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蝴蝶的舌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蝴蝶的舌头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12 03:0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蝴蝶的舌头的读后感大全

  《蝴蝶舌头》是一本由(西)马努埃尔·里瓦斯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蝴蝶的舌头》精选点评:

  ●蝴蝶的舌头就像人们所期盼将要到来的美好未来,我们期盼它,爱上它。信仰不同被唤作叛徒,在善良的孩子的心理它永远是美好的回忆,良好的教育是一个民族未来强大的希望,最后面对权利的斗争它枯萎了,表面上是脆弱无力的,其实已经深深融入骨血之中,就像古船中的暗河,未来的某天它终究要喷薄而出。

  ●后面的实在看不懂...

  ●原來早在6.17.2015就標記了想讀,在7.2.2015標註看過同名電影《蝴蝶的舌頭》,而書直到前兩天睡前翻書櫃隨手拿出來才開始看。腳註有一些很有趣的冷知識;有些句子像油畫,有些像夢境,有些片段在閱讀的過程中腦海中會零星浮現似曾相識的片段,似乎在電影中看到過;加利西亞語也許是很美的語言吧~

  ●让我想起中国有一段时间流行的 微小说,牵强而到处漏气的小说场

  ●深谙短篇小说如何抓人,十多个小故事,在动车上一口气读完。被群体裹挟的“不得已”,无不是来自灵魂深处黑暗的怯懦,就像《1984》最后面对内心最恐惧物时的背叛。

  ●前面很一般,在《穿七分裤的姑娘》之后的几篇不错,有点意思。

  ●当你掌握不了一首舞曲的节奏时,是怪自己呢,还是去怪作曲的人?

  ●ECNULIB#072很晦涩,不甚懂。

  ●只看了(亲爱的,你要我怎么做?)和(蝴蝶的舌头),意犹未尽吧,这样就好

  ●《蝴蝶的舌头》很棒,可我更喜欢那个因责备儿子看电锯惊魂导致儿子出走而自责的父亲,也更喜欢那个因为电视剧里的杀手而报警的老太太被温柔以待的警察,但最最喜欢的要属最后一个叶芝的诗的那个故事,孤独,温柔,甜蜜。小说也是历史的记录。

  《蝴蝶的舌头》读后感(一):悬念的空间

  初读短篇小说甚感扑朔迷离,恐怕是因为短篇小说“简单而不能简化”悬念多,想象的空间大,是可反复重读的文体。《蝴蝶的舌头》(LA LENGUA DE LAS MARIPOSAS)由18个小说组成的小说集,说实话,除了头两篇大知其意,其他篇章着实让作者“糊弄”地晕头乱撞(尽管译者语言很是朴实。)

  大量搜索了该书及书中被翻拍的电影,资源甚少。无法从他人的见解理解中去认识该书。作者的简介也所知不多。

  越是少被挖掘,越是值得去深究,推荐。

  《蝴蝶的舌头》读后感(二):寻找蝴蝶

  时代背景太强,好多读不懂。但也有好多描写人性的地方,那是一种川渝时间地里的互通。

  读懂了《蝴蝶与舌头》里,在战争的压迫中热性有多么不值一提,自我有多恐慌、内心对世界的信任几近为零。就像中国的文化大规模、德国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人们在战争中是没有自我的,思想表现出来的高度统一化与盲从,那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与理解的。

  《一个人在那边》:当父亲知道彻夜未归的儿子是一个人在那边,他的愤怒、责难全都没了。他开始不放心,脑海里儿子独自在隧道里像小丑一样徘徊的模糊身影让他揪心。我不知道父亲曾经是否也经历过这样一个人的时刻“,所以他宁愿听到的是儿子和朋友坐在海边抽大麻也不远是这句:”我一个人在那边。“

  然而更多的感触并不像是其他小说那样,源于情节、源于叙事、源于和主人公的情感共鸣,而是像读一本名言警句那样,从只言片语中偶之一笑:虽然枝叶芸芸,根却唯一。

  《蝴蝶的舌头》读后感(三):枝叶芸芸

  《蝴蝶的舌头》很棒,可我更喜欢那个因责备儿子看《电锯惊魂》导致其离家出走而自责不已的父亲,也更喜欢那个因为电视剧里的杀手而报警的老太太被温柔以待的警察,但最最喜欢的要属最后一个叶芝的诗的那个故事,温柔、甜蜜、孤独和寂寥。

  最后一篇小说,叶芝的诗贯穿全文,完美融合,让人百看不厌,美不胜收。

  附文中的诗,喜欢这个译本的诗:

  虽然枝叶芸芸,根却唯一。

  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

  我曾摇曳,我的叶和我的花,于阳光里,

  而今,我可凋谢,化入真理。

  《蝴蝶的舌头》读后感(四):这本书很棒呀!

