这一思想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但简介中仅仅截取这一句话似乎有些断章取义,实际上,在弗洛伊德首次提名诺贝尔医学奖时,爱因斯坦回应组委会的征求意见,“请别把奖项颁发给弗洛伊德,他不配得诺贝尔奖,他只是个心理学家。”这其中有学科分类的疑问,也有爱因斯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怀疑,尽管他对弗洛伊德成就仍然表示尊敬。
不同的是,茨威格对弗洛伊德全然是好的评价,“他使人更清楚地而(不是更幸福地)认识了自我,他深化了(而不是美化了)一整代人的世界图像……感谢他的贡献,使新的一代能用另一种目光,自由地自知地和诚实地看到一个新的时代。”这位同出于奥地利的作家,与弗洛伊德有着长期的书信往来,共同分享心理学之于文学的作用和感触的同时,也对彼此的人生观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茨威格与弗洛伊德对心理分析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也是因此,两人才能成为好友,而茨威格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弗洛伊德影响。
在弗洛伊德所有的好友里,能提供最具参考价值的评价必定是来自荣格。他们两人的关系更像是俄狄浦斯式的父子关系,荣格在他的自传里这样评价弗洛伊德:我仍然能够生动地回想起弗洛伊德是怎么跟我说的:“亲爱的荣格,请您答应我永远不放弃性欲的理论。这是一切事情中最根本的。您知道,我们得使它成为一种教条,一座不可动摇的堡垒。”弗洛伊德便是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性格,这与他对心理学理论的态度不谋而合。不需要太多的实证,哪怕实践证明是错的,他仍然强硬的要使自己的理论成为“教条”。
作者作为一个心理卫生界的权威,观点中规中矩,理论解读上则相对专业。在书中比较详细的阐述了弗洛伊德的生平及著作。包括《梦的解析》的出版、对歇斯底里症的研究、与荣格的相互赏识到决裂、探讨宗教信仰与精神分析的关系等等。在伟人陨落一章中,作者还是表达了他对弗洛伊德的欣赏,称他充满活力又聪明、有教养且品味高雅等。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正如千人眼中的哈姆雷特,作者将他的功与过都一一摆在眼前,唯有真正读过才能做出自己的评价。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侧面的描述中,弗洛伊德的形象完整起来。但与此同时,更多的疑问也铺在我的眼前。本书能起到一个不错的导读作用,将弗洛伊德的生平简要叙述出来,但如需深入了解,则要真正的去读他的著作以及其他作者的相关作品才能解惑。弗洛伊德的成就部分归功于他的为人,也有部分归功于那个时代,他是那个时代铸就的里程碑,至今,无论人们是批判还是肯定他的理论,一切都是基于他的存在、他的理论的存在而言的,也因此他成为这样一个不可跨越的存在。
《弗洛伊德传》读后感(三):寻找弗洛伊德
寻找弗洛伊德
——读《弗洛伊德传》
彼得·克拉玛是美国心理卫生界重要权威,布朗大学教授,《纽约时报》称其为“全美最著名的精神科医师”。由他撰写、译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弗洛伊德传》以全新的视角,深入解析弗洛伊德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学术思想与治疗案例,客观概括他的功与过,既展现出他成为精神分析之父的完整历程,也揭示他矛盾而传奇的多彩人生以及他隐秘的内心世界。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既是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之作,也被学术理论界视为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梦”是弗洛伊德最先也最深刻地用以揭示人的无意识层面的分析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无意识欲望改头换面的表达和实现,是受到抑制的无意识冲动与自我监督力量之间的一种妥协,因而对梦的分析是人们通向人的无意识的最好途径。学界认为,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是“现代科学对梦的分析的最原创性、最著名与最重要的贡献”,弗洛伊德所阐述的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大体上未受到挑战;甚至任何值得认真研究的替代理论也没有出现过”(德·弗罗姆)。这是因为,弗洛伊德对梦的分析不只是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的梦心理的观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了解人的心灵和人的创造的一种途径。即,弗洛伊德所阐释的,不仅梦,也包括人类的所有创造都可能用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了人类亘古以来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正如弗洛伊德对神话、童话以及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分析那样,人类文明都是本我冲动与超我压抑经过惊心动魄的较量之后的一种共谋。也就是说,弗洛伊德的梦的学说不只是局限于精神病学、心理学,在人类学、美学、文化学,甚至政治学、伦理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检验。
