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谋杀的解析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谋杀的解析读后感10篇

2018-06-02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谋杀的解析读后感10篇

  《谋杀的解析》是一本由鲁本菲尔德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90,页数:3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谋杀的解析》读后感(一):骗局

  “近乎赤裸尸体躺在地板上,身上有青紫色伤痕,双眼紧闭,浓密黑发散拨在富有东方情调精美地毯上。”一场所谓的“谋杀案”开始了……

  这是一本侦探心理学结合小说。虽然是小说,但是从作者后记可以看出这是在真实基础上的虚拟主人公也有着相似原型。书中以“利维福德小姐”的死为核心,开始一系列地寻找真凶,而这个基础上又穿插着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家观点及对案件病人分析

  文章的开头,并没有很恐怖,译者李继宏的翻译更让我觉得这是一本美好哲学小说,“痛苦的人都相似。有些伤痕未愈,久受折磨;有些愿望破灭;有些尊严受挫”等等,而这些都预示着故事中的人物让人更加着迷。“利维福德小姐”相关的人物不是失忆,就是失踪,甚至尸体也消失了,这一切的矛头都指向了乔丹•邦威。“利维福德小姐”到底死了吗?他真的是“凶手”吗?还是这是一场精心布置的骗局?诺拉,克拉拉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警方中谁是被收买的一方?主谋是谁?一个个的问号放在心中,那一切的答案都在书的最后才揭开真相,一定会让人出乎意料

  我同情诺拉和克拉拉。诺拉一直在装失忆,成为病人,其实在我看来她是清醒的人,她与克拉拉关系与众不同;克拉拉,是乔丹•邦威的夫人,一直生活不幸婚姻中,丈夫的家暴以及与诺拉的关系都让她再也无法忍受,可是她却没有找到逃出的方式。最终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来面对生活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荣格的对话也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这两人都是心理大师,荣格曾经是弗洛伊德的学生,1909年也正是弗洛伊德、荣格微妙关系转变的开始,从认同到决裂。

  读完书后,终于紧张情绪放松了,一直在猜测凶手是谁,尸体在哪里,结果让我看大呼:原来都是骗局!

  《谋杀的解析》读后感(二):弗洛伊德本色出演掩盖了主角表现

  早年因为好奇看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就是: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对于里面的经典案例尚还记存的就是对梦解析,推演,追究根底以后,最终会和以前、或者童年一件很不起眼事情搭上关系,而且似乎都和性压抑,或者是恋父恋母的俄狄浦斯情节挂上勾。我记得是看完后洒然一笑,未置可否,只是觉得我在我必须读的书单上划掉一个名字。不料,几年过去后我粗读的这本书,开始潜移默化影响我。并按他的分析方法,推论自己梦境还有人生,不过迷惑的是,我把现在自己的性格影响,推演到小时的各种淘气,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和俄狄浦斯挂上情节。对于分析的不成功,我还把原因归责于福尔摩斯的基本演绎法。

  《谋杀的解析》是本包含因素很多的小说。他不光针对案件进行弗洛伊德式的性格解析,还包括案件福尔摩斯式的精彩的推理,又有一部分还原弗洛伊德在美国讲演期间发生事件的亦真亦假地原汁再现。对1909年美国曼哈顿精细描述也很用心,因为作者用大量功夫研究了当时的建筑物街道、上流社会,甚至细到出租车颜色。虽然,为了小说的完整延续修改了部分,作者也都很用心地做出解释。可以说作者是很有良心作家。仅凭这一点,即使小说风格不是我喜欢类型,也让我对作者及作品肃然起敬

  小说的看点很多,最大的看点当然是弗洛伊德本尊的出现。虽然,他只是作为主角的指导老师的角色参与案件,没有把案件破解归于他的分析,但他神一样光环依然照亮全书,甚至掩盖了书中主角扬格的表现。不过,对于他关键时候总能把扬格带出歧途,老实说,让我有种小成本电影,却请了一位总统配角感觉。不过,这本书原本也是弗洛伊德被加工的一段野史。比如案件是采用他最具争议的病例所描述的一个年轻妇女朵拉的事件加工而成,也就是诺拉的原型。弗洛伊德对诺拉的歇斯底里症的俄狄浦斯解释,包括口头对话,实际上都是弗洛伊德对朵拉本人的解释。很多比如弗洛伊德和扬格的分裂,出场的几位历史人物,案件,甚至案件中涉及的中国人钟胜都有原型。

  总之我建议大家读这本《谋杀的解析》的时候,最好先翻开324页看看作者说明,这样有助于对书中情节进一步了解融合。否则用一遍可能看不太透彻,砸磨不出其中的滋味。毕竟作者赋予这本书太多的因素。鲁本菲尔德这位法学院教授,实际上也深受他著名心理医生父亲地影响,借这本书展现了他对父亲心理分析的喜爱。法学和心理学的碰撞,加上弗洛伊德本尊的友情出演,历史悬案的再现。噱头实在是给得太足了。嘿嘿,不由得你不想法子找来读一遍。