  感觉7.6分有点低估了,也没有有些评论里说的那么差。

  不是很懂文学鉴赏也不懂西班牙的历史,就凭自己浅陋的理解记录一下。

  这本里的每个短篇看到最后都需要回头再看一遍,甚至需要再看上好几遍,才能大概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而每一次看,每一次多获得背景信息,对文章内容又都会有新的理解。超短篇小说能做到这样感觉很有意思,有时候甚至觉得有在读推理小说的感觉。

  以下有很多剧透。

  《亲爱的,你要我怎么做?》看到最后,突然意识到故事的讲述者“我”已经死了。但回头看,就会发现每一次都已经预示了这一点,只是在最后做一个明确的揭示。

  故事采用倒叙,讲述我对女主的爱和无可奈何,然后回头讲述自己抢劫并走向死亡的过程。“亲爱的,你要我怎么做,才会愿意见我,才会愿意和我说话呢?”篇名点破了“我”行为的动机——因为激烈的爱。丑陋而暴力的行为,却有夏日第一枚樱桃的美梦。象征意义是很强的。

  《蝴蝶的舌头》最为经典知名的一篇,可能也确实比较好读,并且现实意义明显。篇章以“我”的儿童视角,讲述了一个孩子和老师建立起来的美好感情,被政bian和人性轻易摧毁的故事。

  故事非常短,然而情节很丰富,每一个细节都有其寓意,反复看才能看出来。包括学生念的安东尼奥·马查多的诗歌,母亲说“魔鬼原本也是天使,后来学坏了”,母亲不知道土豆和玉米来自美洲等等。看似简单的情节,背后却应该经过作者的慎重选择与思考。

  作者把孩子视角的浪漫想象描写得非常美,老师讲述的知识也写得非常美:

…他走到窗前,漫不经心地望着西那伊山。长久的沉默令人沮丧,仿佛把我们遗弃在陌生的国度。突然,我意识到,老师的沉默是能想象的最严厉的惩罚。他的课无不引人入胜,可以从一张纸,讲到亚马逊河,讲到心脏的舒张和收缩。万物关联,皆有深意,如草、羊毛、绵羊和我所感受到的寒冷。老师走向世界地图,大家目不转睛,似乎雷克斯影院的大屏幕亮了。我们感受到印第安人第一次听马嘶和火枪时的恐惧;我们坐在迦太基汉尼拔的象背上,翻过阿尔卑斯雪山,前往罗马;我们拿着石头与棍棒在蓬特·桑帕罗与拿破仑军队作战。战争不是唯一话题。我们在因西奥的铁匠铺里打造镰刀和犁耙;我们在普罗旺斯和比戈海边谱写情歌;我们修建光荣之门;我们种植来自美洲的土豆;土豆瘟疫后,我们移民去了美洲…

  孩子在恐惧上学的时候觉得老师长得像蛤蟆,但是长得像蛤蟆的老师给他讲述美丽的园丁鸟和名叫“彩虹”的蝴蝶,想要带孩子看蝴蝶的舌头。

  孩子的父母看出了老师的穷困窘迫,给老师带点心和制作西服,然而在后面的政bian后也给予了老师最为恶毒的攻击。父母让孩子也攻击老师,表明立场,可是孩子“只能咬牙切齿地低声说:‘蛤蟆!园丁鸟!彩虹!’”这里是全篇的高光之处,也是最为动人的地方,残酷又美丽。

  《雾中的萨克斯》也是儿童视角,讲述一个泥瓦匠小工男孩因为拥有一个萨克斯而加入了一个乐队去参加演出的经历。男孩大开眼界,也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爱情——和一个可怜的中国姑娘,一个女仆。但最后我没有看懂,私奔应该是没有成功的吧,最后的意思是小姑娘的羊毛披肩被那匹会做算术的马踩在了蹄下?

  《蝴蝶的舌头》《雾中的萨克斯》《卡尔米妮亚》三篇后来被导演何塞·路易斯·奎尔达改编成同名电影《蝴蝶的舌头》,电影我没看,大概看了下简介,感觉应该增加了一些情节,比如电影最后男孩似乎还是辱骂了老师,男孩和中国小姑娘最后并没有私奔,卡尔米妮亚因为家庭的因素决定不嫁人,要和那条狗相伴一生,是相依为命的关系,等等。这三篇篇幅虽然,密集的细节和情节结构却能够有力地撑起整个电影。

  《维米尔的送奶女工》我是先看后面再看的这篇,大量的炫技短篇之后,惊讶地发现这篇竟然十分朴实端庄,讲述了作者自己幼时的经历,并把维米尔的名画《送奶女工》(我们今日更多用《倒牛奶的女人》这个名字)和送奶工母亲联系对比。