尽管在弗洛伊德的思想中,他过分夸大无意识的作用和性本能的意义而无视意识、理性和社会性在人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动力中所占有的位置,表现了一种明显的“唯无意识论”和“泛性论”的倾向;他重视个体经验和感受而忽视社会环境的共时性限制,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他的许多论断不仅建立在缺乏科学实证的假设和推想的基础上,还常用一种故意的、极端的、雷人的修辞方式加以强调,有堪称是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但是,一如美国心理史学家E. G. 波林所言:“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伟大品质的人。他是一个思想领域的开拓者,思考着用一种新的方法了解人性……为人类的知识做出贡献。他是一个领袖……他已使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变成了常识……如果谁想在今后三百年里写一部心理学史而不提弗洛伊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诩是一部心理学通史了。”
欢迎合作,请致函致电所需完整版
《新华日报》2014年12月16日第14版:读书
《弗洛伊德传》读后感(四):精神科医生眼中的弗洛伊德
精神科医生眼中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传》/by烟波浩渺1980
诗人奥登给弗洛伊德的赞词是:他经常“出错,时而荒谬”,但他却是“主宰整整一代思潮,因他的影响,人类的生活从此截然不同”。
是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心理学的发在也趋向全面。人们对精神分析之父认识也越来越清楚。尽管弗洛伊德学说不断受到批评,但这标杆一样的形象始终没有动摇。他惊世骇俗的学说、治疗技术以及对人类心理隐藏面的独特见解,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由他所创立的学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人类本性的看法。弗洛伊德他在创建自己的学说理论是完全做到了大胆假设,却没有做到认真细致的求证。一切缘由都是以博出名为目的,同时他的大胆假设往往不能自圆其说,后经不断修正为人诟病。他既威吓病患,又篡改治疗结果。他无视患者否认某些理论,又敞开心胸接纳怪异行为的态度(鼠人案的蓝泽),他与荣格交好又破裂的友情等等都是本传记所侧重的讲解分析的。
弗洛伊德最知名的是他提出受抑制的性爱经常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还指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由此提出了儿童性行为理论。弗洛伊德创造性使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这种疗法通过不断地修正,至今仍在临床应用。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这便是他的伟大之处。
本文的作者彼得•克拉玛(Peter D. Kramer),美国心理卫生界重要权威,布朗大学教授,被《纽约时报》称为“全美最著名的精神科医师”。
本传记作者以神经科医师的专业角度,围绕着弗洛伊德的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学术思想与治疗案例,客观概括他的功与过,展现出他成为精神分析之父的完整历程。
本传记从一位气急败坏的丈夫试图挑战弗洛伊德:“我的大医师,究竟你是个中好手还是江湖郎中”的事件开始写起,本书批判+肯定的基调开始展现,作者从精神医师专业角度为“惊世骇俗的思想者、创造者、先驱者-弗洛伊德”所做的传记。以年历表为时间表记录了弗洛依德一生主要轨迹,包括生活和思想学说。
作者用详实的资料为读者一点点拨开围绕在弗洛伊德身上的迷雾,从他家庭、学校、工作的经历分析他的性格的形成,以及此后对弗洛伊德的联系。从根本上剖析了弗洛伊德为什么会成为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作者把佛洛依德所有的著作包括《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自我与本我》是如何创作而成的?这本书的优缺点是什么?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作者语言简练,讲解分析深入浅出,完备的备注,虽然本书包含有各种大量的专业的心理学名词,但是丝毫不影响读者阅读和理解。作者在分析弗洛伊德每一个观点、创作动机时都先从经典案例开始,如著名的小汉斯案、弗林克案、鼠人案、狼人案,从中得到各种理论观点:阉割焦虑,俄狄浦斯情节(恋母情结)、诱奸理论、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等等。为我们展示佛洛依德神秘的一生。确实是一本全面了解弗洛伊德的一本基础读物。
随着书中一件件证据的出现,弗洛伊德在众人的眼中也变得不堪勇往直前,不那么称职也不可爱。但就是这样的他,反而证实他自己的信条。人类的欲望驱力于童年时期成形,此后人们的生命受其支配。
作者在文后说:对于我们这些偶尔仰慕他的人而言,弗洛伊德的智慧也能解释我们对他的感觉:我们的领袖——我们心中自我理想的化身——是我们依照自己的需求塑造出来的。在所有人类的事物中,理性仅是附加项目,一切以幻想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