  不过,对于编辑和翻译我还有一点小小的意见:书中所有“佣人”的“佣”字全部写印刷成了“用”,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点小瑕疵。总之,因为这点,加深了我对书中语句要求,又因为过高的要求,也降低了对本书的渴望。看后依然洒然一笑,在我的书单上填写上一个名字。不知道它以后对我有什么影响?粗野村夫,言尽于此。

  《谋杀的解析》读后感(三):人性的解析 ——读《谋杀的解析》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心理悬疑推理小说。它既有悬疑小说扣人心弦曲折情节发展,也有对复杂人性的心理学解析,抽丝剥茧般揭示出谋杀的动机

  故事背景是镀金时代的美国,描述了19世纪80年代的纽约城市建筑狂潮,并且通过扬格医生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纽约社交圈的拜金主义同时刻画了下层民众包括中国移民困苦生活,他们工资低,工作环境恶劣住房条件差。

  故事按三条线索交叉进行。第一条线围绕以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为首的学者群在美国的学术活动展开,第二条线则围绕年轻侦探利托莫尔的一步步线索摸查来进行的,第三条线是围绕精神分析师扬格医生和受害人诺拉之间的精神治疗情感历程开展的。扬格医生的活动使一、二两条线索不断交叉连接,让精神分析始终贯穿案件的整个侦破过程

  其中,第一条线以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荣格等访问美国的克拉克大学的真实故事为蓝本,作者虚构了他们在美国发生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了解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诸多理论比如梦的解析、催眠、精神分析以及俄狄浦斯情结等。作者还虚构了学者间因为学术、利益产生阴谋斗争。

  而第二条线的故事发展相当曲折精彩。利维福德小姐的凶案一发生,市长指派有经验的死因裁判官全权负责,而死因裁判官却选择了被称为白痴的年轻警探利托莫尔作为助手。然后围绕死因裁判官的活动故事继续,读者像市长一样寄希望于死因裁判官的非凡表现,可是接下来故事情节发展让人很困惑,死因裁判官认定邦威有嫌疑,可是市长却坚信邦威是清白的,让我们一度猜想市长包庇凶手,而且这个死因裁判官一肚子牢骚,动不动就撂挑子不干了。读者越来越困惑,突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年轻警探利托莫尔面对沮丧的死因裁判官,却不屈不饶,有不凡的表现,他的勇敢机智,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被车撞到之后诈死,并且一步步查明邦威的罪行以及想隐瞒的受害人的衣物;通过酒店服务员贝蒂的协助,利托莫尔更是查清了利维福德小姐和诺拉是同一人。

  同样,第三条线也是让读者意外连连。读者期待扬格医生对受害人诺拉的精神分析治疗有结果,可情节一转,却揭示诺拉失忆根本都是假装的,一度让我们对诺拉这个人物的正邪难以区分。

  最后,在利托莫尔和扬格医生的共同努力下,真正的幕后操纵者邦威的妻子克拉拉浮出水面,扬格医生冒死救下诺拉,整个案件至此水落石出

  结尾弗洛伊德和杨格医生的对话,以精神分析来揭示克拉拉和诺拉的行为动机的心理根源

  《谋杀的解析》读后感(四):文学与心理学擦出的火花

  《谋杀的解析》是一本选题独特,背景恢宏的推理小说,2006年9月第一次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次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封面全黑,只有弗洛伊德手持雪茄,凝神思索的肖像,具有经典美剧剧照的质感,令人忍不住想翻开书页深入到故事中去一探这场“谋杀”的真相,当然,也一定要看一看《梦的解析》又是怎样在推理探案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虽然被列为畅销书,但《谋杀的解析》文学性比起同类优秀推理小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文学基调在小说拉开序幕的时候就已经奠定。在新世纪之初的纽约,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建筑狂潮。资本投机释放匪夷所思能量,推动着这一切。处于新旧交替之中的美国社会、上流人士、贫民百姓都被卷进工业化的狂潮。

  1909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门徒卡尔•荣格的陪同下对美国进行访问,计划前往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开设一系列精神分析讲座。作为陪同者,刚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年轻精神分析师斯特拉罕•扬格从弗洛伊德走下轮船的那一刻开始便对这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家和他的学生荣格开始了近距离观察。而另一条叙述线索,是摩天大厦巴尔摩罗中一位年轻女孩遭到虐杀,死因裁判官胡格尔、警探利托莫尔在市长的授意下展开调查大楼主人乔治•邦威成为头号嫌疑对象