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人》

  这篇前面看上去更像一篇散文,但在后面,“我”送给母亲一首诗,描述名画的诗句奇迹般地和母亲自己的经历实现了比照和印证。所以母亲大受触动,给“我”带了很多家中土产,并给了“我”一张她年轻时候的照片。“我”在最后说:

然而,母亲丝毫没有留意,画中的女子和照片中的女子就像两滴牛奶,一模一样。

  日光之下,都是一样的苦难。

  《一个人在那边》这一篇也相对写实,讲述的是生活艰辛的内衣推销员父亲看不惯做乐队的”不务正业“的儿子,然而在儿子失踪之后陷入焦虑,最后选择接受儿子的一切的一个辛酸故事。父亲腆着脸推销超级胸罩和原始本能内裤,听着和他的风格完全不一样的、儿子喜欢的空中铁匠摇滚乐队,形成鲜明而辛酸的对照。

  《你们一定会非常幸福》讲述医生夫妇邀请非常崇拜的美国医生夫妇来到自家祖屋过周末,并和园丁夫妇进行接待的故事。医生夫妇的虚荣与自私(这个形容词是我自己的理解)在园丁夫妇的衬托下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了讨好美国医生夫妇使尽浑身解数,然而天不遂人愿,先是下暴雨后是停电,最后不得不依赖园丁算命来给美国医生夫妇做为娱乐。然而算命算出来的全都是凶兆…医生欺骗美国医生”你们一定会非常幸福“,医生夫人怀疑园丁对自己说的同样的话是否真实……但结局一句的总体逻辑和想表达什么不是很懂。

  《足球教练与铁娘子乐队》刮贝人父子与足球教练与队员形成互文。刮贝人生计的凶险、顽强与智慧,被作者用简练的笔墨写得非常浪漫。

如今,小伙子开船,父亲观察海面。刮贝人挂在死亡海岸克尔梅的隆库多悬崖上。潮水很快退尽,从这刻到满潮,分分钟都珍贵。在这段时间里,佛拉海边令人生畏的困苦海滩可以落脚,只有刮贝行家才敢去那儿。他们能看懂浪花拍打礁石的方式,像鸬鹚或海鸥,能把握大海捉摸不定的节奏。海有千只眼。……海只爱勇者。

  这篇我理解写的是父子之间的矛盾与和解,长者的经验/衰老与年轻人的叛逆。

  《哈瓦那的大型天主教墓园》依然是孩子视角。讲述一个失败的男人,从西班牙村庄出来去到美洲哈瓦那大型天主教墓园打工回来吹水的故事。在孩子眼中男人能够不断复活,但实际上男人最终因为极度贫困走投无路而在吹完牛后死去。他付不起酒账,孩子的父亲甚至拿走了他的金牙(这是我的推测)——孩子的视角是男人用自己的金牙换到了回去哈瓦那大型天主教墓园的机票。

  文字很特别,男人的讲述与孩童的视角充满了异域风情和奇妙的幻想。因为儿童幻想的奇妙,愈显得现实的残忍与冷血。

  《穿七分裤的姑娘》两个杀手在组织的严密规划下即将杀死政要,一个穿七分裤的美丽女孩却来到埋放炸弹的桥上看风景。炸弹最后还是炸了吧,但是炸的是女孩,政要,还是两个杀手?

  这么短的篇幅中,作者都会不断使用前后对照的写法,每篇都有。例如这篇前面写两个杀手做过守门员,后面则提到:

许多人出生入死,如桌上足球的定位球员,被站在高处、纵观全局的陌生人操控,既不明就里,也无意打听,直观闷头踢球。

  两名杀手不就是这样吗?战争中的许多人不就是这样吗?作者巧妙用足球做了比喻。

  《康加,康加》一个小丑的辛酸故事。

  开头的描写,因为没有点明他是小丑而给人奇异的感觉。小丑之所以做小丑,也是因为内心住着一个“愚蠢的梦想家”。妻子不喜欢他这份职业,他为了赚钱出去为富人家的小孩服务,却被无情戏弄,险些丢了性命。小孩比高大的小丑要凶恶多了。

  《物品》从物品视角讲述一桩谋杀案。看上去女主角是一个演员。没有看很懂。

  《动画片》非常短然而内容极其丰富的一篇!全篇没什么特别的寓意但是结构和写法非常有意思。简短的文字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

  整体应该是一个女人报复男友的故事。女人和男友之间产生矛盾,离家出走。女人找到了男友所服务的动画制作商的宿敌,并创造出了一部新的动画片把男友的作品打得落花流水。女人赚了大钱买了穹顶公寓,并借暴风雨中感到恐惧的理由把男友叫来家中。男友感慨她的公寓真美,她计划杀死男友。

