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后感精选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是一本由米切尔·布莱克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精选点评:
●这是一本对精神分析得有些了解才能读下去的书,要不还真有些晦涩呢,但有了一些了解后,用它来串联精神分析的发展,对形成精神分析的体系是很有好处的,所以读这一本书,需要是合适的时机才有比较好的收效。
●可以让入门者看到各个流派的地位和作用,但内容不详细,不算很清晰
●一本好书,作为初学者,尽管书中对各流派分块叙述,但依然感觉非常复杂混乱,非常尊重历史,不仅全面还避免一些经验而生的误会,读完后对精神分析有了一个大致模糊的印象,相信这样的高观点对以后各个分支的学习能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就是信息量有点大,费脑费心,几天粗略读完感觉身体被掏空。
●属于力荐的范围,跟几年前读的约翰斯道雷的那本“文化研究导论”有同样的力度。弗洛伊德的生物学意义的个体解读及其后之后分支对其重在人际客体自体层面的修正可视为重要的发展演进。不过如果将经典精神分析属自身认识下的反思范畴,那这里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就在明显不过了,那之后的交互,社会文化,语言意义下的革新是否可理解为对其背后反思循环问题的解决的几种途径呢?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对他的修正与推翻,全面通俗indeed。赶脚后来的咨询治疗就像花钱在专业可控环境里重新培养与人联系的能力,很奢侈了。看书还蛮好看的,不过通过理论理解显然并不能治病- -
●(12.11更新)这回把全书看完了。梳理很好很到位,终于能让人看到精神分析不是弗洛伊德那个样子的了~
●读书会过了一遍,有机会再组读书会
●读的是英文原版。
●对后弗洛伊德思想有系统的介绍。读下来似乎最喜欢埃里克特的文化精神分析。不过和其他入门书一样,限于篇幅,本书对每个流派只能是泛泛而谈,读下来常常一头雾水。大概要把本书可以作为阅读方向的引导和整体之理解吧。
●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后感(一):唯科学主义
★★★☆☆ 在宗教的上帝被抛弃之后,科学开始扮演新的上帝角色。而在波斯曼看来,科学当然不能也不应该扮演上帝的角色,技术则更是经常介于天使与魔鬼之间。《童年的消逝》叹息电视文化抹杀成人和儿童的界限,《娱乐至死》控诉电视对读写能力的戕害,《技术垄断》揭示唯科学主义和信息失控的现实危险,指控技术垄断对人类文化的危害。技术垄断的现实威胁是:信息的失控、泛滥、委琐化和泡沫化使世界难以把握。人可能沦为信息的奴隶,可能会被无序信息的汪洋大海淹死。公众不仅要获取信息,而且要控制信息,人民要知道如何用信息为自己谋福利。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后感(二):精分的发展史
下面谈谈这本书的几个好处
1.本书特别突出的优点是作者常常会拿弗洛伊德的观点,跟其他心理学家的观点做差异的比较,有这样的对比之下,读者会更容易理解
2.让我感到思想是不断的修改的,让我感觉到精神分析是如何一脉相承的发展的,而不是停留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一成不变,现在即使最新的研究理论,还是保持一个探索开放的态度
3.本书文风非常的通俗易懂,比如科胡特《自体的重建》里面非常难懂的思想在这本书上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还有弗洛伊德包括《梦的解析》很晦涩难懂的地方都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总结:这是学习精神分析不必可少的好书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后感(三):心理咨询究竟是什么——弗洛伊德所留下的
弗洛伊德曾经是很孤独的边缘人,也曾经变成热闹的中心。人们对他的崇拜和批评一样多,大牛皆是如此。
现代精神分析的徒子徒孙们将他的观点阐发、更改、扩展、转移。唯一不变的是对人深刻的剖析,是科学的研究精神,是对生命的那种无上热爱。以及我们的现在都跟我们的过去有关,无论这过去是一出生就充满能量的机体向世界的索取还是最初始的母子依恋关系。
那些心理咨询又是什么,展现过去的阴影,还是揭开现在的压抑。我想,是面对生活本来的样子。这是弗洛伊德教给我的,去面对生活本来的样子,它有美好,也有阴暗。前来咨询的人们暂时只看到了生活的某一面,现在的某一面,过去的某一面,未来的某一面。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后感(四):学术权威的梳理和精粹起到的辅助作用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对象,主题,思路,理由模型,结论。好教材,学术权威的名著和原著都是经过梳理和精粹后的骨架,看这样的书犹如爬山似得可以提高效率且少走弯路,民科的一大问题是完全从头开始缺乏前人开辟出来的路。
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后感(五):无意识心理学诞生的背景
当西方人的注意力完全被宗教与上帝所占据时,就无力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无力探求心理学和灵学。然而,一旦宗教信仰走向衰落,西方人就开始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叔本华是第一个反对宗教、转向心理学的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和弗洛伊德一样,强调无意识和性的重要性。叔本华对灵学也有极大的兴趣,他常常谈到自己在灵学方面的体验。
叔本华的继承人尼采也反对宗教,并转向心理学。他们两人是弗洛伊德的先驱。弗洛伊德曾说:“在很大程度上,心理分析与叔本华的哲学相吻合。”弗洛伊德还说,尼采是“又一位这样的哲学家:他的许多猜测和直觉都令人吃惊地与心理分析的实验结果相符。” 然而,尽管尼采也对心理学感兴趣,但他并不像叔本华那样对灵学也同样感兴趣;这和弗洛伊德不像荣格那样对灵学也感兴趣是一样的。荣格对灵学全盘接受,他甚至对星象学也持容纳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