  小说采用双线叙述,第一人称视角以“我”(扬格)的所见所闻讲述弗洛伊德一行人来到美国后发生的事。另一条线索,采用第三人称视角,紧跟案情发展,寻找真相。小说视角频繁切换,却又不让人感到跳跃的,同两手同时推动故事情节,让弗洛伊德访问和女孩遭到虐杀这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件事得以兼顾。而能够将两者联系起来的唯一纽带便是“我”的存在

  “我”因精神分析师的身份授命对第二位受害者十七岁的美丽女孩诺拉进行治疗,因此得以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将弗洛伊德的性病原说和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加以分析、思考实践。而这一过程也是读者们通过“真实的”精神分析案例来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过程。同时,发生在短短几天之内的事情,也促使弗洛伊德和荣格这两位伟大的精神分析家,曾经情同父子的一对师徒分道扬镳,个中缘由同样被作者解读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阅读《谋杀的解析》,一方面是领略弗洛伊德与其精神分析学说魅力,另一方面是享受探案推理的过程。案件的受害人均年轻美貌,遭到虐杀,凶手究竟是心理变态的连环杀手,还是道貌岸然、善于伪装衣冠禽兽?侥幸逃过一劫的诺拉又隐藏了怎样的秘密?扬格能否成功运用精神分析法帮助破解谜题?这些都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总体来说,这部小说构思巧妙结构严谨、人物形象生动丰富,并且对镀金时代的美国纽约社会进行了完美再现。1909年曼哈顿的历史建筑、城市街道、上流社会的社交、历史真实案件等等,都被作者融入了这部小说之中。书中关于出租汽车即将取代马车;曼哈顿大桥(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单跨大桥),在施工中使用充气沉箱的天才构想;国际女装工人联盟针对工厂的压榨进行的罢工;施工工人、女工妓女等社会底层劳动者一个星期只能得到三美元的悲惨现实;以及上流社会女孩诺拉想要争取机会上大学接受教育等等这些历史事件和生活细节描写,成功地把读者带入到了那个时代。阅读这样的小说,就像在看一部制作精良的美剧,令人一秒钟都不想把视线移开。

  小说的最后三章,剧情一再反转,令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紧张、扣人心弦。而诺拉最后的解密也令扬格再次审视和思考自己曾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和学说的否定是否客观公允。故事的尾声,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讲座大获成功,他的性理论与心理治疗方法对美国的精神病学和文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催生了以后的:被压抑的欲望、无意识幻想、本我、自我、超我等新生词汇。精神分析在美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当读完整部小说,我始终被一种历史“亲历者”的错觉包围着,这个故事既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还是心理学的,当然,它的表现方式是推理悬疑。那些被文学和心理学擦出的火花时时照亮着我渴望了解真相和汲取更多知识心灵,令人感到满足回味

  作者鲁本菲尔德在最后的说明中一一解释书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除去部分情节的虚构,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有事实基础,为了写作这本书,作者详细研究了1909年的曼哈顿,并且尽量使其符合史实。而在最后将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的地方加以说明和解释,也足见作者的严谨和对读者的尊重

  故事可以虚构,历史却不能随意更改。用文学的方式展现一段心理学、和美国社会的发展历史,并巧妙地将其编织进一个悬疑推理故事,能做到像《谋杀的解析》这样的,着实已经非常难得了。

  《谋杀的解析》读后感(五):谋杀与心理学——评《谋杀的解析》

  首先得说一声,这本《谋杀的解析》我原本想尽快看完,结果因着是译作,我对于辨识老外那长达十几个汉字的姓名着实头疼,加上原著作者前前后后基于情节的各类铺垫又过多,实话实说,这本书没有当初我的想象中易读性强,加上最近工作又比较忙,我陆陆续续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本悬疑和心理结合的书籍读完了。从我个人喜好角度讲,这本书有它吸引我的N个元素:心理学、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哈姆雷特》解读、情节设置离奇,这几点也是促使我读完这本书的极大动力。基于对作者的好奇,闲来无事百度了一下,原来这本书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医生,同时还是一名戏剧演员,精通莎士比亚。他把多年来自己对心理学的研究整合成这样一本书,层层探索,在书中铺设了明线暗线,很容易让读者在读的过程里欲罢不能。若读者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话,那么这本书里大量精神分析的对话,绝对是阅读者最不容错过的。至少我自己最喜欢这本书的,就是写到佛洛依德的那些相关情节和对话,他对一些事情言简意赅又深入浅出、穿透灵魂的心理学解析,让我受益匪浅。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还算不错的心理学方面的普及型小说,以吸引人眼球、有看点的谋杀做书籍外包装,书中又穿插着作者对心理学、佛洛依德和精神分析的认识,对于喜欢心理学的人而言,又有足够的知识点可以吸收,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别的同类作品可以匹敌,推荐大家闲来无事都能翻看一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