  《一朵为蝙蝠盛开的白花》带着金扫帚净化一切污垢的小孩长大做了警察,警察屡次被毒贩玩弄,还被降职做了无足轻重的小民警。他想操着金雀花扫帚直捣黄龙,但是无能为力。在一次无厘头的出警中,警察遇到了毒贩孤独的精神病老母亲。警察带着老母亲去找毒贩,并感到自己用金雀花扫帚洗干净了毒贩的心肠。

  逻辑有点不通顺但是这个警察真的蛮理想主义蛮浪漫呢。

  《Yoko的光》这篇我感觉和《动画片》很像,都是很精炼的文字蕴藏巨大信息量。

  看上去又是一个男孩视角,但是看到最后,会发现其实是个成年人,但是可能是有精神问题或者生理缺陷的成年人,仍然保留着小孩的智识和想象。这是我的推测,但是从不断描写父亲“白发苍苍”,并说“知道你多大了吗”来看,应该是个老年人,而“男孩”其实年纪已经不小了。

  故事是男孩的父亲失业,不得不搬家到另外一座城市。父亲因为焦虑,戒烟后又开始疯狂吸烟。儿子却只挂念着他的电视剧《地狱王国》。他很喜欢里面的小恶魔。他有一台手提电视,就是被他称作“Yoko”的东西。

  小恶魔与小恶魔的父亲,男孩与父亲,两对父子同样形成互文(和前面的《足球教练与铁娘子乐队》一样),所以可以推断出男孩是个肥胖的“羊脂球”,父亲是个面包师,小恶魔吞食灵魂,男孩应该在“灵魂”/智力和精神方面存在问题,父亲则不愿意给孩子指路,害怕失去孩子。

  作者在写男孩的想象方面写得非常美丽,甚至带着一丝温情:

  男孩在学校里画小恶魔“三叉戟上顶着星星”,被所有人议论,女教师希望他能画点别的。男孩于是“画了只小恐龙,有温柔的大眼睛”——真的太萌了吧!女教师问能不能把小恐龙送给她,男孩却想:

她永远不会知道,那只在大花丛中微笑的小恐龙还是小恶魔。小恶魔本领大,能隐身和变身一点都不稀奇。确切说来,小恶魔会像舔Camy Jet冰激凌、吃Kit Kat巧克力豆、嚼Pop Corn Star玉米花似的吃死魂灵……

  这不就是男孩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想象吗?

  男孩在新家里睡不着觉,半夜起来看电视(这段环境描写也非常奇妙),吵醒了父亲,父亲责备他并亲了他一口,父亲与恶魔父子的故事重叠在了一起。

  这篇我超喜欢!

  《随时间而来的智慧》这篇细细读来,感受非常的奇特,韵味深长。

  作者写得很隐晦,我直白的理解是:主人公欧德是一个胆怯的、因为总是出丑而极其害怕出丑,进而害怕表达的人。文中讲到了他在土豆摊前当众摔了个四脚朝天、又被卖西红柿的女人挖苦的故事,以及军训时,长官喊骡子的名字他却应声了的尴尬往事。所以他觉得人生中最痛苦的就是骶骨之痛和颜面之痛,所以他向来选择闭嘴,在别人眼里显得呆头呆脑。

  但是这一天不一样了。

  凉山亭监狱的看守艾先生突然对他念了一句叶芝的诗:“虽然枝叶芸芸,根却唯一。”

  这句诗突然仿佛成了他的秘密武器,打开了他的开关。

  欧德遇上了一条和他一样有着大耳朵的斑点狗。他先是去了微光酒吧,用这句诗和心仪的女酒保搭上了话,女人接上了这句诗的后两句,欧德突然觉得“心火熊熊燃烧”,“微光酒吧壁钟的钟摆才是宇宙动力”。他从微光酒吧出来之后,感觉“脱胎换骨”。那条狗也一直紧随着他。

  欧德又成功用这句诗在老摩根面前获得了自信,仿佛变了一个人,接着他又去了卡凡特纳酒吧,成功扭转了自己在布鲁托心中的印象,让对方对自己刮目相看。

  大耳朵狗跟着欧德回家了,路灯之下,“两条身影合二为一:两只大耳朵,六条腿。”可笑的影子回过头来,对他说:“而今,我可凋谢,化入真理。”叶芝那首诗的最后一句。

  欧德从哪里来,回到了哪里去。前面写“掉了队的枯叶如同找不着北的麻雀,四处乱飞。”结尾则是“身后,落叶如一群麻雀,被秋风扫进了屋。”

  欧德仿佛真的获得了“随时间而来的智慧”,就像那条不请自来的和他一样有着一对大耳朵的狗一样。

  这一篇我说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可是读来非常奇妙,甚至能够映照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